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杂志》官方网站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信息研究院,北京市朝阳区,100029)

摘要我国在煤矿应急管理方面制定和出台有效的法规、政策和措施,促进煤矿应急管理水平显著提升。但通过调研分析,煤矿企业在应急管理建设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理念、制度、预案、评估、救援装备和队伍建设等方面与有关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在论述应急管理与危险源、安全风险、事故隐患和事故关系、重要性基础上,针对存在问题和不足,阐述应急管理水平提高有效途径,为煤矿应急管理建设和保障能力提高提供重要的基础。

关键词煤矿应急管理安全生产救援预案

煤矿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4个阶段。我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应急能力得到全面加强,法规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应急体制机制逐步完善、救援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应急管理工作基础逐步夯实、支撑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煤矿企业形成较为完备的应急管理体系。

2018年4月,国家组建应急管理部,对于加强、优化、统筹国家应急能力,构建一个统一指挥、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国家应急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煤矿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煤矿死亡人数、百万吨死亡率下降15%以上,煤矿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国家对于应急管理的高度重视及安全生产工作目标,对煤矿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2)组织体系架构完备。2005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研究设计了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总体结构,包括应急救援组织体系、支持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等。组织体系由领导决策层、应急管理层和应急救援队伍层等组成。支持保障体系由信息、培训演练、技术支持、装备保障以及法律法规、政策、资金等组成。

(3)队伍建设不断强化。为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矿山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近年来国家出资数十亿元,地方和企业出资超过1百亿元,强化矿山应急救援体系和能力建设。全国矿山应急救援队伍分3个层级管理,即国家和区域级、省级、企业级。矿山应急救援队伍已由最初的3支发展到近500支,人数达2.7万余人,其中国家矿山救援队伍8支,区域矿山应急救援队伍14支。技术装备实现了从单到全、从差到精的转变。目前我国已建成矿山救援的纵向体系和横向网络,矿山事故救援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应急救援能力明显提升。

通过国家在应急管理方面的不懈努力,煤矿企业自身不断强化建设,煤矿应急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有效地减少事故的发生,涌现出数个成功救援案例。

2017-2018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信息研究院参与国家煤矿安监局组织的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煤矿现场检查考核工作,对从东北至西南近182处煤矿考核。根据考核中对煤矿应急管理建设的细致、深入、全面的分析,总体认为煤矿应急管理工作卓有成效。但煤矿也暴露出大量的问题,反映出目前很多煤矿在应急管理理念和意识不高,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方面,与国家对煤矿应急管理建设要求及《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十三五”规划》目标要求有较大差距。

2.1.1组织机构及文件制度建设不完善

应急救援管理机构成立文件不规范,缺少领导机构,职责缺乏针对性。没有按照领导分工和业务部门分管业务制定详实的、针对性强的、可操作的责任制。应急管理10项基本制度不健全,可操作性不强,制度没有得到充分落实。

2.1.2应急救援预案缺乏针对性

未有效辨识可能发生的重大安全风险和事故隐患,导致编制专项预案不全面,重井下轻地面,有的缺少灾害性天气、地震等自然灾害等预案及演练规划;预案编制过多,个别编制的预案不是煤矿存在的灾害,不符合煤矿实际情况;应急预案没有随着煤矿有关条件变化及时修正;矿井应急预案报备不规范,无回执或未抄送所在地的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2.1.3应急演练训练不足

虽然制定了一系列应急救援预案,表面上备齐了演练有关材料和结果,但通过实际检查,有部分预案没有进行演练,导致煤矿出现此类事故或灾害时无法及时应对和处理;救护队训练不符合规范,训练方式和强度达不到预期,兼职救护队管理不规范,训练不到位,未定期接受专职矿山救护队业务培训和指导。

应急救援人员专业素养有待提高,训练内容和形式有限,由于救护队员不常从事井下生产方面的工作,对于模拟实战,应对井下多种复杂情况方面缺乏培训和训练。

2.1.4应急装备水平较低

(1)没有严格按照灾害预防处理计划备足应急救援物资和装备,也没有专门的存放地点。

(3)医疗急救:交通欠发达、地理位置偏远山区煤矿企业有的没有与就近的乡镇医疗机构签订的医疗急救协议,或医疗机构的医疗条件满足不了工伤抢救的要求。

(4)安全避险系统:永久避险设施,如密闭门、供水、供风设施损坏严重;人员定位跟踪系统未根据作业场所的变更和矿井的延伸及时增加基站;部分煤矿避险硐室位置和数量不符合要求。

