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激流中的林则徐”论坛专题·卓识远见爱国先驱——论从林则徐思想智慧中汲取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智慧和力量人物春秋

·“时代激流中的林则徐”论坛专题·

卓识远见爱国先驱

——论从林则徐思想智慧中汲取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智慧和力量

林华光

林则徐是伟大的爱国者、民族英雄、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面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强悍外敌入侵,勇于突破旧藩蓠,以夷制夷积极御侮,维护民族利益与国家主权。为深入研讨林则徐身处清中叶变局中其外交、军事、国防、民生等思想变化,探究其在近代中国变局中探寻民族复兴路的理念变化,为当代治理提供借鉴,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新征程贡献力量。

林则徐在近代中国“千年一遇”之变局的洪流中,以其“赴粤禁烟”和“谪戍新疆”的人生经历,见证并参与了当时中国的边防和海防建设,使其同时成为近代中国海防论和塞防论的先驱。以海防建设为核心的林则徐国防建设思想,体现了林则徐作为先进中国人的代表,在“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封建旧格局下的先知先觉。同时,也折射出在西方外来冲击与压迫下,中国国防与军队建设的艰难转型与近代化过程。新世纪、新阶段,对身处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即由大国变强国阶段的中国而言,林则徐关于外交、国防与军队建设转型与近代化的思考和实践,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普遍价值。

一、外交先驱民族英雄

1840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华民族面临着独立生存的严重威胁,中国人民为反对外国侵略,维护国家的独立和民族尊严而奋起抵抗。在这场斗争中,林则徐建立的历史功勋是把广大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的迫切愿望集中反映出来,谱写了一支中国民主革命的序曲,成为中国近代初期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卓越的政治家,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外交家。他的外交思想的形成、外交思想的内容和它的特色主要体现如下三个方面。

(一)外交思想的形成

第一,鸦片战争前,西方资本主义正在迅速发展,其中以英国发展最快。它们急于要扩大国外的商品市场,对外推行殖民政策,中国则是它们在亚洲扩张的主要对象。但是英国和中国的正当贸易,一直处于逆差地位。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它把鸦片作为一种侵略手段。从19世纪初叶起,向中国输入大量鸦片,而且数量迅速增加,鸦片贸易不仅使英国鸦片贩子取得巨大利益,而且印度的英国殖民政府从鸦片的专卖和过境税中取得巨额的财政收入。同时英国从鸦片贸易中所取得的收入足以偿付它从中国输入茶叶的全部价值。茶叶税在19世纪30年代已成为英国政府收入的大宗,占英国政府全部税收的1/10。所以英国政府对这种非法的鸦片贸易,一直采取纵容、鼓励和支持的政策。鸦片泛滥于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货币流通和国库收支,使清政府的银源有枯竭的危险,直接危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生活,并且摧残生命和败坏道德。鸦片贸易集中反映出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清政府决定严禁鸦片贸易,不是它和外国商人之间在贸易事务中的一段争执,而是一种抵制外来侵略的自卫行动。林则徐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奉命前往广东的。

第二,鸦片是由外国商人走私入口,再由内地鸦片贩子分销到各地,因此禁烟既要解决国内烟贩的贩卖和吸食等种种弊端,又要杜绝外商将鸦片走私入口。杜绝鸦片走私,必须要有对付外国鸦片贩子的有效办法,而且还涉及到代表他们的外国政府,应有正确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措施。禁烟既是内政问题,又是涉外问题。可是清政府在讨论禁烟的过程中,一般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取缔和惩办贩卖、吸食的人身上,没有人提到如何对待涉外的间题。作为清政府最高决策者的道光帝,在指派林则徐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的谕旨中,也只是提到“以清弊源”。至于如何去清除弊源,只字未提。这是由于清政府盲目自大,对世界情况闭塞无知,把禁烟中的涉外问题看得非常轻易,以为采用“先威后德”,就是“控制之良法”,最后以停止贸易了事,这当然不能解决问题。因此禁烟中的涉外问题及对外政策、措施,便完全由林则徐在执行禁烟的过程中去解决。

第三,林则徐生长在鸦片流毒严重的福建,耳闻目睹烟毒造成的祸害,他在任江苏巡抚和湖广总督时,禁烟取得显著成效。林则徐认识到鸦片流毒不仅危及清政府的财政和军队,而且破坏了中国社会的经济生活,直接损害人民的利益。他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在指出鸦片泛滥将使清政府兵弱银枯的严重局面之后,又指出“夫财者,亿兆养命之原,自当为亿兆惜之。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益下,藏富于民。无如漏向外洋,岂宜藉寇资盗。”由此可见,林则徐是把禁烟看成为一种民族自救的正义事业,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反对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利益的意志,始终不渝,表现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高贵品格。正是这种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责任感,驱使他开始认识外部世界,为解决涉外间题寻求对策。

(二)外交思想的内容

第一,捍卫主权与维护利益相结合。他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外国商人对中国贩卖鸦片,不仅危害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而且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破坏了中国的法律。林则徐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坚持外国人来华必须遵守中国的法令。他说,外商来华贸易,“利己不可害人”,对华“贩卖鸦片,久干法纪”“若禁卖而仍偷卖,是为玩法”,因此坚决主张“法在必行”。他向外国商人发出晓谕,责令他们来华贸易“应与内地民人同遵法度”,交出全部鸦片,并且保证今后“永远不夹带鸦片”。他经清政府的批准,通过外交途径向英国政府发出照会,希望英国政府不要“以己所不欲者施于人”,谕令英国商人“兢兢奉法”“必晓以利害,乃知天朝法度断不可以不怀遵也”“切勿以身试法”,并希望英国政府将它所辖地方的鸦片产地“拔尽根株”。在义律阻挠和破坏中国政府禁烟行施自己主权时,林则徐并力坚持,总不受其恫吓”,坚持斗争。

