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如雄,1947年出生于广东省阳江市,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评审委员会委员,篆刻委员会和刻字委员会副主任、副编审、组联部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吕如雄
吕如雄的艺术简历
作品曾作为国礼,赠于金日成、金正日、细川护熙等外国元首。
作品和传略被收录《中国书法今鉴》《中国现代书法家辞典》《中国美术年鉴》及《世界名人录》。被中国美术馆、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收藏。
行道守真上善若水
——记中国著名书法大家吕如雄
大为
他,年近古稀。迄今为止,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历届驻会领导中,职位最高,造诣最佳的广东人,是一位饮誉海内外书法界的书法大家。
当我们点击无所不在、包罗万象的各种网络时,我们发现,吕如雄先生的影像、名字、作品,除了日常的公务活动外,其他信息基本上难寻踪迹。在当今这个人们热衷包装,喜欢推销自己的年代,这也许是个不多的现象。一位了解内情的朋友告诉我,吕先生在领导岗位时,对自己有过“三不”的要求,即不办个人作品展览,不出版个人作品集,不接受宣扬自己的媒体专访。因此,20多年来,他基本上是躲在荧光灯的后面,真诚服务,潜心创作,默默耕耘,真可谓含章可贞,上善若水。
然而,当我们展开他的人生画卷时,却处处充满了光彩和灿烂。
吕如雄是广东省阳江市人。1947年出生,8岁承父训临池,初中时便在学校书法比赛中获奖。1968年入伍,1972年因书法专长从南国边陲调到北京解放军总政治部工作。中国书协1981年成立,他1982年入会,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批发展的会员。1987年,他的书法作品被作为国礼由全国政协赠予朝鲜领导人。1992年他转业到中国书法家协会工作,连续担任第四届、第五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副厅级)。在此期间,还兼任评审委员会委员、创作委员会副主任、隶书委员会副主任,篆刻委员会副主任,刻字委员会副主任,权益保障委员会主任等职。
自2000年起,吕如雄先生参与了协会组织的各种展览的评审工作,担任了第八届国展,两届“兰亭奖”书法展,文化部第十三、十四届全国群星奖(书法)等数十次国家顶级书法大展的评审委员会委员、副主任。
他曾多次以专家学者及秘书长、副团长的身份出访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
在书法创作方面,他的作品先后参加了全军第一届书法篆刻展,全国首届大字书法展,全国首届青年书法展,第一、第二届“兰亭奖”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六届、第八届、第九届书法篆刻展,中日自咏诗书法展,中国现代书法大展(法国巴黎展),中国二十世纪书法大展,当代中国书坛名家书法提名展等上百次国内外大型展览。他的作品曾两次被邀伴随神七、神九遨游太空。1998年,他的行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被刻在密山碑林中一块180吨重的扇形巨石上,被密山市申报收录入《吉尼斯世界大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岭南电视台等,先后拍摄播出有关《吕如雄书法艺术》的专题。吕如雄的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中南海以及广东美术馆等各地博物馆收藏;吕如雄的作品和传略被收录于《中国书法今鉴》、《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中国当代书画家名人大辞典》、《中国美术年鉴》、《中国文艺年鉴》、《中国人物年鉴》及《世界名人录》。
吕如雄的书法,真、行、草、隶、篆,各体俱佳,尤以行草、隶书为世所重。
吕如雄先生的行草书以二王为根基,以南宫笔法为枝干,既能对话古贤,践行经典;又能存乎一心,自出机杼,气势生动,纵横千里;锋棱郁勃,捭阖八荒,有着“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的恢宏气象。正如著名书法理论家李庶民先生所言:“吕如雄行书整体给人以由二王入宋人的韵意相益相彰印象,有小王之逸气纵横,挺然秀出与米芾之风樯阵马,沉着痛快”。李庶民先生还以吕如雄书写的《论语》为例,作了精辟的评述:“吕如雄先生的作品格调隽逸,品位高雅,风格旷朗,技法精湛。用笔取意豁达,入古出新,劲健爽粹,清婉洒落;起笔率意自如,藏露结合,方圆相映,文质互补;行笔提按明快,换笔利落,转折凌厉,摆动合律;收笔或敛或放,或疾或涩,官止神行,踌躇满志。结字喜取耸势,松凌崖峙,卓然奇伟。字轴线略取欹侧,重心提高,以险见性;而行轴线摇曳于乌丝栏中,复归于稳定”。认为他书写的《论语》“全篇一万四千余字,如泉涌溪流,一气呵成,节奏明快,跌宕有致,波折炳跃,勾趯煊赫,皆见笔法高妙;横竖烂漫,形势酣畅,皆见结体之自如;墨色华兹,情逸纸上,皆见书家之心性,诚其五合之作。”