(5)个体防护装备:有的煤矿存在自救器补给站设置在一般巷道中,不能保证灾变情况下更换自救器人员的生命安全;自救器管理台账不规范。

2.1.5评审评估不规范

安全避险系统没有评估方案;评估专家基本为本矿专家,没有请外部专家,评估结果真实、客观、有效性难以保证;安全避险系统未按要求由矿级负责人组织有效性评估,问题整改未形成闭合管理;应急专家库未涵盖全部专业。

2.1.6协调联动机制不健全

与周边救援中心交流学习不足,联合演练频次低;部分小型煤矿与周边区域救护大队等签订救援协议,但双方缺乏互动交流和沟通,双方情况不能有效了解;相邻多个大型煤矿各自建立专职救护队,资源交叉重叠,既浪费了资源,又不利于事故有效救援。

2.1.7不同所有制企业差别较大

总体来说,中央企业、国有重点、地方国有煤矿对应急管理工作较为重视,支持建设力度大。由于各方面原因,民营企业在应急管理重视程度、规范化、标准化、人员素质及专业水平等方面相对较差,导致应急管理水平和层次较低。

2.2.1应急管理理论研究薄弱

应急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若要做好管理工作必须有相对成熟可行的理论进行指引,但目前理论研究有所欠缺,没有一套适合高危行业,特别是煤炭行业的完善的理论作为指导,应急管理实际工作系统性、适应性、操作性受到影响。

2.2.2应急管理意识不足

很多煤矿在意识和理念上未充分认识到应急救援的重要性,认为应急管理工作投入大,见效和产出不明显,应急管理是某个部门的事。从深层次分析,部分煤矿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停留在简单开采资源、粗放管理的认识层面,和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相比差距很大,没有以企业家的精神抓好各项管理工作,没有认识到应急管理重要性,把其放在次要位置甚至末位。

2.2.3重硬件轻软件思想严重

2.2.4缺乏相应专业人才

2.2.5效益不好影响投入

随着2016年下半年煤炭行业回暖好转,煤炭行业经济效益有所好转,但部分煤矿扭亏尚未脱困,仍处于微利状态,经营状况并未得到根本好转,加之先前安全欠账较多,在应急管理方面投入捉襟见肘。

2.2.6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虽然《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规程》《矿山救护规程》等有关法规对应急管理进行了要求和规范,但存在两方面问题:

(1)缺少专项法规。应急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强且对煤矿极为重要的工作,涉及制度到管理,内业资料到现场,硬件到软件,但目前还未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全面规范。在我国现行的重大事故应急法律制度中,相当一部分是由部门规章或者规范性文件确立的,其规范性不强,效力有限。

(2)效力有待提高。通过初步分析目前涉及应急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发现,《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对不合规应急管理的行为进行处罚,但总体处罚程度较轻,且是对应急管理某一或几个方面进行处罚。处罚严厉程度和全面性不足,违法“成本”较低,导致部分煤矿在应急管理方面不重视。

任何事故发生发展都是按照一定的链条进行,从引起事故的危险源、安全风险、事故隐患到最后的事故发生,这一系列环节把安全生产工作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一般认为,应急管理是事后工作,而事实上,煤矿应急管理涵盖事前、事中和事后,包含应急和管理两方面,既包含安全生产事故,也包含煤矿其他灾害事故。因此,应急管理工作影响和决定安全生产工作,与安全生产事故链条每一个环节有很强的关联关系,如图1所示。

图1应急管理与事故链条间关系

(1)应急管理与危险源。应急管理与危险源管理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一方面,危险源辨识及管理是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应急管理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危险源辨识,识别煤矿存在的灾害种类,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及后果,将重大危险源作为应急管理重点,开展一系列应急管理建设。另一方面,应急管理为危险源管理工作提供指南,在应急管理过程中,尤其在事故发生后,通过事故的调查处理和反思,发现新的危险源或危险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危险源管理的提高。

(2)应急管理与安全风险。煤矿应建立安全风险管控机制,在对危险源辨识分析基础上,对其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分析事故风险种类、发生的可能性以及严重程度、影响范围等,评估事故的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提出风险防控措施,为应急管理提供重要支持。而应急管理工作中,安全风险评估分析是确定应急管理工作重点和应急救援预案的关键环节,依据风险评估及应急能力评估结果,组织编制应急预案,通过应急管理工作不断更新完善安全风险工作,加强对事故风险的管控。

