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关于农业问题的研究与技术总结很早就受到重视,春秋战国时期甚至出现了农学一派,与儒、道、兵家齐名,在百家中享有一定地位。历朝历代都有人撰写农书,其中包括农业哲学、实用农业等内容。比如《夏小正》《月令》《吕氏春秋·十二纪》等都有农业哲学方面的内容。中国古代的农学史文献中,《氾胜之书》《齐民要术》《陈旉农书》《王祯农书》和《农政全书》被称为中国古代的五大农书。五大农书都注重实用性,各有千秋,其中被誉为“农业百科全书”的是《齐民要术》。
一、作者其人
贾思勰,北魏益都(今属山东寿光)人,生平不详,曾任高阳郡(治高阳,今属山东临淄)太守,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贾思勰青年时代,正值北魏孝文帝所倡孝文汉化运动的高峰,朝廷议政以农为首,督办农业,违者免官。公元485年又实行均田制,把无主荒地分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规定种植五谷和瓜果蔬菜,植树造林。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农业生产的蒸蒸日上,为贾思勰撰写农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魏晋时期,人字耙和无齿耙开始出现,形成“耕-耙-磨”结合的耕作技术,加强旱地防旱的技术,北魏时又积累了一整套针对不同季节的“耕-耙-磨”经验。贾思勰认为农业科技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国家是否富强,于是他便萌生了撰写农书的想法。
贾思勰为官期间,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许多地方。每到一处,他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他曾经亲自从事农业生产实践,进行各种实验,饲养过牲畜、栽种过粮食。贾思勰不但注重亲身实践,而且善于向经验丰富的老农学习,吸收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贾思勰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从富有经验的老农当中获得的生产知识以及对农业生产的亲身实践与体验,认真分析、系统整理、概括总结,最后完成了《齐民要术》。
二、主要内容
《齐民要术》全书共九十二篇,分成十卷,正文大约七万字,注释四万多字,共十一万多字;前有《自序》和《杂说》各一篇。引用前人著作有一百五十多种记,载的农谚三十多条。全书介绍了农作物、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方法,各种经济林木的生产,野生植物的利用,家畜、家禽、鱼、蚕的饲养和疾病的防治,以及农、副、畜产品的加工,酿造和食品加工,以至文具、日用品的生产等等,几乎所有农业生产活动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另外,书前的“自序”、“杂说”各一篇,其中的“序”广泛摘引圣君贤相、有识之士等注重农业的事例,以及由于注重农业而取得的显著成效。一般认为,杂说部分是后人加进去的。书中收录1500年前中国农艺、园艺、造林、蚕桑、畜牧、兽医、配种、酿造、烹饪、储备,以及治荒的方法,书中援引古籍近200种,所引《泛胜之书》《四民月令》等汉晋重要农书现已失传,后人只能从此书了解当时的农业运作。
三、历史意义
(一)精辟透彻地揭示了黄河中下游旱地农业技术的关键所在,规范了耕、耙、耱等项基本耕作措施。
《齐民要术》在耕、耙、耱等重要农具的阐说,耕、耙、耱、锄、压等技术环节的巧妙配合,犁、耧、锄等的灵活操用诸方面作了系统的归纳,规范了秋耕、春耕的基本措施,若干重要作物的播种量,播种的上时、中时、下时以及不同土质、墒情下的相应播法。《齐民要术》把黄河中下游旱地农耕技术推向了较高的水平。千余年间,在近现代农学方法应用以前,世代治农学者很少能在北方旱地农耕技术领域添加重要的新内容。
(二)将动物养殖技术向前推进了一步。
(三)农产品加工、酿造、烹调、贮藏技术在《齐民要术》中占显著地位。
酒、酱、醋等可能发明很早,但详细严谨揭示其制作过程,以《齐民要术》为最早。在“作酱法第七十”中,首先叙述用豆作的酱,但也记载了肉酱、鱼酱、榆子酱、虾酱等的制作方法。在“作菹藏生菜法第八十八”中提到藏生菜法:“九月、十月中,于墙南日阳中掘作坑,深四五尺。取杂菜种别布之,一行菜一行土,去坎一尺许便止,以穰厚覆之,得经冬,须即取。粲然与夏菜不殊。”这一鲜菜冬季贮藏的方法与现在的“假植贮藏”措施基本相同。
《齐民要术》对后世农书编写、农业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据载,短短一个世纪出现了《齐民要书》《齐民四术》《山居要术》《治生要术》等同类书籍;唐、宋以后出现的不少农书,几乎都以它为范本,其中,《农桑辑要》《农书》《农政全书》《授时通考》等均受其影响。《齐民要术》中所载的种植、养殖技术的原理原则,许多都在历代的农业生产实践中起了重要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