德国伟大的哲学家海德格尔曾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艺术的本性是诗”。的确,我们在吕如雄先生琳琅满目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春虹饮涧,落霞浮浦”的绚丽多姿,也可以看到“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的风流倜傥;可以看到“和风吹林,偃草扇树”的缤纷离披之美,同时,还可以看到“野火初烟细,新月半轮空”的潇洒出尘的意境。难怪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的获得者吴振峰先生评价“他的书法在奇谲波澜的笔墨挥洒中,有一种移形换步转绿回黄的清劲豪逸的诗性之美,因之能秀出时辈,卓然成家,为当代书坛平添一道亮色”。他还说:“吕如雄先生的书法在完成了出规入矩之后,由自为而自在,表现出心灵的自由翕张,从而分蘖出自己的笔墨语言或者说审美形态。这一切都是生活赐予,也是文化侵润的结果。正因为如此,吕如雄在当下才具有了某种文化标高的意义”。
事实正是如此。吴先生的评述还可以从下面一段谈话中得到佐证。记得有一次吕先生对一位到府上请教书法的年轻人是这样说的:“书法是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写书法’最终是‘写文化’。古人云‘学书以法,其妙在人’。然斯人欲妙,须启乎心,励乎志,守乎诚,积乎养。以人生的修为去对话书法本体的认知,达到天人合一,心手双畅,五合交臻”。在吕先生的这段话中,涵括了一些重大的书学立论,我们无法在此展开叙述,但最少有两点是很值得我们玩味的。首先,他把书法置于中国文化的大背境来认知和定位,因此“写书法”,最终是“写文化”,最后得出“书法家不但要懂书法,还要有文化”的结论,这是其一。其二,他说的“斯人欲妙,须启乎心,励乎志,守乎诚,积乎养。”我们不知道这是不是成就每个书法家的必要功课和基本要素,但这些也许正是探寻吕如雄先生迈向艺术之峰的成功轨迹和打开他成功宝库的一把钥匙。
吕如雄先生1972年定居北京,在全国的书法中心地域摸爬滚打,2000年成为中国书协的一个专业领导。在书坛这个名利场中数十年如一日,非常难能可贵的是,他对名和利始终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他在《砚边碎语》中写道:“君子好财,取之有道,君子好名,水到渠成”。“名以德养,大名伤身”,“一个人不要追求太多的名利,一生只要活得有尊严,有自我就好,恒德无羞”。“学习‘兰亭’应提倡回归兰亭精神,淡泊名利,修养心性”等等。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对自己严守自律,低调做人。为而弗持,功而弗居,坚守“三不”原则。对工作真诚尽职,甘为人梯。经他扶持、推举、提携的书家,现在不少书法界的精英,有的还是书法家协会的副主席。也正由于他书品高,人品好,在协会曾连续四年年度考核被评为优秀。1995年被选为中国文联党代会代表,1998年被中国书协分党组作为中国“文联”十佳工作者推荐人选,还被评为中国文联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难怪白石老人四子、已故书画大师齐良迟老先生生前评价吕如雄:“书法好,诗词好,人品也很好,在同辈人中是很难得的”。
吕如雄先生六十初度时曾有一番感怀:“人生走过甲子之后,再回首往昔,真有隔世之感。多少悲欢离合,多少世态沧桑!如果人生可以从头再走一次,我也许是个将军,也许是个作家,也许是个商贾,也许是个乞丐……,可是现实却成了个书家。不知是应该自怜还是自足是幸运还是悲哀?无可言状。”不管是他的人生成就了他的书法,还是他的书法成就了他的人生,我以为吕如雄的一生是成功的。或许,我们需要的是从他的成功中发掘一些闪光的东西,予社会,予后人,予人生一些启迪。
最近,吕氏宗族后人为了纪念姜太公吕尚,在山东淄博姜太公祠内树一座高八米的石碑,邀请吕如雄先生在碑阳上题写“吕氏先祖之碑”六个大字。我们相信,这六个神完气足,雄浑豪逸的大字,将凝聚着先生一生的艺术修为和家乡父老乡亲的骄傲与祝福而青史永镌,万古留芳。
《吕如雄书论语》前言
一九八八年,来自全球的七十五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在巴黎会议上发表宣言指出: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夫子那里汲取智慧。当时的中国社会刚刚驶入经济发展快行线,对于这一饱含哲学意味且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预言,我们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当我们融入世界经济格局并以“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和平发展、和谐发展主张的今天,国内外社会的发展趋势让我们与那些世界精英建立了共识:面对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信息化时代后所出现的信仰危机、道德失衡、地区冲突以及战争、环境生态恶化等一系列挑战,世界必须深入诠释孔子思想精华,从孔子博大精深的仁爱、和谐思想中汲取智慧,启迪思考,寻求解决之道!