(3)应急管理与事故隐患。风险管控措施失效或管控不到位即转化为隐患。虽然应急管理内容中没有明确事故隐患的内容,但实际二者有很大关联关系。应急管理工作涵盖了煤矿各方面的灾害,在应急管理工作构建和运行过程中,在应急演练、评估中都会排查出各类问题,这其中有很多问题涉及到事故隐患,根据排查结果进行分级治理。煤矿隐患排查治理也是双重预防机制的另一组成部分。通过隐患排查,发现煤矿存在的一般隐患和重大隐患,促进应急管理工作不断调整、完善工作重点,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4)应急管理与事故。应急管理不同于事故应急管理,是事故应急与预防管理等工作的有机结合,应急管理应实现事故后救助向事故预防转变,从减少事故损失向减轻事故风险转变。通过事前管理工作,将发生事故的链条切断,将事故发生的概率降至最低,在发生事故后,通过应急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事故从发生直至处理结束,是对应急管理工作最好的检验和演练。第一,在事故救援过程中,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应急管理水平,发现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第二,根据事故处理、暴露出的问题和不断反思,对应急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修正和完善,更好地防止再次发生类似事故。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应急管理是煤矿生产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涵盖了安全生产工作全过程,如果应急管理做不好,煤矿生产及安全就失去保障。煤矿应深刻认识到应急管理与安全生产的重要关系,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深入分析研究,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升管理水平。

(1)完善应急管理法规标准。建议在《安全生产法》中,对应急管理建设方面增加更多条款进行要求。制定煤炭行业应急管理专项法规,对应急管理建设各项内容进行规范,并制定相应强度的罚则,加大对不合规煤矿的处罚力度。建立完善行业标准规范体系。

(2)构建完善的制度和体系。煤矿应急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必须按照有关规定要求,根据煤矿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组织编写并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确保制度覆盖全面、管理机构健全权威,责任落实到位,具有可操作性,与实际工作结合紧密。

(3)推动标准化建设、健全预案体系。应借鉴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做法,针对应急管理开展标准化建设,并开展检查考核,不具备基本的标准化等级的,视作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

(4)强化应急管理评估和审批工作。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后,更重要的是能有效运行,确保维持在一个高的水平上。如何评判其水平高低,这就涉及到评价问题,但目前对干应急管理能力的评价却没有成熟的方式。应当尽快建立完善的煤矿应急救援能力评估体系,周期性地评估应急管理工作,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完善。为保障应急救援预案科学、客观,煤矿应邀请外部专家进行评审,同时缩短应急预案评估周期,对预案进行动态完善和修正,使其符合煤矿动态生产的要求。

(6)深入开展协作能力建设。进一步规范签订救援协议双方责任和义务,煤矿应与签订协议救护队开展多层次的交流,就煤矿生产安全发生的较大变化与救护队建立沟通交流机制,确保救护队熟悉煤矿井下有关情况。制定兼职救护队伍的建设和管理规范,加强兼职救护队伍培训与训练,增强兼职救护队伍处理事故的实战能力。为应对更多复杂情况,尤其是救援力量不足的情况,在区域管理部门的协调下,煤矿应确定其他协助应急救护队伍。

应急管理建设是煤矿生产和安全的保障,是防范和化解事故风险和隐患,减少事故损失的重要手段,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新时代国家、社会及从业人员对于煤矿生产和安全提出更高要求,煤矿应深刻认识到应急管理极端重要性,切实转变观念,加大投入,在国家有关政策支持下,按照有关要求,结合煤矿自身特点,因地制宜,认真谋划优化应急管理工作。要以制度和管理为统领,从制度、管理、预案、装备、队伍、培训演练、信息化等方面加强和完善应急管理工作,同时适当开展探索和创新工作,为煤矿和从业人员营造安全可靠的工作环境,实现煤矿整体抗灾减灾能力根本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铁岗等.煤矿应急管理[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4

[2]吴宗之,刘茂.重大事故应急救援系统与预案导论[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

[3]吴兵,华明国,倪英杰,董文童.基于WebGIS的煤矿应急救援管理指挥系统研究[J].中国煤炭,2012(9)

[4]栗继祖,于国强,撖动,吉忠堂.煤矿事故应急预案及其关键技术研究[J].中国煤炭,2008(7)

[5]侯金玲,毕永华.我国煤了应急救援研究进展及建议[J].煤炭经济研究,2009(11)

[6]戚宏亮,宁云才.煤矿应急救援能力评估研究[J].煤炭技术,2017(4)

LiYanqiang

(NationalInstituteforOccupationalSafety,Chaoyang,Beijing100029,China)

