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出《刑法总论前沿问题研究》犯罪正当防卫犯罪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系列研究生教材

点击上图即可购买

《刑法总论前沿问题研究》

作者:王平主编

ISBN:978-7-5620-9914-7

定价:79.00元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1年11月

作者简介

王平199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志远2005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罗翔200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刑法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方鹏200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于冲2014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为,中国传统“四要件”犯罪论体系虽有诸多优势,但“一少一多”是其主要不足。“一少”是指中国传统犯罪论体系没有“有责性”或“责任阻却事由”的专门位置;“一多”是指中国传统犯罪论体系给所谓的“刑事责任”安排了一个专门的章节。本书在弥补这些不足的基础上采用两大阶层四个步骤的犯罪论体系。两大阶层是指犯罪构成要件阶层、犯罪阻却事由阶层。犯罪构成要件阶层包括客观构成要件和主观构成要件,犯罪阻却事由阶层包括违法阻却事由和责任阻却事由,从而在整体上形成认定犯罪的四个步骤。两大阶层四个步骤的犯罪论体系,既考虑到中国传统犯罪构成包括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现实,又吸纳了德日阶层体系的精髓,在犯罪阻却事由部分加入了责任阻却事由,从而使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以期顺利实现中国传统犯罪论体系的创造性转化。

