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中很多人只有一二首诗,却名垂千古,王之涣留下来的不过八首,最终让人记住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乾隆皇帝一生写诗五万首,几乎就是《全唐诗》的总和,但没有一首能让人记住。刘禹锡在唐代诗人群中位居前列,但诗名不如文名,真正家喻户晓的则是这篇《陋室铭》。
作者:荻珩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区区八十一字,名句、典故和演化为成语者极多,被引用的频率极高。
诸位看官见此表述,可能惊爆眼球,实际上不必大惊小怪。书法史中伪托名人的作品比比皆是,比如伪托褚遂良的《阴符经》,伪托米芾的《离骚经》等等。但是,伪作非劣作,只要是经典之作,都是取法的范本。虽说现在已经考据出真正的作者,但在没有正式结论之前,仍然依据教材中的署名方式,归到刘禹锡名下。由此可以看出,“冠名权”是一个大问题,现在为此闹出官司的不在少数。《红楼梦》的后四十回到底是谁,到现在也没有弄清楚。甚至有人认为,其实《西游记》是不是吴承恩所作,并没有足够的证据,另有他说。综合来看,书法家的经典之作传世的概率比起作家文本要难得多,司马迁的《史记》如今有很多版本,王羲之贵为“书圣”,竟然连一件真迹都没有。书家如果想传世,作品必须量大质优,米芾做到了这一点。
刘禹锡乃汉代中山靖王之后人,具体多少代,没有明说。因为这一点,就和刘备扯上了关系。刘备也是中山靖王之后。说到这一点,不仅就想到书法圈中人,喜欢“扯虎皮、做大旗”。主要有两种办法:近一点就拜名师,扛了老师的牌子混,有真本事的很少这么做;远一点的就是认祖宗,自称“×××第×代孙”,查无实据,任由胡说。所以,如今的书法圈就有一批专门做孙子的,王羲之第×代孙,米芾第×代孙,周瑜第×代孙……不绝如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