1839年7月7日,英国水手在尖沙嘴行凶,中国村民林维喜重伤致死。义律不仅拒不交凶,而且擅自成立所谓法庭,进行“审判”,这是侵犯中国法权的严重挑衅行为,也充分暴露了英国企图在中国实施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主权的阴谋。林则徐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坚持外国人在中国犯法应由中国政府审办,不能“因英夷而废法律”。所以他“谕令义律交出凶夷,听候审办”。他说,“犯罪若在伊国地方,自听伊国办理,而在天朝地方,岂得不交官宪审办”在义律抗不交出凶手时,林则徐采取了坚决的措施。

第二,保护正当与阻挠违法相结合。在外交上采取区别对待的策略思想,林则徐认为来华外商,有从事正当贸易的人,亦有贩卖鸦片的烟贩子,并且了解到英国所辖印度的鸦片产地制造鸦片,“但各国之中,亦只数国制造此物,并非诸国皆然”,这是他采取区别对待的依据。首先,林则徐把中外正当贸易与鸦片走私区别开,对中外正当贸易不仅不加阻挠,而且加以保护;其次,他对守法和违法的外国商人采取区别对待,提出“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而且“苟知悔悟,尽许回头”“即英国货船,亦不因其违抗于前而并阻其自新于后”。在外商交出鸦片后,给予一定数量茶叶作为补偿,以示鼓励,对于依法具结的外国货船,一概准予进口,恢复通商。这种区别对待的策略思想,使林则徐在禁烟初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截至1839年12月,已有62艘各国商船具结入口,甚至个别的英国商船亦愿具结进口。当时澳门新闻纸报导一个在华外商说,“钦差并非与英国人作对,只是攻敌凡做鸦片贸易之人而已”。可见林则徐的这一区别对待的外交思想,取得了实际效果,扩大了对外影响。

在禁烟初期,林则徐采取的措施,大体上都得到道光帝的认可。但道光帝对外情毫无认识,把禁烟看得十分轻易,因此在接到林则徐关于穿鼻洋海战获胜的报告后,对林则徐的区别对待的策略横加批斥。林则徐主张“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道光帝则批为“所办未免自相矛盾”;林则徐认为遵令具结进口的个别英船应给以区别对待,道光帝则批为“恭顺抗拒,情虽不同,究系一国之人,不应若是办理。”同时道光帝下令停止中英贸易。他的这种做法,破坏了林则徐分裂英国侵略者的计划。

中英贸易停止后,顺天府尹曾望颜有一个奏折,主张封闭禁海。道光帝将此折交林则徐复议,林则徐举理反对。他说:“将现未犯法之各国夷船,与英吉利货船一同拒绝,是抗违者摈之,恭顺者亦摈之,未免不分良荞,事出无名。”他认为“鸦片之断与不断,转不在乎关之封与不封”,并且“若概与之绝,则解望之后,转易联成一气”“用诸国以并拒英夷,则有如暗鹿;若因英夷而并绝诸国,则不营驱鱼”。可见林则徐的区别对待的外交思想,更趋成熟。但此时英国为了保护鸦片贸易,已准备派侵略军来华,发动侵华战争。所以此时的问题,已不在封关或者不封关。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林则徐外交思想的概貌。林则徐在外交上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思想,对外采取区别对待和促葡抗英的策略思想,以及把外交斗争和加强海防结合起来的思想,是正确的,是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的,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而林则徐也认为“民心可用”“民力可恃”,把人民斗争的力量视为他在外交斗争中的后盾。所以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

(三)外交思想的特色

林则徐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中,他的外交思想具有重要的特色。这些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对中国的外交中,以它的船坚炮利作为外交上的后盾,推行侵华政策。究竟如何对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船坚炮利在清朝统治集团中,存在着不同的态度,有着不同的外交思想。投降派被西方国家的先进武器装备所吓倒,因而主张在外交上妥协求和。而林则徐则认为外国侵略者“欺弱畏强,是其本性”,因而主张加强海防,防止外来的武装侵略,同时在外交上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民族尊严,反对琦善撤防求和的外交思想。另一方面又承认中国“师船木料不坚”,大炮“器不良,技不熟”“洋面水战系英夷长技”,因而主张学习和利用西方国家的长技,以加强自己的海防。在英国发动侵华战争以前,他购置外国船炮。在战争爆发之后,又仿制欧式战船,还“觅一炮书,铸法炼法,皆与外洋相同”,在扬州刻印。由此可见,他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船坚炮利,采取了正确的态度,这也是反映林则徐外交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特色。

林则徐的外交思想,是爱国主义的外交思想。他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明知任务艰巨,仍然担负起重任。他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反对外来侵略,并采取正确的策略思想。林则徐以他的实际行动,把传统的爱国思想,往往带有“忠君报国”观念,林则徐的爱国思想,扩大为反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维护中华民族独立和尊严的近代爱国主义,从而赋予它新的,更为广阔的时代内容。

二、开放先驱远见卓识

林则徐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引导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在中国禁烟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其给道光帝的奏折里提到了很多的建议,这反映了他早期现代化思想,他是当之无愧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清朝的道光皇帝及其臣子仍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被派往广州禁烟的林则徐深刻感受到中西的差别,在他向道光帝的奏折之中提出了很多主张,反映了他的早期现代化思想。

