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访华与中法“一带一路”合作新契机澎湃研究所澎湃新闻

2018年1月8日至10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他的访问在中国刮起了一阵“法国风”,“中法友谊万岁”呼声再起。藉由这次访问,马克龙的“小鲜肉”身份获得了新的内涵:2018年马克龙的首度出访,2018年第一位访华的外国领导人,十九大以来第一位访华的欧洲大国领导人,中文首秀“让地球再次伟大”……

马克龙显然是个深谙“圈粉”之道的欧洲传统国家的新锐政治家,他选择这份给中国和世界的新鲜感,目的是希望收获中、法合作的果实,以“鲜”谋“实”,种瓜待蒂落。“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性倡议,因此成为马克龙访华之行的献礼:他把法国共和国卫队的表演良驹“维苏威火山”作为国礼送给中国,即暗含对“一带一路”的支持,因为马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交通工具。

马克龙对此次访华如此用心,收效也与之相符。中法两国基于求同存异、互信互惠的的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得以进一步提升,五十多项商业合作合同也使马克龙深感满意。

法国从“一带一路”的“观众”成为“运动员”

自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构想,到2017年5月法国总统奥朗德卸任,期间法国政界对“一带一路”反应较为平淡,并未充分认识到其中蕴含的对法国的重大机遇。

在奥朗德任内,法国政府基本未正式表明法国对“一带一路”的态度。2015年奥朗德访华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谈中就发展中法关系提出了几点建议,其中特别表示,欢迎法方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合作。奥朗德当时虽对发展中法关系总体表态积极,但并未就“一带一路”作具体回应。

马克龙访华前后,法国政府高层、智库、一些媒体如《费加罗报》、《回声报》、《世界报》等,也发表了一些支持性的观点,肯定中法两国未来可联手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拓市场,呼吁法国应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可以肯定,马克龙访华将成为法国参与并适度融入“一带一路”合作的起点和契机。

法国对“一带一路”态度的日趋明朗化有益于破解“中国威胁论”

迄今为止,马克龙都是西方大国中对“一带一路”表态最积极的领导人。2017年8月,他在法国驻外使节会议上就要求法国企业抓住“一带一路”机遇,并且七次提到中国。这次访华,他的种种表态和姿态,也都主要是围绕“一带一路”倡议。

1月8日,马克龙访华首站选择西安,用意昭然,因为西安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也表示法国将以参与“一带一路”的合作深化中法两国关系。他在演讲中明确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维护多边主义,推动世界多极化,法国将响应中国的号召,积极参与其中。这是法国首脑并代表法国政府首次明确法国对“一带一路”的态度。

欧盟与中国的关系在2017年也摩擦不断。马克龙选择2018伊始代表法国表达对“一带一路”的支持,无疑极具象征意义,不但可有助于破解西方国家对“一带一路”的疑虑甚至阻碍,赢得中国更大的信任和支持,而且更能使法国在中国与西方各国的关系网中抓住机会点,在与中国合作方面获得比其他西方国家更大的主动权,从而有助于提升法国在整个中欧关系中的主导权。

无论如何,马克龙对“一带一路”积极态度,应该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西方国家对“一带一路”的偏见。

法国政府与民间对“一带一路”的认识存在落差和偏差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法两国的“一带一路”合作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民间。法国政府转变观念相对容易,民间对“一带一路”感知度的提升则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是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的务实合作作为支撑。而目前,法国民间与“一带一路”的合作可以说有一定的历史基础,但缺现实抓手。

法国民间历史上对“一带一路”的关键词“丝绸之路”并不陌生。法国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法国第二大城市里昂曾是中国丝绸产品在欧洲的集散中心,是古代丝绸之路在西方的终点。但到了近代,丝绸技术传入欧洲,里昂丝绸工业迅速发展,成为欧洲丝绸之都。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法国的第一站就选择了里昂,也是基于里昂与中国“丝绸之路”的这种深远渊源。

但从“一带一路”倡议所涵盖的主要国家和地域来看,法国毕竟不是“一带一路”上的支点国家。“一带”和“一路”,两条线路均未经过法国。事实上,当前中法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内惠及两国经济和民生的实质性合作并不多,如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但目前中欧集装箱国际铁路联运班列的14条线路中,仅“义新欧”(义乌—马德里)一条线路经过法国。这也难怪法国民间对“一带一路”的感知度不高。

法国支持“一带一路”主要是为了摆脱自身危机

马克龙积极表态“一带一路”,目的之一是要维护法国欧洲大国的形象和地位。“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东欧国家积极参与,非洲国家也普遍有同中国开展合作的强烈愿望。法国作为欧洲大国和许多非洲国家的前宗主国,认为中国这是在动它的“奶酪”,“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但既然改变不了这个现实,还不如主动参与,以维护法国在“小兄弟”中的领导地位。

马克龙和法国人都知道,在目前的世界格局中,只有中国能给欧洲实质性的支持,而“一带一路”则是输送“中国支持”的阳光大道。马克龙并不在意与中国签订几个具体的商贸协议,他表示:“我不希望给人一种印象,来中国访问是签署高额订单的。与数字相比,我更看重后续的结果。”这个结果,就是要与中国在战略上达成一致,以此奠定中法两国未来多方合作的基础。他刻意回避与中国在很多方面的矛盾,如人权问题,实乃“醉翁之意不在酒”,更何况他根本非“醉翁”。

