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华法系的诞生?——从三大法系到东亚共同体法

(一)中华法系的定义对于中华法系的定义,学界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1}20世纪80年代,中国法学界一般认为:“中国的封建法律由战国至清经过二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沿革清晰、特点鲜明的法律体系,被世界上推崇为五大法系之一———中华法系”。{2}进入90年代以后,有学者提出,中华法系“是指一个发源于夏,解体于清,以唐律为代表,以礼法结合为根本特征,其影响及于东亚诸国的法律体系”。{3}还有学者认为:“所谓中华法系(又称中国法系),是指中国古代产生的以礼法结合为基本特点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以及受其影响而制定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封建法律的总称。”{4}

中华法系曾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屹立于世界法系之林,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法系之一。虽然时至今日,中华法系已不复存在,但仍以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世界法律发达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二)中华法系的历史基础及其特征

1.中华法系的历史基础。中华法系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便产生了习惯法,殷商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法律制度,至西周则臻于完善,西周的礼乐刑罚制度,为中华法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战国时期李悝的《法经》,“创封建法典之体制,开成文法典之先河”。“继秦始宏大其规模,汉唐诸代君臣并巨儒则又熔礼义刑德于一炉”,使中国封建法制成为“人情、天理、国法”的融合体,从而形成了中华法系的一系列特征。

唐王朝建立后,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新发展,对以往的法律制度作了重大改革,使中国封建法制进入了定型化与完备化阶段,中华法系也发展到成熟时期。“以礼入法,得古今之平”的《唐律疏议》,以其完备的体例,严谨而丰富的内容成为封建法典的楷模,在中国法律发达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成为中华法系的历史基础。【参考文献】{1}李罡.中华法系的解体与中国现代法律制度的初步形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1999,(4):42—43.

{2}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764.

{3}张中秋,金眉.中华法系封闭性释证(J).南京大学学报,1991,(3).

{4}张耀明.略论中华法系的解体(J).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1,(3).

{5}夏锦文.中国法律文化的传统及其转型(J).南京社会科学(经济政治版),1997,(9):55—56.

{6}池田温.隋唐律令与日本古代法律制度的关系(J).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1989,(3).

{7}高丽史·刑法志(M).转引自:杨鸿烈.中国法律对东亚诸国的影响(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8}历朝宪章类志·刑律志(M).转引自:杨鸿烈.中国法律对东亚诸国的影响(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9}张晋藩.求索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200—251.

{10}张中秋,金眉.中华法系封闭性释证(J).南京大学学报,1991,(3).

{11}李茂军.浅析经济全球化对法律的影响(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5):126—127.

{12}(美)罗伯特·赖克.国家的作用———21世纪的资本主义前景(M).上海政协编译组东方编译所,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1.

{13}田中青.试论“东亚共同体”(J).当代亚太,2004,(10).

{14}陆玉林,张立文.东亚的转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5.

{15}胡亚丽.试析东亚一体化进程中的东亚认同(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9.

{16}崔月琴,李文焕.儒教文化对东亚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J).东北亚论坛,2000,(4):62.

{17}胡兆明.东亚合作的现状与未来(J).世界经济导刊,2002,(1):21—22.

{18}(奥)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M).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64.

{19}冯玉军.法律全球化与本土化之争及其超越(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3,16(1):4.

{20}(美)格伦顿,戈登·奥萨魁.比较法律传统(M).米健,贺卫方,高鸿钧,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7.

{21}“东亚共同体:前景与问题”研讨会综述(J).外交学院学报,2004,(6):40.

{22}孙加韬.东亚一体化的制约因素及发展方向(J).亚太经济,2004,(3).

{23}傅大刚.东亚经济合作的现状与中国的对策(J).当代世界,2002,(9).

{24}房宇辉.中日保险法的比较研究(J).日本研究,1997,(2).

{25}GordonWalkerher.ConceptofGlobalization(A).国际经济法论丛(3)(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26}杨仑.略论法律全球化(J).理论导刊,2004,(7):39.

