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出发的全球法律史:一场跨文明的对话

摘要:从中国出发的全球法律史,试图提供一种跨文明的对话,以平等的声音逐渐矫正近代西方主导的法律知识生产机制与话语体系,进而拓展以中国法为基点之历史与当下的全球法律空间。这种中国范式,既作为一种补充性视域,有助于揭示中国法律传统在文明互鉴之历史进程中的特质、机制与赓续,又承担着跨文明对话的时代使命,克服全球南方的普遍失语,以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法的全球性思考。

关键词:全球法律史;中国范式;空间转向;文明互鉴

作者李富鹏,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北京100088)。

一、法律史的空间转向:一种全球范式的兴起

(一)欧洲化与去欧洲化的双重演变

反思法律史的“空间性”,一直笼罩着战后的欧洲:如何避免战争而实现永久和平?如何克服民族精神的特质性而形成区域性法律传统的共识,乃至进行跨法律传统的互动与互鉴?如何超越民族国家的法体系以塑造跨国家、超国家的法律共同体?对此,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发动国与战败国,德国的反思尤为强烈。1964年,马克斯·普朗克欧洲法律史研究所(MPIeR,以下简称“马普所”)在法兰克福成立,其学术使命是寻找欧洲法律的“共同根基”,而法律及其历史性正是实现欧洲一体化的核心工具。极具象征意味,欧共体委员会的第一任主席哈尔斯坦(WalterHallstein)出任马普所的第一任理事会主席。以创所所长科英(HelmutCoing)为代表的法律史学家,试图将萨维尼从其民族精神的法律概念中解放出来,复归为“一个良善的欧洲人”,因为“除非被视为欧洲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否则近代民族国家的历史是不可理解的”。作为学术宣言,科英在《作为统一研究领域的欧洲近代私法史》一文中,强调欧洲近代私法基于共同的欧洲传统,而民族国家的法典化时代,并不因为诉诸民族精神而割裂亲缘。

对于战后一代而言,随着民族主义及其法律叙事的瓦解,欧洲构筑了一个超越国界的架构,足以容纳各自民族国家的法律遗产,然而这个欧洲框架却又逐渐地封闭,乃至自我中心化。虽然“欧洲”概念难以从地理、法律与文化等方面予以清晰界定,但也正是“欧洲”概念的模糊,导致了它在法学领域之开放与封闭的两面性。一方面,这种欧洲意识促使法学家必须具备跨国的思维习惯,对于多元法律文化保持态度与认知上的开放。比如,科英的“欧洲”以西欧与中欧为核心,东边以波兰、匈牙利为界,西边涉及苏格兰部分地区,北边的斯堪的纳维亚同样属于上述“欧洲”的“边缘地带”,英国则属于“欧洲”的特别区域。另一方面,正如民族国家概念一样,所谓的欧洲传统被刻意强化,乃至塑造为一种共享的法律概念、语法与推理方式,又导致了欧洲法律史之单线叙事的封闭模式。“欧洲”被逐渐塑造为一个独立、隔绝、自成一体的文化疆域,甚至从“共同法”的过去直达欧洲一体化的共同未来。科英等欧洲法律史家仅聚焦于欧洲,既以欧洲拯救民族国家,克服分化、隔绝与敌对,又以欧洲为中心的法律偏见主导着对整个世界的理解与误解。

(二)一种全球范式的兴起

19世纪以来,西方对于非西方的法律观察并不鲜见,却总带有非对称的预设:要么是法律东方主义式的外部窥视,服务于法律人类学家的异域好奇与殖民需要;要么是韦伯(MaxWeber)的西方主义(Occidentalism)文明建构,通过制造西方与非西方的对照,以凸显西方近代法律的优越感。不同以往,冷战之后,第三世界国家的法律发展与改革,引发了法律全球化第三次勃兴。全球南方的法律理论诉求,去欧洲/西方中心主义的法律史思潮,联手掀起了一场更大范围的认识论解放。一种西方法律之全球扩散的单向度叙述,逐渐被后殖民、后现代与批判理论所解构;另一种关联、互动与网络的认知转变催生着比较法律史、跨国法律史与全球法律史的生发。恰如本顿(LaurenBenton)所言,“全球法律史领域正以创纪录的速度形成”,而“一个不仅仅是国别法律史集合之法律的世界历史现在已清晰可见”。当然,什么是全球法律史?学者们却缺乏共识,而往往基于各自法律传统、历史经验与空间优势,伸出触角,勾连起跨国性法律知识的历史景观。下文将选取全球法律史的代表性主题,予以散点透视。

