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法典条标的设置使用与启示

条标是法条标题的简称,也被称为“条旨”“条名”“条文标题”等。它被放置在法条的前部位置,用简短的语言,集中体现法条所涵盖的全部内容,具有提纲挈领的功能。条标不仅属于法典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还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突出表现为:有利于法律的制定与实施、法学的教育与研究、法制的宣传与传播等。中国古代的立法者深谙条标的这些作用,往往在制定法典时,就设置了条标。条标也随着法典颁行而被官吏、学者等广泛使用,在法律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古代的立法历史悠久,制定的法律也不少。早在夏朝时有“禹刑”,商朝时有“汤刑”,西周时有“九刑”“吕刑”等。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制定的法律就更多了。可以说,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立法史,都制定过本朝的法律。可是,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完整保存下来的第一部法典则是唐朝时制定的刑法典《唐律疏议》(又称为《唐律》)。之后,宋朝的《宋刑统》、明朝的《大明律》和清朝的《大清律例》也都完整地保存下来。今天,可以看到这些法典的全貌。中国古代的这些法典有个共同点,即都设有条标。而且,条标的设置还与时俱进,没有故步自封,停滞不前。

《唐律疏议》在中国古代立法史上第一次设置了条标

现有资料表明,在中国立法史上,《唐律疏议》开天辟地,第一次设置了条标。现存的《唐律疏议》于永徽四年(653年)颁行,共有502条律条(律条即是法条),每条律条都设有一个条标,共有502个条标。

《唐律疏议》的条标字数最少仅两个字。比如,“十恶”“强盗”“窃盗”“违令”“疑罪”等等。字数最多的有13个字,是“祖父母为人殴击子孙即殴击之”。字数为6个字的条标数量最多,占了条标总数的25.50%。比如,“老小及疾有犯”“犯罪未发自首”“宫殿作罢不出”“知情藏匿罪人”“官司出入人罪”“断罪应斩而绞”等。

以《唐律疏议》条标所含的内容来分类,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五大类:

第一类是刑罚类。《唐律疏议》是部刑法典,刑罚是其中的重要要素,条标反映了这一要素。比如,“笞刑五”“杖刑五”“徒刑五”“流行三”“死刑二”等。

第二类是特权类。唐朝也是一个特权社会。这种特权在《唐律疏议》中也有显现。一些特权者犯罪以后,可以享受减、免刑罚的优待,这在条标中也有体现。比如,“八议”“官当”等。

第三类是一般原则。任何刑法典都不会没有关于一般原则的规定,它是适用于整部刑法的一种规则,通常规定在总则里。《唐律疏议》也是如此。它的条标把这些原则一一标识在总则名例律里。比如,“犯流应配”“老小及疾有犯”“犯罪未发自首”“同职犯公坐”“同居相为隐”“化外人相犯”等。

第四类是罪名。刑法有罪名的内容。它是犯罪名称,也是对具体犯罪本质、特征的概括。《唐律疏议》的条标中,有一些是罪名,比如,“私入道”“劫囚”“乏军兴”“谋反大逆”“谋杀人”等。

第五类是罪状。它是对犯罪具体状况的描述,也是一种适用该罪与刑规范的条件。刑法分则的法条往往由罪状与法定刑两部分组成,罪状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唐律疏议》的有些条标把罪状作为自己的条标,并加以显示。比如,“阑入宫殿门及上閤”“刺史县令等私出界”“指斥乘舆及对捍制使”“不言及妄言部内旱涝霜出”“断罪不具引律令格式”等。

《唐律疏议》的条标虽主要可分为五大类,但它们都能概括、清晰地反映各自律条的内容,让人一目了然。这也是设置条标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唐律疏议》的条标对以后封建朝代立法产生过深远影响。以后制定的《宋刑统》《大明律》《大清律例》不同程度地沿用了它的部分条标。比如,《唐律疏议》中的“八议”“十恶”“越诉”等一些条标,被《宋刑统》《大明律》《大清律例》原封不动地使用。

《宋刑统》《大明律》与《大清律例》借鉴了《唐律疏议》设置条标的做法

《宋刑统》《大明律》《大清律例》分别是宋、明、清三朝的重要法典。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们也与时俱进,在体例与内容上都有改变,与《唐律疏议》不完全相同。但是,它们都借鉴了《唐律疏议》中设置条标的做法,设置了自己的条标。

