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语言中模糊词语的辨证分析

关键词:法律语言;模糊词语;辨证分析

Abstract:It'sallknownthatlegallanguageisakindofcustomarylanguage,whichincludeswords,phrasesandmodesofexpressionwithitsuniquestyle.Oneofthemostimportantcharacteristicsoflegallanguageisexactnessinitsexpression.Butinpractice,fuzzyexpressionisinevitableinlegallanguage.Thispapermainlydiscussestherelationshipbetweenfuzzyexpressionandlegallanguage.

Keywords:legallanguage,fuzzyexpressiondialecticalanalysis

法律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潘庆云,1997:158)。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法律之目的即为“定分止争”。因此作为法律外在形式的法律语言其法定原则就是语言的准确性,即要求法律语言务必清晰明确,不模棱两可,以达明确各方权利义务的要求。然而,在法律条文中以及司法实践中,法律语言运用模糊词语的现象俯拾皆是。Pearce(Maley,1994:28)指出,在澳大利亚和英格兰约40%的法庭活动需要对特定的立法条款的意义做出裁决;在美国各级法院普遍用词典作为一种审理案件的辅助工具,对法律文本进行文义解释;在我国有学者初步统计我国《刑法》法条,从《总则》到《分则》运用模糊词语共一百余条,占全部条文的50%以上。(王洁,1998:13)由于模糊词语在法律语言中的大量出现,不少人认为法律的伸缩性很大,定罪量刑则是法官“说了算”的错误想法。这极不利于我国的“法治”建设,为此,我们很有必要对法律语言中模糊词语作一番辨证的探讨。

一、法律语言离不开模糊词语

所谓模糊词语是指那些语义局部(边界)模糊的词语。如:高、矮、好、坏、轻、重等。模糊词语产生的根源,实质在于客观事物自身的模糊性和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客观事物本身的模糊性,这是自然的普遍现象,人们认识事物把握对象时,无法运用语言准确定义、指称或描述,采用多种解释的表达手段进行表达。“模糊”作为人们认知世界的一条重要途径,不同于“含混不清”,后者常指人们运用语言不当而产生的消极结果,是尽量要避免的现象。模糊性则是不确定性,有消极的效应,也有积极的作用。法律语言之所以要使用模糊语言,有以下主要原因:

1、模糊性是法律语言所具有的归属不完全的属性。

2、法律规范概括性的特点决定了法律语言必须使用模糊词语。

法律规范的概括性是指法律规范为一般人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它的对象是抽象的、一般的人,而不是具体的、特定的人,它是在同样的情况下可以反复适用,而不是只适用一次(范健等,1995:291)。以美国宪法(TheConstitution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第五修正案(AmendmentV)规定为例:“Nopersonshallbeheldtoanswerforacapital,orotherwiseinfamouscrime,unlessonapresentmentorindictmentofagrandjury,……norshallanypersonbesubjectforthesameoffensetobetwiceputinjeopardyoflifeorlimb;norshallbecompelledinanycriminalcasetobeawitnessagainsthimself.(除非受到大陪审团之起诉,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回答死罪或其它重大罪行……任何人不得对同一罪名,受到生命或人身多重惩罚;也不得在任何刑事案件中,被强制作为反对自己之证人。)这里“anyperson(任何人)”与“anycriminalcase(任何刑事案件)”有着的概括性,同时也有极大的模糊性;概括性有助于增强包容性,但同时也导致了模糊性。

3、法律现象的复杂性、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决定了法律语言必须使用模糊词语。

法律现象是指法律规定的,能够导致法律后果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有些法律现象本身边缘模糊、分界不明,剪不乱理还乱;还有一些法律事物(现象)在人们的主观世界中边界是模糊的。如果将前者称作客观的模糊事物,那么这后者便是主观的模糊事物。表达这样的模糊事物,无论是客观的模糊事物,还是主观的模糊事物,别无选择,只能使用相应的模糊词语。西方学者曾就“abortion(堕胎)”是否构成“杀人罪”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结果是不了了之。根本原因就在于胎儿与受精卵之间没有明确的边界。这种边界不明的现象在法律活动领域屡见不鲜:英国法律中为了区分夜盗罪(burglary)与为抢劫而侵入住宅罪(house-breaking),立法上采用了“night”一词,然后将其解释为“日落后一小时至日出前一小时”;然而各地所处时区不一样,实际中难以把握“day”与“night”之间的界限。

