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第六章

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制指导思想的特色;

2、认识这一时期法制的形式体例、内容的演变,及其对于后世法制的影响。

核心内容速记

一、法制的指导思想

(一)三国:“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三国乘汉末之弊,战乱不止,统治者急需以法律安定社会秩序,树立自己的权威。因此,三国统治者在肯定礼治对法制具有指导作用的同时,格外强调法律在治理乱世,拨乱反正中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三国时期的统治者大都主张建立完备的法律制度,尤其魏制定的《新律》对后世的影响颇大。同时,统治者更主张执法从严,依法行赏罚,务使百姓相信令必行,禁必止。

(二)两晋:纳礼入律

司马氏集团格外注意以法律反映、确立和保护士族的特殊利益。于是,“贵贱有等,长幼有序”的儒家“礼治”思想成为晋代法制的指导思想。封建正统法律思想所主张的礼律合一在晋朝有了长足的发展。

首先,晋代统治者认为“礼治”是法制的灵魂。

其次,晋代统治者认为立法与执法社会效果的优劣,完全系之于礼。由于重视律之理,所以晋代的律学十分发达,律典体例、立法技巧、法律术语的解释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再次,晋代统治者在立法实践中“纳礼入律”,使礼律合一的思想得以充分体现。礼律融合是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重要内容。礼律合一在晋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如:“峻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完整地体现了礼治中的“亲亲”原则。因此,晋律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中第一部儒家化的法典,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南北朝:礼律进一步结合

南朝统治者的法制指导思想多拘守魏晋主张,因而无大建树。北朝统治者是异族入主中原,对中原文化,尤其儒学充满兴趣。在法制方面,亦多有创建,故南北朝时“中原律学,衰于南而盛于北”。北朝统治者更加注重礼对法的指导作用,注重礼与律的统一。

二、立法概况

(一)三国时期的立法概况

蜀国在刘备称帝后,诸葛亮、法正等便着手制定科条,称为《蜀科》。吴国曾制“科条”,并修定过科、令。但由于蜀、吴两国地处边远,政权又时时处于北方的威胁之下,所以立法匆忙,除针对具体情况制定一些科、令外,基本沿用汉代法律。与蜀、吴相比,魏国的立法则卓有成效。魏明帝建国后,除作《新律》(史称《魏律》)外,还制定《州郡令》、《尚书官令》、《军中令》、《邮传令》等。

魏明帝即位,傍采汉律制成《新律》,共十八篇。《新律》的内容较汉律更为丰富,体例更加科学,结构更加严密,对《晋律》的制定有直接影响。与汉律相比,《新律》作了如下调整:

(1)增加篇条,由汉律九篇增为十八篇。

(2)规范体例,将《九章律》中的《具律》改为《刑名》,列于律首,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3)改革刑罚,使刑罚制度进一步规范化。魏律取消了汉律中的宫刑,减轻了对某些罪的处罚,将刑制定为死、髡、完、作、赎、罚金、杂抵罪七种,为旧五刑向新五刑的过渡创造了条件。

(4)“八议”入律,使礼律进一步融合。《新律》将《周礼》中的“八辟”制度直接作为律条,纳入律中,开辟了礼律融合的新途径。

(二)两晋时期的立法概况

两晋的立法早在司马昭辅政时就已开始,西晋时颁行过律、令、故事、式,皆为东晋所沿用。《晋令》四十篇,是暂时性的制度,违令有罪者,依律定罪。《晋故事》三十卷,是律令之外的制书、诏诰等法律文书的汇编。式作为法律形式在晋代已经出现,如“户调之式”。与令、故事、式相比,《晋律》(又称《泰始律》)对后世的影响更大。

《晋律》是司马昭命贾充、羊祜、杜预等十四人参酌汉、魏之律而修撰的。《晋律》共二十篇,体例的安排、条款的设置较《新律》更为适当,用词更为准确规范。《晋律》在“纳礼入律”思想指导下,将礼的原则直接变为法律的条款,力求使礼与律水乳交融。

《晋律》与汉、魏律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1)法律概念更加规范、准确。晋代统治者首次区别了律与令的性质,即将律作为以定罪量刑为主的法典,将令作为规定国家各项制度的法典。从此,令不再是君主诏令的简称,而是与律并行的法典。法律注释在这一时期也格外发达。

(2)体例设置更加合理。《晋律》将《新律》的《刑名》篇分为《刑名》与《法例》两篇,置于律典之首,以完善《新律。刑名》中的刑法总则,并加强其统领诸篇的地位。其对《刑名》的完善,有利于正确理解法律的含义,也有利于对律典中其他各篇的理解。

