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分为五卷,下面就各卷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做一概括的记述。
(一)主要内容
1、第一卷:1901至1927年
2、第二卷:1927至1949年
3、第三卷:1949至1966年
4、第四卷:1966至1978年
5、第五卷:1978至2000年
(二)重要观点
通过对20世纪婚姻史的研究,我们得出如下重要的学术观点。
1、个人意识的觉醒与伦理文化的变焦
2、国家权力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渗透、妥协与平衡
3、扬弃与调适的婚姻变革策略
4、国家的管控与民众的自择
5、改革开放与婚姻回归私人领域
6、20世纪婚姻变革与人类精神进化
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研究20世纪中国婚姻史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学术价值
本课题的学术价值,重点反映在如下两个方面。
1、厘清了20世纪中国婚姻演变的基本线索
20世纪的中国婚姻是沿着从包办到自由这样一条基本线索逐步发展变化的。中国传统婚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婚姻的无自主性,婚姻缔结的基本原则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事人几乎没有主宰自己婚姻命运的自由权利,酿成了诸多的人生悲剧,造成了很多人的婚姻痛苦。20世纪初年对传统婚姻的改造就是从批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主张婚姻自由开始的。到了五四时期进一步主张婚姻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部法律就是1950年颁布的《婚姻法》,把婚姻自由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改革开放后,婚姻自由的程度已越来越高。一百年来虽然前往婚姻自由的道路上并不平坦,但到了20世纪末中国婚姻的包办态势已经弱化,而自由成了婚姻缔结的基本方式。故从包办到自由是20世纪中国婚姻演变的一条基本线索。
2、认识到20世纪中国婚姻演变与国势的联系
(二)应用价值
本课题的应用价值,重点反映在如下两个方面。
1、辩证看待当今多元婚姻形态的优劣得失
当今社会婚姻形态出现了一些异于常态的多元状态,诸如未婚同居、试婚、周末夫妻、不婚、闪婚、换偶、形式婚姻等等。如何评价这些婚姻形态,不能一味地肯定或否定,要进行深入的辩证分析和评判。本课题通过全面系统地研究,呈现出中国20世纪婚姻变革的历史面貌,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婚姻形态优劣高低的认识、理解、判断和选择,进而启迪人们去追求和营造高质量的婚姻生活。
2、激发对未来婚姻形态的思考和设计
20世纪初康有为就阐述过未来时代的大同婚姻观;五四时期张竞生曾主张过“情人制”的婚姻观;五四时期还有废婚主义的婚姻观等;改革开放时期出现了松散的一夫一妻制、“智力等级”型的婚姻模式、自愿“联合”的婚姻体制等。这些观念和行为都反映出人们对未来婚姻的诸多思考。恩格斯认为,“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他把未来的婚姻认定为纯粹爱情的结合,那么在达到纯粹爱情结合的婚姻之前,还会有哪些合理可行的婚姻形态的存在?对20世纪婚姻史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对未来婚姻形态进行深入的探索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