即便是“罪”与“非罪”这样的最常见、最重要的法律概念,人们对它们的主观认识也只有相对的大致的边界,没有绝对的说一不二的边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且不说其中的“显著轻微”、“危害不大”本身就是语义边界模糊的词语,但说“显著轻微”和“轻微”之间、“不大”与“较大”之间也还有一个定位与分界的问题。由此而来的问题是:那些介于“显著轻微”和“轻微”之间,即比“显著轻微”重,又比“轻微”轻的违法行为,算不算犯罪?是归于“罪”,还是归于“非罪”?(姜剑云,1995:275)这可是让法律人士饶头的问题。然而,这却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因为事物本身就是这样模糊,因为人们的主观认识就是这样的模糊。

总之,模糊词语在法律语言中的存在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不同于有形的物体,有的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海德格尔就说过:“世界的存在是不可表达的,语言永远也不能表达世界的本来面目。”法律语言无法完整将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准确表达出来。这样就会使主体产生不知所云的模糊印象;二是语言本身具有模糊性,无法准确地将所要反映的事物——所指——再现出来,它所能表达出来的意义——能指——往往与“所指”是不一致的,有裂缝,“有时候达到二者几乎完全脱节的地步”,二者很难达到同一关系。加上法律文字语言的运用还要遵循固定的程式,表达方式、词汇大受钳制,要找到准确反映立法意图的法律文字更加困难。(陈云良,2002)

二、模糊词语在法律领域的语用功能

模糊词语在法律领域的语用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语言表达的效率

口语体和书面语中都十分常见模糊表达,因为语言交际讲究效率,用模糊的方式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的效率。大家都知道语言符号有局限性,其传达的信息和符号所寓指的对象之间永远不可能达成完全同一的关系。模糊语言能有效弥补人类语言表现力不足的缺陷,留给人们一个可供把握的空间。这种情况在描写人物特征的法律文书中最为常见,尤为突出的是公安机关缉拿犯罪嫌疑人的通缉令或寻找案件线索查找无名尸的启示。以查找无名尸体的启事为例:“……路旁发现一女性无名尸体,该人身高一米六五,体态微胖,肤色较黑,年龄二十岁左右,短发,圆脸,上穿红色T恤,下穿黑色短裙,无其它随身携带物……。”在这一段启事中,一连用了“微胖”“肤色较黑”“二十岁左右”“短发”“圆脸”等数个模糊词语,形象地描述了女尸的主要特征,使人们可以准确地运用模糊性思维来进行正确的分析、认识、判断。反之,如果硬要用精确词汇进行描述,例如把“短发”改为“发长6.5厘米”,把“二十岁左右”改为“二十岁零八个月”,把“微胖”改为“体重65公斤”,反而让人难以把握,达不到预期效果。

2、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

言语交际常常要受到话题、内容、交际对象、语言环境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有时为了自我保护或尊重对方,营造一种融洽的交际气氛,说话人往往避免把话说得太直、太白。由于模糊语言能增加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它就成了人们实现其交际目的的主要工具。(王宏,,2003)

这种为了避免把话说得过死、太绝,而拴住自己的手脚,说话人运用模糊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方法在法律事务中,特别是在外交场合经常使用。例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建交联合公报》中有这么一段:.

Thetwosideswillmaintaincontactandholdappropriateconsultationsonbilateralandinternationalissuesofcommoninterest.(双方将就共同关心的双边问题和国际问题保持接触并进行适当的磋商。)

法律语言描述的模糊性或不确定性有时并不是坏事,因为它能用较少的代价传递足够接收者理解的信息,给人以纲举目,一目了然的感觉,即提高语言表达的效率又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比如,《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对设立特别行政区有以下的规定:

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必要时”、“具体情况”这些措词都是模糊词语。因为“必要”与“不必要”之间,“具体”与“不具体”之间,都存在着模糊性。从另一方面而言,特别行政区的建立是“一国两制”方针的具体落实,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将会牵扯到诸多方面,国家是很慎重的,因此措词应该留有余地,而不能说得太死。

在法庭辩论中的控辩双方律师或合议庭中的法官出于对他人的尊重及体现自身的修养,也常使用委婉语或模糊用语以表述自己的不同意见。如:

Mylord,Itakethestrongestpossibleobjectiontothecourseproposedbymylearnedfriend.

在此,strongest/opposition表达了不同意见,而possible/learned/friend显示了对他人的尊重。

Unlessthisaccountispaidwithinnexttendays,wewilltakefurthermeasures.