《宋刑统》颁行于建隆三年(762年)。在体例与内容上,它与《唐律疏议》有所区别。《宋刑统》改变了《唐律疏议》的律、条体例,增设了213个门,变成了律、门、条组成的体例。但是,《宋刑统》仍然保留了条标。除了继续沿用《唐律疏议》中的一些条标外,还变通制定了自己的条标。其中,有些条标为新设而《唐律疏议》中所没有。比如,“贡举考课”“御膳”“强率敛”“诸蕃人及波斯附”等。

另外,有些条标则是对《唐律疏议》条标作了少量字的修改,在内容上并无本质的差异。比如,把《唐律疏议》中的条标“调发供给军事违法”,改为“调发杂物供军”就是如此。而它们所含律条的内容则完全相同。

这里还需提及的是,《宋刑统》中有些门的门标也是从《唐律疏议》的条标转化而来。即《唐律疏议》的条标变成了《宋刑统》的门标。比如,“决罚不如法”在《唐律疏议》中是条标,在《宋刑统》里则是门标。《宋刑统》这个门标取自于《唐律疏议》的条标,而且字面上完全一样。

《大明律》颁行于洪武三十年(1397年),它在体例和内容上也与《唐律疏议》有所区别,这引发了条标上的变化。在律例上,《大明律》仅有460条律条,条标也随之减少到460个,条标数量因此而少于《唐律疏议》42个。

在内容上,《大明律》继承了超过《唐律疏议》60%的内容,有近40%的内容为新制定。这就决定了《大明律》有大量的条标为新增,即为《唐律疏议》所没有。新增的条标主要体现在一般原则、罪名、罪状各领域,以下举例证之。

新增一般原则的条标有:“以理去官”“无官犯罪”“除名当差”“处决叛军”“在京犯罪暴民”“徒流迁徙地方”等。

新增罪名的条标有:“奸党”“信牌”“漏用钞印”“私茶”“匿税”“失仪”“越城”“干名犯义”等。

新增罪状的条标有:“交结近侍官员”“上言大臣德政”“检踏灾伤田粮”“蒙古色目人婚姻”“私充牙行埠头”“拆毁申明亭”“织造违禁龙凤纹缎匹”等。

可见,《大明律》在条标的数量与内容上,都与《唐律疏议》有所不同。

《大清律例》颁行于乾隆五年(1740年)。它虽在《大明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在体例与内容上也不完全与《大明律》一致。这导致了条标的变化。在体例上,《大清律例》的律条为436条,比《大明律》少24条,其条标也因此而减少了24个。减少的条标中包括了“增减官文书”“漏用钞印”“蒙古色目人婚姻”“钞法”“悬带关防牌面”“伪造宝钞”等等。另外,《大清律例》是一种律例体例,律条后附以例条。例条的数量还超过律条。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的例条已达1456条,之后还有增加。

《大清律例》体例上的这种变化引起了内容上的变化,主要是例条加入以后,其内容大增,以致每个条标中所含的内容也大增,不过,《大清律例》的制定者妥善地解决了设置条标中遇到的问题,条标仍然十分规范,而且绝大多数条标与《大明律》中条标一致,连条标的字数都一样。

《宋刑统》《大明律》《大清律例》的条标虽与时俱进,有所发展,但都源于《唐律疏议》的条标,借鉴了《唐律疏议》设置条标的做法。从中亦可见,《唐律疏议》条标影响之深远。

《大清律例》的条标在古代、近代、当代均被使用

首先,《大清律例》条标在古代被广泛使用。

《大清律例》条标在古代被广泛使用,使用的群体与范围主要是司法官的判词、刑幕的办案经验总结、学者的律学著作等等。

清朝的司法官在判词中,使用过条标。李之芳就在判词中使用过《大清律例》的条标。他历任金华府推官、刑部主事、广西与湖广两道的御史、浙江总督、兵部尚书等职。他在审判吴华与其亲侄吴之信之妾王氏奸情案中,判定:“(吴)华与王氏密情不虚。即坐以‘亲属相奸’”之条。其中的“‘亲属相奸’之条”就是指《大清律例》中的“亲属相奸”条标中所含的规定,条标被李之芳的判词恰当地使用了。

清朝的刑幕即是刑名师爷,司法官的幕僚。他们在自己的办案经验总结中,使用过《大清律例》的条标。在乾隆年间(1736—1795年)曾任刑幕的王又槐,总结了自己参与办案的经验,撰成了《办案要略》一书。在书中,他引用《大清律例》中的条标“官吏受财”与“事后受财”,并解释它们所含内容的差异。“律中‘官吏受财’一条,专指官与吏已经得受有事人财,事已断讫之罪也”;“受意于临事,过后而始迎合,财为‘事后受财’”。经过这样的解释,就把两个条标中所含律条的原意解读得清清楚楚。

