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4月份的主要统计数据时提及,1-4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406万人,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7%。其中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1%,比3月份的5.8%上升0.3个百分点,6.1%也是国家统计局建立调查失业率统计指标体系以来仅次于2020年2月6.2%的第二高的失业率了。
一是与其他地区对比,我们的失业率是比较高的
从公布了4月份或者3月份失业率的主要国家和地区来看,印度失业率为7.8%,失业率最高。失业率高,是印度经济发展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去年4月印度失业率为8%,前年4月份印度失业率为23.52%,2019年4月份为7.6%。从发展轨迹上看,印度的失业率虽然还是很高,但他的就业状况实际上从2020年疫情后一直在不断好转。印度这两年GDP表现亮眼,2021年可比价GDP增长8.1%,2022年一季度同比增长居然创下了创纪录的20.6%,也从经济增长幅度中证明了这一点。
欧元区3月份的失业率为6.8%,预估4月份为6.5%(去年4月份他们为7.3%),也比我们高。欧元区的失业率一直高企,原因是福利太好,不愿意工作的人太多,并非是就业岗位不足,反而是高失业率的同时,就业岗位空缺。这就是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这几年一直在大力引进移民的主要原因。2019年4月,欧元区的失业率为7.6%,2020年4月为7.3%,2021年4月为8%。今年3月份他们的失业率降低到了6.8%,低于疫情之前,可见他们的经济状况是比较好的。
4月份我们6.1%的失业率为第三高。香港、经合国家平均、加拿大和印尼的失业率在5-5.83之间。澳大利亚、英国和马来西亚分别为4%和4.1%。美国和台湾分别为3.6%和3.66%。韩国、日本、越南、新加坡的失业率均在2.7%以下。
我们知道,经济越景气,就业率就越高。失业率越高,说明经济状况问题越大,困难越大。对比了解世界各地的失业率,有助大家对我们目前的经济情况有更全面的了解。
二是失业率上升,根本的原因并非疫情,但疫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们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并非完全是疫情导致了我们的失业率上升,疫情最多加速了3-4月份失业率上升的速度。因为我们的失业率从去年9月份的4.9%开始,就在一路攀升,已经连续7个月处于失业率上升的阶段。而从GDP、从出口、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看,我们的经济指标增长速度从去年四季度开始减速。这说明我们已经完成了2020-2021年这一轮疫情期间的经济增长周期,从去年9月份开始,转入到了新一轮的经济下坡周期。从经济学理论上讲,经济都是周期性波动的,这是客观规律。
而美国这一轮经济强劲增长的周期还未结束。,尽管3月份美联储就开始加息了,希望通过美元紧缩来控制住经济过热、消费强劲、通货膨胀的局面,但效果还未完全显现,因为美国的失业率仍然稳定在下降通道之中并未转向。
三是外来户籍人口失业率比本地高得多
4月份外来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高达6.9%,比本地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为5.7%高出1.2个百分点%,比3月份高0.6个百分点;其中外来农业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为6.6%。
外来户籍人口失业率之所以比本地高这么多,应该是因为就业结构差异带来的。一般情况下,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这种比较稳定的、抗环境突发变化能力较强的体制内单位,基本上都是本地人。外地人多在民企、私企、小微企业就业,虽然提供就业岗位最多的是这些企业,但一遇经营环境大的变化,最先扛不下去而倒闭的,往往就是这些企业。
四是青年人失业率创历史新高,千万大学毕业生就业怎么办?
4月份16-24岁青年人的失业率高达18.2%,比3月份增加了2.2个百分点,为25-59岁的人口调查失业率5.3%的3.4倍。
一般来讲,16岁-24岁青年人的失业率肯定会高于平均失业率,因为这部分未继续上学等待就业的人口,有的原本就不会去就业,属于不愿意就业的人口。那么18.2%这个青年失业率虽然比3月份高了2.2个百分点,是否属于合理范围呢?