关于国家法、法律多元主义与法律实证主义,皮里(FernandaPirie)与霍尔珀林(Jean-LouisHalpérin)的作品通过考察法律如何在各种政治、社会和经济背景下发展,展示了全球法律史对法律概念理解的多样性。作为法律人类学家,皮里提出了一种描述性的方法,挑战了传统上对国家法律中心地位的假设,强调多样化法律实践对于理解他者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霍尔珀林合作主编的文集则直面法律实证主义在19世纪的全球兴起。通过广泛的个案研究——直接殖民主义(摩洛哥、埃及、印度)与本土改革主义(奥斯曼帝国、中国、日本),法律实证主义这种新范式代表了一场真正的全球性革命,区隔着古今。

二、去西方中心主义:全球法律史的理论视角

相比于上述学者关于全球法律史的主题式研究,马普所彰显了学术的建制优势和强烈的理论抱负。2009年,杜斐(ThomasDuve)以“全球法律史”议题,获得遴选委员会认可,接任所长,实现了马普所之空间范式由“欧洲”到“全球”的根本转向,研究重点是伊比利亚帝国(西班牙、葡萄牙)的全球法律史,横跨亚洲、非洲、欧洲与美洲。2015年,沃格那(StefanVogenauer)从牛津大学比较法教席转任马普所的第二位所长,以英美的“普通法世界中的法律转移”为侧重,参与“全球法律史”议题。

正如学者们对于全球法律史的定义缺乏一致性看法,全球法律史的理论方法同样基于不同的研究课题而呈现较大差异。因此,杜斐对于全球法律史的理论贡献,主要是一种认识论解放,一种视角的敞开,而非一种学术范式的完成。以下将结合马普所的理论贡献与中国语境,分别评述复规范性(Multi-normativity)、文化转译(CulturalTranslation)与全球地方化(Glocalization)等三个视角。

(一)复规范性

作为一种认识论的解放,“复规范性”针对着近代西方的法概念,试图以一种抽象的“规范性”取代任何具象的法概念,尤其是西方近代的国家法概念。根植于历史法学派的时代使命,欧洲法律史学关于“法”的概念不断狭窄化,逐渐聚集于通过代议制民主程序制定、作为正式法律渊源、服务于法律实证主义的“国家法”。这种近代西方式的法概念,严重阻碍对非西方法律文明的观察、体认与理解,而往往被归入习惯或习惯法的范畴,沦为一种不成文、非正式或欠缺理性的代称。例如,“对于走向民族国家的近代中国而言,我们一直将19世纪以来的民族国家、法典化与实证法学作为静态假设。最终,没有历史的(静态)西方法律,造成了没有法律的中国历史”。同时,这种西方“近代”的法概念,也无助于欧洲对自身的理解,无论是中世纪之复调式的法律渊源,还是早期近代国家之司法管辖的多元性,甚至阻碍着对后现代法律现象的严肃讨论。

针对西方法的一元主义,学术界提出了若干“多元主义”的替代方案:20世纪80年代便开始流行的“法律多元主义”仍包含着“法”的名相;“规范多元主义”不仅回避了“法”概念,而且试图以更广义的规范囊括法律;“司法多元主义”则进一步强调规范运行的实践与机制。相比而言,“复规范性”尤其针对跨文化分析,将这种复数、复向与复合的交流特质,视为“规范性”之意义赋予过程。换言之,复数、复向与复合等语义面向,不仅是描述“规范性”的修饰词,揭示跨文化法律交流之混杂性,而且深刻内嵌于“规范性”之萌生过程。人类作为一种悬挂在意义之网的生物,任何单方主体所认可的“规范性”都将在跨文化纠缠中丧失与重生。“规范性”不仅不先在于他者,而且将在与他者相遇后更新对自身的意义。因此,当研究者躬身走近“多元的社会—法律竞技场”,将发现“复规范性”不是各方预先制定的多元规则,无论针对竞技者与观众,还是裁判与组织者,而是在各种主体彼此扭结、缠斗与制衡过程中逐渐凝固的片段。即便如此,对于这个规范性的生成瞬间,各方一定仍怀着差异性的理解,亟须法律的文化转译。

(二)文化转译

作为一种从植物学或医学借来的隐喻,法律移植与法律继受这对孪生概念,特别强调法律知识的旅行起点与终点,并暗示着一种进步主义。这种反历史主义的比较法立场,自引入之初就特别迎合国人的改革心态,并逐渐固化为一种输出与接受、模范与后进,乃至先进与落后的二元叙事。这种欧洲中心主义的理论预设,导致欧洲不再是一个被比较的对象,而是一种规范性前提,中国则成为需要改造的客体。这又隐含着不难理解的逻辑悖论:面向他者(主要是西方)的自我改造,又因为无法完全复刻而总是流于失败。