法国国内对“一带一路”的这种根本性误解,究其根源是,其思维仍跳不出“修昔底德陷阱”的窠臼,不愿正视中国已经发展起来而法国相对衰落的事实。目前这种认识在法国仍是主流,其消极影响不容忽视。

中法两国“一带一路”合作可局部开新篇

在当前中法关系整体转好的大背景下,可以预见,未来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内的合作将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拓展,并实现一些局部突破,但影响两国“一带一路”深度合作的一些实质性的矛盾并不可能根本性消除。

首先,经贸合作将是重点。奥朗德当政时代(2012年5月至2017年5月),法国经济长期低迷,增速远低于欧盟平均水平,奥朗德的民意支持率也因而一降再降,成为法国历史上最不受欢迎的总统之一。马克龙要想不步其后尘,必须在经济发展上有所作为。马克龙曾任法国经济部长,对搭乘中国经济发展“快车”的重要意义有所认识,他清楚也相信,法国对“一带一路”支持态度的明朗化,将为两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提供“后劲”。

其次,法国对华强硬态度短期内难以改变。马克龙在担任经济部长期间,在经济上对中国的态度一直较为强硬,多次在钢铁贸易、不正当竞争、反倾销、投资审查等问题上为难中国。近年来,法国对华贸易逆差不断上升,已是其最大的对外贸易逆差。据此判断,马克龙对华的强硬态度在某些方面短期内恐难有改观。1月8日,马克龙在西安演讲时称古代的丝绸之路“不是单向的”,正是其对华“软中带硬”态度的表现,旨在提醒中国应进一步向法国企业开放市场。

法国社会则担忧法国参与“一带一路”最终会让法国和欧盟沦为所谓“中国霸权主义”的附庸。就在马克龙访华前后,法国国内对“一带一路”的批评声音依然清晰可闻,如主打国际资讯的FRANCE24电视台在1月7日、8日的电视辩论中就批评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只是实现中国霸权主义的一个工具,即通过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出所谓的“中国办法”、“中国模式”,而谋求沿线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支持中国。

第三,中国必须警惕中法关系的反复性。历史地看,中法关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法国对中国的态度会经常出现反复甚至倒退,未来也一定会再次、多次出现。马克龙访华甚至都可能步萨科齐访华的后尘。2007年,时任法国总统萨科齐访华,从中国带走上千亿元的巨额订单。第二年,萨科齐对华态度却出现巨大转变,先是将西藏问题与出席奥运会开幕式挂钩,接着又以欧盟轮值国主席和法国总统的双重身份会见达赖喇嘛,这些作为严重损害了中法关系。

法国领导人及其政府的这种反复性是法国历史、政治制度以及中欧关系、东西方关系所决定的,是历史的必然规律,中国不必对此大惊小怪,但必须时刻有心理准备,将之对“一带一路”框架内的两国合作的危害降到最低。

作为法国总统,马克龙可以代表法国政府,但不代表所有法国民众。因此,中国在欣赏马克龙对“一带一路”的积极态度的同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将马克龙的态度认可为整个法国的态度,否则就是“一叶障目”了。

THE END
1.惊呆了!中法免签政策一出,法国游客如潮水般涌入中国中法互免签证的消息可谓是炸翻了天!法国游客蜂拥而至,仿佛一夜之间,中国各大城市的街头巷尾都飘荡着浓浓的法式香水味。细心的小伙伴们可能已经发现了,这些法国朋友们的旅游方式似乎有点"不走寻常路"。他们不去长城看看,不去故宫逛逛,反而对我们的菜市场、小吃街甚至是路边摊情有独钟。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2341100012551922&wfr=spider&for=pc
2.共和国国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籍法 第一条 第一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取得、丧失、恢复和撤销,都适用本法。 第二款 本法未规定的,依其他法律;无其他法律的,依法理;无法理的,依习惯;无习惯的,依公序良俗。 第二条 第一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 https://zhuanlan.zhihu.com/p/565402555
3.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容,奏响高水平对外开放强音护照落地签免签近日,中国宣布对新西兰、澳大利亚、波兰3个国家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免签政策。这是自2023年12月、2024年3月两次对法、德、意等12个国家实行免签入境政策之后,中国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又一有力举措。这两天,上海、重庆、成都航空口岸相继迎来首批享受这一政策的外籍游客,随着中国免签“朋友圈”的持续扩容,外国游客入境数https://www.163.com/dy/article/J6DG54K20514R9NP.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第一条为了保护归侨、侨眷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归侨是指回国定居的华侨。华侨是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 侨眷是指华侨、归侨在国内的眷属。本法所称侨眷包括:华侨、归侨的配偶,父母,子女及其配偶,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xODAxNTgyNg==&mid=2247522942&idx=2&sn=b91fb7aa9faa326de4202d9aad13f933&chksm=97f22b43a085a25546cba069f09b086f88b3d19215024ed06ff91946276f7d3c83c3cd483877&scene=27
5.抗战时期,德国意大利英国法国美国苏联都对中国做了什么?库叔此前注意到,的确是有人关注到这个问题,还发文专论,认为“美国是唯一帮助了中国抗战并为此做出了巨大牺牲的国家”。 (图为相关文章摘录) 此外,文章对于英、法、德、意等国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作用都以一句定性一笔带过。 库叔对这个问题倒是很感兴趣,因为抗战这面“镜子”,把当时欧美列强“众生相”揭示得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287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