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与法治

法治对解释的需要依然是有限的,至少是被限制在法治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法治的根基归根结底是由大量的简易案件所支持的。法律解释正如安德雷·马尔默所说,只是法治的例外(exceptional),而非法治的常态。

范立波

法官在适用法律时,往往要对法律作出解释。这是法律实践的重要特征之一。不过这一事实似乎被一些学说过度“解释”了。他们把法律解释当作法律适用的必要程序,主张“法律未经解释不能适用”,德沃金干脆将法律看作诠释性的概念。他们激烈地批判各种形式主义的法律理论和法律适用的“机械论”立场。我在这里无意、也不能全面检讨各种法律解释理论,但我想要指出的是,包括德沃金在内的重视法律解释的学者,实际上很少对“解释”的性质和特征等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因此,他们一方面没有认真对待“机械论”,另一方面也过度放大了法律实践中解释的作用,人为地制造出法律解释与法治之间不必要的冲突。

首先,什么是解释?所谓解释,是指法律文本存在某种尚不为人所知的意义,需要有人把这个意义用人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果文本的意思很明显而且非常确定,法官就没有必要对法律作出解释。维特根斯坦举过一个很有趣的例子,用来反对“过度解释”。他说,假如一个人说“我的扫帚在墙角那里”,或者对另一个人说:“给我把扫帚拿来”!这两句话的意思一般人都理解。他不必进一步说明“扫帚”这个词包括“扫帚把和扫帚头”,“给我把扫帚拿来”的真正意思是“给我把扫帚把和扫帚头拿来”!这个道理同样也可适用于法律适用的情形。显然,在这类通常被称为“简易案件”(easycase)的法律适用中,“解释”并不是一个必要程序。

其次,要赋予个人的解释以权威性或客观性,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需借助高深的诠释学理论,我们也可以明白,解释总是解释者的解释,受制于个人的“先见”;不同解释之间难免会存在争议的。比如我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是,在法律领域,法官的解释却是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的,德沃金干脆把法官的解释称为“真正的法律”。按照他的逻辑,或许我们可以套用霍姆斯的话说,法律不过是对法官将要如何解释法律的预测。由于法官们的先见不尽相同,法律是什么这个问题,就可能进一步转化为法官之间的政治、道德乃至利益之争。法治要维护其确定性和可预测性,就必须有能力消解大部分法律解释所产生的不确定性。我不否认某些解释比另外一些解释更好、更客观,我也承认一些好的解释会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但我相信这种客观的、能够得到普遍认可的解释并不多。至少到目前为止,包括德沃金在内的理论家们,还不能为我们提供可以有效消除解释争议的良好技术。相反,事实上大量存在的解释争议,已经激发了各种形式的规则怀疑主义,并影响到人们对法治(ruleofrules)是否可能的质疑。

让我们再来看看“机械论”的主张。孟德斯鸠把法官的判决看作是“法律的精确复写”、韦伯著名的“自动售货机”的比喻,算是其中最知名的两个代表性观点。这些观点似乎不怎么讨人喜欢。因为他们太不重视创造性了。法官们应该更有理由拒绝这种观点。假如裁判真的这么机械,他们将会面临职业危机。因为在机器可以取代人的地方,总是会出现马克思所说的“机器排除人”的惨剧。除了成本低廉外,在司法领域这样做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理由,即机器总是比人更适合做立法者的“奴隶”。

不过,换个角度看,我倒认为这些别扭的、而且看上去过时的说法,更能说明法治的性质。所谓机械适用法律,在我看来,就是坚持根据文义适用法律。法律从文字上怎么理解就怎么判。由于文义是如此明显而确定,它就排除了解释的必要性,从而将解释所产生的不确定性阻挡在外。因此,“机械”论的真正含义,不过是指法官在适用法律时,是以“无须解释”的方式进行的。法律在指引我们的日常生活实践时,大多是以这种“无须解释”的方式进行的。法官在裁判日常的“简易案件”时,也无须经常求助解释。频繁救助解释不仅增加了法官的论证负担,而且会破坏法治所要求的确定性。因此,一个追求法治品质的法律体系,必须有能力提供尽可能多的意义清楚明白的规则,确保大量的日常法律实践能够以无须解释的“机械”方式运作。它也要有能力将大部分案件转变成简易案件,从而有效地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法律适用的“机械”程度越高,则法治的程度越强。过多地诉诸解释,反而会削弱法治的优点。

“机械论”的错误在于它不合理地偏向了另一个极端。因为法律毕竟不能为每一个案件都准备好现成的解决方案,许多疑难案件还要仰赖法官的智慧。法官这个职业之所以在机器时代尚具有价值,而且在一些国度里成为颇为尊荣的职位,原因就在于他们在处理疑难案件时所表现出来的卓越智慧。此外,这种不确定性对于法治灵活地自我调整以适应变动不居的社会,亦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如此,法治对解释的需要依然是有限的,至少是被限制在法治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法治的根基归根结底是由大量的简易案件所支持的。法律解释正如安德雷·马尔默所说,只是法治的例外(exceptional),而非法治的常态。

极端的“机械论”忽视了疑难案件的客观存在,而极端的“解释论”则低估了简易案件对于法治的基础性意义。对法治的理解需要综合的眼光。这些分析支持我们得出以下几个关于法治与解释关系的初步结论:

