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史学会

男,1960年12月生,上海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0-1984年,法学学士(华东政法学院)1986-1989年,法学硕士(中山大学)2000—2002年,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理事儒学与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检察院人民监督员

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法律文化。

本科生中国法制史硕士研究生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比较法律文化博士研究生法律文化导论、新法律文化史研究专题

12.谁是真凶?清代命案的政治法律分析(与杜金合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11.情感、循吏与明清时期司法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版

10.明镜高悬:中国法律文化的多维观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9.传播与阅读:明清法律知识史(与杜金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8.老乞大与朴通事:蒙元时期庶民的日常法律生活,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

7.情感、循吏与明清时期司法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6.众声喧哗:明清法律文化的复调叙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中国法律精神(与任强合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案例、故事与明清时期的司法文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包公故事:一个考察中国法律文化的视角,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思考与批评:解读中国法律文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法学与文学之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3.偏好与追求:中国法律史的跨学科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102.明清时期法律知识的生产、传播与接受——以法律书籍的“序跋”为中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101.晚清河南王树汶案的黑幕与平反,《法制与社会发展》2014年第2期

100.案件的政治学:大司寇薛允升的司法技艺,《学术研究》2014年第2期

99.内结与外结:清代司法场域的权力游戏,《政法论坛》2014年第1期

98.台前与幕后:一起清代命案的真相,《法学家》2013年第1期

97.索像于图:明代听审插图的文化解读(与杜金合作),《中山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96.读律生涯:清代刑部官员的职业素养(与杜金合作),《法制与社会发展》2012年第3期

95.哀矜与读律:清代中国听审的核心概念,《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1期

94.清代中国的爱民情感与司法理念,《现代哲学》2012年第1期

93.清代中国法律知识的传播与影响,《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年第6期

92.从《诗经·甘棠》事志考释到送法下乡,《政法论坛》2011年第3期

91.困境与出路:回望清代律学研究,《学术研究》2010年第9期

90.中国的法律与文学研究述评(与温荣合作),《中山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89.明清刑讯的文学想象:一个新文化史的考察(与杜金合作),《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88.凡俗与神圣:解读“明镜高悬”的司法意义,《中国法学》2010年第2期

87.明清国家的法律宣传:路径与意图,《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5期转载)

86.明清时期的“依法裁判”:一个伪问题?,《法律科学》2010年第1期

83.唐明律刑讯规定之异同(与杜金合作),《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82.诉诸情感:明清中国司法的心态模式,《学术研究》2009年第1期

81.道与器:关于“律”的文化解说,《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5期

80.清代抱告制度考论(与姚志伟合作),《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79.类型研究与思想逻辑:解读儒家礼法思想,《中外法学》2007年第3期

78.清代绅士眼中的上海地方司法活动,《现代法学》2007年第3期

77.清代诉讼风气的实证分析与文化解释(与杜金合作),《清华法学》2007年创刊号

76.清代中国司法裁判的形式化与实质化,《政法论坛》2007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4期转载)

75.雅俗之间:清代竹枝词的法律文化解读,《法律科学》2007年第1期

74.中国法律史研究的可能前景:超越西方与回归本土?,《政法论坛》2006年1期

73.杨乃武冤案的平反背后:经济、文化、社会资本的考察(与杜金合作),《法商研究》2006年3期

72.也说中国法律的理想图景,《政法论坛》2006年4期

71.娱乐与讽刺:明清时期民间法律意识的另类叙事,《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5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23期转载)

70.古典中国的死刑:一个思想史与文化史的考察,《中外法学》2006年3期

69.清代司法官员知识结构的考察(与杜金合作),《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5期

68.传统中国乡民的法律意识与诉讼心态,《中国法学》2006年6期

67.虚构与真实:明清时期司法档案的修辞策略,《法学家》2005年第5期

66.从“灋”看中国司法的兴起及理念,《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65.明清刑事诉讼“依法判决”之辨正,《法商研究》2005年第4期

64.“办成”疑案:对春阿氏杀夫案的新文化史分析,《中外法学》2005年第3期

63.如何思考中国法律传统的现代意义,《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62.诉讼和伸冤中的中国传统民间法律意识,《想象法学》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61.明清诉讼:官方的态度与民间的策略,《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10期A版

