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习题集及参考答案.doc

中国法制史习题集及参考答案第一章中国奴隶制法概述一、填空题1、我国奴隶社会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是()和()。

2、宗法制度是在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家长制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以()为纽带、以()统治为核心的综合性的社会制度。

3、据商代资料,商代中期以后,主要是实行兄终弟及或父死子继,并出现了()继承制。

二、判断题1、夏礼和殷礼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以神为核心。

()2、中国法起源于贵族与平民的斗争与妥协。

()3、中国奴隶制时代的礼起源于原始氏族的祭祀活动。

()三、简答题:1、试述西周的宗法制度。

2、简述西周的继承制度。

第二章中国奴隶社会的立法一、填空题1、春秋时期正式公布的成文法有郑国()、晋国()和邓析的竹刑。

2、中国法制史上第一部正式公布的成文法典,是郑子产所铸的()。

3、第一次礼法之争的焦点是为国以礼还是()的问题。

二、名词解释1、铸刑书2、铸刑鼎3、竹刑三、简答题试述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及意义。

第三章中国奴隶制时代的法律制度分论一、判断1、所谓“三不去”包括有所取无所归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

()2、三不去制度的立法精神,是为了保护妇女的权益。

()3、奴隶制五刑包括自由刑。

()4、西周的民本思想是以人为本。

()二、名词解释1、以德配天2、明德慎罚3、出礼入刑4、五刑5、六礼6、同姓不婚7、五过之疵8、五声听狱讼三、简答题1、简述西周礼与刑的关系。

2、怎样理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3、简述西周的婚姻制度。

4、简述西周诉讼审判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中国奴隶制时代重要法制人物点评简答题1、简述周公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

2、论孔子的法律思想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

第五章中国封建制法概述一、填空题1、礼与法的关系问题的实质,是儒家所提倡的()法律规范与法家所倡导的()法律规范的矛盾与协调问题。

2、西汉时代的“引经决狱”打开了法律儒家化的开端,东汉时代的以经注律开辟了法律儒家化的新途径,魏晋时代的()完成了法律儒家化的过程。

3、在法律精神上,战国至秦时期的法制,体现了法家的()精神。

在司法上,体现了法家的()原则。

4、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实现了由()思想向()思想的转折。

5、中国传统儒家哲学是以()为基础的,而法家哲学是以()为基础的。

二、判断题1、《唐六典》的产生是我国立法史上律典分野的界石。

()2、中华法系的法典体系在战国和秦这一时期基本上得以奠定。

()3、在《晋律》中“八议”被首次正式载入律典。

()4、中国古代立法史上由繁就简的代表作是《晋律》。

()5、《魏律》将前朝的“刑名”、“法例”两篇合为“名例”篇列在篇首,确立了封建法典体例。

()三、简答题:1、中国封建社会法律的儒家化过程是如何完成的?2、中国封建法律儒家化的原因。

第六章中国封建社会的立法一、单项选择题1、《法经》在中国法律制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下列有关《法经》的表述哪一项是不准确的?A.《法经》为李悝所制定B.《盗法》、《贼法》两篇列为《法经》之首,体现了“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的思想C.《法经》的篇目为秦汉律及以后封建法律所继承并不断发展D.《法经》系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2、关于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国变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商鞅取消郡县制,实行分封制,剥夺了旧贵族对地方政权的垄断权B.商鞅"改法为律",突出了法律规范的伦理基础C.商鞅推行"连坐"制度,鼓励臣民相互告发奸谋D.商鞅提出"轻罪重刑",反对赦免罪犯,认为凡有罪者皆应受罚二、多项选择题1、《唐律疏议》又称《永徽律疏》,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完成的一部极为重要的法典。

下列关于《唐律疏议》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A.《唐律疏议》是由张斐、杜预完成的法律注释B.《唐律疏议》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律文的理论依据C.《唐律疏议》奠定了中华法系的传统D.《唐律疏议》对唐代的《武德律》等法典有很深的影响2、下列有关我国唐宋时期法制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A.《永徽律疏》不仅是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也是中国封建法制的最高成就B.《宋刑统》不仅是一部具有统括性和综合性的法典,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刊印颁行的法典C.自首、类推、化外人、区分公罪与私罪等原则都是唐律中重要的刑罚原则D.唐代和宋代在中央司法机构的设置上是一致的,即在皇帝以下设置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大司法机构,分掌中央司法审判职权3、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发生了许多发展变化,对后世法律具有重要影响。