(三)全球地方化

作为一种空间装置,全球与地方,构成了全球法律史书写的两极。一方面,全球视角并不意味着空间尺度的无远弗届,而是空间结构的彼此相连。作为一种认知解放的空间预设,全球视角对抗着中心主义,因此它将地理的欧洲降维成一个全球性区域,亦将观念的西方还原为一种世界文明形态。同时,全球视角亦调整着世界知识生产的非均衡与不对称,尤其将全球南方纳入参照体系。另一方面,地方性仍处于方法论的优先位置,因为只有地方才为规范性知识的全球转译提供了具体的条件、场景与情境。换言之,当欧洲被降低为一个世界性地方,研究者将更为逼真地贴近西方法律传统的生成语境,而远离宏大叙事的观念干扰。全球法律史的知识关切,不再是从西方到非西方,从全球北方到全球南方,而是从若干个地方到另外一些地方。因此,通过季风、商人与帝国等媒介,全球网络与地方节点共同催生了“复规范性”之“全球地方化”的知识旅程,形成多向度、多层次、多中心的规范性知识之流动与转译的知识景观。

作为一种历史体制,“全球地方化”也将处理一些跨国家或超国家的法律基础设施。因为扁平化的全球不再是一种观念构想,一种未曾相见的彼此攸关,而逐渐沉淀为全球或准全球的结构、机制与治理框架。换言之,全球网络不仅是地方节点的知识通道,而且一定程度上对地方进行着体系性调试与界定。但是,“全球地方化”对“法律全球化”之怀有优越感的乐观表述保持克制、警惕与反驳。面对“法律全球化”所暗示的不可逆的扩散主义观点,规范性知识的“全球地方化”有助于提醒研究者回归地方的经济、社会与文化语境,以一种多元的地方性考察克服单一的全球性想象,亦如以多元的地方近代性克服一元的西方近代性。

三、如何从中国出发:全球法律史的中国声音

全球法律史所释放的理论活力,呼唤着学术话语的更新,但是全球之北方与南方却普遍陷入一种失语状态。一方面,欧美学术界往往以国别或区域比较的方式,突破自身的认知边界,但是这种学术生产方式不仅导致学术文集只是若干国别法律史的拼盘,而且仍束缚于西方中心主义的主题预设。众多带有全球字样的法律史学术作品、项目与会议,被指责为仍是帝国史、殖民史的旧话重谈。另一方面,作为前殖民地的全球南方的学术失语,要么表现为拉美世界的愤怒与呐喊,要么如非洲国家一般集体缄默。因为被殖民者参与学术生产的官方语言、档案记录与教育体制,又都是当年的殖民者所留下的。

无论是旧话重谈,还是呐喊与沉默,这种普遍的学术失语折射出西方长期主导下的不对称的学术话语与知识生产机制。但是,在西方与被殖民者之间,自我反省与指责诉苦的二元同构,仅仅释放了解构主义的力量,而缺乏一种建设性的心态、倾听与对话。在这个意义上,全球法律史的中国声音也许是一种文明互鉴的矫正性力量。下文将从中国出发,依次讨论规范、秩序与法律空间等三个议题,以回应如何进行全球法律史的中国对话。

(一)规范:从礼仪之争到礼法之争

面对全球法律史之“规范”议题,如何理解中国之“礼”,不再是一种历史还原论式的自我重述,而是一种文明互鉴过程中的观念激荡。近代中国的法律史学始终存在着两种思想脉络:一种思路起源于1904年梁启超发表《论中国成文法编制之沿革得失》,将论述落在近代西方法的核心——国家制定法与法典化,一直到寺田浩明的“非规则型法”与黄宗智的法之“非正式性”,以一种“非西方”的空间范式,建构着中国法律史的对抗性表述。另一条脉络发端于1909年严复翻译孟德斯鸠之《法意》,尝试以中国之理、礼、法、制等四个概念对应西文“法”字,一直到梁治平的法律文化与马小红的“礼与法”,通过跨文化对话方式,阐发中国传统之规范特质。后一种思想脉络尤其保持着一种文明主体性的思考方式,有助于回应全球法律史的认知解放。