第一,法治必须有能力将大部分案件转变为简易案件,或者说,排除解释。这是法治的基础性条件。

第二,法治必须有能力容纳一定数量的疑难案件,并且能够承受这些疑难案件所产生的不确定性。

第三,法律解释在一定范围内或程度上的不确定性,为法律的演变提供了可贵的开放结构,也使得法治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动的社会环境。

THE END
1.起诉公然侮辱罪怎么处罚最新法律咨询2024-12-05 起诉公然侮辱罪怎么处罚 公然侮辱罪的处罚为: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者以其他方法,公然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1.若情节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2.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情节严重https://www.66law.cn/question/answer/73106740.html
2.邻居天天辱骂我算侮辱罪吗法律常识在线法律知识查询相关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条 【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https://www.lawpa.cn/changshi/491165.html
3.如何准确界定和适用正当防卫–重庆长安网正当防卫是防卫人在遭受不法侵害的紧急情况下,对侵害人实施的一种反击行为,它伴随着不法侵害的进行而产生,这种不法侵害是违法行为还是犯罪行为,必须事后根据侵害行为的性质、情节、危害后果等进行综合评判;在当时的紧急情况下,即使防卫人精通法律,也往往难以辨明侵害行为的性质及危害后果,难以判断究竟是违法行为还是犯罪https://www.pacq.gov.cn/archives/193196.html
4.朋友圈“吐槽”是自由还是侵权?法院:网络言辞需谨慎法官提醒,网络言论存在传播快、范围广等特点,发言评论既要遵守法律规定,不越法律“红线”“底线”,还应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在网络发声时要恪守言论自由的边界,对自身所表达内容的真实性、客观性负责,切不可为了一时情绪的宣泄或者博取他人眼球,而无所顾忌地发言评论,随意造谣诽谤。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风清http://society.people.com.cn/n1/2024/1206/c1008-40376543.html
5.头条文章而且,新事实之诉与前诉的法律事实、法律依据均不一样,基于新事实的诉讼请求与前诉裁判结果不一致才是常态,试想,如果后诉的裁判结果只能和前诉一样,那还要后诉干什么?民诉法司法解释248条的新事实可以再次诉讼的规定岂非多此一举? 前后诉的判决结果不一样,其本质并不是对前诉判决的否定或突破,也不存在撤销原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404640409686245868
6.罪刑法定原则视野下的刑法适用解释刑法解释是指解释主体对刑法规范中含义模糊或有歧义的内容进行的阐明和澄清。十九世纪理性法学派和后来概念法学中的极端者强调法律体系的逻辑自足性,认为可以通过详尽的立法排除法律解释。[1]十九世纪后期社会开始急剧变化,更多的法学家对当时的主流派法学大加抨击,要求打破概念法学的禁锢、弹性地解释法律以发挥法官能动性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9/09/id/374738.shtml
7.法律基础知识的同一法律关系怎么解释呢?高顿为您提供一对一解答服务,关于法律基础知识的同一法律关系怎么解释呢 ?我的回答如下:勤奋的同学你好https://www.gaodun.com/ask/1548374.html
8.诽谤罪的量刑标准与司法解释刑法司法解释刑法法律法规[相关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998.12.17法释〔1998〕30号) 第六条在出版物中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依照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分别以侮辱罪或者诽谤罪定罪处罚。 [说明] https://www.471.cn/falvzhishi/180388.html
9.网络造谣的相关法律条文解释4、传播谣言涉嫌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犯罪嫌疑人会被人民法院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诽谤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关于网络造谣的相关法律条文解释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本文根据法律问答整合汇编以供参考,不知https://www.fljg.com/qfrs/683412.html
1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这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草案)”、“关于死刑案件核准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关于处理逃跑或者重新犯罪的劳改犯和劳教人员的决定(草案)”,是根据各地在打击刑事犯罪、整顿社会治安工作中提出的问题和意见起草的,并在最近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持召开的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武汉五市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2249
11.《关于审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希望能对读者更好地理解此司法解释有所帮助。 为依法惩治非法出版物犯罪活动,净化书刊文化市场,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最高人民法院于1998年12月23日公布了《关于审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对于新刑法实施后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第一部打击非法出版物犯罪活动的司法解释,新闻https://www.chinaeastlaw.com/lawjournal/o1aKqLfpevqyrloJwsk3_Q==
12.要挟孕妇还网贷是不是违法?相关解决及法律解释逾期资讯相关解决及法律解释 要挟孕妇还网贷 法律行业回答:要挟孕妇还网贷 导言:今天,咱们将就针对要挟孕妇还网贷这一具体情况从法律角度实施分析和回答。该表现不仅涉及到违法表现,也对孕妇及胎儿的并不能安全和健构成严重。 一、要挟孕妇还网贷的免除表现是不是合法?https://www.hezegd.com/lawnews/zixun/468601.html
13.如何从法律角度解释「买熊猫判10年,买妇女最重判3年」?女研究生被囚禁71天,是不是非法拘禁罪? 按照司法解释 (未找到正式文件)非法拘禁时间超过24小时的,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7445592/answer/241382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