2、试述商鞅法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礼法结合进一步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4、试析唐律的特点。

5、试析唐朝法制与中华法系的关系。

6、试析唐律在中国古代法制发展史上的地位。

7、元朝法制的民族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8、清律的哪些内容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法制的特点?第七章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身份法律制度简答题1、简述中国古代贵族阶层的种类及其法律地位。

2、简述中国封建社会平民阶层及其法律地位。

3、简述中国封建社会贱民阶层的种类及其法律地位。

第八章中国封建社会刑法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汉代曾发生这样一件事情:齐太仓令获罪当处墨刑,其女缇萦上书请求将自己没为官奴,替父赎罪。

这一事件导致了下列哪一项法律制度改革?A.汉高祖规定“上请”制度B.汉文帝废除肉刑C.汉文帝确立“官当”制度D.汉景帝规定“八议”制度2、秦始皇时期,某地有甲乙两家相邻而居,但积怨甚深。

有一天,该地发生了一起抢劫杀人案件,乙遂向官府告发系甲所为。

甲遭逮捕并被定为死罪。

不久案犯被捕获,始知甲无辜系被乙诬告。

依据秦律,诬告者乙应获下列哪种刑罚?A.死刑B.迁刑C.城旦舂D.笞一百3、关于唐律中五刑,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笞刑、羞辱刑、流放刑、经济刑、死刑B.笞刑、徒刑、流放刑、株连刑、死刑C.笞刑、杖刑、徒刑、流刑、死刑D.杖刑、徒刑、流刑、肉刑、死刑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哪些是直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形成的?A.汉代的《春秋》决狱B.明代的“九卿会审”C.《魏律》规定的“八议”制度D.《晋律》和《北齐律》确立的“准五服制罪”制度2、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唐高宗李治的妹夫房遗爱谋反案发犯"十恶"罪。

依《永徽律疏》的规定,对房遗爱应作何处置?A.可适用"八议"免于死刑B.应被判处死刑C.可以赦免D.不适用自首三、名词解释1、重罪十条2、准五服以治罪3、十恶4、八议5、官当6、折杖法7、刺配8、凌迟9、充军四、简答题1、试析汉初文景帝的刑制改革。

2、简述唐律五刑制度的主要内容。

3、试述明初重典治吏的主要规定。

第九章中国封建社会的行政法制度简答题1、简述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

2、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3、论中国古代行政法的特点。

第十章中国封建社会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哪一选项不属于我国西周婚姻制度中婚姻缔结的原则?A.一夫一妻制B.同姓不婚C.“父母之命,媒妁之言”D.“七出”、“三不去”2、关于中国古代婚姻家庭与继承法律制度,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A.西周时期"七出"、"三不去"的婚姻解除制度为宗法制度下夫权专制的典型反映,然而"三不去"制度更着眼于保护妻子权益B.西周的身份继承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而财产继承则实行诸子平分制C.宋承唐律,但也有变通,如《宋刑统》规定,夫外出3年不归、6年不通问,准妻改嫁或离婚D.宋代法律规定遗产除由兄弟均分外,允许在室女享有部分的财产继承权3、南宋时,富人甲去世,妻已亡,家中有继子乙及在室女丙。

关于甲的遗产继承,依当时法律,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乙享有全部财产继承权,丙没有继承权B.丙享有全部财产继承权,乙没有继承权C.乙享有1/4财产的继承权,丙享有3/4财产的继承权D.乙、丙都没有继承权,财产收为官府所有二、多项选择题中国南宋规定户绝指家无男子承继。

按照南宋的继承制度,若出现户绝,立继承人的方式有哪些?A.“立继”B.“祖继”C.“嗣继”D.“命继”第十一章中国封建社会的司法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西汉末年,某地一男子偷盗他人一头牛并贩卖到外乡,回家后将此事告诉了妻子。

