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税务局关于“统模式”改革后社会保险费征缴法律责任的研究

(三)实施效果方面。社保费征缴实践中,主动运用法律责任、强制执行等保障性措施的情况较少。现阶段,社保费总体费率基本在缴费基数的30%以上,用人单位负担较重,承担缴纳社保费的能力尚且不足,再按照现行法律责任规定的罚款金额缴纳罚款的可能性较低。另有部分用人单位恶意不缴、少缴社保费的,或与职工之间存在矛盾纠纷,故意不为其缴纳社保费,即使在有关行政部门作出追缴费款和罚款的决定后,用人单位出于报复职工的心理,仅缴纳罚款,不补缴社保费,未达到纠正违法行为的效果。另外,强制执行的效果不明显,《社会保险法》第六十三条赋予了社保费征收机构查询存款账户、通知金融机构划拨社保费,申请人民法院扣押、查封、拍卖的强制执行权。与欠税追缴相比,当用人单位存在欠费不缴、少缴等情况时,税务部门缺乏强制执行权限,只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而当法院不予受理时,税务部门无计可施。

二、现行社保费征缴法律责任存在的问题

现行社保费法律法规中,法律责任作为重要的组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规范社保费征缴、惩戒违法行为的积极作用,但在执行中发现还不够完善,在制度设计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整体系统性不足。《社会保险法》法律责任部分共11条,对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登记,未按时足额缴纳,骗取社会保险待遇,隐匿、转移、侵占、挪用社会保险基金或者违规投资运营;社会保险服务机构骗取社会保险基金支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收机构,国家工作人员在社保费征缴中的违法行为进行了规定。《征缴条例》中罚则部分共6条,对缴费单位未按照规定登记、申报缴纳,加收滞纳金,强制执行,登记、征收部门的违法责任和挪用社保费的法律责任进行了规定。这些规定没有严格对照社保费征缴的具体环节进行明确,对社保费征缴中违法行为的种类、内涵、构成要件的界定不够清晰,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对象、范围、种类、标准和幅度的规定不够具体,整体较为零散,不够全面系统。另外,对滞纳金、权利救济的规定不属于法律责任内容,不应纳入罚则部分。

(二)实施处罚的主体不够明确。由于实施社保费登记、征收、申报、检查等环节的主体责任划分不够清晰,《征缴条例》罚则中第二十四条对延迟缴纳费款的处罚主体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者税务机关,不够明确。根据《社会保险法》第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社会保险工作”的规定,县级税务机关的派出机构(税务分局、税务所)不是社保费征缴的适格主体,也就不是实施处罚的适格主体。这与税收征管法赋予各级税务局、税务分局、税务所执法主体地位不匹配,不利于推进税费协同管理。

(四)处罚对象设置不够合理。行政处罚的对象是实施了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违法行为人,即行政违法相应制裁的相对人。而《征缴条例》罚则中没有对用人单位直接规定处罚,而是规定了对用人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进行罚款,实践中对于这两类人员的判断存在困难,可操作性差,难以实现实施处罚的目的。

(五)处罚范围有限。《征缴条例》中的罚则主要针对用人单位未依法进行社保费登记、不缴纳社保费或不按时缴纳社保费的违法行为进行了规定,对于用人单位不申报或者申报不实等违法行为,没有设置相应罚则。同时,《征缴条例》中设置的处罚种类有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有设置“警告”、“通报批评”等便于执行的申诫罚。

三、“统模式”下对社保费征缴法律责任设置的新要求

“统模式”下,社保费征缴管理由现行的“企事业单位采取人社医保核定、税务征收;自然人个人采取自行申报”模式转变为“用人单位和个人自行向税务部门申报缴纳”的模式,与税收征管模式逐渐趋同,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新的社保费征缴模式对税务部门提出了新要求,主要体现在权责相当、风险可控、区别于税收三方面。

(二)风险要可控。随着税务部门职责的增加,相应承担的风险也在加大,为了有效防范风险,要严格依法履行职权,也要设置明确的、操作性强的法律责任。在法律责任的设置上,既要有不履行职责承担的法律责任,又要建立相应的免责条款或者容错机制。如,用人单位欠缴社保费的情况下,单位职工高度寄希望于税务部门的征缴,大多向税务部门投诉举报,甚至重复投诉、群体投诉、多头举报,也单方面认为投诉举报后用人单位未补缴社保费的结果是税务部门征缴不力造成的,税务部门追缴欠费的压力增大。又如,因税务部门承担征收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职责,掌握着缴费人的工资总额,“统模式”下在用人单位自行申报后,如果税务部门没有与掌握的工资总额进行比对分析,则可能存在未履职尽责的风险。因此,在设置税务部门和税务干部法律责任时要充分体现过罚相当的原则。

四、“统模式”社保费征缴法律责任的修改建议

“统模式”下,为使社保费征管权责与法律责任相契合,更好地体现税务征管效率同时兼顾民生保障,以解决现行社保费征管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出发点,结合未来改革的趋势和方向,借鉴实践中的成熟做法,对构建一套完整、系统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法律责任制度提出以下建议。

3.明确行政处罚环节。明确社保费征缴中涉及的部门和单位的法定职权和实施行政处罚的主体后,可根据“统模式”后社保费法定义务可能存在的环节设置行政处罚。通过调研和对税收、海关等部门法律责任条款的分析,社保费行政相对人一般在登记、申报、缴纳和使用社保基金等环节负有法定义务,因此建议在以下几个环节进行设置行政处罚。一是登记环节,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不办理登记、逾期办理登记等行为进行行政处罚;二是申报环节,由税务机关对未申报、逾期申报等行为进行处罚;三是征收环节,由税务机关对未履行代扣代缴义务、虚假申报、欠缴社保费、采用转移或隐匿财产以及以暴力方式拒缴社保费等行为进行处罚;四是检查环节,由税务机关对缴费单位拒绝检查、银行或金融机构等其他部门拒绝配合检查等行为进行处罚。五是监督环节,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骗取社会保险待遇、骗取社会保险基金的等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二)明确行政处罚要素

