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史论文范文10篇

[摘要]本文从电视艺术基础理论研究、电视艺术类型研究、电视艺术史论与鉴赏研究、电视艺术实务研究以及存在问题与展望进行分析,梳理出40年来电视艺术的发展脉络,同时站在新时期的当口对电视艺术研究进行审视。

[关键词]电视艺术;新时期;发展脉络

电视艺术基础理论研究

1.电视美学研究

电视美学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产生,对电视美的创作、美的传播、美的本质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但这只是对电视美学的传统研究,是将各种电视类型看作是独立的文学、戏剧等特征,没有将电视创作、电视艺术文本之间的整体关系把握住。后期,研究者在美学方面的研究上,尝试总结标志着总体审美的一般规律。随着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对于美学的探究也开始不断进行自我更新,高鑫教授在《技术美学研究》中将美学与大众美学、信息美学以及通俗美学联系起来。

一、建国后十多年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始于20世纪前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论等方法的传入,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开始走上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在近半个世纪里,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断代史等都取得不少成绩,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就不足方面言,主要表现在研究范围较窄,研究方法单一等。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此时期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主要世界观和方法论。如果说,建国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已被有的学者运用还属个别,而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则逐渐被许多研究者采用,并进而成为研究者的指导思想。尤其是阶级分析方法被广泛使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从而将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推上一个新阶段。

本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许大龄的《清代捐纳制度》(哈佛燕京学社1950年版)、唐长孺的《九品中正制度试释》(武汉大学编译委员会1951年版)、吴恩裕的《中国国家起源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丽纯的《太平天国制度初探》(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梁方仲的《明代粮长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岑仲勉的《府兵制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丽纯的《太平天国官制军制探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韦庆远的《明代黄册制度》(中华书局1961年版)等。这些著作虽各有长短,繁简不一,但都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如梁方仲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对粮长的阶级分化进行了具体分析,探讨了粮长对人民的祸害。

此时期,中国通史较有代表性者有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岑仲勉的《隋唐史》(高教部教材编审处1954年版)、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等。这些通史中有关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内容提要:村落是与城邑相应的社会单位概念,源于龙山时代聚落分化中的普通聚落,自兹至汉,是一个连续发展的乡村基本聚居形态。汉代乡村组织的特点是里聚合一,是行政单元与自然聚落的一致;魏晋南北朝时代出现了里聚分离,作为自然聚落的“村”具有了一定的行政意义;至唐代,里正成为乡政的主持者,村正开始行使里正职掌,村落的行政与法律地位得到确认,乡里之制演化为乡村之制。这一演化实质上是行政单元与自然聚落的分合变化,并不具有城乡分离的内容,与“城邦帝国”、“领土帝国”之概念亦无干涉。不论作为自然聚落的村落在不同时代具有多少称谓,它一直是与城邑对应的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地缘组织与血缘组织的共同体。

关键词:汉唐村落聚落

汉唐时代,是中国古代乡里之制与聚落形态演化的重要转折时期。从两汉时代的里聚合一到魏晋南北朝时代里与聚的分离,再到唐代的乡里合署与村落地位的确认,无论是外在形态还是内在结构,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中国中古社会的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源于宫崎市定先生的村落为城郭之外的新兴聚落形态说,有一个重要前提值得进一步讨论,这就是汉代里的设置问题。依宫崎市定先生之说,汉代的里设于城邑之中,城邑之外最初并无居民聚落,也就没有里的设置。但是,从文献资料,尤其是出土的考古文献资料看,并非如此。在两汉社会,虽然史籍与法律文书都以乡、里涵盖整个乡村社会,然而实际上除了政府法定的基层单位乡里之外,还存在着大小不一的自然村落,它们实际上是乡里之制的基础。这些村落,汉人称之为“聚”、“落”或“格”。《史记·五帝本纪》曰:“一年而所居成聚。”《说文解字》释“聚”曰:“聚,会也。从*,取声,邑落云聚。”段注云:“邑落,谓邑中村落。”刘向《列女传·楚老莱妻》曰:“一年成落,三年成聚。”《广雅》曰:“落,谓村居也。”格,为汉人对村落的别称。《史记·酷吏列传》:“吏苛察,盗贼恶少年投垢购告言奸,置伯格长以牧司奸盗贼。”裴骃集解引徐广曰:“一作‘落’。古‘村落’字亦作‘格’。街陌屯落皆设督长也。”司马贞索隐:“伯言阡陌,格言村落,言阡陌村落皆置长也。”

|网站首页|公共论文|经济论文|教育教学|法律论文|商务管理|行政管理|医学论文|艺术论文|理工论文|

|文史论文|学英语|范文|论文先生网社区|强力推荐!本站与百度合作新开频道>>>>论文知道

最新公告:没有公告

|

艺术论文首页

从明成祖时的1405年,到成祖之孙宣德帝时的1424年,郑和七下西洋。其船队规模之大,人员(绝大多数为军人)力量之强,技术水平之高,航行范围之广,在当时都是空前的。[1]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然而,为什么气势恢宏的航海壮举却很快“随郑君之没以俱逝”,[2]没有形成前后相继的局面,没有使中国更加开放?