其妻隐瞒未向官府举报。

案发后,该男子受到惩处。

依照汉代法律,其妻的行为应如何处理?A.完全不负刑事责任B.按包庇罪论处C.与其丈夫同罪D.按其丈夫之罪减一等处罚2.南宋庆元年间,某地发生一桩“杀妻案”。

死者丈夫甲被当地州府逮捕,受尽拷掠,只得招认“杀妻事实”。

但在该案提交本路(路为宋代设置的地位高于州县的地方行政区域)提刑司审核时,甲推翻原口供,断然否认杀妻指控。

提刑司对本案可能做出的下列处置中,哪一种做法符合当时“翻异别勘”制度的规定?A.发回原审州府重审B.指定本路管辖的另一州级官府重审C.直接上报中央刑部审理D.直接上报中央御史台审理3、汉武帝时,有甲、乙二人争言相斗,乙以佩刀刺甲,甲之子丙慌忙以杖击乙,却误伤甲。

有人认为丙"殴父也,当枭首。

"董仲舒引用《春秋》事例,主张"论心定罪",认为丙"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

根据唐律关于"化外人"犯罪适用法律的原则,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A.适用当时甲国的法律B.适用当时乙国的法律C.当时甲国或乙国的法律任选其一D.适用唐朝的法律5、乾隆年间,四川重庆府某甲"因戏而误杀旁人",被判处绞监候。

依据清代的会审制度,对某甲戏杀案的处理,适用下列哪一项程序?A.上报中央列入朝审复核定案B.上报中央列入秋审复核定案C.移送京师列入热审复核定案D.上报中央列入三司会审复核定案二、多项选择题关于明清时期的司法制度,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明清时期各中央司法机构的职能与隋唐时期相反,刑部负责审判,大理寺负责复核B.明朝的廷杖之制是根据皇帝意志而形成的法外用刑惯例C.明清会审制度是慎刑思想的反映,但是导致多方干预司法,使实际执法与法律制度日益脱节D."申明亭"为明代法定的基层调解机构,对维护社会秩序有一定积极作用三、不定项选择题《疑狱集》载:"张举,吴人也。

为句章令。

有妻杀夫,因放火烧舍,乃诈称火烧夫死。

夫家疑之,诣官诉妻,妻拒而不认。

举乃取猪二口,一杀之,一活之,乃积薪烧之,察杀者口中无灰,活者口中有灰。

因验夫口中,果无灰,以此鞫之,妻乃伏罪。

"下列关于这一事例的哪些表述是不成立的?A.作为县令的张举重视证据,一般用猪来作为证据B.张举之所以采取积薪烧猪的方法来查验证据,乃因当时的法律没有规定刑讯的程序C.该案杀人者未受刑而伏罪,因其符合当时法律规定禁止使用刑讯的一般条件D.张举在这个案件中对事实的判断体现了当时法律所规定的"据状断之"的要求四、名词解释1、公室告与非公室告2、上请3、亲亲得相首匿4、疑狱奏谳5、春秋决狱6、录囚7、三司推事8、三司会审五、材料分析题素材一:中国古籍《幼学琼林》载:"世人惟不平则鸣,圣人以无讼为贵。

"《增广贤文》也载:"好讼之子,多数终凶。

"中国古代有"无讼以求"、"息讼止争"的法律传统。

素材二:1997年3月11日,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任建新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时指出,1996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共审结各类案件520多万件,比上年上升约16%。

2007年3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时指出,2006年各级人民法院共办结各类案件810多万件。

根据所提供的素材,请就从古代的"无讼"、"厌讼"、"耻讼"观念到当代的诉讼案件数量不断上升的变化,自选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题要求:1.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文字通顺;2.不少于500字。

第十二章中国封建社会法制名人点评问答题1、简述孟子的“仁政”法律思想。

2、简述董仲舒的法律思想。

第十三章中国封建社会法制名案点评问答题:1、简述汉代张释之的司法思想。

2、简述汉代的春秋决狱。

第十四章中国封建社会法制名事点评问答题1、简述商鞅变法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

2、简述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法制的影响。

第十五章中国封建社会法制名言点评材料分析题1、行罚,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

罪重刑轻,刑至事生,此谓以刑致刑,其国必削。

这段话体现的法律价值是什么?2、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

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

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

这段话体现的法律价值是什么?第十六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法律制度概述简答题论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含义、发展过程及其结果。