(3)礼律进一步融合。

(三)南北朝时期的立法概况

1、南朝的立法

南朝统治者偏安江南,政治上无所作为,晋代律学至此已趋于衰败。在立法上,南朝统治者亦拘于晋制,无所建树。

2、北朝的立法

北朝立法与南朝相比多有创建,自北魏时起,统治者便注重对汉、魏、晋律综合比较,取其所长。北朝的立法,为隋唐封建法制的进一步完备创造了条件。

(1)北魏的《北魏律》。《北魏律》是北朝律系统的首部法典,由崔浩、高允、常景等数十位律学家奉诏编修,共二十篇。《北魏律》总结了历代及当世通行律典的经验与不足,在刑名、罪名、刑罚原则诸方面皆有新的发展。《北魏律》的修纂指导思想是“纳礼入律”,因此综汇了中原、河西、江东诸地的儒学文化,集当时律典之大成,为隋唐律典的渊源。

(2)东魏《麟趾格》。兴和三年,东魏孝静帝命百官议定新法,“以格代科”。格成为一种的法律形式。因新格议定于麟趾殿,故称《麟趾格》。

(3)西魏《大统式》。《大统式》共五卷。这种以“式”为法典名称的编纂方式,是立法史上的一个发展。

(4)北齐的《北齐律》。北齐代东魏后,便着手制定律令,制成《齐律》,史称《北齐律》。与律同时修定颁行的还有令、格等,但以《北齐律》对后世影响更大。

《北齐律》共十二篇,其篇目为:名例、禁卫、户婚、擅兴、违制、诈伪、斗讼、贼盗、捕断、毁损、厩牧及杂律。

《北齐律》集北朝立法经验之大成,校正古今,锐意创新,确立了“重罪十条”,为后世改为“十恶”所本;《北齐律》合《刑名》、《法例》为《名例》篇,置于律首,将律典的篇目减为十二篇,这种体例也为隋、唐、宋所沿用;还确立了死、流、徒、杖、鞭五刑,为隋唐笞、杖、徒、流、死的五刑体系奠定了基础。《北齐律》以“法令明审,科条简要”著称,是一部上承汉魏律之精神,下开隋唐律之先河的重要法典。

(5)北周的《大律》。《大律》是北周时的主要律典。《大律》条目繁多,篇目庞杂,与《北齐律》相比“烦而不要”。但《大律》首创流刑五等之制,为后世所沿用。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立法的主要成就

三国两晋南北朝立法的主要成就表现为:(1)封建法律形式日趋完备;(2)篇章体例的设置日趋科学;(3)刑罚制度日趋规范;(4)法律概念日趋准确;(5)礼律日趋融合。

三、法律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一)刑事方面

1、“八议”、“官当”入律与“准五服以制罪”

(1)“八议”入律

魏制《新律》时,以《周礼》中的“八辟”为依据,规定了“八议”制度,“八议”首次入律。自此,历朝历代相沿不改,“八议”成为封建法典的更基本内容之一。所谓“八议”,是指八类人犯罪,依法享有免刑和减刑的规定,即“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这八类人指:皇帝宗室亲戚(亲),皇帝故旧(故),德行卓著者(贤),才能过人者(能),有大功勋者(功),高级官员贵族(贵),勤政突出者(勤),前朝皇室及其后裔(宾)。“八议”入律不仅维护了封建等级制,而且使礼律进一步融洽。

(2)“官当”入律

“官当”即官员若犯徒罪,允许其依法以官品与爵位抵罪,又称“以官当徒”,源于《晋律》中的“杂抵罪”。官当制确立于南陈,为官吏享有特权提供了法律依据。

(3)“准五服以制罪”

晋制《晋律》时,第一次将礼中的“服制”列入律典中,作为定罪量刑的原则。“五服”,即以丧服为标志表示亲属间血缘亲疏及尊卑,共分五等,故称“五服”。

“准五服以制罪”的原则是:服制愈近,即血缘关系越亲,以尊犯卑者,处刑愈轻;相反,处刑愈重。服制愈远,即血缘关系疏远者,以尊犯卑,处刑相对加重;以卑犯尊,相对减轻。“准五服以制罪”使法律成为“峻礼教之防”的工具,从而确立了后世法定亲(属)等(级)制度。

2、设立“重罪十条”

北齐修律时,总结了历代统治经验,将严重危害封建国家利益与违背封建礼教的言行归纳为十条,称为“重罪十条”,这十条是:“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恶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义、十曰内乱。”犯此十种罪者,即使原应享有“八议”特权,其罪仍不赎不赦。“重罪十条”的设立使法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皇权,而且进一步将礼与法律结合起来。隋唐直至明清,封建法典中规定的“十恶”即源于此。