中国传统价值观用当代语境来解读,就是倡导“欣赏差异的精彩”并“相信包容的力量”的承认价值多元化与文化差异化的思想,世界愈进步,中国传统价值观就愈具有普世价值。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曾从现实层面解析“亚洲四小龙”的成因:冷战的受益者,全盘引进西方市场经济制度、引进先进科技和现代化管理体系的结果。当中国与整个世界实现对接,我们对国际政治发展趋势逐步建立起立体认知,我们发现驱动“亚洲四小龙”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其社会共性——儒文化基因。正是儒家“经世致用”哲学在经济文化领域的成功运用,催生了东亚经济的崛起并决定了“亚洲四小龙”拥有其他国家无法复制的竞争优势,从而在众多政治、经济体制相同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脱颖而出。
“儒”曾专指殷商社会的教士,周朝灭商后儒为周所用,成为提高华夏民族文化水平的知识阶层,《说文》对“儒”的释义为:“儒,柔也,术士之称。”孔子整理、诠释古代文献《五经》,把殷商社会部落性的儒扩大到“仁以为己任”的儒,把柔懦的儒改变到刚毅进取的儒(胡适观点)。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学,不是以其保守而是以不断变动的文化自省力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孔子“民无信不立”的诚信观念、“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为公的政治信仰,仍然是今天凝聚中华民族,融合世界文化的核心价值,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信在今日中国社会,对儒家思想产生重新认知需求并且真正能够从《论语》中感悟天道、启迪人生的中国人,既非耄耊长者亦非生逢盛世衣食无忧的新新人类,而是那些肩负家庭、事业与社会责任,进入不惑、知天命之年的社会骨干群体。因为就在不远的过去,我们曾经认定祖先的思想桎梏了民族精神,是我们近代蒙受百年屈辱的内因;我们曾经确信自己不仅负有打碎祖辈世代承袭的精神殿堂的使命,更拥有在文化废墟上造出一个新天地的能力!
当现实给了我们太多的教训,当生态环境对我们掠夺自然的行为进行报复的进修,我们真切体会到“没有传统,就没有现代化”的含义。“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君子泰而不骄”的气度,“达则兼济天下”的意识,“君子自强不息”的信念和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已经化为中国社会主流的道德准则,回归传统斯文的现代人生观趋于成形。
倡导积极入世的儒学,其思想精华恰在于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力量和有容乃大的和谐主张。曲阜市长江成先生曾在祭孔大会上宣读祭文,短短二百三十六字篇幅中“和”的出现频率最高:“仁者爱人,和而不同。阴阳和谐,执两用中。和生万物,万物和兴。天道和运,地势和行。家国和睦,世界和平。……政通人和,德道常青”——体现出中共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治世思想,蕴涵着中华民族的大智慧。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中华文化的复兴。源流五千载,曾经辉煌的中华文化,正以顽强的传承力和自我更新力大步迈向世界文化之巅,沐浴着古圣先贤思想光辉的中华民族,以世代践行传统道德的力量傲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四海华人携手共护奥运圣火的民族凝聚力必定让前人为我们骄傲;汶川大地震的暴虐面前,华夏大地九州同心,炎黄子孙众志成城抗击灾害的伟大壮举,更会让祖先为我们自豪!
在中国社会进入关键性发展阶段的历史时刻,铭记“国家利益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准则,肩负社会责任的我们,以二十一世纪的视野研读以《论语》为代表的文化经典,所获的教益理应超越古人。山东中烟工业公司特邀中国著名书法家吕如雄先生书写《论语》,旨在与仁人君子共享我们传承、弘扬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追求。儒道与书道珠联璧合,翰墨与箴言相得益彰,具有更丰富的文化涵蕴和更高的审美价值。
此书承蒙著名书法大家欧阳中石老先生题写书名,在此谨致衷心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