第十七章清末法律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清末修订法律馆于1911年8月完成《大清民律草案》。

只是到了清末出现一批主张借鉴西方法律制度的学者和政治家如沈家本之后,法的民族化受到部分冲击。

西方近代以后两大法系基本形成,两大法系的发达程度之高已被国际公认,其原因不得不归结为法的民族化与国际化的协调一致。

"基于这段引文,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无论中华法系还是西方的两大法系都包含各自的法律文化B.中华法系具有保守性格,追求"民族化",与其他法系的文化之间没有形成交流与融合C.西方的两大法系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了与国际化的协调一致,但与中华法系相比,却又失去了"民族化"特色D.沈家本是倾向于法律移植的法学家三、名词解释1、《钦定宪法大纲》2、十九信条3、谘议局4、资政院5、《大清商律草案》6、《大清民律草案》7、领事裁判权8、会审公廨9、《法院编制法》四、简答题1、试析清末的预备立宪。

2、试比较《钦定宪法大纲》与《十九信条》。

3、试析清末法制变革。

4、试述《大清现行刑律》的特点。

5、试述《大清新刑律》的特点。

6、试述清末司法制度的半殖民地化。

第十八章太平天国的法律制度简答题1、论《天朝田亩制度》。

2、评《资政新篇》。

3、论太平天国法律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局限性。

第十九章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法律制度一、名词解释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二、简答题1、试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2、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特点。

第二十章北洋政府法律制度一、名词解释1、天坛宪草2、袁记约法3、贿选宪法二、简答题简析“袁记约法”的特点。

第二十一章广州、武汉国民政府的法律制度简答题简述广州、武汉国民政府的施政纲领。

第二十二章国民党南京政府法律制度一、多项选择题南京国民政府于1947年公布和实施《中华民国宪法》。

下列哪些是对这部宪法的正确表述?A.该法规定了选举、罢免、创制、复决等制度B.该法的基本精神沿袭《训政时期约法》和“五五宪草”C.该法体现了《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的立法原则D.该法确立的政权体制既不是内阁制,也不是总统制二、名词解释1、六法全书2、不干涉主义原则3、自由心证原则二、问答题1、试析《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的内容。

2、试析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

3、试述南京国民政府民法的主要内容。

4、概述南京国民政府刑法的特点。

5、试述南京国民政府诉讼审判制度的特点。

第二十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据地法律制度一、名词解释1、《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2、二五减租3、马锡伍审判方式二、简答题1、试析新民主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原则。

2、试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主要内容。

3、简述抗日民主政权施政纲领的主要内容。

4、简述《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内容及意义。

5、概述民主革命时期土地立法的历史发展。

6、简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的基本内容。

7、试述抗日民主政权诉讼审判制度的发展变化。

8、试述民主革命时期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变化。

第二十四章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法制名人、名案、名事、名言简答题简述沈家本在中国法制史上的贡献参考答案第一章中国奴隶制法概述一、填空题1、礼刑2、血缘关系家族统治3、嫡长子继承制二、判断题1、错2、错3、对三、问答题:1、试述西周的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中国奴隶制社会影响非常大,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各个领域的重要社会制度。

这是在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家长制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族统治为核心的综合性的社会制度。

所谓宗法是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社会的传统习惯演变而来的。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宗法也被改造成以血缘为纽带的,调整家族内部关系与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

周朝建立以后,为了在广大统治区内巩固奴隶制的统治秩序,适应封邦建国的需要,以及确立等级从属的体制,建立了一套相当完备的宗法制度。

2、简述西周的继承制度答:西周的继承制度主要是宗祧继承制度。

为防止统治集团内部的内讧,确保贵族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维护宗法等级制度,西周于建国之初就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也称为宗祧继承制度。

该制度规定,王位或爵位的继承必须是妻生的第一个儿子,而不管他是否贤能,如果妻没有儿子,则立最贵的妾的第一个儿子,而不论其年龄如何。

由于王位或爵位的继承者同时也享有祭祀祖先的权利。

因此该制度也被称为宗祧继承制度。

这一制度规定了谁是祖先的嫡系后嗣,谁就拥有主祭权,谁也就是王位或爵位的继承者;而财产继承则要从属于王位或爵位的继承,即庶子只能由嫡长子分给其部分财产,这种制度下面妇女没有独立地位,也没有继承权。