美国失业率统计指标体系中也有这部分人的失业率,不过他们的统计范围是16-20岁,上限比我们的24岁小4岁。理论上,年龄越小,就业率肯定越低。老美16-20岁青少年就业率4月份为10.2%,比3月份高0.2个百分点。比去年4月低0.6个百分点。一年来,美国这个指标最低为9.5%,最高为10.9%,上下浮动1.4个百分点。
我们邻国日本的24岁以下青年人上个月的失业率为3.8%,比平均失业率2.6%高1.2个百分点。报道台湾3月份的24岁以下青年人失业率是12.48%,是平均失业率的3.4倍。英国青年人的失业率是10.6%,为平均失业率的2.65倍。但都远低于我们的18.2%。
由此看,我们的青年失业率基本上是欧美国家的2倍了。比是报道台湾也高出46%,应该属于比较严重的情况了。
由此我为暑假即将毕业的1076万高校毕业生们严重担忧了。今年我们的宏观经济面可以说是面临着内忧外患,经济增量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与新增劳动力充满了巨大的矛盾。
经济的内忧是疫情何时是个头,何时能让经济免受疫情的困扰,内忧还有何时能够改革我们的分配制度,让被投资挤压得严重滞后的消费,能够有能力消化二十多年超前投资积累起来的巨大供给。这两个问题不解决,经济发展很难创造出与劳动力供应大体平衡的岗位。
外患是欧美和其他国家与我们的货币周期与经济增长周期错位,在我们想办法让货币宽松刺激经济增长的时候,大多数国家在想办法加息收紧货币,给发热的经济降温,这将导致外贸需求减少,资本外流,对我们的经济发展是雪上加霜。
从劳动力供应角度看,形势更为严峻。一方面近年来未充分就业的、或者处于灵活就业状态需要重新寻找稳定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大概有1500万,这属于潜在新增就业量。另一方面,教育部披露今年大学毕业生预计为1076万人,比去年增加了167万人,远远超过2021年35万人的增量和该指标此前十年约每年30万人的均值。
一方面经济下行,就业岗位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力增量超千万,这是一个令人头疼的、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4月份,美国私人企业员工平均时薪上升至31.85美元,继续创历史新高;尽管环比小幅回落至0.3%,同比依然高达5.5%,保持在历史高位。
六、就业乃民生之本,有关部门要拿出稳就业的具体措施来缓解社会焦虑
从宏观来看,没有经历过失业与重新求职的人,特别是在体制内工作的人,大家可能觉得没啥感受,反正怎么着都有工资发,有福利分,看病有公费医疗,退休工资比退休前少不了多少。但从微观来看,时代的一粒微尘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大山。每一个百分点就业率的变化,对应的是八九百万人一家吃饭、穿衣、读书、还房贷的生计。
从经济的角度,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人们生活的幸福感如何衡量,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回答。但化繁为简、求同存异到最后,就是人民币、美元等很多国家货币政策所表述的那两个重点:保就业和稳物价。
比如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目标一直都是实现“最大就业和价格稳定”,其量化标准是失业率不超过5%,通胀率不超过3%。
比如我们央妈的货币政策目标是“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平衡国际收支”,但没有明确的量化标准。我们的政策目标虽然比较多,不太好平衡,但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重点。比如2021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有八处提到就业。5月11日国常会提出财政与货币政策以就业优先为导向。
2021年,市场上诸多行业都不太好过,这已经对就业产生了一定影响。比如过去一年,倒闭、裁员是教培机构的常态,数据显示,数十万教培机构和上千万从业人员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智联招聘发布的《2021互联网行业人员流动情况调研报告》显示,互联网行业裁员“热潮”影响广泛,近半数受访者表示所在企业有裁员行为,其中,教育、房地产、电商三大业务领域受影响最严重。
稳就业具体该如何抓?在应对就业压力的举措方面,我们有哪些具体的措施?希望有关部门认真对待,拿出一条条切实可行的办法,缓解社会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