除非在10天内把帐付清,否则我们就要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这句话中的“takefurthermeasures”就是模糊词语。律师完全可以用“startlegalproceedings”或“bringsuit”等词语来取代,但律师并没有这样做,因为他认为这个时候把话说得如此肯定,还为时过早,就采取一种模糊的说法。类似的例子在法律事务中数不胜举。

3、体现法律的自身特点和人文精神

模糊语言高度的概括性留下了广泛和充分的空间,给执法者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使他们有机会利用自身的智慧,遵循“自由、公平、秩序、效率”的原则,发展判例法,弥补成文法的局限与不足。(董晓波,2004)从而确保法律规范即周密又完备、疏而不漏,限度地打击犯罪。例如我国1997的新刑法第114条:

Whoevercommitsarson,breachesadike,causesexplosion,spreadspoisonorusesotherdangerousmeanstosabotageanyfactory,mine,oilfield,harbor,river,watersource,warehouse,house,forest,farm,threshinggrounds,pasture,keypipeline,publicbuildingoranyotherpublicorprivateproperty,therebyendangeringpublicsecuritybutcausingnoseriousconsequences,shallbesentencedtofixed-termimprisonmentofnotlessthanthreeyearsbutnotmorethantenyears.

放火、决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破坏工厂、矿场、油田、港口、河流、水源、仓库、住宅、森林、农场、谷场、牧场、重要管道、公共建筑物或者其他公私财产,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这里使用的“other”就是一个典型模糊词语,在列举了主要的犯罪手段和破坏项目之后,再加上“otherdangerousmeans”和“otherpublicofprivateproperty”这样的模糊词语,就使这一规定有了一定的限定性与概括性,使表义更加严密,从而更大限度地打击犯罪。如果把模糊词语省略掉或改用确切词语,这一方面会使立法失去严谨性,另一方面也很有可能使现实生活中的大量违法犯罪逃脱法律的制裁。(肖云枢,2001)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法律都规定,法院在审理涉及国家机密和个人隐私的案件时,一律不予公开。推而广之,一切悖于法律而有损国家利益、他人人格尊严的语言,都必须在法律语言中加以禁绝,非交代不可,要应用模糊语言进行处理。

1986年1月至1988年12月,王先后向台湾敌特机关投寄密信19封,明文报安信12封,提供了我大陆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形势等情报……。

以上起诉书在描述中涉及国家机密时,用“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形势等情报”这个模糊词语进行了指代,这已经是足以表明行为的犯罪性质及危害社会安全的后果,如果对其用精确的词表述情报内容,不但达不到揭露犯罪事实,打击犯罪的本来目的,而且无异于二次泄密。

法学本质上是人学,法律在适用过程中必须注意到法律本身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如在涉及强*、猥亵、侮辱、诽谤等行为的刑事或民事案件中,必然要涉及到当事人隐私的内容。这部分内容进行精细的描写,必然有悖于社会公共道德和社会良好风尚,对受害人感情的再一次刺激和对其隐私权的严重侵犯,往往会造成恶劣的影响。这时,模糊语言的使用就可以避免这种严重后果的出现。(贾蕴菁,2002)

被告人王某多次到学校传达室信架上窃取多位年轻女学生的来信,私自开拆,偷阅内容后……写上**话语,绘**图画,再将信装回信封封好,放回信架。

……李某用下流的语言调戏侮辱陈某,并对陈某婚前不贞的事实大肆辱骂,……当晚陈某卧轨自尽。

在以上两个案例中,用模糊语言进行了巧妙的概括,既完整的对案情进行了描述,又隐去不宜叙述的内容,这正是模糊语言的用处所在。

三、法律语言中模糊词语的模糊度

此外,量词位置不当,也会使语义越过法律语言所允许的模糊度,以致破坏法律语言的严肃性。例如:“犯罪嫌疑人曾因流氓两次被劳教“这句话就有两种理解。一是“因流氓,两次被劳教”,二是“因流氓两次,被劳教”。总之,在法律用语中,模糊词语的运用一定要注意适度。当词语的模糊性在模糊度的范围内时,是法律语言所允许或提倡的模糊词语;当词语的模糊性超出模糊度时,则是法律语言不允许并必须唾弃的模糊词语。

四、结束语

模糊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作为属于自然语言的法律语言必须要用到模糊词语,模糊词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具有精确的属性,在法律领域,有意识地、正确地运用模糊语言,可以增强语言表述的严谨性,既可包容社会上纷繁复杂的现象与行为,又可给一些条文的解释留有回旋的余地。但应当强调的是正如精确词语、精确表达不是万能、普遍适用一样,模糊词语、模糊表达的使用是以表意严谨为目的、为前提的。运用模糊语言,要注童模糊度。由运用模糊语言超出模糊度所引起的任何表意不明的现象都应当避免和纠正,都是法律语言不允许并必须唾弃的。