第二章中国奴隶社会的立法一、填空题1、刑书、刑鼎2、刑书3、为国以法二、名词解释:1、铸刑书:春秋末期,公布成文法的运动首先发生于郑国。

公元前536年为巩固“作封恤”、“作丘甲”等改革成果,郑国执政子产将郑国的刑书铸于彝器上,公之于众,作为国家的常法,史称“铸刑书”。

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公布法律,次举遭到了晋国大夫叔向的强烈反对。

2、铸刑鼎:公元前513年,晋国大臣赵鞅和荀寅领兵在汝滨筑城时,征收了民众一鼓铁,用以筑成铁鼎,将范宣子执政时期修订的刑书铸于鼎上,公布于众,史称“铸刑鼎”。

这是新兴势力在晋国取得政权后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但遭到了孔子的反对。

3、竹刑:公元前501年,郑国执政驷颛杀邓析而用其所著之“竹刑”。

邓析是比郑国执政子产思想更为激进的郑国大夫,因其对子产公布的刑书不满,而私自编写了一部法律,并将其刻之于竹简之上,史称“竹刑”。

“竹刑”开始并不具备法律效力,但其后经过国家的认可并向全国公布,便具备了法律效力。

三、问答题:试述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及意义答: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是时代的要求,是新的法观念、法律意识影响的结果,也是时代的必然趋势。

春秋前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以“礼法”进行社会控制的社会,“礼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临事制刑”,贵族既是立法权的拥有者,也是司法权的行使者,存在司法专横的情况,“礼法”制度也缺乏一个客观公正的法律标准。

春秋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推动社会的日益变迁和进步,要求一种新的,适应生产力水平发展和时代要求的规范体系替代以前的礼法体系,以确认新的社会秩序。

于是,法从礼中分离出来,成为客观和相对公正的规范体系就有了必要。

可以说,成文法的公布正适应了这样的时代要求。

成文法的公布最早发生在郑国和晋国。

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将刑书铸在彝器上,公之于众,成为国家常法,史称“铸刑书”;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鞅和荀寅将范宣子执政时期修订的刑书铸于鼎上,公布于众,史称“铸刑鼎”;公元前501年,郑国执政驷颛杀邓析而用其所著的“竹刑”为国家常法;这些都是这一时期成文法公布的典型代表。

成文法的公布有重要的意义在于:它首先宣布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奴隶制法律形态的结束和成文法的诞生,使客观的以罪统刑的刑法规范开始出现,从此封建制法律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其次,成文法的公布也拉开了春秋战国时期成文法运动的帷幕,春秋末期一直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公布法律,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成文法运动;最后,成文法的公布对维护新的社会秩序、推进法制变革具有重要意义,它拉开了中华法系的序幕,为历代封建王朝的法制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中国奴隶制时代的法律制度分论一、判断题1、对2、错3、错4、错二、名词解释:1、以德配天:周族推翻商王朝定都镐京后提出的政治思想。

2、明德慎罚:“明德慎罚”是“以德配天”政治思想的自然延伸,“以德配天”主张“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也就是说“民心”即“天意”。

“明德”就是提倡“德治”,注重教化的作用;“慎罚”就是指立法、司法、刑罚处罚要宽缓、慎重。

此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中的“重德”、“仁政”传统。

3、出礼入刑:礼与刑是夏商西周三代法律体系的两个基本方面,其本质是相同的,所谓“礼之所去,刑之所取”。

“出礼入刑”正指出了“礼”、“刑”评价标准相同这一特点,对于人们的行为,凡是“礼”所允许的,“刑”也不加以禁止,而凡是“刑”所禁止的,那么“礼”肯定也对此予以否定。

4、五刑:指夏商西周时期常用的刑法体系,即三代的主要刑罚。

包括“墨、劓、膑、宫、大辟”五种刑罚。

“墨”又称为“黥”,是指在脸上刺字;“劓”指割去鼻子;“膑”又称“刖”,指砍脚、砍腿或剜去膝盖;“宫”指破坏罪犯的生殖器官,男子去势,女子闭幽;“大辟”指死刑,执行方式有斩、杀、焚、磬、埋、弃市等。