3、刑罚制度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刑罚制度日趋规范,由奴隶制的旧五刑向封建制新五刑逐渐过渡。这一时期刑罚制度的发展主要表现为:(1)族诛的废除与缘坐范围的缩小;(2)肉刑日趋减少,北齐更终废除宫刑;(3)酷刑日益减少;(4)流刑被定为减死之刑。

(二)其他方面

维护士族统治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法律的中心任务,上述刑法方面已有突出反映。其他方面也大致如此。

1、在官吏选任上实行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

为了扭转东汉中期以来世家大族愈益把持选官大权、操纵朝政的局面,曹丕于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采纳陈群建议,实行“九品官人法”,也叫“九品中正制”。中央派大中正、小中正官到州、郡主持选官事宜,评选所在地区出生的士人、官吏,按其“簿伐”(家庭出身)、“状”(德才、政绩)及“品”(人品),写出“行状”(评语),定其等第。所谓九品,即将人评为三等九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然后逐级上报,由小中正呈大中正,呈司徒,呈尚书省,经层层申报、核实,更后由吏部任命。品第高低是授官的依据。每三年“清定”一次,按其操行、政绩决定升降其品第。九品中正制将选官之权由地方豪强收归中央,结合门第、德才和社会舆论多方面考察,选才标准较前严密。将人品分为九品,在人才学分类上是一创新,对考核人才,劝导风俗,鼓励奋发向上有积极作用。但九品中正制在执行中流弊甚大。一是中正权重,初时对其褒贬对象还负有连带法律责任,其后遂陷于自流,以致往往主观任意,用以谋私。再则规定州中正必须由二品以上高官担任,而这一时期这种高官只能出于豪门,九品中正制无异成为士族政治的工具。

2、清议禁锢之科的设立

这是庶族与士族斗争的产物。清议,即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依据,臧否人物。为官者一旦触犯清议,便会丢官免职,被禁锢乡里,不许再入仕。

清议禁锢之科的设置从政治上来说是为了适应庶族遏制士族而设,但客观上也起到了维护封建家族关系,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作用。

3、在婚姻上强调士庶有别,良贱不婚

士庶有别,良贱不婚,意在维护士族的特殊社会地位,巩固封建等级制度。

4、关于土地立法

①曹魏屯田制

东汉末,为解决军粮及财政问题,曹操于建安元年采枣祗、韩浩建议,在许昌组织屯田。屯田区一般在肥沃或重要处所设置。屯田客一般不负担其他徭役,生活有一定保障,讲究精耕细作,有利于提高农业产量。屯田法的施行使曹魏经济实力大增,得以统一北方。

②西晋占田制

屯田制废除后,为保证国家掌握适量的土地、劳力和赋税收入,晋武帝颁行占田令。

占田令规定,官员按品级高低限额占田及佃客。占用法其实在于限田,实施后对农民垦荒占田,发展农业生产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朝廷不能阻止土地兼并,也无法严格控制农民,占田法注定不可能长期实行。

③北魏均田制

北魏在建国后,总结魏晋以来土地立法经验,结合鲜卑拓跋氏族的原有习俗,于太和九年颁行均田令。此后相继的东、西魏及北齐、北周,均治北魏之制而略有调整。北魏的均田制为隋唐均田制提供了蓝本。

5、行政机构的演变和特点

①中枢机构的演变

三省制度的逐渐形成,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枢机构的重要演变,为隋唐所本。

曹魏时起,尚书台已作为中央行政机构,南梁改称尚书省,置尚书令为长。北朝尚书称省始于北齐。南北朝的尚书省长官是事实上的宰相。中书省设于曹丕称帝时,以中书监、令为长官,因其为皇帝内臣,参与机要,也起宰相作用。此后中书省职权益重。门下省长官为侍中,秦已置侍中,因侍奉皇帝而得名,职虽卑微而得见重。汉魏侍中均参与机要,西晋独立发展为门下省,作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南北朝益见亲信,也起宰相作用。三省制在皇权与相权较量中形成,政府机构随之亦不断调整、完善。

②地方行政机构的特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机构有如下特点:

其一,由郡、县二级制向州、郡、县三级制转变;

其二,州郡数量较汉时增多而建置划小;