事实上,对于上述问题已有学者提出并回答过,但他们主要是从中国的思想文化、民众心理、海洋意识和海权观念的角度来分析的[3]。这种分析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却因片面强调主观因素而略显历史唯心主义倾向。还有些学者尽管强调了经济、阶级等客观因素[4],但也因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而流于空泛。郑和的航海属于实践活动,而作为主体的人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这正体现了主体的能动性。目的实际上是利益的表现形式,是主体对自身利益的判定结果,说到底是界定了的利益。利益是目的的内容,目的是利益的形式,因此主体的目的一定要与自身的利益相适应,正确地反映利益。这样对主体实践活动的分析就由对目的的分析转化成对目的与利益的一致性分析了。因此,笔者尝试使用演绎法,以政治学理论中有关利益的阐释为大前提,以历史材料为小前提,对上述问题做出解释。

一、政治学理论中关于利益的阐释

利益是中西方思想史上的古老课题,一般既包括哲学伦理学含义又包括经济物质含义。利益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利益总是人的或由人组成的组织、集体的利益,没有人根本谈不上利益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人的利益的形成是一个从人的需要到人的劳动再到社会关系的逻辑过程。”[5]

人的利益首先起源于人的需要。人作为一种高级的生物体必须要新陈代谢,要与外界(自然和社会)进行物质的、能量的、信息的交换。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首先应该确立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6]因此,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一种客观存在。但人是有意识的,人的需要除了随人的生理变化(主要体现在年龄的变化上)而变化以外,又随人的意识以及在意识支配下的实践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又具有主观性,这是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的显著区别。概言之,人的需要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v请通过站内搜索查找本站资料v上传资料v给我留言v帮助中心v网站地图

v加入收藏

v免费注册

v用户登陆

v入会指南

欢迎光临莲山课件,本站有十一万套免费课件、资料网站首页课件站教案站资料站试卷1站试卷2站作文站幼教站公文站

[论文摘要]当前,高师美术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其突出特点是培养目标更加多元化,教师教育更加专业化,教学过程更趋数字化。把握这时代特征,有利于提高高师美术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论文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教师教育教学过程

近年来,高师美术教育在“艺考热”、扩招热及火爆的艺术品市场推动下,其办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数高师院校打破了单一培养教师的传统,面向市场设置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形成一种办学模式多元化的强劲态势。同时,在基础教育新课改和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推动下,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学过程数字化两种趋势也十分明显给高师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培养目标趋于多元化

(一)设计艺术成为高师美术教育新的生长点

摘要:传播技术的发展驱动着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加剧了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者的焦虑,增设新媒体技术类课程、整合业务课实训流程将成为这次改革的“规定动作”。然而,技术驱动下的传媒改革实质上是对新闻传播理念的价值回归。因此,新闻传播教育改革不应重弹“技术决定论”的老调,而是要认清并遵循其自身的逻辑,即教育的规律、业界的变化、社会的需求,三者缺一不可。新传播技术和新传媒形态类课程的增加只是改革的一小部分,过度追捧新技术并单纯地增加技术课程而减少人文社科类课程,只突出技术要素而忽视教育的规律和社会对新闻传播人才的核心需求,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就可能落入“看上去很美”的窠臼。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应包括固本与求变。固本即是在全人教育的基础上寻求专业特色,求变则是基于新媒体技术变革培养多元化传播人才。

关键词:新闻传播教育改革;教育规律;业界变化;社会需求

传媒业的变革引发了学术界对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广泛思考,从全国性专题学术会议、教育研究论文到各新闻院系频频相互调研,营造了一种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到了非改不可的舆论氛围。然而,对于改革的思考和探讨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必要性的呼吁层面,至于转入实践操作层面却未见大的动作,较为常见的举措是增加了几门技术类课程却相应减少了一些人文类平台课程。2018年10月,教育部、提出的《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1]指出,要经过5年努力,形成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以此审视当前的改革思路,我们必须厘清如下基本问题: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必须遵循怎样的逻辑“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如何解读