AbstractEffectivelaws,policiesandmeasureshasbeenformulatedandpromulgatedintheemergencymanagementofcoalmines,soastosignificantlypromotethelevelofemergencymanagementincoalmines.Throughinvestigationandanalysis,therearemanyproblemsanddeficienciesintheconstructionofemergencymanagementincoalmineenterprises,andabiggapbetweentheconcept,system,plan,assessment,rescueequipment,teambuildingandtherelatedrequirements.Onthebasisofdiscussingtherelationshipbetweenemergencymanagementandhazards,safetyrisks,accidentpotential,accident,inviewoftheexistingproblemsanddeficiencies,theeffectivewaytoimprovethelevelofemergencymanagementwaselaborated,whichplaysapositiveroleinimprovingtheemergencymanagementconstructionandsupportcapacityofcoalmines.

Keywordscoalmine,emergencymanagement,safetyproduction,rescueplans

中图分类号TD-9

文献标识码A

引用格式:李艳强.提升煤矿应急管理水平探讨[J].中国煤炭,2018,44(10):163-167.

LiYanqiang.Discussiononimprovingthelevelofemergencymanagementincoalmines[J].ChinaCoal,2018,44(10):163-167.

作者简介:李艳强(1981-),男,山东省沂水县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信息研究院战略规划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博士,从事安全生产理论与技术研究。

THE END
1.新时代公民法律意识淡薄的现状及原因分析2.2相关法律制度法制体系不够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法治建设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无法可依的局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基本形成。但是一些法律的质量尚差强人意。一方面,由于违背立法规律或欠缺立法技术,致使制定出来的法律不能实行或难以实行。例如,有些法律规定太过笼统、抽象,缺乏可操作性,使得公民在遵https://www.fx361.com/page/2019/0719/5330779.shtml
2.违法建筑处置法律问题研究桂晓宽王才亮在其《违法建筑处理实务》一书中,具体写了违法建筑处置的一般规定和程序,并对一些案例加以分析,对违法建筑的处置提供了理论指导。 国内一些硕博士论文也对违法建筑做了深入的研究,如张开泽在《违法建筑的法律界定》中指出,由于我国对于违法建筑的法律界定不够完善,导致各地执法标准不统一,对于违法建筑的治理就不https://lawyers.66law.cn/s2e22638774951_i1350826.aspx
3.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不过,这一修正草案是否能够在法律中实现还需假以时日,同时,目前的问题在于还没用制定专门的社区矫正法,法律不完善,社区矫正工作没用得到法律的细化规定。司法行政机关实行社区矫正尚无明确的法律依据,立法的滞后也导致监管的缺失,社区矫正工作缺乏强制措施的保障。 http://sxhyfy.sxfywcourt.gov.cn/article/detail/2013/11/id/4427455.shtml
4.浅析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缺乏相应的财政、税收的优惠支持及相应的法律支持 我国农业保险本身发展就很滞后,再加上再保险机制不够完善,在现有的赔付条件下,一场大的天灾,将使得农业大面积减产甚至颗粒无收,保险公司面对的将是大量赔款后的亏损,使得风险过于集中在经营主体自身,亏损较大,而我国现行的《保险法》对农业保险尚未涉及,也没有制https://www.chinaacc.com/new/287_293_201010/22yi238307790.shtml
5.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8篇(全文)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2篇 1.护理队伍不稳定护理队伍人员流失是民营医院所面对的一个普遍而重要的问题, 若此问题未得到控制将严重影响整体护理质量。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护理工作者感觉地位低下, 工作无保障, 无归宿感, 对未来感到担忧;二是工作压力大, 待遇低, 生活缺乏保障;三是“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严重https://www.99xueshu.com/w/filemml6puvj.html
6.环境执法难的原因和对策(二)针对法律方面不足的对策分析 1.针对环境立法不够配套、完善,使环境行政执法难以准确到位的对策 立法机构应该对现行法律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完善立法体系,使环境执法有法可依。在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中,要加快环境执法由政策性管理过程过渡到法律性管理过程的进度,环保法律法规还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和WTO 规则的要求,属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420/20/5010165_111112791.shtml
7.我国法院适用CISG的问题成因及改进在实践中,CISG的适用方式存在路径混乱、法院对CISG的适用解释不统一、法院在援引CISG的形式上有待改进的原因在于,未能正确理解CISG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由此引发法律适用规则的混乱,加之关于CISG的适用缺乏统一的解释机制、司法者对CISG的熟悉程度存在欠缺等,应通过明确CISG的优先适用路径、完善对CISG的统一解释、提高http://www.iolaw.org.cn/global/en/new.aspx?id=70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