60.关于中国法律史研究的几点省思,《中国法史学精粹》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9.从类型角度谈中国法律史叙述:一个导论,《法史思辨》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58.传统中国民众的伸冤意识:人物与途径,《学术研究》2004年第10期

57如何思考中国传统法制的现代意义,《中西法律传统》第4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6.权利与伸冤:传统中国诉讼意识的解释,《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5期转载)

55.论中国古代刑事审判传统,《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1期

54.小事闹大与大事化小:解读一份清代民事调解的法庭笔录,《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6期

52.法律的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下),《中西法律传统》第3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1.关于中国古代“民法”问题:借题发挥,《<崇德会典>、<户部则例>及其他》,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50.关于传统中国法律文化研究的省思,《学术研究》2003年第12期

49.从类型角度谈中国法律史的叙述模式,《法商研究》2003年第3期

48.开拓与创新:《求索集——张晋藩先生与中国法制史学》读后,《<崇德会典>、<户部则例>及其他》,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7.解读包公故事中的罪与罚,《现代法学》2002年第3期

46.解读历史叙事的包公断狱故事,《政法论坛》2002年第4期

45.法律的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上),《中西法律传统》第2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4.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法律现代化,《湘江法苑》2001年第4期

43.从西方民法看中国古代“民法”问题,何勤华主编《法的移植与法的本土化》,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42.关于中国法律史研究的省思,《现代法学》2001年第1期

41.制作中国法律史:正史、档案与文学,《学术研究》2001年第6期

40.清代民事审判与“第三领域”及其他,《法律史论集》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

39.法制现代化的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解释,《法制现代化研究》2000年第6卷

38.比较视野中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特点,《比较法研究》2000年第2期

36.皇权与清代司法运作的个案研究,《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35.中国法制改革认知取向的考述与评析,《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34.解读本土资源与中国法治建设,《中外法学》2000年第2期

31.晚清法制改革的逻辑与意义,《法律史论集》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0.中国百年变法运动的两种话语,《法商研究》1999年《法制变革与教育》专号

29.关于唐代法律体系研究的述评及其他,《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年第5期

28.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视野中的清官司法,《中山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27.国家与社会:汉代“独尊儒术”及其对当代法制建设的启示,《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26.“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法律观念,《法律史论集》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25.“刑治主义”与中国古代法律观念,《比较法研究》1998年第3-4期合刊

19.古希腊法律文化视野中的《安提戈涅》,《中山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18.中国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目标与途径,《现代法学》1997年第4期

17.开拓与创新——《求索集》读后,《中国法学》1997年第6期

16.关于外国法制研究的几点思考(与任强合作),《中山大学学报》1997年增刊

15.《金瓶梅》“公案”与明代刑事诉讼制度初探,《比较法研究》1996年第1期

14.法律的经济分析与经济的法律分析,《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12.“仵作”源流考证,《政法学刊》1996年第2期

11.西方市场法制的成因探源,《法制与社会发展》1996年第1期

10.《窦娥冤》与元代法制的若干问题试析,《中山大学学报》1996年增刊

9.从明清小说看中国人的诉讼观念,《中山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8.与《罗马法与中国古代契约法》一文作者商榷,《法律科学》1996年第3期

7.《活地狱》与晚清州县司法研究,《比较法研究》1995年第3期

6.西方市民社会与现代法制建设及启示,《政法学刊》1995年第3期

5.皋陶与“法”考论,《政法学刊》1995年第1期

4.从比较法律文化看法律移植,《学术研究》1995年第6期

3.《史记·循吏传》随想,《中外法学》1994年第2期

2.从薛蟠打死张三命案看清代刑事诉讼制度,《法学文集》(4),中山大学学报丛书1992年号

1.中国古代成文法公布考论,《法学文集》(3),中山大学学报丛书1991年号

20.古代中国人的日常法律意识,《北京日报》2015年1月26日(理论周刊)