其三,由于战乱频繁,州郡长官大多由武官兼任。

四、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司法机构基本沿用汉制。中央更高审判机关仍为廷尉。北周称秋官大司寇,北齐时将廷尉之名改为大理寺,扩大了机构的编制。曹魏时,根据卫觊的建议,在中央司法机构中设律博士,职责是教授法律,培养司法官吏,体现了统治者对法律的重视。地方上,地方司法机构仍与行政合一。

(二)诉讼制度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的诉讼制度亦基本沿用汉制,其中较为引人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建立了“登闻鼓”直诉制度。登闻鼓设于朝堂之外,有冤情者可以击鼓直接向皇帝或中央司法长官诉冤。这种制度经过改革,一直沿用至清朝。

(三)审判制度

为了加强皇帝的司法权,皇帝频繁直接参与司法审判。更高审判权牢牢掌握于皇帝手中。为了体现恤刑及加强皇帝对司法审判的控制,确立了“死刑复奏制”。即死刑须经皇帝批准,才能付诸执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刑讯严酷野蛮。对一些囚犯采取严刑逼供的方法进行审讯,反映出此时封建司法的黑暗。

同步精华题解

一、单项选择题

1、“重罪十条”的设置始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__________.()A、《北齐律》B、《北魏律》C、《麟趾格》D、《泰始律》

2、“官当”之制确立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__________.()A、《南陈律》B、《泰始律》C、《北魏律》D、《大统式》

3、在中国封建法律发展史上,以“法令明审,科条简要”著称的法典是__________.()A、《北魏律》B、《大律》C、《北齐律》D、《开皇律》

4、在中国法律发展史上,“死刑复奏制度”确立于__________.()A、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B、隋唐时期C、秦汉时期D、西周时期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为了体现恤刑及加强皇帝对司法审判的控制,确立了__________.()A、律博士B、“登闻鼓”直诉制度C、死刑复奏制度D、“皇帝亲自断狱”制度

二、多项选择题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制的指导思想包括__________.()A、“拨乱之政,以刑为先”B、纳礼入律C、礼律进一步结合D、“事皆决于法”E、德主刑辅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形成的三省制度包括__________.()A、中书省B、内史省C、尚书省D、门下省E、集书省

3、维护士族统治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法律的中心任务,除反映在刑法方面外,还表现在其他方面,如________等。()A、实行九品官人法B、占田制C、清议禁锢之科的设立D、婚姻上强调士庶有别、良贱不婚E、准五刑以制罪

三、名词解释

1、重罪十条2、律博士

3、五服

四、简答题

简述北魏的均田制。

五、论述题

试述南北朝时的礼律结合。

「参考答案」

1、A2、A3、C4、A5、C

1、ABC2、ACD3、ACD

1、重罪十条:南北朝时期北齐修律时,总结了历代统治经验,将严重危害封建国家利益与违背封建礼教的言行归纳为十条,称为“重罪十条”,置于律典的首篇,强调这十种犯罪属于重点镇压对象,即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后世“十恶”即源于此。

2、律博士:魏明帝时设置的专司教授法律,培养司法官吏的职务。隶属廷尉,体现了统治者对法律的重视。

答:北魏建国后,总结魏晋以来土地立法经验,结合鲜卑拓跋氏族的原有习俗,于太和九年颁布均田令。主要规定有:(1)十五岁以上男子授露田(种谷物)四十亩,妇女二十亩。(2)男子每人授桑田(种树木)二十亩,如是产麻地区则男子授麻田四十亩,妇人五亩。(3)桑田可为子孙世业,身死不还;露田年老免役,死后归还国家。(4)桑田按现有人口计,盈者可卖其盈,不足者可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也不得买过所足。(5)奴婢同良人受田。四岁以上耕牛每头授露田二十亩,限四牛。(6)地狭人稠之处,可向空荒地迁徙,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转移。

答:南朝统治者的法制指导思想,多拘守魏晋主张,因而建树不大。而在北朝法律中,礼律进一步结合表现得突出。因北朝统治者入主中原后,出于统治的需要,对中原文化,尤其是儒学充满兴趣,更加注重礼对法的指导作用,注重礼与律的统一。如北魏统治者在执行刑罚时,认为犯人裸体受刑,有伤风化,违背礼义。又根据礼治“恶恶止其身”的原则,规定除谋反、大逆等罪外,皆一人犯罪,一人承当,“罪止其身”。而且在“重罪十条”中对违背礼的行为从重处刑。这些都体现了南北朝礼律的进一步结合。