清朝的学者在自己的律学著作中,也使用过《大清律例》的条标。吴坛在所著的《大清律例通考》一书中,就大量使用《大清律例》的条标。比如,在“五刑”条标之下,他用“谨按”的形式,发表了对“五刑”条所含律之内容的学理看法,以便读者对“五刑”的内涵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其次,《大清律例》的条标在近代被广泛使用。

《大清律例》条标在近代被广泛使用,使用的群体与范围主要是官吏的奏折、学者撰写的史籍与学术研究成果等。

在清末的法制改革中,晚清的有些官吏通过奏折,上陈改革的必要性与应改革的内容,推进法制改革。在有的奏折中,就使用了《大清律例》的条标。沈家本的奏折就是如此。他在一份奏折中,主张变革死刑制度,即保留绞刑,少用斩刑。“拟死刑仅用绞刑一种,仍于特定至行刑场所密行之。如谋反大逆及谋杀祖父母、父母等条,俱属罪大恶极,仍用斩刑,则别辑专例通行。”其中的“谋反大逆”“谋杀祖父母父母”都是《大清律例》中的条标。

近代的中国学者在撰写史籍时曾使用过《大清律例》的条标。民国时期的学者在编撰《清史稿》时就使用过《大清律例》的条标。特别是其中的《刑法志》部分。它在记载《大清律例》的制定时,提及曾经增加过两个律条,并用条标来显示增加的两个律条。“其增入者:名例之天文生有犯、充军地方二条。”其中的“天文生有犯”与“充军地方”都是《大清律例》中的条标。

在民国时期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中,也使用过《大清律例》的条标。杨鸿烈在《中国法律发达史》一书里,为了证明《大清律例》与《大明律》内容的异同,使用大量条标,来对它们的内容作比较。比如,他使用了“五刑”“流囚家属”“徒流迁徙”“充军地方”“断罪依新颁律”“徒流人又犯罪”“共犯罪分首从”“应议者犯罪”等许多《大清律例》中的条标。

最后,《大清律例》的条标在当代被广泛使用。

《大清律例》的条标不仅在古代、近代被使用,还在当代被广泛使用。使用的群体与范围主要是学者及其学术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了论文与著作。

当代的有些学者在学术论文中,使用《大清律例》的条标。李拥军在《法律与伦理的“分”与“合”——关于清末“礼法之争”背后的思考》一文中,大量使用《大清律例》的条标,说明其中的礼法问题。引用的条标包括:“干名犯义”“存留养亲”“亲属相殴”“亲属相为容隐”“故杀子孙”“杀有服卑幼”“妻殴夫夫殴妻”等。

《大清律例》条标的使用是中国古代法典条标使用的一个缩影。它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古代法典条标不仅被制定,而且还被使用,其意义非凡。

中国古代法典条标设置与使用的启示

中国古代法典条标的设置与使用告诉人们,法典中条标的设置与使用是中国古代传统法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常态性做法。它们都具有独特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条标的设置为条标的使用奠定了基础,条标的使用又为法律的制定与实施,法学的教育与研究等提供了方便。总之,十分有利于促进法制建设与法学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渐走上法治的轨道,法治日益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发展的强劲动力与重要保障。中国当代的条标设置与使用也提到了议事日程,开始运作。有些地方人大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的政府规章、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中,都曾设置过条标。

江苏、浙江等省的人大通过的地方性法规中,设置过条标。1980年6月由江苏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江苏省城市卫生管理暂行规定》中,设置了条标。比如“加强领导,搞好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市容整治”等等。1982年3月由浙江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的《浙江省城市卫生管理暂时规定》中,也设置了条标,比如“加强领导”“环境卫生”等。它们是地方人大在自己通过的地方性法规中设置条标的先行者。

有的地方政府在自己制定的政府规章中,也设置了条标。1994年1月上海市人民政府颁行了《上海市人民政府规章制定程序规定》并设置了条标。从那以后,凡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制定的政府规章都设置了条标。