注释:

[1]在传统的二值逻辑看来,一个事物要么属于集合A,要么属于非A,不存在既是A又是非A的情况,对于这类界限分明的对象经典数学可以对其进行处理,使其量化、精确化。但是,现实世界中还有大量的客体是没有明确界限的,存在大量的既是A又是非A的排中律破缺现象。例如,“高”和“矮”之间,“轻”和“重”之间即不存在截然分明的界限。札德指出:“这种不能精确划定范围的‘类别’,在人的思维中,特别是在模式识别、信息传递和抽象中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伍铁平,1999:34)

参考文献:

[2]陈天恩.立法语言,严谨为要[J].语言文字应用,1999(4)

[3]董晓波.略论立法语言的模糊及消除[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2)

[4]姜剑云.法律语言与言语研究[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5

[5]范健等.法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6]郝一民,时琴.析法律语言中的模糊词语[J].黔南民族师专学报,1998(2).

[7]贾蕴菁.法律语言精确性与模糊性相应相异析[J].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2002(3)

[8]潘庆云.跨世纪的中国法律语言[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9]王洁.《法律语言学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10]王宏.模糊语言及其语用功能[J].外语教学,2003(2)

[11]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2]肖云枢.法律英语模糊词语的运用与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1(1)

[13]Maley,Yon.Thelanguageofthelaw[M].InJohnGibbonsed.LanguageandtheLaw,1994.