{27}(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事实与法律的比较透视(A).邓正来,译.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C).北京:三联书店,1994.

{28}陈晓枫.论法律全球化与中国法律的发展(N).光明日报,2001—09—14.

THE END
1.包含中国法律发达史的西语例句西语助手例句词典中国法律发达史 <!doctype html> 登录_西语助手在线词典 http://www.esdict.cn/liju/es/%E4%B8%AD%E5%9B%BD%E6%B3%95%E5%BE%8B%E5%8F%91%E8%BE%BE%E5%8F%B2
2.尤陈俊:从学术史角度品读杨鸿烈的中国法律史研究三部曲中法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正是凭借着《中国法律发达史》、《中国法律思想史》和《中国法律在东亚诸国之影响》三部书,杨鸿烈在青年时代便奠定了其在中国法律史学史上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法律在东亚诸国之影响》一书出版之时,杨鸿烈方才34岁)。数十年后,当晚辈如笔者细读杨鸿烈的著述时,不仅想起东汉时人高诱对《https://www.ilawpress.com/material/detail/368667661837533696
3.杨鸿烈与中国法律史学中国法律史学 中国法律发达史 法律思想史 杨鸿烈 中国法律思想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FXJA199403003.htm
4.《清华国学书系.杨洪烈文存》著有《中国法律发达史》《中国法律思想史》等。杨鸿烈是早期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毕业生,曾师从梁启超、王国维研究历史,后成为著名法学家。其著作有《中国法律发达史》《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法律在东亚诸国之影响》等。《杨鸿烈文存》收录杨鸿烈在法学、史学等研究领域的文章,为我们了解其治学为人均有帮助。http://www.tacl.tsinghua.edu.cn/info/1095/1753.htm
5.二十世纪中日学者唐代法制史总体研究一瞥)中国在二、三十年代也陆续出版了程树德《中国法制史》 ⑤(注:程树德:《中国法制史》,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杨鸿烈《中国法律发达史 》⑥(注:杨鸿烈:《中国法律发达史》,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陈顾远《中国法制 史》;⑦(注:陈顾远:《中国法制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此外,还有谷口知平 日译了法国http://iolaw.cssn.cn/jdfls/200511/t20051124_4597433.shtml
6.法的门前:法学必读经典文库《中国法律发达史》是民国时代中国法律史学术领域的最重要著作之一,是近六十年间中国大学法科的重要教学参考书之一。这是一本我们至今仍不能忽视的重要学术著作。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瞿同祖著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主要的目的在于研究并分析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及主要特征。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家族主义和http://fxbd.sslibrary.com/
7.中国法律史范文12篇(全文)以西北政法大学为例, 中国法律史作为十五门必修课之一, 课时从过去的80个课时减为最近的68个课时 (每周4个课时) , 每个学期的实授课时通常在60个课时左右 (除去十一假期和考前总复习) , 中国法律史课程的全部内容在有限的60个课时内, 实际上无法完成正常的教学内容, 据不完全统计, 我校的中国法律史任课老师https://www.99xueshu.com/w/ikeyktnf68fw.html
8.书生事业无限江山——关于近世中国五代法学家及其志业的一个学术论其成就,则以《中国法律发达史》、《中国法律思想史》和《中国法律在东亚诸国之影响》为代表,正如论者所言,“经受了半个世纪的时间检验”,24 已成典范之作。今日治中国法制史者,无人能够绕过杨鸿烈这座桥,正是明证。杨氏出版此三种代表作后即不再言声,原因甚为复杂,但社会更革剧烈,民生涂炭,人心惶惶,读书http://fxcxw.mzyfz.com/dyna/content.php?id=6484
9.罪刑法定原则引入中国历程考[13]杨鸿烈:《中国法律发达史》(下),台北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872页。 [14]《大清法规大全》此处没有“无”字,《大清刑律总则草案》中有“无”字,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私见以为应有“无”字。 [15]修订法律馆编:《大清刑律总则草案》,光绪丁未法律馆印,庚戌冬月再版。2005年11月28日抄录于国家图书馆分馆。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