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法理范畴?传承法治文化

□对于法理的价值,在古人的笔下,大体上作了如下几个重要方面的概括:第一,法理是国家治理的根本;第二,法理是制度得失的判准;第三,法理是官吏尤其是司法官吏的必备素质;第四,法理是司法判案的准据。

□法理或者说法律原理就是法律的总纲和法律的根本,只有熟稔基础的法理,我们才可望对法律有全面的认识。传承中国古代的法理文化,探求当代中国法律体系背后的法理,既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定程度上说,法律的历史既是制度和文化的历史,也是思想和概念的历史。中华民族有几千年连绵不绝的文化,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而构成中华文化传统之一的法律文化与法律思想,同样也以“中华法系”这一总体名称影响古代东亚诸国法律并融入世界法律文明史之中。固然,在中国近代,随着清末改制而导致的与传统法律的割舍,制度上多参照大陆法系而建构起近现代型的新型法律制度,然而,历史并不会随着新制的出现而消失得无影无踪,隐含于制度中的法律经验与法律技艺同样可以为今天的我们所继承。“法理”作为一个为中国古人所创造的法学范畴,不仅代表着先贤们对法律背后原理、道理的重视,更代表着中国法律史上以理说法、以理用法的优良传统。就此而言,钩沉法理范畴,明确其内核、要义,归纳其功能、作用,揭示其发展、实效,对于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的法治文化,服务于当代的中国法治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法理在中国法史上的源起及发展脉络

从现有的资料而言,中国古籍中首次提到“法理”一词的是《汉书》。《汉书·宣帝纪》云:“孝宣之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政事、文学、法理之士咸精其能。”在此,“法理之士”固然是指精通法律的司法官吏,但“法”与“理”并言,则明确了法律的执行并非简单地依据法条,还得穷理、说理。而在班固《汉书》之后,东汉刘珍等人所著的《东观汉记》也出现了“以明用达法理”“明达法理”的说法,表明法理业已在汉代成为固定的法学词组,用以指称法律及其背后蕴含的原理、道理。承汉代余绪,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言说法理的高峰。仅以正史所载为例,就有几十处关于法理的言说。曹操的“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告示开其先河,表明当时的统治者业已认识到是否精通“法理”是司法官的基本素质,否则,即不能操生杀大权,任典刑之事。自此之后,“留意於法理”“明练法理”“明於法理”“甚闲法理”“精练法理”“明法理”“雅长法理”在史书上不绝如缕。不仅如此,法理在此时还用来直接言说法律的原理、道理,如“王道贵产,法理尚恩”;也用来作为法律上的处置是否恰当、合理的评价标准,如“合璧连珠,其言不失。法理分明,情谓为可”。

法理的意蕴及其价值

那么,什么是法理呢?遗憾的是,法理一词在中国古籍中虽被屡屡提及,但却基本上找不到对法理所进行的正面解释,以至于专释古汉语词汇的权威工具书《辞源》也仅以“法则、原理”“法律、道理”来对法理予以释义,明显无法传达法理一词所包含的哲理意涵。为此,笔者认为,法理即法律原理,是在综合各种法律现象的基础上,由学者所抽象并为社会所认同的有关法律基础、法律根据、法律判准、法律渊源的基础性、普遍性原理。自然,这还是一个初步的界定,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法文化来说,这一尝试性的解说远非足够,但却也能大体说明,法理在中国法律文化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基础范畴,需要进一步进行学理化的阐述和体系化的探讨。

更加需要提及的是,或许正是鉴于法理在法律中的特殊地位,民国政府1929年颁布的民法“总则编”中,其第1条规定:“民事,法律所未规定者,依习惯;无习惯者,依法理。”其立法理由明言:“法理者,乃推定社会上必应之处置,例如事亲以孝,及一切当然应遵守者皆是。法律中必规定其先后关系者,以凡属民事,审判官不得藉口于法律无明文,将法律关系之争议,拒绝不为判断,故设本条以为补充民法之助。”这一立法理由的意义,一是确定了“法理”在法律适用中的地位,虽然其在法律、习惯之后,但仍为法律所承认的补充规范;二是将“法理”解说为“社会上必应之处置”和“一切当然应遵守者”,虽仍较为抽象,但奠定了大致的解释空间;三是明确了适用法理的意义,在于防止司法人员借口法律无明文规定而拒绝受理案件,以稳定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传承注重原理、以理说法的中华法学传统

