于我而言,阅读就是开启法律之外的钥匙,让我能够跳出法的范畴,又带着法的眼光,以更多元的视角看这个世界与法的相濡以沫。看一个社会的历史与未来,看一个国家的兴旺与衰落,看一场革命的成功与失败,看一个体系的建立与瓦解,看一个行业的萌发与延续,甚至看一个家庭的风风雨雨,看我们每一个个体的人情与世故。现在很多人追求现世安稳、岁月静好,总觉得好像生活诸多磨难,前路迷茫无措,但是当我们探寻这个商品社会的历史真相,现世已经是人类历史上最安稳的时代,最静好的岁月,珍惜当下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斯文·贝克特的《棉花帝国》是我近来读过可读性最强的全球史著作。贝克特教授的谋篇布局处处透出一种古典史的宏大气势。故事从古代的棉花种植开始,穿越欧洲创造的三个“棉花帝国”时期,一直写到20世纪棉花产业重返亚洲时结束,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繁华的都市、偏僻的乡野、卑微的奴隶,战争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全球重建……三百年的棉花历史,就是三百年来世界发展史的缩影。这种白色黄金,让整个全球贸易为之疯狂。战争资本主义,让国家与私人企业主通力合作各取所需,把政治与经济统筹起来,让全球贸易携带着社会底层的血泪史蓬勃发展。法律变成了帝国扩张、掠夺土著和奴隶制的护身符。到1830年,美国有100万人种植棉花,也就是每13人中就有1人,其中大多数是奴隶。在暴利的驱动下,政治开始联合法律为奴隶制的合法化保驾护航。奴隶主以五分之三条款的形式,将其权力基础写入了宪法。一系列支持蓄奴的总统、最高法院法官,以及国会两院强有力的代表,都保证了对奴隶制看似无止境的政治与合法化支持。
这本书中描写的许多真实史料让人为之动容,独特视角下的资本主义贸易史让人为之震惊。贪婪和掠夺演绎的无边黑暗中,法律无法保障自由,法律成为了贪婪者和掠夺者的武器。
全书读完,不禁感慨,在社会、政治、阶级这些宏大的主题之上,我们根本无力阻挡,随时会被时代的洪流卷走。作为法律人,我们要有朴素的良知,要有兼爱的情怀,更要有对人与社会的最基本的公平和正义。正如《悲惨世界》里那句:“那仰望光明的头颅,其实从不曾低下。”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面对怎样的世界,我们要做的不是让自己变得冷酷无情,而是宽容与救赎,用法律这盏明灯照亮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