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词汇对等与否是译者进行翻译时面临的一大挑战,本文从词汇的特征、意义、对等物、及其翻译策略出发,提出译者应具备一定的翻译能力,考虑源语与目的语中词汇法律用途的语境层面与语用层面,以实现最优交际效果。
关键词:对等物语用层面法律翻译语境层面
一、引言
“对等”是翻译的中心,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讨论翻译对等在一对一的语义对等及交际值、效果方面的体现。然而词汇对等在专业翻译如法律翻译中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词汇对等问题是在法律翻译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寻求法律翻译中的对等物不应是简单的对等物搭配问题。因此本文探讨了三种词汇特征,进而针对性提出法律翻译策略与能力。
二、词汇特征
本文提出的三种词汇困难代表了法律翻译过程中的典型特征,因而并非是排他性的。
(1)法律用语与普通意义
第13条当事人订立合同,采取要约,承诺方式。Article13.Whenconcludingacontract,thepartiesshalladopttheoffer-and-commitmentform.“要约”与“承诺”是专业术语,其英语对应的法律对等词为“offer”和“acceptance”。上述翻译“commitment”为非法律用语,该词会使英语读者困惑,不能传达其法律意义,应使用“offer”和“acceptance”。民事案件中的“damages”用于遭受损害所获得的“金钱赔偿”,“discovery”指“证据开示”等。译者在翻译实践中须区分其法律用途与普通意义。
(2)词汇对等空缺
由于法律词语指称概念有相对性、规定性、确定性等诸多特征,加之我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在社会体制、法律文化、历史沿革等方面存在巨大反差对法律语言之影响,法律词语经常成为阻却法律翻译工作者顺畅理解和表达的障碍,而其中法律词语空缺(lackofequivalentlegalwords)现象则更是困惑译者的一个问题。此种情况下,译者有时需借词或造新词。如19世纪末中国的许多法律术语都是从日本引进。这一时期引进的法律术语包括法人(legalperson)、人权(humanrights)、公证人(notarypublic)、义务(obligation)等。这些法律术语起源于欧洲,被翻译成日文,随后引进中国。
1.Thatthehusbandandthewifehavethejointguardianshipofthechildrenofthemarriage.2.Thatthewifehavethesolecustodyofthesaidchildren.1.丈夫和妻子共同拥有对婚姻期间所生子女的长期监护权。2.妻子拥有对上述子女的唯一日常监护权。
上述译文将“custody”译为“日常监护权”,“guardianship”为“长期监护权”,此处增加“日常”“长期”便将这两个词完美地区分开来,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若简单将其译为“监护”,则会使父母困惑。译文恰当采用“增词”的翻译策略,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3)一词多义
研究表明法律英语中某些词在汉语中没有一对一的对等物,反之亦然。这便要求译者针对不同的选择谨慎衡量。“法人”可以更好地阐释英汉法律术语不对等现象。此类词能是法律概念或法律用途。
术语“法人”在中国法律和法律文件中广泛应用。在英语中“法人”通常指具有个人法律力量、特权、权利与义务的主体,无论其实自然人还是法人。一百多年前“法人”最先从日本移植进中国法律。起初日本人从英语单词“corporation”翻译为“法人”,后来中国又从日本引进该词。
现在,“法人”已被回译成英语单词“corporation”、“legalperson”、“lawfulman”和“artificialperson”中国法律普遍认为“法人”的意义与西方有着严格的区别。在中国法律下,法人分为盈利性的和非盈利性的,类似于欧洲大陆的公司和总部的分公司。根据《民法总则》中国有企业法人和非企业法人机构,其为非盈利性的。因此在英译时需注意其语境,指哪一种性质的法人。
第3条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企业法人。
Article3.Limitedliabilitycompaniesandcompanieslimitedbysharesareenterpriseswithlegalpersonstatus.第4条公司享有由股东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
Article4Acompanyshall,asalegalentity,enjoyallrightsoverthelegalentitypropertyformulatedbyinvestmentsfromthevariousshareholdersandshallenjoycivilrightsandassumecivilliabilityinaccordancewiththelaw.进而,法人在法人企业证书上也被翻译成为“corporation”,但是当法人用于非企业法人的一部分时,则为谬误。类似地财团法人可以被译为“associationasalegalentity”。因此法人可能因用法与语境不同被译为不同意义,其对翻译过程找到合适的对等物至关重要。
三、翻译策略与能力
如前所述,在目的语中找到代表源语含义的合适对等的法律术语是法律翻译的一大难题。本文提出一些翻译策略如运用语境线索,包括语篇内与语篇外的语境,词汇延伸、借词,造词。
为使法律词义能够言尽其力,语言学家和法学家将法律术语“置于更宽更广泛的解释的框架中,使之以其独特的声音去表达人类正义”。因此,法律术语的翻译要求译者在陌生法律文化转换的过程中,对目的语进行创造性创作,使其所翻译的法律术语与源语法律术语对应。
法律翻译除要求严肃认真的态度外,更为主要的是要求译者本着实事求是的翻译态度,最大限度地避免译文与原文出现差异,保证将原文法律语言所传达的法律精神和法律事实传达给译文当事人。具体翻译过程中,形式上要求“原译之员,逐字逐句,反复研究,务得其解”;内容上要求译者采取各种手段将法律内容“字面化,外部化,说一是一,说二是二”。
四、结语
注释:
Fraghal,Mohammed,andMohammedO.Al-Shorafat,1996.“TheTranslationofEnglishPassivesintoArbic:AnEmpiricalPerspective”,Target,8(1).97-118.
Sarcevic,Susan.1997.NewApproachtoLegalTranslation,TheHague:KluwerLawInternationalJournalofLexicography,2(4).277-293.
Weisflog,W.E.1987.“ProblemsofLegalTranslation”,SwissReportsattheXIIthInternationalCongressofCorporativeLaw,Zurich:Schutthess.179-218.
Mellinkoff,David.1963.TheLanguageofLaw,Boston:Little,BrownandCompany.
钱歌川.翻译的基本知识.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40.
孔祥俊.法律方法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803.
张生.中国近代法律近代化论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