5、六礼:指西周时期婚姻缔结程序。

西周时期婚姻关系的合法成立除了遵循婚姻缔结的各种条件外,还必须以一定程序形式完。

THE END
1.中国法律史11何勤华|周小凡:弘扬中华法律文化 共铸世界法律文明 2021-08-09 12杨一凡:重述中国法律思想史 2021-08-02 13史志强:冤案何以产生:清代的司法档案与审转制度 2021-07-27 14朱勇:论清代皇帝决策的法律机制 2021-03-29 15张生:从德治法治并重传统中汲取治理智慧 https://fashi.ecupl.edu.cn/514/list.htm
2.马工程《中国法制史》的知识考古(形式篇)(中国法制史)书评华政的教材一直叫《中国法律制度史》,直到丁凌华老师那本精彩的讲演录仍然如此 朝代为经 建国后的法制史教材,普遍以朝代为经,以部门法为纬。这一做法也并非天经地义,背后有着深刻的成因 中国古代的政书,以制度类别为经,每类制度之下再按时间叙次。京师大学堂指定为《中国古今历代法制考》课程参考教材的《三通考辑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917161/
3.中国法律史学科体系结构的几个问题【内容提要】中国法律史学科体系与结构研究是一个古老而又创新的话题。历代法律史学家建构的 法律史学科体系,向我们展示了法律史学研究的真谛。法律具有调整社会、控制社会的 功能,与此相关的还有社会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内容。法律史学以法律制度史和法 律思想史为研究对象。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法律史学科的宏观体系https://www.fwsir.com/fl/HTML/fl_20061124185921_6163.html
4.法制史复习指导: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这一期对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做一个整理归纳,内容比较多,大家在复习的时候要理清条理,避免混淆。 战国法律制度: 一、战国时期的法制指导思想 (一)一断于法:在治国的方针策略上,法家主张“一断于法”,将法律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手段。 (二)刑无等级:在法律适用上,法家主张制定并执行相对公正、平等的https://www.kaoyan365.cn/jm/7025.html
5.中国法律史甘肃政法大学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1—10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何勤华:《中国法学史》(1——3卷),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杨鸿烈:《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王立民:《中国法律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范忠信:《https://www.xuetangx.com/course/gsli03011004005/14772479
6.法律史范文8篇(全文)生物学解释以适者生存的竞争的观点去描述法律制度的存在与演变。其有三种类型:第一, 是唯心主义的类型, 同人种学解释的第一种形式一样, 它也是从观念出发去解读法律的发展。其次, 它认为在法律史中存在着许多的法律观念, 各种法律观念相互的斗争, 符合并能最好的体现前述法律功能的法律观念, 将被留存下来, 而https://www.99xueshu.com/w/ikey365hwurm.html
7.中国法制史讲义:魏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1、魏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一、曹魏?新律?的立法成就【考纲内容】?新律?在傍采汉律,删约旧科的同时,还吸收了曹魏前期的立法经验,体 现出一定的开创性,特别在律典的篇章体例与逻辑结构上表达的尤为突出.一改?具律?为刑名,至于律首.曹魏?新律?首次将?具律?的位置提到第一,并改称?刑名?,突出了律典总那么https://m.renrendoc.com/paper/182874571.html
8.中国法制史之元明清法律制度1.2公务员考试网这一变化,是与明代取消宰相制度,强化六部职能的体制变革相适应的,表明了法律 与政治制度戚戚相关的联系。《大明律》其条文简于唐律,其精神严于宋律,是终明之世通行不改的封建大法, 其体例直接为清律所承袭,故在中国法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明《大诰》的制定及其特点https://www.huatu.com/2013/0809/689667.html
9.中国法制史1(通用6篇)《中国法制史》是讲述我国有史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法律制度的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以及历史的基本规律的一门课程,是法学的基础学科,同时又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艰深的学问。 在学习《中国法制史》之前我一直认为,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的法律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是专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武器,然来现在看来这一观点是错误的https://www.360wenmi.com/f/filen0qq1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