19.从古代冤案中找到现代良药,《环球人物》2015年第2期

18.最向往的是随心所欲地读,《南方都市报》2015年1月18日

17.古代的普法:讲读律令,《北京日报》2015年1月12日(理论周刊)

16.从法律史的角度思考中国冤案,《南方都市报》2014年12月21日

15.地方法治研究的视角与方法,《法治论坛》2010年第1期

14.宗教与传统中国法律之关系,《中国法律》2008年第6期

13.学术史的内在理路:以中国法律史为例,《云梦学刊》2008年第4期

12.明代争水群殴致人死亡案,《中国审判》2007年第11期

11.提倡经典阅读(卷首语),《律师文摘》2007年第1期

10.用文学透视时代的法律生活,《检察日报》2006年5月12日第五版(理论版)

8.讼师的眼睛,《清华法治论衡》第4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清官司法,《法制日报》2003.5.22-29“理论专刊”连载

6.“信诚”理念:法律与道德的基础,《学术研究》2001年第10期

4.浅谈中国古代的腐败与廉政,《法学》1999年第4期

2.武松命案与宋代刑事诉讼制度浅谈,《历史大观园》1994年第11期

1.从《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看中国古代司法文化的特点,《历史大观园》1994年第9期

17.2015年,专著《明镜高悬:中国法律文化的多维观照》获“《法治周末》2014十大法治图书奖”

16.2012年,专著《众声喧哗:明清法律文化的复调叙事》获“第四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15.2011年,专著《情感、循吏与明清时期司法实践》获中国法学会第二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

14.2010年,专著《情感、循吏与明清时期司法实践》获“广东省2008-200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

13.2010年,专著《包公故事:一个考察中国法律文化的视角》获“第三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12.2009年,专著《案例、故事与明清时期的司法文化》获司法部“第三届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科研成果类三等奖

11.2009年,专著《众声喧哗:明清法律文化的复调叙事》获“广东省2006-200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

10.2008年,论文《娱乐与讽刺:明清时期民间法律意识的另类叙事》获中国法学会“第一届全国法学期刊优秀论文”三等奖

9.2007年,论文《权利与伸冤:传统中国诉讼意识的解释》获“广东省2004-200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

8.2005年,专著《包公故事:一个考察中国法律文化的视角》获“广东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

7.2001年,论文《关于中国法律史研究的几点省思》获中国法律史学会2000年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

6.1999年,论文《晚清法制改革引出的两点思考》获中国法律史学会1998年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

5.1998年,论文《关于中国古代廉政法制及其成败原因的思考》获中国法律史学会1997年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

4.1997年,论文《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视野中的清官司法》获中国法律史学会优秀论文奖

3.2006年,中山大学文科优秀中青年学者桐山奖

2.2000年,中山大学蔡冠深奖教金奖

1.2000年,广东省二十年法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司法传统的法哲学探究”(12JJD820014),2012年

6.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明清时期中国司法构造及运作原理研究”(10AFX005),2010年

5.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明清时期法律知识的传播与接受”(GD10CFX02),2010年

4.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比较视野中的明清司法:观念、制度与实践”(08SFB2012),2008年

3.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民间法律意识的解释:从传统到现代”(06JDXM82002),2007年

2.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传统中国民间法律意识的文化解释”(06BFX008),2006年