(一)认识到了鸦片输入造成的严重后果提出严禁鸦片进口,但是他并不主张完全闭关,具有一定的开放意识。

(二)注重了解外国情况,打开了闭塞的目光

1839年6月14日的奏折《东西各路越窜外船严行惩办片》里提到“臣等察访夷情,因知外国商船来粤贸易者,必先在该国请领牌照,经过夷埠但须验明,并于开船之时颁给禁约条款,谆谕不许在中华滋生事端,酌限往返程期。如未领牌照,擅自行船,查出即治其罪,船亦充公。”林则徐了解了英国的法规情况,然后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对策。1839年9月1日《请严谕将英船新到烟土查明全缴片》的奏折里林则徐提出“切思鸦片必要清源而边衅亦不容轻启,是以兼筹并顾,随时密察夷情,乃知边衅之有无。”察夷情是随时都需要做的,林则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这从他到广州上任开始直至被革职之后仍然在进行此项工作。林则徐组织人员摘译了《四洲志》《澳门新闻纸》《澳门月报》《华事夷言录要》和《洋事杂录》等,这些对林则徐认识西方,了解世界的现状起到了启蒙作用,打开以前闭塞的目光,开始去了解这个世界,逐步改变对世界的看法,所以把林则徐誉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有道理的。

(三)加强清朝的军事力量同时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向西方购买大炮

在1839年9月1日《请严谕将英船新到烟土查明全缴片》的奏折中提到“夫震于英吉利之名者,以其船坚炮利而称其强,以其奢靡挥霍而艳其富。”1840年4月27日《请改大鹏营制而重海防折》筹议“添拨移改兵官船只。”《尖沙嘴官涌添建炮台折》“筹议添建炮台两座,以资控制而重海防。”林则徐主张加强清朝的军事力量用来“防夷”,甚至可以从外国购买坚船利炮。1840年6月24日《英兵船续来及粤省设防情形片》的奏折里林则徐“犹恐各台旧安炮台未尽得力,复设法密购西洋大铜炮,及他夷精制之生铁大炮”。1840年9月24日《复议团练水勇情形折》中还提到团练水勇,“所雇练勇用以协防炮台隘口,并配人拖风、红单等船者,已有一千五百余名,叠次随同焚剿英夷,借可以壮军威而助兵力。”林则徐希望能够在加强自身的军事力量的基础上再借助西方的先进军事武器来打击外国人。“林则徐对西方近代文化思想的引进,表明了他在思想上已初步突破了‘夷夏之防’和‘夷夏之辨’的禁区,表现了他学习西方的主动和开放态度。”

(四)开始具有初步的主权意识

在1839年5月18日的奏折《英国等船只呈缴鸦片一律收清折》中林则徐提到将夷船的鸦片呈缴,并建议“俟奉到部行新例之后,即当拟具檄谕底稿,恭呈御览,照会该国,明示期限。如届期再有带来,应遵照《大清律例》所载‘化外人有犯并依律科断’之语,与华民同照新例一体治罪,货物没官,始可杜其尝试之念”。在林则徐看来既然夷人来到中国应该和华民一样遵守大清的法律法规不得违反,违犯之后要依法治罪。尖沙村村民林维喜被英人酗酒行凶,棍殴毙命,林则徐在《义律抗不交凶断其接济并勒兵分堵海口折》中指出“谕令义律交出凶夷,照例办理……窃思人命至重,若因英夷而废法律,则不但无以驭他国,更何以治华民。”外国人和国人是一样的,不能因为他们是外国人犯法就不再追究,虽然林则徐认为这样是为了驾驭他国,但是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在清王朝的律法面前,外国人和中国人所受的制约是一样的。国家的主权不容外人破坏,这可以看作主权意识的萌芽。

“林则徐不愧是一位坚决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者和有卓识远见的政治家”,虽然他的早期现代化思想是不完整的,但是这不能抹杀林则徐的功绩,在闭目塞听的清王朝里,林则徐是走在时代前列的。

三、爱国先驱不畏艰难

林则徐在禁烟运动中,出于对敌斗争的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西方情况。尤其是《澳门新闻纸》和《国际法》,为其摆脱传统夷夏旧观念的束缚,形成具有近代意义的外交思想产生了巨大作用。林则徐自觉运用国际公认的法律和准则,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使“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具有了新的内容,并敏锐地觉察到贸易与外交的密切关系。这些特点,决定了他的外交思想是中国外交观念和政策在面向世界、从传统走向近代历程中的第一步,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近代外交思想,就其内涵来说,指的是国家利益的代表者在对外交涉中,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以积极的态度去熟知所遇对手,并自觉地运用国际上公认的一般法律和准则,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对外斗争的理论和方针。在晚清,近代外交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突破传统外交观念的漫长过渡历程。而在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所具有的某些近代意义的外交思想,正是这一过渡历程的开端。

(一)对外斗争,以夷制夷

世界历史的发展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标志进入了它的近代时期。随着资产阶级统治地位在欧美各国的确立和产业革命的相继完成,社会生产力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关系不停地动荡,永远地不安定和动荡,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因此,开展海外贸易,掠夺落后国家,是西方资产阶级赖以生存下去的基本原则。它们在分非洲、占南美之后,接踵而来远东。正在封建主义轨道上运行的古老中华帝国,成为欧美资产阶级所垂涎欲滴的对象。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要和中国封建王朝发生联系,首先是外交上的联系,已成必然之势。