1.扩大行政处罚种类。现行《社会保险法》《征缴条例》规定了罚款、吊销执业资格、没收违法所得三种行政处罚。“统模式”下,社保费由用人单位自主申报,并对其申报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负责,充分体现了还权还责于缴费人的理念。在这种情形下,建议将《行政处罚法》第九条规定的“警告”“通报批评”“限制从业”等行政处罚方式引入社保费法律责任之中。如,用人单位有《社会保险法》和本条例规定的违法行为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税务机关等部门可以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警告、通报批评或者限制从业。一方面减轻用人单位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起到教育作用;再如,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其他原因导致产生社保费违法行为,对其直接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的行政处罚,其效果较“罚款”而言更具有教育和惩戒功能。

3.合理确定处罚对象。《社会保险法》《征缴条例》对部分社保费违法行为采取了既处罚用人单位又处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双罚制”,调研发现这种“双罚制”的模式既不利于责任划分,又不利于基层操作,因此建议废除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的处罚。但从海关等其他部门的行政立法和刑法的立法趋势来看,“双罚制”是主流的法律责任承担模式,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社会保险法》《征缴条例》的修订中,建议在“审慎”的原则下继续沿用“双罚制”。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的决策对违法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如在对不按照法定的缴费基数申报社保费、采用转移隐匿财产等手段不缴社保费等违法行为进行处理时,可适当采用“双罚制”,并赋予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税务机关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三)明确法律责任承担方式

1.拓宽法律责任承担方式。《社会保险法》《征缴条例》中对用人单位的社会保险费违法行为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均为行政处罚,但对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后并不一定能够起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建议从三个方面拓宽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一是在修订《征缴条例》时,从行政法规的层面规定将社保费违法行为纳入社会信用体系;二是探索非强制性执法方式,有效运用说服教育、劝导示范、行政指导等非强制性手段提高遵从度,及时纠正违法行为;三是从税费并重、税费协同的理念出发,可借鉴税收征管中非正常户管理、限制出境、清缴欠费前不得注销社保登记等管理措施,促使有关单位和个人及时纠正违法行为。

3.设置容错免责条款。社保费“统模式”征管改革是社保费领域一项重大的制度变更,涉及到《社会保险法》《征缴条例》等法律法规的修订,涉及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税务机关等多部门之间的职责划转,涉及到用人单位由有关机关核定应缴费额到自主申报应缴费额的申报模式变化,属于涉及国计民生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在改革中,难免会出现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错误等情形,在此种情形下追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不符合优化营商环境、鼓励改革创新的导向。因此,建议借鉴《**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第六十四条的规定,在《征缴条例》修订中设置容错免责条款,即: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社会保险费征缴工作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错误,但是符合下列条件的,按照有关规定从轻、减轻或者免予追责:(一)符合国家确定的改革方向的;(二)未违反法律、法规禁止性规定的;(三)决策程序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四)勤勉尽责、未牟取私利的;(五)主动挽回损失、消除不良影响或者有效阻止危害结果发生的。(hx)

THE END
1.李林《走向宪政的立法》,独著,法律出版社2003年出版; 《法治与党的执政方式研究》,合著,法律出版社2004年出版。[1] 主要报告 《关于完善我国立法工作的若干建议》,中国社科院《要报》1991年第33期; 《我应高举社会主义人权旗帜》(合著),中国社科院《要报》1991年第48期; 《如何划分中央和地方的立法权限》,中国社https://baike.sogou.com/v64609567.htm
2.党内法规清理的处理方式包括什么党内法规的清理可以分为集中清理、专项清理、即时清理,对于列入清理范围的党内法规一般采取废止、宣布失效、修改三种处理方式。党内法规清理是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律依据: 《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第十四条 审查机关应当根据不同情形,对报备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作出相应处理决定https://mip.findlaw.cn/ask/question_jx_797222.html
3::立法修正案?法律修改和法律废止法律修改与法律制定的性质是相同的,须拥有立法权的机关才有权修改。在此,对立法权应做广义理解:不仅包括立法机关的立法权,也包括立法机关授予的或以其他方式授予的由其他机关行使的立法权,在有些西方国家还包括司法立法权。在立法权未授出时,须由制定法律的机关负责该法律的修改,在立法权已授出的情况下,由受权机关http://iolaw.cssn.cn/zxzp/200403/t20040320_4589419.shtml
4.创新的议论文800字作文(通用13篇)五、修改方式要“灵活” 对于课内修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学生自改自评,老师巡回指导。叶圣陶先生再三强调:“改的优先权应归属于作者自己。”文章写完后,学生应检查1-2遍,然后从“小处”着手,进行修改。主要通过查字典,翻资料等解决字、词、句等方面的问题。内容改好之后,还可教给学生在局部进行详加https://www.360wenmi.com/f/filef4ph6qny.html
5.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方式律师普法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1、制定国家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程序,制定、补充、修改、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2、认可国家机关赋予某些既存社会规范以法律效力,或者赋予先前的判例以法律效力。https://www.110ask.com/tuwen/3104560364144693743.html
6.股东出资范文12篇(全文)本文对新《公司法》下资本与资产、公司减资、出资方式的等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法律责任等进行了探讨, 并结合实际工作, 对资产信用基础的认识、公司信息公示制度的完善、认缴制下减少注册资本的作用以及取消出资方式的限制等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资本,资产,出资方式,减资https://www.99xueshu.com/w/ikeyqq1zqda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