固然,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中国传统的法理不完全同于今日的法理,但是,把法理作为法律原理,并以此来解构法律问题与形成法学体系,则是一个值得尊重的法学方法与研究步骤。法律是一个规范性的整体,如不明确其基础原理,则会因部门的繁多杂乱而茫无头绪,也会因条文的千变万化而失其要领。法理或者说法律原理就是法律的总纲和法律的根本,只有熟稔基础的法理,我们才可望对法律有全面的认识。同样,法学是一门科学的学问,而学问者,必须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过程,即从个别现象中发现同质现象,再抽取出普遍现象中的共通元素,以对事物作出统一的说明。这就是原理的发现过程。一般学问是如此,法学自然也不例外。法学作为有关法理的学问,并不是对个别法律、个别现象的了解,而是立足于所有法律规范与法律现象之上的原理追问,即研究法律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寻绎法律制度、法律部门、法律规则背后的原理,探求法律规则成立与运作的正当性标准。正因如此,传承中国古代的法理文化,探求当代中国法律体系背后的法理,既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作者为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

最高人民检察院(100726)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147号010-65209114(查号台)010-12309(检察服务热线)

为了获得更好的使用,建议使用谷歌浏览器(chrome)、360浏览器、IE11浏览器。

THE END
1.中国法律史11何勤华|周小凡:弘扬中华法律文化 共铸世界法律文明 2021-08-09 12杨一凡:重述中国法律思想史 2021-08-02 13史志强:冤案何以产生:清代的司法档案与审转制度 2021-07-27 14朱勇:论清代皇帝决策的法律机制 2021-03-29 15张生:从德治法治并重传统中汲取治理智慧 https://fashi.ecupl.edu.cn/514/list.htm
2.马工程《中国法制史》的知识考古(形式篇)(中国法制史)书评华政的教材一直叫《中国法律制度史》,直到丁凌华老师那本精彩的讲演录仍然如此 朝代为经 建国后的法制史教材,普遍以朝代为经,以部门法为纬。这一做法也并非天经地义,背后有着深刻的成因 中国古代的政书,以制度类别为经,每类制度之下再按时间叙次。京师大学堂指定为《中国古今历代法制考》课程参考教材的《三通考辑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917161/
3.中国法律史学科体系结构的几个问题【内容提要】中国法律史学科体系与结构研究是一个古老而又创新的话题。历代法律史学家建构的 法律史学科体系,向我们展示了法律史学研究的真谛。法律具有调整社会、控制社会的 功能,与此相关的还有社会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内容。法律史学以法律制度史和法 律思想史为研究对象。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法律史学科的宏观体系https://www.fwsir.com/fl/HTML/fl_20061124185921_6163.html
4.法制史复习指导: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这一期对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做一个整理归纳,内容比较多,大家在复习的时候要理清条理,避免混淆。 战国法律制度: 一、战国时期的法制指导思想 (一)一断于法:在治国的方针策略上,法家主张“一断于法”,将法律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手段。 (二)刑无等级:在法律适用上,法家主张制定并执行相对公正、平等的https://www.kaoyan365.cn/jm/7025.html
5.中国法律史甘肃政法大学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1—10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何勤华:《中国法学史》(1——3卷),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杨鸿烈:《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王立民:《中国法律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范忠信:《https://www.xuetangx.com/course/gsli03011004005/14772479
6.法律史范文8篇(全文)生物学解释以适者生存的竞争的观点去描述法律制度的存在与演变。其有三种类型:第一, 是唯心主义的类型, 同人种学解释的第一种形式一样, 它也是从观念出发去解读法律的发展。其次, 它认为在法律史中存在着许多的法律观念, 各种法律观念相互的斗争, 符合并能最好的体现前述法律功能的法律观念, 将被留存下来, 而https://www.99xueshu.com/w/ikey365hwurm.html
7.中国法制史讲义:魏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1、魏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一、曹魏?新律?的立法成就【考纲内容】?新律?在傍采汉律,删约旧科的同时,还吸收了曹魏前期的立法经验,体 现出一定的开创性,特别在律典的篇章体例与逻辑结构上表达的尤为突出.一改?具律?为刑名,至于律首.曹魏?新律?首次将?具律?的位置提到第一,并改称?刑名?,突出了律典总那么https://m.renrendoc.com/paper/182874571.html
8.中国法制史之元明清法律制度1.2公务员考试网这一变化,是与明代取消宰相制度,强化六部职能的体制变革相适应的,表明了法律 与政治制度戚戚相关的联系。《大明律》其条文简于唐律,其精神严于宋律,是终明之世通行不改的封建大法, 其体例直接为清律所承袭,故在中国法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明《大诰》的制定及其特点https://www.huatu.com/2013/0809/689667.html
9.中国法制史1(通用6篇)《中国法制史》是讲述我国有史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法律制度的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以及历史的基本规律的一门课程,是法学的基础学科,同时又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艰深的学问。 在学习《中国法制史》之前我一直认为,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的法律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是专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武器,然来现在看来这一观点是错误的https://www.360wenmi.com/f/filen0qq1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