中国地处东亚,中华民族以高度发达的灿烂农业文明著称于世,远在僻壤的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明均不能与之相提并论。久而久之,这种地理位置的优越、文明发达的现实以及封建等级制的扩展,使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形成了一种唯我独尊、傲慢自大的心理定势。自然,对于周边民族和国家的交往关系,从来没有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在他们的意识深处,这些国家只是作为中国的朝贡国和藩属而存在。具有礼乐教化之国,当然要和野性十足的夷狄区别开来,所谓的“夷夏大防”也就成为中华封建正统伦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辩证地来看“夷夏大防”观念在战乱不断的封建中国,对于感召士民百姓奋起抵御异族的掠夺和侵凌,起过巨大的作用。但是,王朝几经更迭,时代不断变化而这种固有观念却未曾稍减,致使中国长期以来的对外关系无所谓外交也,理藩而已。而理藩之术也无外乎恩威并用,剿抚兼施。

时至晚清,长期闭关锁国政策和文化专制主义牢笼使人们对日益动荡着的外部世界茫然无知。士大夫王炳燮仍津津乐道“于失大地以中原为正中,阴阳之和会,最得五引之全,自古神圣皆成此也,此外四裔皆荒昧,……故大地自古及今皆以中夏数千年为正位,试观天星分野独应中国,即其明验矣”。最高统治者更是不顾时势安于现状,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对于来自大洋彼岸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仍然以过去的周边夷狄来对待。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高度膨胀的资本纷纷来中国寻找出路,但由于中国内部以自然的小农经济模式为主,资产阶级满怀发财热望而运至的机器产品长期打不开销路。于是,它们便在中国开始进行“种恶毒的、有伤道德”的鸦片贩毒交易。这种交易在19世纪30、40年代的清朝道光皇帝统治时期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封建统治者从自身统治利益考虑,采取非常措施,禁止鸦片泛滥就提到了议事日程上。

(三)刺探西事,翻译西书

林则徐刚到广州,仍然以天朝大吏的自豪感来审视自己的对手,存在着中国之“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的糊涂观念,和其他士大夫的认识一样,天朝若闭关绝市,则能制敌于死命。但是,随着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对禁烟运动的抵制与破坏,对林则徐所颁法令耍尽伎俩,使林则徐感性地认识到自己所面临的对手与先前的犬性夷狄尚有不同之处,必须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正是出于这种对外交涉的需要,促使林则徐去探求和认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成为被后世史家誉为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睁眼看世界”的兴起,无论看成是一种思潮,抑或当作一种行动,它的意义远远超过其本身。伴随着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和新知识的获得,中国士大夫终于开始冲破原来的华夷观念,以一种新的步伐迈出中世纪的门槛向西方学习,谋求国家独立和社会进步的中国近代化运动的行程,就是由此起步的。

林则徐在广州期间,就开始有意识地放下天朝大吏的架子,打破清朝长期以来对夷狄不屑顾的惯俗,“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他指示洋商、通事、引水二、三十人四处探听,按日呈递”,尽其所能地搜集外国的书籍和报纸及其他情况。在监督署内,他聘请善译之人,包括袁德辉、梁进德等略通外交的中国人和当时在广东活动的教土医生伯驾等人,尽速将获得的情报译成中文。林则徐还聪明好学,不辞劳苦地多方探求。当他在穿鼻港考査时不失时机地指示自己的秘书、随员和许多聪明的人,搜集英国的情报将英方商业政策各部门的详情,特别是他所执行的政策可能的后果,如何赔偿鸦片所有者的损失,都一一记录。1839年12月,林则徐在广州天后宫接见了15名在中国海域遇险的英国船员,他仔细地询问英国朝野人士对中国禁烟问题的态度,以及其他有关的国外情况。这样,林则徐的对外知识大有长进。

固然,林则徐对外国知识的掌握是粗略的,有的甚至是不确切地,但他所了解的却是多方面的。对他的外交观念和外交理论产生重大影响的,当属《澳门新闻纸》和《国际法》。

澳门新闻纸是居住在澳门、广州等地的外国商人所办报纸的统称,包括由英国人原在广州所办,1839年5月迁至澳门的《广州周报》又译作《澳门新闻录》,《广州纪事报》又译作《澳门杂录》或《澳门纪事报》《新加坡自由报》《孟买新闻纸》《阿拉新闻纸》等,内容涉及各国政治、中外贸易和出现的有关问题等情况。林则徐认为这些报纸是将“广东事传至该国,并将该国事传至广东,彼此互相知照,即内地之塘报也”。他意识到这是了解外国情况以及外国人对中国问题看法的一个极好窗口,因而“辗转购得新闻纸密为译出”。林则徐根据《澳门新闻纸》所译出的材料,又组织人员分类整理,编为《澳门月报》,计有《论中国》《论茶叶》《论禁烟》《论用兵》《论各国夷情》5辑。林则徐从《澳门新闻纸》当中获益非浅,“所得夷情实力不少,制驭准备之方,多由此出”,使他能够审时度势在外交上采取主动。

(四)掌握律法,维护主权

如前所述,在当时的形势下,清政府所面临的鸦片流毒和货物贸易问题,实属重大的外交范畴。林则徐对海外诸国情况的了解和国际知识的掌握,为他容纳进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业已形成的某些近代外交观念的礼制创造了条件。在与外国人进行的交涉中,林则徐的外交思想已具有了更多的近代特征。