针对“规范性”之跨文化转译,明末清初的中国礼仪之争与清末礼法之争,成为讨论“礼”如何在中西法律交流中被重新赋予规范意义的关键历史片段。对于前者,中国礼仪之争一直是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主题,却鲜有法律(史)角度的研究。实际上,对于中国礼仪之规范性的文化转译,经历了严格的教会法程序,包括事实的调查与公证、管辖权主张与冲突、专门委员会的组成与审理,以及决疑术的跨国借鉴与适用。同理,中国民众、士绅与皇帝也卷入了这场规范性争论,发出《礼仪之争中的中国声音》。关于全球性,“事实上,史学界把美洲印第安人的礼仪和习俗描绘成不可避免地迁就基督教,这并不奇怪。与此相反,在亚洲,基督教却不得不适应,马拉巴和中国的礼仪就是一个例子……,关于印度马拉巴和中国礼仪的争论是真正全球性的”。关于地方化,同样发生于明清之际的“伊儒会通”与礼仪之争一样,共同处于明清易代之合法性重构的地方语境与思想脉络,却展现出文明互鉴的不同面向。

同理,清末的礼法之争同样被卷入全球性的法典化浪潮。关于“礼”的规范性理解,一方面,礼法之争被简化为道德与法律之争,作为道德的礼教被逐出法律范畴,这清晰反映了20世纪初主导全球的法律实证主义已进入中国的地方语境。另一方面,礼法之争的双方又必须“认真对待风俗习惯”,礼教派侧重纲常伦理,法理派则主导着清末的大规模习惯调查。简言之,无论将中国之“礼”界定为道德、伦理或习惯,“礼”的规范性始终在跨文化对话与转译的过程中被重新赋予意义。简言之,中国之“礼”是一个绝佳的全球法律史之“规范”议题的分析对象,因为它始终处于中西法律文明对话的核心,而没有沦为一种简单的法律东方主义。

(二)秩序:从国内法到国际法

近代中国的法律转型始终保持着文明主体意识,往往以一种“法律工具主义”的论调,区别于印度之完全殖民、日本式全盘西化,抑或伊斯兰世界的世俗化。它不仅是一场与西方主导法律范式的持续对话,而且深具亚洲地方意识:俄国(1906年5月)、波斯(1906年12月)、奥斯曼帝国(1908年7月)与晚清(1908年8月)相继制定了本国的第一份宪法性文件,形成亚洲内部立宪改革的横向参照。具体而言,晚清由外而内的秩序危机,渐次推动着域外法学知识的引入。一方面,国际法从1839年的《滑达尔各国律例》到1864年《万国公法》;另一方面,国内法从1880年《法国律例》到1907年前后“六法全书”体系确立,传统中国的法律观念与近代西方法之间彼此转译,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思考法与国家的知识参照系。

关于国际法秩序,中国学者深入参与了欧美学术界之自我反思的后殖民叙事。一方面,以一种解构的方式加入“帝国史转向”的批判性思潮,无论是评述关键性人物,如博丹、格劳秀斯,还是拆解重要核心命题,都揭示了国际法普遍叙事之下的东方悖论,从而凸显“法学研究中国道路自觉”。另一方面,深入近代中外交涉的文本、档案与实践语境,既强调法律对于塑造跨文化秩序的关键角色,又针对治外法权细致刻画了一系列不平等与不对等的局面。上述对国际法之中国角色再语境化的历史分析,呼应着后殖民主义与“第三世界国际法理论”的思路,深刻揭露了国际法之中国实践的断裂、矛盾与虚伪,却鲜于提供建设性的中国方案。