THE END
1.法律常识术语有哪些?法律常识在线法律知识查询法人是法律拟制之人,自然人是一个与之并列的概念,一个自然人是万万成为不了法人的,只能成为法定代表人。 2.妇女 刑法中对妇女的规定是已满十四周岁的女性,大家通常理解为非处女是错误的。 3.死缓 不是关2年后必然会处以死刑,而是2年不故意犯罪就可减刑为无期,有重大立功还可减至25年,但故意犯罪的话就会处https://www.lawpa.cn/changshi/251112.html
2.法律专用词语有哪些法律专用词语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 一、法律文书中常见词语 “原告”和“被告”:在诉讼法律关系中,原告是指提起诉讼的一方,被告是指被诉的一方。 “起诉”和“应诉”:起诉是指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的行为,应诉是指被告对原告起诉的回应。 “证据”和“举证”:证据是指用以证明某一事实的材料,举证则是指当https://ailegal.baidu.com/legalarticle/qadetail?id=4589e37c020e62000713
3.法律词语解释意思现代汉语词典【词语】 法律 【全拼】 fǎlǜ 【释义】 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具有一定文字形式,由国家政权保证执行,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古代多指刑法、律令,今亦泛指由国家政权机关制定的各种法令、法规、条例和规定等。 《庄子·徐无鬼》:“法律之士广治。”《晋书·贾充传》:“今法律既成,始班天下,刑宽禁简,足以克当http://m.46644.com/cidian/word/%B7%A8%C2%C9
4.打一法律词语法律词语谜语大全及及答案法律词语《东方红》声起,自豪心头升 安心静养 桉 八股 八仙过海,共显神通 八小时外作贡献 巴黎产品 巴黎使节 巴黎特使 巴黎卫士 白求恩大夫精神 百年之约 摆起八仙桌 半途分手 报道敌军宵遁·秋千格 报之陛下 北方话 北洋军 本家秘方不外传·下楼格 碧眼儿攻城掠地 碧眼儿坐镇江东 兵发东吴 病句 不查头尾 不https://miyu.911cha.com/list_49.html
5.法律英语词汇集锦fraud squad与fraud gang 一般词典把aquad 与gang这两个词都译为小组、小队、一伙人, 但在法律词语中,两者的用法和含义有时完全不同。squad仅指一伙人(group of people),并不包含贬义,如:Olympic squad是“参加奥林匹克的国家代表队”;fraud squad 是“调查欺诈案的公安小组”,而不是“欺诈小组”。the https://doc.mbalib.com/view/fab11455a817a0b8f02e84480bd66932.html
6.“法律”的意思“法律”词语解释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阶级专政的工具之一。 相关词语: 法蓝绒法源寺法喜食法界性法相宗法曲献仙音法属圭亚那法显(约337-约422)法定刑法帖(-tiè)法兰西第二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兰西加拿大人法制法衣法帖法盲法老法定法议 https://tool.httpcn.com/Html/Word/64/70368164298.shtml
7.词语法律是什么意思词语【法律】是什么意思?法律的拼音、词语性质、注音、近义词分别是什么? 法律 【拼音】 fǎ lǜ 【词性】 名词、形容词 【注音】ㄈㄚˇㄌㄩˋ 【近义词】 公法、功令、司法、国法、执法、法令 【基本解释】◎ 法律 fǎlǜ[law;statute] 古时指律令或刑法。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 【http://www.jsons.cn/ciyuinfo/0DD76AF5F732A6A5
8.普法专栏法治谜语“寓教于乐闹元宵普法宣传猜灯谜”1.老秀才(打两字法律词语) 前科 2.兵发东吴(打四字法律词语)侵权行为 3.全部捉拿(打两字法律词语)通缉 4.乡试(打三字法律词语)选举人 5.小扣柴扉久不开(打两字法律词语)闭庭 6.大地之子(打三字法律词语)自然人 7.不遵军令闯辕门(打四字法律词语)非法经营 http://www.pdsswsjsjdj.com/1845.html
9.法律英语词语用法区别法律英语词语用法区别 英语中原本没有所谓法律英语,但由于有关法律方面的英语有其特殊的用法和规律,慢慢地就像科技英语、商业英语等一样,自成一门学科。法律英语不同于“法言法语”(legal terms),而是跨越英语与法律之间的边缘学科,所以有人将法律英语译为English for the prdession。许多地区,比如上海等地,还为此https://www.kekenet.com/study/5289.shtml
10.法律开头的成语16个法律开头的词语大全所有法律开头的成语及法律开头的词语大全由沪江网提供 最新词语推荐 汽狗 一致百虑 市事 一院制 一至 烟态 烟筩 诗祖 热门词语大全 投得 体玄 套版 活信 剧秦美新 雁北 紫气 支会 数字词语大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百 千 学习推荐 一字开头的成语 二字开头的成语及词语 万字开头的https://www.hujiang.com/cidian/listf_e6_b3_95_e5_be_8b/
11.“作出”还是“做出”:法律常用词语规范.doc“作出”还就是“做出”:法律常用词语规范(全国人大法工委)《立法技术规范(试行)(一)》对实践中使用比较混乱,意思相近得,且容易引起歧义得一些法律常用词语得使用作了规范。包括:与,以及,或者;应当,必须;不得,禁止;但就是,但;除……外,除……以外;依照,按照,参照;制定,规定;会同,商;缴纳,交纳;抵销,抵消;https://www.taodocs.com/p-404404211.html
12.论法律翻译中authority一词的几层含义屈文生(2005:63)指出:“法律翻译同时涉足三个领域,即法律学界、语言学界和翻译界。”其是涉及法律转换和语言转换的双重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难点(居方,2018:78)。法律词语在不同语境的文本里可具有不同的语义或表达方式,例如“administration”在不同的条款中分别有“管理”“行政”“政府”的意思(屈文生,2008:https://www.docin.com/p-3466939706.html
13.法学的相关词法学词典反查法学的相关词:专业代码、专科辞典、东京大学、东方法眼、伯明翰大学、公法、刑法学、句法、哥伦比亚大学、墨尔本大学、学院、宋之的、,法学[ fǎ xué ]的解释:以法律、法律现象及其规律性为研究内容的科学。 法学的关联词语及解释更多 专业代码拼音:zhuān yè dài mǎ释义:1、考研专业前面的代码是专业代码https://cidian.gei6.com/fancha__h55etle6.html
14.关于法律的四字词语关于法律的四字词语:违法必究, 依法治国,执法必严,疑罪从无,执法不阿,有法可依.匡扶正义明理诚信,诚实守法,公平正义,法不责众 无法无天 法不容情执法如山 法网恢恢 疏而不漏知法犯法 横行不法 斯公罔法舞文弄法 以身试法 法外开恩法外施仁 徇私枉法 贪赃枉法逍遥法外 目无法纪 奉公守法法不阿贵 必落法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92e0e351926ea9ee0b3e9927c4bdd21d.html
15.法律条文表述规范+法律常用词规范《立法技术规范(试行)》5·2 有多个条文内容涉及追究刑事责任的,可在法律责任部分最后单设一条,表述为: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示例1: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社会保险法第九十四条) 示例2: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第五十七条) 二、法律常用词语规范 https://www.shui5.cn/article/4f/110398$6.html
16.有关法制的谜语法制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不仅包括法律制度,而且包括法律实施和法律监督等一系列活动过程。以下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法制的谜语,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法制的谜语摘抄 春姑娘北上西安 (打二字法律词语) 要案 刀下留人 (打二字法律词语) 死缓 https://www.diyifanwen.com/tool/miyudaquan/1329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