THE END
1.建构自主中国法学知识体系中的中华文明法治蕴含当然,文明总是体现出一定的复杂性。中华传统文明在蕴含着丰富的法治基因的同时,却也内含着君权至上,权力专制、重刑威慑等与现代法治文明冲突的毒素。其中,中华传统文明中,可能与法治最为相悖、历来最受诟病的,就是认为中国历史上存在不受制约的皇权。但是,如果认为皇权的行使,完全随心所欲不受任何限制,可能也不符合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2/id/8265096.shtml
2.法律史范文8篇(全文)第二, “先将某一时段的法律分析置回到历史之中, 然后使之成为衡量所有时期法律发展的一个标准, 并通过这种做法来严格限制反复试错的过程”3。第三, “倾向于根据法官或法学家的个人情感、所接受的训练以及个人联想来填补权利观念的抽象内容;第四, 由于历史法学派方法论上的固有性使他们认为法律史未来的发展方向https://www.99xueshu.com/w/ikey365hwurm.html
3.傅崐成等:南海U形线的法律性质与历史性权利的内涵目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将这些地区称为“历史性水域”而不是“历史性海湾”。1958 年和 1962 年两次海洋法会议举行期间,大会专门成立专家委员会讨论过历史性水域和历史性权利问题。例如,1962 年 3月联合国大会秘书处发布的《包括历史性海湾在内的历史性水域法律制度》指出,历史性水域的典型代表为历史性海湾,历史性http://aoc.ouc.edu.cn/2019/0815/c9821a255558/pagem.htm
4.05年10月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总结(一)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代表性法典是《德国民法典》); ④社会主义类型的法律。 其中①②③又称为私有制社会或剥削者类型的法律,④又称为公有制社会的法律。 五、法系:按照法律的历史传统或者某种共性对于法律的一种分类。也就是说具有某种共同历史传统或者某种共性的国家的法律就属于一个法系。 对于资本主义世界影响大的有http://www.dadeedu.com/html/dade_855.html
5.李红海:英国宪政思想的历史演变英国人将自己权利和自由的起源诉诸了传统和历史,并时时将之追溯至盎格鲁-撒克逊时期,从而体现出极强的历史性。但这是否意味着英国人今天的权利和自由就和盎格鲁-撒克逊时期存在直接的一一对应关系呢?在这个问题上,柯克显得过于机械。比如,为了从历史的角度论证普通法的效力,他说今天法律的很多内容(这就包括民众的权利和https://www.douban.com/note/637936931/
6.政法干警专业综合(硕士类)法理学之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历史解释指通过研究立法时的历史背景资料、立法机关审议情况、草案说明报告及档案资料,来说明当时 立法者准备赋予法律的内容和含义。历史解释的特点是深人探求立法者的意图,保持现行法律与历史的一贯联 系性;从立法历史上发现立法的积极意思与消极意思,从而有意识地避免或尽可能多地减少这种消极意思的副 作用。 https://www.huatu.com/2013/0808/688471.html
7.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和教化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和教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高清精美思维导图.pdf,至共和国初期,罗马没有成文法,仍沿用习惯法 背景 贵族专政在司法上的表现是贵族祭司垄断习惯法的解释权 遇有讼争,法官徇情枉法,袒护贵族,欺压平民 目的 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时间 公元前450年左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0517/5111134102003231.shtm
8.蒋传光:马克思主义法学为什么是有意义的?马恩原典导读: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科学地揭示了法律的产生、本质和发展规律,形成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如经济决定法律,法律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法律的历史性,法律的阶级性,法律与国家的内在一致,私有制下的违法必然等。在马克思主义法学中,承载法律本质的价值观和实现法律价值的法治观,对当http://www.marxistjuris.com/show.asp?id=713
9.关于解决历史性违章建筑和历史性违章用地问题的若干规定br>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工作,有步骤地清查纠正解决历史性违章建筑和违章用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天津市城市规划条例》、《天津市土地管理条例》以及有关法规、规章,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外环线绿化带以内的地区历史性违章建筑和历史性违https://china.findlaw.cn/fangdichan/fdcfg/fdcfgk/99574.html
10.精品收藏2019考研政治:思修法基道德法律高频汇总考点1.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1.法律的含义 (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 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①国家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程序,制定、修改、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②国家机关赋予某些既存社会规范以法律效力,或者赋予先前的判例以法律效力的活动。 https://www.wangxiao.cn/ky/2693651.html
11.中国法律思想史精简总结其法律观的内容特点是:①否定君权神授论,提出暴力征服说;②否定君主设刑是“兴利除害”,批判君主“屠割天下”的罪恶;③建立无君无臣的理想社会,废弃任何国家和法制。其历史意义:鲍敬言的“无君论”脱胎于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图景,复古颂古倾向,同时其中包含着无政府主义和法律虚无主义的观点,有不科学的一面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101/16/4974854_83164416.shtml
12.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取得历史性成就。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http://news.cntv.cn/2014/11/19/ARTI1416360765255955.shtml
13.人际关系学人际关系的历史性特点体现在人际关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例如,人类处于原始社会阶段时,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相处的。到了封建社会阶段,等级森严,原有的平等关系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等级关系。现代社会提倡人人平等,提倡民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以平等为基础的。 https://www.zikao365.com/demo/zkfd/three/c510896-v101/
14.法制史论述题总结(精选6篇)其法律条文皆“一准乎礼”。 11.唐律的历史地位 1、唐律是一部完备的具有代表性的封建法典,在漫长的封建法制发展史中,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 2、唐律标志着封建法制的成熟与完备,是中华法系的代表。 3、唐律对亚洲许多国家的封建立法也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qg28g3a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