最高人民法院不仅在司法解释中设置条标,还在判决书中使用条标。我国1997年颁布的刑法没设条标。但是,为了便于适用这部法律,最高人民法院利用司法解释的方法,为其每个法条都设置了条标,共有452个条标。比如,“立法目的”“任务”“背叛国家罪”“虐待俘虏罪”等。以后,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书也使用了条标。在“矫立军抢劫、非法买卖枪支、寻衅滋事,矫立祥与安明力抢劫案”的判决书里,就使用了“抢劫罪”“非法买卖枪支罪”和“寻衅滋事罪”三个条标。

可以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设置与运用条标方面,已经作过尝试与实践。如何充分认识、评价前人的经验与做法,在立法工作中加以借鉴吸收值得认真研究。笔者认为,法律中设置条标或许将更有利于法律的制定、学习、研究与实施,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是一件好事。

THE END
1.包含中国法律发达史的西语例句西语助手例句词典中国法律发达史 <!doctype html> 登录_西语助手在线词典 http://www.esdict.cn/liju/es/%E4%B8%AD%E5%9B%BD%E6%B3%95%E5%BE%8B%E5%8F%91%E8%BE%BE%E5%8F%B2
2.尤陈俊:从学术史角度品读杨鸿烈的中国法律史研究三部曲中法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正是凭借着《中国法律发达史》、《中国法律思想史》和《中国法律在东亚诸国之影响》三部书,杨鸿烈在青年时代便奠定了其在中国法律史学史上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法律在东亚诸国之影响》一书出版之时,杨鸿烈方才34岁)。数十年后,当晚辈如笔者细读杨鸿烈的著述时,不仅想起东汉时人高诱对《https://www.ilawpress.com/material/detail/368667661837533696
3.杨鸿烈与中国法律史学中国法律史学 中国法律发达史 法律思想史 杨鸿烈 中国法律思想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FXJA199403003.htm
4.《清华国学书系.杨洪烈文存》著有《中国法律发达史》《中国法律思想史》等。杨鸿烈是早期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毕业生,曾师从梁启超、王国维研究历史,后成为著名法学家。其著作有《中国法律发达史》《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法律在东亚诸国之影响》等。《杨鸿烈文存》收录杨鸿烈在法学、史学等研究领域的文章,为我们了解其治学为人均有帮助。http://www.tacl.tsinghua.edu.cn/info/1095/1753.htm
5.二十世纪中日学者唐代法制史总体研究一瞥)中国在二、三十年代也陆续出版了程树德《中国法制史》 ⑤(注:程树德:《中国法制史》,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杨鸿烈《中国法律发达史 》⑥(注:杨鸿烈:《中国法律发达史》,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陈顾远《中国法制 史》;⑦(注:陈顾远:《中国法制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此外,还有谷口知平 日译了法国http://iolaw.cssn.cn/jdfls/200511/t20051124_4597433.shtml
6.法的门前:法学必读经典文库《中国法律发达史》是民国时代中国法律史学术领域的最重要著作之一,是近六十年间中国大学法科的重要教学参考书之一。这是一本我们至今仍不能忽视的重要学术著作。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瞿同祖著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主要的目的在于研究并分析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及主要特征。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家族主义和http://fxbd.sslibrary.com/
7.中国法律史范文12篇(全文)以西北政法大学为例, 中国法律史作为十五门必修课之一, 课时从过去的80个课时减为最近的68个课时 (每周4个课时) , 每个学期的实授课时通常在60个课时左右 (除去十一假期和考前总复习) , 中国法律史课程的全部内容在有限的60个课时内, 实际上无法完成正常的教学内容, 据不完全统计, 我校的中国法律史任课老师https://www.99xueshu.com/w/ikeyktnf68fw.html
8.书生事业无限江山——关于近世中国五代法学家及其志业的一个学术论其成就,则以《中国法律发达史》、《中国法律思想史》和《中国法律在东亚诸国之影响》为代表,正如论者所言,“经受了半个世纪的时间检验”,24 已成典范之作。今日治中国法制史者,无人能够绕过杨鸿烈这座桥,正是明证。杨氏出版此三种代表作后即不再言声,原因甚为复杂,但社会更革剧烈,民生涂炭,人心惶惶,读书http://fxcxw.mzyfz.com/dyna/content.php?id=6484
9.罪刑法定原则引入中国历程考[13]杨鸿烈:《中国法律发达史》(下),台北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872页。 [14]《大清法规大全》此处没有“无”字,《大清刑律总则草案》中有“无”字,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私见以为应有“无”字。 [15]修订法律馆编:《大清刑律总则草案》,光绪丁未法律馆印,庚戌冬月再版。2005年11月28日抄录于国家图书馆分馆。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