THE END
1.法律史范文8篇(全文)生物学解释以适者生存的竞争的观点去描述法律制度的存在与演变。其有三种类型:第一, 是唯心主义的类型, 同人种学解释的第一种形式一样, 它也是从观念出发去解读法律的发展。其次, 它认为在法律史中存在着许多的法律观念, 各种法律观念相互的斗争, 符合并能最好的体现前述法律功能的法律观念, 将被留存下来, 而https://www.99xueshu.com/w/ikey365hwurm.html
2.新中国民营经济法律制度之变迁【摘要】: 本文旨在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新中国民营经济法律制 度的变迁为主题,以民营企业的权利保障为主线,以建国以来经济、政治、政策、 意识形态等相关因素为分析背景,着力探究新中国 50 余年来民营经济法律制度 的演变规律,检讨其中的经验教训、成败得失,以求为当前民营经济法律制度建 设提供https://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76-2004070025.htm
3.名师工作室总之,英国的文官制度为整个西方国家文官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蓝本,虽然也存在问题,但是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在世界政治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考点三 近代西方的法律、教化 1.西方法律制度发展演变、特征 (1)发展演变:经历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再到形成法典、法系(法典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http://gzs.hsszhjy.cn/studios/other_detail?special=330&r=67
4.文献综览(三)法律与法制 不少学者针对清代的刑法制度与刑罚方式流变展开了细致的讨论。茆巍通过考察清代的洗冤检验文本,认为清代有关蛊毒的法律更多地具有宣示意义。42而在其新著《洗冤:清代命案检验取证研究》中,他考察了清代法医检验技术与制度。43郑小悠的专著对清代刑名制度的发展演变做了详细梳理。44姜翰考察了清代锁带杆https://iqh.ruc.edu.cn/qdshsyj/sh_dawx/wxzl/b4364371cb0a413bb67d4bf778286bfa.htm
5.中国法制史1(通用6篇)《中国法制史》是讲述我国有史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法律制度的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以及历史的基本规律的一门课程,是法学的基础学科,同时又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艰深的学问。 在学习《中国法制史》之前我一直认为,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的法律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是专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武器,然来现在看来这一观点是错误的https://www.360wenmi.com/f/filen0qq1216.html
6.浅谈入世后我国金融法律体系的发展与金融体制改革金融法律体系是指在金融法的基本原则指导下,调整金融关系不同侧面的金融法律、法规、规章等金融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金融法律制度,共同实现金融法的任务,而形成的相互连结、和谐统一、层次分明的统一整体。金融法律体系内容相当庞杂,各国金融立法也因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和管理重点各异,内容也不尽相同,体系也各有特https://www.fwsir.com/yanjiang/html/yanjiang_20080727095449_102967.html
7.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法律研究一、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制度的历史演变 建国以来,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法律制度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这一过程与我国行政诉讼的发展相一致,每一阶段的发展状况在大体上也是与我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相适应的。 (一)“无标准” 阶段(1949年-1982年) 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3/03/id/922007.shtml
8.改革开放与中国商法的发展在短短的四十年间,中国商法从形成、发展到成熟,经历了一个法律部门和法律制度演变的全部过程。现今的中国商法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充满生机活力、日趋成熟完备的法律领域,成为与中国市场经济相伴前行的推动者和守护者,成为世界现代先进商法制度的代表者和商法制度国际化的引领者。http://www.gdmsfxh.org.cn/home/research/research?show_id=73
9.辽宁大学2022自命题考研初试大纲:814公共管理综合考研6.发展性 三、行政组织的基本要素 1.法律制度健全 2.组织目标明确 3.人事调派恰当 4.权责分配合理 5.财物数量适中 6.运行机制有效 7.行为方式优化 8.价值观念整合 四、行政组织的产生与成立 1.行政组织产生与成立的依据 2.行政组织产生与成立的效力 https://kaoyan.koolearn.com/20220701/1525288.html
10.浅议中国检察制度发展史——法律监督权的历史“沧桑”在检察事业迈向新时代的历史起点,笔者以史为鉴,纵观检察百年风云,试从中国检察的理论源头、制度沿革、法治实践等方面分析检察制度发展历程中的经验教训,进一步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维度厘清“检察制度”“法律监督权”等重要概念的发展脉络,以期为新时代检察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史料参考,并就现实问题作出对策分析。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4521493.html
11.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保证。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加快社会保障立法进程,尽快建立起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首先,从认识的层面上理解完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重要性。它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977729.html
12.2022年C刊重点选题最新汇总教育资讯如何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等。10个人信息与数据保护法律制度数字经济时代,大数据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个人信息泄露、个人信息滥用等风险,我国个人信息安全和数据安全因而面临着严峻挑战。我国监管执法部门已开展一系列专项行动,比如,《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在立法层面http://m.teacher-edu.cn/nd.jsp?id=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