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救国探索的特点。①是在侵略与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进行的,学习西方和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是紧密相联的。②向西方学习的演变过程为:近代中国人民学习西方,探索救国和强国之路。经历了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③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走了一条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道路,其中最重大的选择是将马列主义根植于中国的土地,使其成为中国最先进的革命指导思想。④每一个新的探索都吸收了前面探索的得失而有所发展。每一个新的探索又为后面的探索提供了借鉴经验,都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4、资产阶级实业派与实业救国。①阶级:资产阶级实业派。②背景:辛亥革命的推动;南京政府支持;北洋政府鼓励;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利益的驱动。③代表人物:张謇、荣德生、荣宗敬等。④口号纲领:实业救国。⑤活动:发展资本主义与拯救国家结合起来。⑥影响:积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人阶级壮大;抵制经济侵略;具有进步性、爱国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不足: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之中,无法实现。
2、资产阶级维新派与戊戌变法。①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②背景:甲午战争失败,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9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③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④口号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⑤活动:讲学、著书立说、上书、办报、建会、论战、戊戌变法。⑥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⑦结果: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六君子被杀,变法失败。⑧影响:积极:戊戌变法是一场爱国和进步的资产阶级改革,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不足:由于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依赖性,维新派在政治运动中软弱妥协。没有反帝要求;反封建不彻底,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根基;严重脱离群众,将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最终不能摆脱“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悲剧命运。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行不通。
1、早期维新派。①阶级: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②背景: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人,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弊端暴露,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以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出现。③代表人物:冯桂芬、马建忠、王韬、郑观应等为代表的一批进步人士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④口号纲领: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和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度。⑤活动:著书立说。⑥影响:积极: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成为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不足:早期维新派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主张,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付诸行动。
4、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①从经济上看,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具有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和分散性。②从政治上看,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和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都有致命的缺陷。③从思想上看,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多是用迷信思想宣传和组织群众。④从组织上看,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和义和团的分散斗争都说明了这一点。⑤时代局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的力量过于强大,是以往农民战争未曾遇到的新情况:由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较晚和发展不充分,当时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未成熟到领导农民革命的程度,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必然要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