THE END
1.建构自主中国法学知识体系中的中华文明法治蕴含当然,文明总是体现出一定的复杂性。中华传统文明在蕴含着丰富的法治基因的同时,却也内含着君权至上,权力专制、重刑威慑等与现代法治文明冲突的毒素。其中,中华传统文明中,可能与法治最为相悖、历来最受诟病的,就是认为中国历史上存在不受制约的皇权。但是,如果认为皇权的行使,完全随心所欲不受任何限制,可能也不符合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2/id/8265096.shtml
2.法律史范文8篇(全文)第二, “先将某一时段的法律分析置回到历史之中, 然后使之成为衡量所有时期法律发展的一个标准, 并通过这种做法来严格限制反复试错的过程”3。第三, “倾向于根据法官或法学家的个人情感、所接受的训练以及个人联想来填补权利观念的抽象内容;第四, 由于历史法学派方法论上的固有性使他们认为法律史未来的发展方向https://www.99xueshu.com/w/ikey365hwurm.html
3.傅崐成等:南海U形线的法律性质与历史性权利的内涵目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将这些地区称为“历史性水域”而不是“历史性海湾”。1958 年和 1962 年两次海洋法会议举行期间,大会专门成立专家委员会讨论过历史性水域和历史性权利问题。例如,1962 年 3月联合国大会秘书处发布的《包括历史性海湾在内的历史性水域法律制度》指出,历史性水域的典型代表为历史性海湾,历史性http://aoc.ouc.edu.cn/2019/0815/c9821a255558/pagem.htm
4.05年10月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总结(一)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代表性法典是《德国民法典》); ④社会主义类型的法律。 其中①②③又称为私有制社会或剥削者类型的法律,④又称为公有制社会的法律。 五、法系:按照法律的历史传统或者某种共性对于法律的一种分类。也就是说具有某种共同历史传统或者某种共性的国家的法律就属于一个法系。 对于资本主义世界影响大的有http://www.dadeedu.com/html/dade_855.html
5.李红海:英国宪政思想的历史演变英国人将自己权利和自由的起源诉诸了传统和历史,并时时将之追溯至盎格鲁-撒克逊时期,从而体现出极强的历史性。但这是否意味着英国人今天的权利和自由就和盎格鲁-撒克逊时期存在直接的一一对应关系呢?在这个问题上,柯克显得过于机械。比如,为了从历史的角度论证普通法的效力,他说今天法律的很多内容(这就包括民众的权利和https://www.douban.com/note/637936931/
6.政法干警专业综合(硕士类)法理学之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历史解释指通过研究立法时的历史背景资料、立法机关审议情况、草案说明报告及档案资料,来说明当时 立法者准备赋予法律的内容和含义。历史解释的特点是深人探求立法者的意图,保持现行法律与历史的一贯联 系性;从立法历史上发现立法的积极意思与消极意思,从而有意识地避免或尽可能多地减少这种消极意思的副 作用。 https://www.huatu.com/2013/0808/688471.html
7.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和教化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和教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高清精美思维导图.pdf,至共和国初期,罗马没有成文法,仍沿用习惯法 背景 贵族专政在司法上的表现是贵族祭司垄断习惯法的解释权 遇有讼争,法官徇情枉法,袒护贵族,欺压平民 目的 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时间 公元前450年左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0517/5111134102003231.shtm
8.蒋传光:马克思主义法学为什么是有意义的?马恩原典导读: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科学地揭示了法律的产生、本质和发展规律,形成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如经济决定法律,法律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法律的历史性,法律的阶级性,法律与国家的内在一致,私有制下的违法必然等。在马克思主义法学中,承载法律本质的价值观和实现法律价值的法治观,对当http://www.marxistjuris.com/show.asp?id=713
9.关于解决历史性违章建筑和历史性违章用地问题的若干规定br>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工作,有步骤地清查纠正解决历史性违章建筑和违章用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天津市城市规划条例》、《天津市土地管理条例》以及有关法规、规章,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外环线绿化带以内的地区历史性违章建筑和历史性违https://china.findlaw.cn/fangdichan/fdcfg/fdcfgk/99574.html
10.精品收藏2019考研政治:思修法基道德法律高频汇总考点1.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1.法律的含义 (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 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①国家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程序,制定、修改、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②国家机关赋予某些既存社会规范以法律效力,或者赋予先前的判例以法律效力的活动。 https://www.wangxiao.cn/ky/2693651.html
11.中国法律思想史精简总结其法律观的内容特点是:①否定君权神授论,提出暴力征服说;②否定君主设刑是“兴利除害”,批判君主“屠割天下”的罪恶;③建立无君无臣的理想社会,废弃任何国家和法制。其历史意义:鲍敬言的“无君论”脱胎于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图景,复古颂古倾向,同时其中包含着无政府主义和法律虚无主义的观点,有不科学的一面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101/16/4974854_83164416.shtml
12.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取得历史性成就。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http://news.cntv.cn/2014/11/19/ARTI1416360765255955.shtml
13.人际关系学人际关系的历史性特点体现在人际关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例如,人类处于原始社会阶段时,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相处的。到了封建社会阶段,等级森严,原有的平等关系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等级关系。现代社会提倡人人平等,提倡民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以平等为基础的。 https://www.zikao365.com/demo/zkfd/three/c510896-v101/
14.法制史论述题总结(精选6篇)其法律条文皆“一准乎礼”。 11.唐律的历史地位 1、唐律是一部完备的具有代表性的封建法典,在漫长的封建法制发展史中,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 2、唐律标志着封建法制的成熟与完备,是中华法系的代表。 3、唐律对亚洲许多国家的封建立法也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qg28g3a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