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有关要求,厦门市生态环境局编制了《厦门市噪声污染防治行动方案(2023-2025年)》和全国首个“宁静小区”地方标准《美丽家园住宅区环境保护规范宁静小区》(以下简称《标准》),此举也标志着厦门“宁静小区”的评价指标体系正式建立,对于指导和推动“宁静小区”创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宁静小区”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什么是“宁静小区”顾名思义,就是指通过噪声污染控制,声环境质量达标、居民满意度较高,能为居民生活居住、学习办公提供安静人居环境的小区。
今年5月30日,厦门市被生态环境部确定为第一批“宁静小区”试点创建城市。厦门市的“宁静小区”创建工作结合各区实际,选择高校住宅区、商品房小区、保障性住房小区、城中村、乡村等各类型住宅区进行创建,创建过程充分发挥公众参与治理的积极作用,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原则,形成社会共管共治氛围。9月13日,《美丽家园住宅区环境保护规范宁静小区》顺利发布,这意味着厦门市“宁静小区”的评价指标体系正式建立,小区声环境质量的考察监测及“宁静小区”评价方法“有据可依”,对于指导和推动全市“宁静小区”创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厦门市地方标准《美丽家园住宅区环境保护规范宁静小区》建立了“宁静小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清楚规定小区声环境质量的考察监测方法及“宁静小区”评价方法,包含小区基本条件、物业管理、设施建设、公众参与等四个方面。其中,基本条件为约束性指标,必须全部符合。物业管理、设施建设、公众参与作为评分指标,指标项目26个,总分100分,得分≥85分视为达到“宁静小区”要求。
首次制定广场舞管控建议
在宁静小区的创建中,噪声控制是一大重点,发布会上介绍了小区声环境质量达标的标准。评价指标体系指出,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和《厦门市声环境功能区划》,厦门市绝大多数居住小区属于声环境功能区2类,执行昼间不高于60dB,夜间不高于50dB的噪声限值。
与此同时,居民满意度也是一大考核重点。该评价指标体系注重考察居民满意度,首次以约束性指标+评分指标的方式综合开展评价,将声环境质量达标、居民满意度≥90%作为约束性指标,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
开展“宁静小区”试点创建
据了解,《厦门市创建宁静小区试点工作方案》8月8日正式印发,根据安排,创建工作将于2024年3月至4月考核验收,届时将向符合条件的小区授予“宁静小区”称号,并在官网公示小区名称及相应物业单位。当前,厦门市正在开展“宁静小区”试点创建工作,标准明确实行创建单位自愿申报的原则,生态环境部门组织或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考核验收。
根据初步进度安排,“宁静小区”试点创建工作的组织实施阶段为2023年9月至2024年2月,考核验收为2024年3-4月。考核验收将采取资料审核、现场核查、居民座谈调查等方式。考核验收合格后,市生态环境局将对创建单位授予“宁静小区”称号,并在市生态环境局官网公示小区名称及相应的物业服务单位。
●《中国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23》显示,2022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受理的噪声投诉举报案件约450.3万件,同比增加49.3万件。
●从投诉类型来看,社会生活噪声投诉举报最多,约303.8万件,占67.5%,同比上升9.6%;建筑施工噪声次之,约113.0万件,占25.1%,同比下降8.3%。
法律法条
广场舞噪声扰民最高罚2万!
噪声污染已成为世界公害之一。
2021年12月24日《噪声污染防治法》通过。2022年6月5日起,《噪声污染防治法》正式施行,《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同时废止。《噪声污染防治法》对于恼人的夜间施工噪声、娱乐健身音响音量大、邻居宠物噪声扰民等问题都作出了相应规定。
广场舞等噪声扰民或面临罚款。《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六十四条规定,禁止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使用高音广播喇叭,但紧急情况以及地方人民政府规定的特殊情形除外。在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或者开展娱乐、健身等活动,应当遵守公共场所管理者有关活动区域、时段、音量等规定,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噪声污染;不得违反规定使用音响器材产生过大音量。
公共场所管理者应当合理规定娱乐、健身等活动的区域、时段、音量,可以采取设置噪声自动监测和显示设施等措施加强管理。
此外,《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三十二条明确,国家鼓励开展宁静小区、静音车厢等宁静区域创建活动,共同维护生活环境和谐安宁。
网友热议
@都在干嘛呐呀_:建议全国推广。
@一只荆棘鸟在跳舞:挺好的,所有居民小区的露天娱乐场所都可以推。
@Kent1047:早七点也太早了,装修还规定八点以后呢,九点到十点上班的公司很多,晚上加班,还让不让人睡觉了!而且,我记得环保局好像规定住宅区夜间不超过45、白天不超过55吧!
@难忘的炎夏:什么时候都不行,任何时候不能扰民!
@海螺笙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septwolves419:流动的噪声污染——暴走团也要好好整治一下。
@云雾遮绕:最好把广场舞引流进室内舞厅收费制跳舞,就像蹦迪那样圈在内。
@屁民5阿哥:跳舞可以,但请关闭声音。
@意阑珊2022:直接取消就完了。公园里也不想听见,吵得要死,很多人需要静养。
@发呆很好z:这规定好,希望我们西安也能这么规定!综合
犀利锐评
宁静小区地方标准
治理噪声污染多了一味良药
根据生态环境部每年发布的《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连续多年噪声污染投诉占据环境投诉总量前列。据统计,仅2020年,全国省辖县级市和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生态环境、公安、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受理的环境噪声投诉举报达到201.8万件,其中以社会生活噪声投诉举报最多,占53.7%。
《噪声污染防治法》打响了治理噪声污染的第一枪。问题在于,作为一部国家法律,只是对社会现象的普遍性规范,而不是事无巨细的“标准”,所以在照进现实时,这部针对性的法律也不可避免遇到约束“抽象”、规定“过粗”等不足。由于法律不可能细化到规定具体的活动区域、时段、音量等,一些噪声污染的制造者便以“法无禁止皆可为”为借口为所欲为,也让“宁静小区”的憧憬构想停留在纸面之上。
值得肯定的是,“宁静小区”地方标准还有一套配套措施。依托该《标准》建立的“宁静小区”评价指标体系,对小区声环境质量的监测方法以及“宁静小区”评价方法等,也都进行了明确。治理噪声污染是一场文明与不文明的持续较量,继《噪声污染防治法》出台后,发布“宁静小区”地方标准,治理噪声污染打出了组合拳,指向更美好的生活环境。据南都
噪音烦人
半夜楼上的『咣当』声,邻居搓麻将的嬉笑声,窗外店铺大喇叭的吆喝声,远处建筑工地的轰隆声,楼前广场舞音响的嘈杂声……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遭遇过形形色色的噪声。
噪音冲突
有的居民受不了广场舞的『大喇叭』,一气之下将对方音响扔进河里;
有的跟对方沟通无果,自提音响到广场『以毒攻毒』;
有的受不了楼上异响,网购『震楼器』蓄意报复,引发旷日持久的诉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