首先,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林则徐外交思想的集中体现。一个国家制定并实施的对外政策,不仅反映了整个民族的利益和愿望,而且代表了国家对外部世界所持的态度。林则徐到达广州后,在了解到一些禁烟实情的基础上便果敢地连续颁布了《谕洋商责令夷人呈交烟土稿》《谕各国夷人呈交烟土稿》等告示宣布鸦片为中国政府公布的违禁之物不能再流毒横行于中华,并公开申明了自己誓为朝廷断决烟土的决心。在这里,林则徐以钦差大臣的身份晓谕在广东的外国商人、鸦片贩子呈交烟土,符合《国际法》中“国皆有当禁外国货物之例”的精神,这是一个主权国家所拥有的正当权利。他从中了解到有人买卖违禁之货物,货与人正法之照办,因而在虎门销烟后,林则徐自觉地依法办事,指出:近日访问,乃知此等奸夷,并未领照经营,而敢偷渡越窜,若被彼国查出,在夷法也必处于正刑。他明确规定凡来中国进行贸易的洋商必须出具结式,保证不再夹带鸦片,倘若查出来船有一两鸦片,则“货尽没官,人即正法。”

林则徐对于来自所谓“明西方”早有《国际法》流行的英国官吏蓄意破坏中国司法主权的行径,在外交上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839年7月,义律在英国水手打死中国居民林维喜事件上百般活动,包庇凶手。不但对林则徐提出交出凶手的要求置若罔闻,而且于八月悍然在英国船上演出了一幕将认犯照本国之律例审办其罪的闹剧。林则徐非常气愤,严辞谴责这破坏中国法律、违犯国际法准则的行为。林则徐根据《各国律例》确信:“杀人偿命,中外所同”。他严正指出:“查该国向有定例,如赴何国贸易,即照何国法度,其例甚为明白”,倘若遇有犯罪之人,则犯罪在伊国地方,自听伊国办理,而在天朝地方,岂得不交宪审办以《国际法》为外交斗争的武器,符合资产阶级的法律精神,致使义律在谈判桌上常常处于理屈词穷、无以应对的地位,连当时目睹其状的外国人也不得不“畏服林则徐办事结实”。

其次,区别对待鸦片贸易和正常贸易,赋予传统的以夷制夷外交方针以新的内容。在当时的情况下,所谓正常贸易,就是指遵守中国法律,不夹带鸦片毒品的正当货物交易。1839年,英人地尔洼在伦敦发表了《鸦片贸易罪过论》文,林则徐从摘译的《澳门新闻纸》当中及时掌握了这一消息,认识到在英国朝野中,也有人指责鸦片贸易是一种“罪过”,不但败坏中国之风俗,且有走私之恶名。中国人禁止鸦片,正如英国政府曾经禁止法国使者携带禁物到英国而遭监禁一样,交上违禁货物后,方才释放”据此,林则徐制定了正确的对外方针,将鸦片贸易和正常贸易区别开来,孤立、打击前者,提倡、保护后者。他执行“唪法者来之,拒法者去之”的原则,反复强调外国商人至内地,“歌图长久贸易,必当懔遵宪典”。应该说,这方针的贯彻执行,不仅争得了个别英国正当贸易商人对中国禁烟政策的理解,在对顽固的鸦片贩子的斗争中争得了主动,而且对于英国同美国等其他国家商人的矛盾也得以正确地利用致使拒不具结进口贸易的英国人抱怨:我等已议定暂在港外贸易之章程,花旗不与和心。此系外国不能齐心会合之大害也!这就使传统的“以夷制夷”外交策略具有了新的内容和近代特征。

综上所述,林则徐作为封建地主阶级中的一员,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的外交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不少封建意识。但是他抱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爱国信念,使之能够在与西方殖民者的交涉中不畏艰难,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这符合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而且,他多方了解西方各国状况,自觉利用国际公认的法律进行斗争。由此我们可以说,林则徐的外交思想是中国的外交观念和外交政策在面向世界,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历程中迈出的艰难而又可贵的第一步,理应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国防先驱敏锐洞察

(一)以守为战、以逸待劳

(二)建设强大水师(海军)的海防战略思想

(三)林则徐边防建设思想

1841年6月,林则徐在谪戍新疆途中,与魏源偶遇于镇江,两人互倾爱国之心与怀才不遇之苦。林则徐把其在广州辑译的《四洲志》交给魏源,嘱其加以扩编,魏源欣然接受,并作《江口晤林少穆制府》诗二首,记载此事。其诗中有“方术三年艾,和善两戎图”之句表达了林魏二人反侵略思想的共同信念。此诗中的“两戎”即指东南海防和西北边防,这表明,林则徐此时已经把预防沙俄入侵和与东南沿海的抗英斗争看得同等重要。

为了加强清军在新疆防范外敌入侵的能力,保证军队正常操演,确保战斗力,林则徐在屯田垦荒过程中,提出改屯兵制为操防制的改革措施,这是对新疆军事边防政策的一项重大改变。改屯兵为操防的具体措施为“撤销原有屯兵,让屯兵回营专事操练防守;把兵屯转交屯民,全靠屯户供应军粮,它不是‘合兵农为一’的制度,它要求官兵专事操防,要求屯民专事垦种”。通过这项改革,使驻新疆的清军从繁重的农垦事务中脱离出来得以专事武备。后来的事实表明,此举极大地提高了清军在新疆的战斗力,为巩固北疆、防范沙俄的入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富民强边,巩固国防。林则徐在谪戍新疆的三年中,第一次直接面对“回疆事务”,逐渐形成其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进步的思想。林则徐正确的民族思想对巩固西北边防,有效抵御外敌入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林则徐看来,要巩固边防,首先是要处理好与当地各民族的关系,使他们能安居乐业,和睦相处。这也可说是林则徐边防思想也即是塞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林则徐在新疆的屯田活动,尤其是其近一年多的南疆屯田,使他亲眼目睹了南疆少数民族的贫穷与落后。在他1845年进关后,给道光帝的一份奏折中写道:“查南路八城回子生计多属艰难,沿途未见炊烟,仅以冷饼两三枚便度一日。遇有桑椹瓜果成熟,即取以充饥,其衣服褴褛者多,无论寒暑,率皆赤足奔走。”南疆少数民族的贫困使林则徐深刻认识到,少数民族群众土地资源的缺乏是根本原因。为了使少数民族群众获得土地、摆脱贫困,在屯田开垦荒地的过程中,林则徐和布彦泰等人反复商议,决定要“因地制宜,毫无成见,惟应给回户者,仍不能强招民人”,即按照当地实际情况,通过采用民屯或者回屯的方式使少数民族群众获得新开垦的土地。在给少数民族群众分配新开垦土地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地采取了“全部给回”“民回兼顾”“全部招民”等三种不同的形式。林则徐的这些建议在后来的南疆垦地屯田中绝大部分被采纳,此举大大推动了屯田在新疆,尤其是南疆的发展进程,改善了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为巩固新疆西北边防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林则徐国防建设思想的当代意义

