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的形成,党内法规研究需要阶段性审视既有研究的现实状况与研究路径,重新思考党内法规研究的自主性理论。党内法规研究存在着理论滞后于实践、学术共识难以达成、本体性理论阙如等问题。既有法学、党史党建、政治学等理论研究路径无力克服固有学科之间的屏蔽,而党内法规研究的本体性的概念生成与理论建构不足,其他学科资源的“拿来主义”或“移植嫁接”反而会导致党内法规研究的方向迷失。未来的党内法规研究应当构建党内法规的本体理论,实现自主性研究定位;生成党内法规的学术场域,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侧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从中国实践中提炼新理论。
关键词:党内法规;本体性理论;依规治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庄严宣告,“党内法规体系化”这一目标已经实现了,这标志着依规治党实践取得重大的历史突破。伟大的时代表征着实践的不断创新,而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引。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对照依规治党实践领域的巨大成就,党内法规研究是否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体现出理论研究的原创性、时代性,是否已经构建起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亟需党内法规研究者给出回应,勾勒具有中国特色理论话语的党内法规研究的理想图景。
二、党内法规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既有研究主要有以下方面的不足:其一,党内法规的本体性理论阙如,而党内法规的概念内涵、本质属性、基本价值等本体问题如果没有达成共识,会导致党内法规的理论根基不稳,逻辑论证前提缺失,也会导致后续研究一盘散沙。其二,党内法规的学科定位与体系构建的研究缺失,导致党内法规学科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不强,无法真正获得独立的学科评价,进而也会导致后续的学科设置、教学规划、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经验不足,无法满足党务实践对理论研究与人才供给的迫切需求。其三,党内法规研究的经验性与实证性不足,导致党内法规理论仍停留于空想设计层面,与现实的立规、执规、督规、守规的实践脱节。就目前来看,以条文注释与历史分析为主的传统研究模式无法满足党内法规实施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需要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找到制度治党实践的真问题,从而在制度构建与实施中发掘真正的理论创新。
三、党内法规研究的主要路径与现状反思
1.党内法规研究的法治路径:党内法规体系的法治模式
2.党内法规研究的中共党史党建路径:管党治党的制度治党模式
3.党内法规研究的政治学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理论
4.对既有研究路径的反思
除了上述研究路径外,还有一些研究是借助了社会学、管理学、历史学的理论资源,有些学者试图从交叉学科角度分析党内法规问题。党内法规研究的多学科介入,尤其是交叉学科研究所开放出来的理论问题,确实能够起到“它山之石”的效果,但也暴露出党内法规研究本体性理论不足的问题,即党内法规研究的本体性的概念生成与理论建构不足,其他学科资源的“拿来主义”或“移植嫁接”反而会导致党内法规研究的方向迷失。
四、党内法规研究向何处去:构建党内法规研究的自主性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