1.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子项目“中西司法文化比较研究”,2001年

THE END
1.中国法律思想史论文(最全范文8篇),法制史论文.docx中国法律思想史论文(最全范文8篇),法制史论文.docx,中国法律思想史论文〔最全范文8篇〕,法制史论文 法学专业也是我们国家的教学发展中一个很重要的课程, 而作为基础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国法律思想史在华而不实也着很大的意义。中国法律思想史的传承, 也要求学生在学习https://m.book118.com/html/2023/0106/6153022110005034.shtm
2.中国法律的历史发展.pptx中国法律的历史发展CATALOGUE目录引言中国法律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演进宋元明清时期的法律变革与发展近现代中国法律的转型与发展中国法律历史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启示01引言研究中国法律历史发展的目的深入了解中国法律制度的演变过程,揭示其内在规律和特点,为当代法制建设提供历史借鉴。中国法律历史发展的背景中国https://m.renrendoc.com/paper/358735044.html
3.中国法律史学科发展评价(20102011)基于期刊论文的分析【摘要】:<正>引言本报告的期刊论文来自《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目录》所列举的法学期刊,包括《比较法研究》、《当代法学》、《法律科学》、《法商研究》、《法学》、《法学家》、《法学论坛》、《法学评论》、《法学研究》、《法制与社会发展》、《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FXZ201302005.htm
4.传统法制论文范文7篇(全文)传统法制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法制,现代法制,宪法,主权 法制现代化作为当代语境下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改革开放初期便已提出, 至今仍讨论不休, 争议不止。虽然对它在多大程度上等同于西方化仍无定论, 但在今天一般认为:法制现代化并不能通过完全照搬西方法制来实现, 更不能全盘否定我国传统法律文化, 而要https://www.99xueshu.com/w/ikey5706nl4s.html
5.中国法制史论文通过一个学期的系统学习,对中国法制史有了一个新的全面认识。中国法制史是法学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它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国法律制度的历史。具体的说就是研究我国有史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啊法律制度的本质、内容、体系、原则、特点和社会活动中的作用及其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和基本规律。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607821510.html
6.以史为鉴,试述德国法律发达之原因/何旺翔二、 透过德国法律发展史分析德国法律发达的原因 其实德国法律发展的历史谈不上悠久,更无法与历史可追溯至传说中“三皇五帝”时期的中华法律相媲美。那么为何其法律却日益发达,而中华之法律在近代却日益没落呢?通过对两者法律发展历史仔细分析可发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精神是人治,即专制;而德国法律文化的传统精神是法治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5544
7.周星22、跨世纪中国电影艺术传统史评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3(第2届中国高教影视研究会研究学术论著1等奖)23、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624、高中多媒体教材《电脑绘画电脑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525、高中多媒体教材《摄影摄像》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5 5个人论文编辑 近年在《中国社会科学https://baike.sogou.com/v64840264.htm
8.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15、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 葛兆光 复旦大学 16、新文学整体观续编 陈思和 复旦大学 17、重构文艺机制与文艺范式:上海,1949-1956 杜英 华东师范大学 18、成己与成物——意义世界的生成 杨国荣 华东师范大学 论文类(18项) 1、中国法律史叙事中的“判例” http://www.sh-popss.gov.cn/newsDetails.asp?idval=218
9.中国法律史学科体系结构的几个问题中国法律史学是研究中国历史上各个历史时期法律制度与法律思想的产生、发展、演 变过程和规律的一门系统的学科。中国法律史的学科体系是指中国法律史的研究范围、 研究对象、从宏观到微观研究的基本框架。笔者认为,中国法律史就其研究对象来说, 不仅要研究法律制度,而且要研究法律思想;不仅要研究法律制度与法律思想的互https://www.fwsir.com/fl/HTML/fl_20061124185921_6163.html
10.论国际法在中国的发展走向(第401-404页)等案件以及朝鲜战争{14}(第533-537页)、印度支那问题{12}(第70-75页)、中印边界争端等重大事件中,国际法学界不但向政府提供法律咨询意见,还向学界和社会发表相关研究论文,为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提供充分的国际法智力支持,为支持我国对外政策的立场和观点、配合外交斗争、维护新中国的主权独立和国家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267391.html
11.学年论文【7】列强以放弃领事裁判权为诱饵促使清廷引进西方法律制度,对清廷之吸引力可想而知。列强于1901年后放出这些“利好消息”的条约,正成为了清廷后来变法的导火索。 第三,国内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也需要与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的法律制度来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以抗衡西方的经济入侵,以商战而救中国。郑观应,康梁新党等纷纷https://m.douban.com/note/61671627/
12.法律史课题基金项目论文选题热点选题2021最新发文数量较多的机构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1篇),华东政法大学(11篇),华东政法大学法律文明史研究院(8篇),北京大学法学院(7篇),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7篇),厦门大学法学院(6篇),清华大学法学院(6篇),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6篇),复旦大学法学院(5篇),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5篇)。 发文数量较多的期刊有https://xuantibao.com/subject/detail?sid=MTI=&wid=NzIzN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