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自近代以来,在国家安全战略方面,边海防建设一直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其两防即海防与边防建设思想对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国防建设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2.林则徐边防建设思想,为当前我国在新疆地区打击三股势力、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具有借鉴作用。在林则徐所生活的由古代向近代过渡的时代,其边防建设思想集中表现为防俄筹边、巩固西北边防的战略思想。为此,林则徐通过改屯兵制为操防制的屯田耕战,寓兵于民,加强边疆武备,用以抵御外敌入侵。同时,通过屯田分配土地给贫困少数民族群众、兴修水利工程等方式改善和提高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的民生。在这里,林则徐紧紧抓住了改善民生与促进民族团结这两条主线,基本实现了在其“谪戍新疆”期间,新疆地区的富民强边、国防巩固。林则徐边防建设思想的实践证明,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国家统一和新疆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近年来,境内外“东突”势力不顾新疆各族人民福祉,鼓吹民族分裂主义,在新疆策划组织实施了多起暴力恐怖活动,危害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严重干扰和破坏了新疆的发展与进步。在当前打击三股势力、捍卫国家统一和新疆社会稳定的斗争中,林则徐当年处理新疆问题时,所紧紧抓住的改善民生与促进民族团结这两条主线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改革先驱安邦治国

在中国近代史上,林则徐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和务实官吏,而且也是一个放眼世界的启蒙先行者和思想家。由于他注重实践,所以他脚踏实地、雷厉风行的作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抵抗英国侵略的鸦片战争中,更是创下了不朽的业绩。其实,综观林则徐的一生,他不仅是一个禁烟运动的爱国者,而且也是一个开启民智、把中国推向近代化的探路人。因为他在抵抗英国侵略的鸦片战争中表现太突出了,所以人们往往把他对改革中国社会的卓越贡献和开创性的启蒙作用淡化了。中国近代的所谓“开民智”,说到底,便是启发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林则徐作为一个近代中国“开民智”先驱的思想家,也是颇值得人们加以深入研究探讨的。

(一)改变民风必先改变官风

林则徐自嘉庆二十五年(1820)授职江南道监察御史开始,直到后来升迁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甚至位极人臣赴广东查禁鸦片的钦差大臣,他是始终把吏治民风、整顿纲纪,放在治理社会的首要地位的。初入仕途即把主要注意力投向关心民瘼、端正社会风尚的“开蒙”工作中,并以此作为改革社会、振兴国家的契机,一步一个脚印地整治着社会的弊病。所谓“开民智”,如果从一般意义的字面上来看,当然是指开导民众的智慧、提高人民的文化思想水平而言,但如果再用深层次的涵义来解释,用现代的话来表达,那便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问题了,这显然是一个关系到“安邦治国”的根本大计,也是有志于改革中国社会的先驱们必然要倾心注目的一个大问题。在林则徐的时代,“开民智”的问题仅仅还只是处于初始阶段,或是说只是“开蒙”时期,所以不可能像此后的社会改革家们那样提得科学确切、含义清晰。然而林则徐大力整治社会弊端的行动,无论是客观实际还是主观愿望,都是在纠正社会上的不良风气。

为了整治官风,林则徐又把注意力投向弊窦丛生的科场“试风”。道光十二年(1832)他任江苏巡抚时,正值壬辰科江南乡试,奉命入闱监临,深知科场弊端危害性的严重,便针对当时考官为争先荐卷而不能认真批阅全部试卷、考生舞弊夹带录旧、入场点名混乱等问题,于六月二十五日上了一道奏折《请定乡试同考官校阅章程并预防士子剿袭诸弊摺》,提出了纠正的办法,如对夹带录旧,分析其原因后,给予针对性的解决:“查录旧幸中,例有斥革之条。但闱墨只刻前魁,其通榜中式之文,榜后即己解部,未必人人得见。即间有录旧雷同之卷,而事无左证,孰肯坏其已成之名?是以剿袭幸售,仍无忌惮。惟以场内阅卷之际,对出雷同即记档册,于撤闱后加以惩儆,庶可杜其恶习。且本科钦遵谕旨,将落卷通行校阅,雷同剿袭者更无所逃。”他不仅这样设想,而且立即付诸实施,因此,当时就有人说林则徐:“尝为江南监临,规矩森严。封号后,突语吏曰:某字某号乱号者,呼以来,吏如其言,无不符合,人因不敢乱号,亦神明奉之。不知其盖号戳时,潜袖数戳不印,乱号者必居空号,按籍以求,百无一失,执简驭繁,莫过于是。”可见他是花了精力在踏实认真地纠正科场弊端的。

此外,对于挟仇放火、强占坟地、拐卖幼童、谎报窃情等等愚昧害人、利令智昏的种种社会民刑案件,林则徐都据实查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予以“按律惩处”或从宽发落。他的这种理、法并用,而又注重开导民风的整治举措,便是他日后“制夷学夷”,放眼世界的社会依据和思想动因。

(二)防夷制夷必先师夷学夷

即使在禁烟运动的初期,林则徐也是主张在严禁鸦片的同时,准许西方各国进行正当的通商贸易,这在道光十九年二月初四日他发布的《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中说得很清楚:“谕到,该夷等速即遵照将夷船鸦片尽数缴官。……本大臣即当会同督部堂、抚部院禀恳大皇帝格外施恩,不特宽免前愆,并请酌予赏犒,以奖其悔惧之心。此后照常贸易,既不失为良夷,且正经买卖尽可获利致富,岂不体面。”他不仅理直气壮地这样说了,而且实际上也这样做了,在严厉禁止鸦片走私的同时,又积极鼓励“夷商”进行正当贸易。可见由官方正式提出把中国与西方世界的经商贸易直接联系起来,是由林则徐开其端的。清初西方使者曾要求与中国进行正当贸易,而乾隆帝的答复却是“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两相比照,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对待与西方接触的问题上,林则徐比他的前人已经跨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对沟通中西两方的交流林则徐起到了披荆辟路的作用。

六、知己知彼胸怀天下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者,他坚持以民族利益为重,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毕生致力于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其鲜明的主权意识不但具有时代特色,百余年来还深深地影响了许多志士仁人,时至今日仍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

(一)在强大的内外部压力面前,林则徐敢于坚定地维护国家主权,于原则问题上据理力争,寸步不让

林则徐十分重视运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国家的主权,强调《大清律例》不但适用于本国国民,而且在华的外国人也同样受其节制,外国人若触犯了中国法律,依律科断之,与华民同照新例一体治罪。在林则徐看来,外国商人来到中国内地必须遵守天朝法度,这就像别国人到英国贸易,尚须遵守英国法度一样的正常。1839年7月7日,英国水手杀害了中国居民林维喜,林则徐谕令义律交出凶手,按中国法律进行审理。义律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拒不交出凶手,并在中国领土上设立了所谓“具有刑事和海上管辖权”的法庭,演出了一幕“审讯”的丑剧,要求林则徐等广东地方官员参加会审,林则徐断然拒绝了这种严重侵犯中国主权的行径。后来,义律欲将凶手送回英国,林则徐下令“断不准行”,并采取了相应的抵制措施。法律是一个国家主权的体现,林则徐以法律为依据,使维护主权的行为具有了正当性和合理性。

(二)在维护主权的过程中,林则徐十分注意策略的应用,并时时予以调整

注意策略的调整,是建立在对夷性和世界大势的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林则徐曾通过各种方式去探索新知,每天都派人了解西事,翻译西书,又购买外国报纸,从中了解有关动态;对于熟悉夷性和沿海形势的知识分子,林则徐不耻下问,虚心求教,从而丰富了自己的感性认识。此外,林则徐还以观风试的形式,鼓励广州一些官立书院的读书人献计献策,各以所闻,详书于纸,所有这些都使林则徐能在比较客观的基础上制定禁烟和反侵略的计划,以切实可行的具体对策,来维护国家的主权。

(四)林则徐将人民群众视为维护主权的重要力量,认为民心可用,民力可恃

作为一位封建士大夫,在林则徐的思想中深深地存在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观念,这使得他在长期的仕宦生涯中能够关心民间疾苦,并及时抒解民困。在封建社会里,凡清正廉明的官员不难做到这些,难能可贵的是林则徐重视“民心”和“民力”,进而将人民群众视为反侵略和维护主权的重要力量,这较之一般的士大夫高出一筹。

林则徐对主权的维护始终是坚定不移的,从未有过动摇,其所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也是切实可行的,但由于处于长期的闭关锁国之中,对外部世界,尤其是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质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他认为,“蓋夷人最重然诺,即议一事,订一期,从不爽约,其视出结之事,绝无仅有,……彼愈不肯轻易具结,即愈知其结之可靠,亦愈不能不向其饬取。是以设法办理,直使该夷计穷心慑”。实际上,有了具结不见的能够约束侵略者,鸦片战争的事实已证明具结并不可靠,侵略者随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予以撕毁。这就告诉我们,在维护主权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将希望寄托于缔结协定上,而应该将重点放在协定的执行上,协定能否顺利执行又完全取决于我们自身是否具有一定的实力。

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当中华大地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时,他已看到了洋人的坚船利炮,他清楚地认识到,在中国之外,还有一个庞大的世界。也为了更多地了解世界,55岁的林则徐开始学习英语,在广东禁毒期间,为了解中国以外的世界,林则徐殚精竭虑,求知若渴,令自己身边通晓英语的人员,翻译了英国人瑞慕所著的《世界地理大全》,辑成《四洲志》书稿,其中记述了30多个国家的地理和历史,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先驱,其为文化领域做出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其生平产生的最大的影响在于领导了轰轰烈烈的"虎门销烟"运动,使当时的很多中国人开始觉醒,从新定位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此外,这次运动也间接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他在民生社稷上提出宝贵意见,施行合理有效措施,使后代获益匪浅。林则徐在学术界亦有相当大的影响。其一生著有《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使滇吟草》等。所遗奏稿、公牍、日记、书札等辑为《林则徐集》。其高风亮节、慷慨气度、赤诚之心更是感染了一代又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录自《晚清巨人传·林则徐》

[2]《钦差大臣林则徐的生平及著述》

[3]《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4]《新历史》2009年第2期,作者:郭大路,原题:《林则徐鸦片战争期间的三次失策》

[5]《替罪羊林则徐的苦难》-CCTV奇闻探秘咨讯

[6]《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4、255页。

[8]《林则徐与民族复兴——纪念林则徐诞辰二百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曹关群李玲瑞

THE END
1.尊宪崇法丨鉴古知今循法而行社会·法治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坚定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推动宪法完善和发展。良法善治,民之所向,人们对于公平和规则的向往自古有之。 法者,治之端也。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法治下推进改革,积极发挥法治引导、推动、规范、保障改革的作用http://society.people.com.cn/n1/2024/1203/c1008-40374350.html
2.尊宪崇法丨鉴古知今循法而行社会·法治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坚定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推动宪法完善和发展。良法善治,民之所向,人们对于公平和规则的向往自古有之。 法者,治之端也。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法治下推进改革,积极发挥法治引导、推动、规范、保障改革的作用https://czsgxhzs.chizhou.gov.cn/News/show/727684.html
3.建构自主中国法学知识体系中的中华文明法治蕴含例如,在死刑的问题上,中国古代社会,死刑适用程序总体严格。死刑判决,在层层“复核”“复奏”后,最终必须经过皇帝的御批,才能生效。在统治秩序稳定的所谓“盛世”,还经常以皇帝名义大范围赦免死囚,客观上起到了减少死刑、慎杀恤刑的功效。现代法治文明的重要主张,即是要求以权利为本位,实现刑法谦抑和刑罚慎用,而这些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2/id/8265096.shtml
4.问旋循法而行良法善治丨鉴古知今视频:良法善治 在法治下推进改革: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良法善治丨鉴古知今12今年4人们对于公平和规则的向往自古有之。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良法善治丨鉴古知今。学法时习之,月,人民网。治之端也,推动,保障改革的作用。 https://bbs.9you.com/thread-171113-1-1.html?modwap=viewthread&tid=751138
5.良法善治丨鉴古知今循法而行时政要闻今年12月4日是第十一个国家宪法日。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坚定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推动宪法完善和发展。良法善治,民之所向,人们对于公平和规则的向往自古有之。法者,治之端也。法治是中国式https://www.ishaanxi.com/c/2024/1204/3308313.shtml
6.唐律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薛允升的《唐明律合编》是唐律与明律的比较研究,但不以唐明律为限,其他朝代的律,特别是元律,也时时谈到。明代对唐律作了许多改动,表面上有些改动似乎很武断,其实不然。唐明之间隔着一个元代。唐代的许多规定,在元代已经改了,明代统治者定律,不能不从这个现实情况出发,因此不能照搬唐律,而一定要做某些修改。读了http://iolaw.cssn.cn/flsjys/200407/t20040713_4591581.shtml
7.民法典的前世今生北大法律信息网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和附则,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 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编纂民法典是https://www.chinalawinfo.com/Feature/FeatureDisplay1.aspx?featureId=743%20
8.中国著作权的发展2012《著作权法》修改意义/商家泉鉴于世界公认第一部成文版权法《安娜法》的原因,即是其将受保护的范围自印刷出版商扩大至作者、其他版权所有人。可以认为,宋代也有过少许对民事权利(现代意义版权)的一定保护,而不全部都是“帝国控制观念传播”,但确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关系,版权保护没有发展、版权制度没有建立,直至清末光绪帝仍为《九通分类总纂》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20864&page=2
9.全国高考语文优秀作文8篇(全文)从表中可以看出:内容编排顺序有变化,湖北卷先语基,再阅读,再语言文字运用再写作,全国卷则先阅读,再语言文字运用,再写作;题量设置上有同有异,大题数相同,都是6大题,小题数不同,湖北卷23小题,全国卷则18小题;赋分上也是有同有异,小阅读和作文同,其他异。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dhuwcli7.html
10.律师法原理《律师法原理》ppt课件ppt大学课件预览(二)我国封建司法制度专横,诸法合体,刑 民不分。 (三)古时,中国人普遍存地着, 无讼, 的观 念和轻讼,贱讼的心态。 二、古代讼师存在的社会积极意义 第二章 资本主义律师制度 第一节 概述 一、社会背景和思想前提 二、司法审判上的变革 三、废除了专横霸道的教会法庭 http://read.cucdc.com/cw/71809/158380.html
11.通宇通讯: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股票频道本次发行前公司股份总数为12,000万股,本次拟公开发行3,750万股(包 括公开发行新股和股东公开发售股份数量),占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为 25%。公开发行新股和股东公开发售股份的发行价格相同。其中,公司公 开发行新股数量3,000万股;公司股东公开发售股份数量750万股,且不得 超过自愿设定12个月及以上限售期的投资者https://stock.stockstar.com/notice/JC2016031600000919_37.shtml
12.我国法律发展史按照发展的阶段及风格特色等粗略的标准来划分,中国法制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早期法制、战国以后的古代法制和近现代法制三个大的部分。 一、中国早期法制(奴隶制法制时代) 中国早期法制,一般是指夏、商、西周及春秋时期的法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奴隶制时代的法律制度。在时间上包括自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476年这一历史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570681514.html
13.自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改法为律,此后历代封建王朝一般把刑典称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自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改法为律,此后历代封建王朝一般把刑典称为律。A.正确B.错误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题Word文档/Excel文档/PDF文档转化为在线题库https://www.shuashuati.com/ti/1b63a3ea096140d0b1264799c8532af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