目录

总序

序:努力实现中国传统犯罪论体系的创造性转化

第一部分刑法基础论

第一章刑法概说

第一节刑法的概念与性质

第二节刑法的目的与机能

一、刑法的目的

二、刑法的机能

第三节刑法的创制、完善与立法论研究

一、刑法的创制与完善

二、刑法立法论研究

第四节刑法体系、解释与解释论研究

一、刑法体系

二、刑法解释

三、刑法解释论研究

第二章罪刑法定原则

第一节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意涵

一、自由和民主精神

二、国民权利意识与国家守法意识

三、人权保障观念

第二节罪刑法定之形式侧面

一、罪刑法定形式侧面的要求

二、罪刑法定形式侧面要求的实现

第三节罪刑法定之实质侧面

一、明确性原则

二、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

三、罪刑平等原则

四、禁止残酷的、不均衡的刑罚

第三章刑法适用范围

第一节刑法的空间效力

一、刑法空间效力的概念与确定原则

二、我国刑法的域内效力

三、我国刑法的域外效力

四、我国刑法的普遍管辖效力

五、外国刑事判决的效力

第二节刑法的溯及力

一、我国刑法的溯及力及其原则

二、从旧兼从轻原则的司法适用问题

第二部分犯罪论体系争鸣

第四章犯罪论体系的含义和功能

一、犯罪论体系的含义

二、犯罪论体系的功能

第五章犯罪论体系的源流和发展

第一节德日阶层犯罪论体系的发展和经典体系

一、古典三阶层体系

二、新古典阶层体系

三、新古典暨目的论体系

四、罗克辛的目的理性阶层体系

五、沃尔特的实质的犯罪阶层体系

第二节英美双层次犯罪论体系

第三节苏联四要件犯罪论体系

第六章中国刑法犯罪论体系的变迁

第一节四要件说的引入和接受

一、四要件说犯罪构成理论的引入

二、犯罪构成理论研究的复兴

第二节第一次论争:四要件说基础上的改良

一、关于犯罪客体要件的去留之争

二、关于犯罪主体是否为犯罪构成要件的讨论

三、关于犯罪结果等要素的争论

四、对第一次论争的小结

第三节第二次论争:从平面体系走向阶层体系

一、关于犯罪构成要件的排列顺序的争论

二、关于正当化事由的体系性定位的争论

三、关于设立独立的责任、违法阶层的讨论

四、建构犯罪论体系几对关系的提出

五、犯罪论体系多元化的倡导

第三部分犯罪构成要件

第七章犯罪客观要件

第一节危害行为以及行为理论

一、自然行为论

二、因果行为论

三、目的行为论

四、行为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遭遇的难点

五、本书对危害行为的界定

第二节不作为行为与不作为犯

一、纯正不作为犯与不纯正不作为犯的区分及其意义

二、不作为犯的构成要件

三、违反作为义务在体系上的地位

第三节行为对象

一、行为对象与保护客体的关系

二、行为对象的确认

三、行为对象的作用

第四节危害结果

一、危害结果的样态

二、危险结果的界定

三、结果犯、具体危险犯、抽象危险犯

四、不同立场下“危害结果”不同的体系地位

第五节因果关系

一、因果关系的作用和功能

二、因果关系的理论

三、本书的立场:客观的相当因果关系说

第八章犯罪主观要件

第一节故意

一、故意的构成要件

二、故意的认识内容

三、间接故意与轻信过失的区分

第二节过失

一、过失犯的构成条件和注意义务

二、轻信过失和疏忽过失的构成条件

第三节事实认识错误

一、事实认识错误的分类

二、法定符合说与具体符合说

三、包摄的错误

第四部分犯罪阻却事由

第九章违法阻却事由

第一节违法阻却事由概述

一、违法阻却事由的根据

二、主观的正当化要素

三、违法阻却事由的分类

第二节正当防卫

一、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

二、防卫过当与特殊防卫

第三节紧急避险

一、紧急避险的性质

二、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

三、避险过当

四、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异同

第四节被害人承诺的行为

一、被害人承诺行为的体系地位

二、被害人承诺行为的成立条件

第五节其他违法阻却事由

一、自救行为

二、义务冲突

三、法令行为

四、正当业务行为

第十章责任阻却事由

第一节责任概说

一、心理责任论和规范责任论

二、道义责任论、社会责任论和法律责任论

第二节责任能力的阻却

一、年龄与责任能力

二、生理与责任能力

三、原因自由行为

第三节法律认识错误

一、主要的学说观点

二、责任说之提倡

三、常见的法律认识错误及其处理原则

四、违法阻却事由的认识错误

第四节责任过失的阻却

第五节缺乏期待可能性

一、期待可能性的概念

二、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标准

第五部分犯罪特殊形态

第十一章未完成罪

第一节未完成罪概述

一、未完成罪的概念与特征

二、未完成罪的意义

三、未完成罪负刑事责任的根据

第二节犯罪预备

一、犯罪预备的概念

二、犯罪预备的特征

三、犯罪预备的类型

四、犯罪预备的处罚

第三节犯罪未遂

一、犯罪未遂的概念与特征

二、犯罪未遂的类型

三、不能犯

四、未遂犯的处罚

第四节犯罪中止

一、犯罪中止概述

二、犯罪中止的成立条件

三、犯罪中止的类型

四、犯罪中止的处罚原则

第十二章共同犯罪

第一节共同犯罪概述

一、共同犯罪的概念与性质

二、共同犯罪成立的条件

四、共犯理论与其他理论结合的考量

第二节我国共同犯罪人的分类与处罚

一、主犯

二、从犯

三、胁从犯

四、教唆犯

第三节帮助行为的正犯化

一、帮助行为正犯化的基本范畴与立法梳理

二、刑法分则中帮助行为正犯化的类型解读与罪名审视

三、帮助行为正犯化的理论纷争与反思

四、帮助行为的刑法评价思路与正犯化路径

第十三章罪数与竞合

第一节罪数概述

一、罪数的概念及意义

二、区分罪数的标准

三、罪数的类型

第二节实质的一罪

一、继续犯

二、想象竞合犯

三、结果加重犯

第三节法定的一罪

一、转化犯

二、结合犯

三、惯犯

第四节处断的一罪

一、连续犯

二、吸收犯

三、牵连犯

第六部分刑罚论

第十四章刑罚裁量

第一节责任刑与预防刑关系辨析

一、刑罚正当化根据意义上的报应与预防的关系

二、刑罚适用层面的责任刑与预防刑的关系

第二节刑罚裁量概述

一、刑罚裁量的概念

二、刑罚裁量的原则

三、刑罚裁量的内容

第三节量刑情节及其适用

一、量刑情节概述

二、量刑情节的分类

三、量刑情节的适用

四、刑罚裁量的步骤与方法

第四节刑罚裁量制度

一、累犯

二、自首

三、坦白

四、立功

五、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第五节数罪并罚

一、数罪并罚的概念与特征

二、数罪并罚的原则

三、我国刑法关于数罪并罚适用的几种特别情形

第十五章刑罚执行

第一节刑罚执行概述

一、刑罚执行的概念

二、刑罚执行的内容

三、刑罚执行的原则

第二节缓刑

一、我国缓刑制度的特点及其适用

二、缓刑人员的身份定性与汉语表达

三、我国缓刑制度之改革与完善

第三节假释

一、我国假释制度的特点及其适用

二、我国假释适用标准之改革与完善

三、我国假释适用对象之改革与完善

第四节减刑

一、我国减刑制度的特点及其适用

二、我国减刑制度之改革与完善

三、关于减刑制度存废之争

第十六章恢复性司法

第一节恢复性司法概述

一、恢复性司法的概念

二、恢复性司法的要素

三、恢复性司法的目标

第二节恢复性司法的基本模式与实施效果

一、恢复性司法的基本模式

二、恢复性司法的内在价值

三、恢复性司法实施的效果

第三节恢复性司法兴起的背景及其启示

一、恢复性司法兴起的背景

二、恢复性司法兴起的启示

目录可上下滑动查看

《刑法总论前沿问题研究》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系列研究生教材”。能够参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教材的编写,我感到很荣幸,同时也有压力。所幸得到本系列教材编审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以及其他四位作者的鼎力相助,本书写作最终得以顺利完成。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观背景下,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兼具国际视野的学术话语体系,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是新时代赋予中国法律学人的历史使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系列研究生教材”的一部分,本书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5月3日在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提出的要求,要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努力以中国智慧、中国实践为世界法治文明做出贡献。对世界上的优秀法治文明成果,要积极吸收借鉴,但也要加以甄别,有条件地进行吸收转化,不能囫囵吞枣、照搬照抄。这是本书创作的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刑法学深受大陆法系国家刑法学理论的影响,特别是大量借鉴、吸收了苏联、德国、日本等国优秀的刑法学理论成果,受益良多,但中华文明自身的刑法文化底蕴从未消失。几千年的中国法制史和法律思想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紧锣密鼓的刑事法治实践,产生了诸多的“中国问题”以及独具中国智慧的解决方案。我们要紧扣时代脉搏,对中国当下丰富多彩的刑事法治实践及时做出理论上的回应。本书注重将国内外刑法学理论研究最新成果与中国当前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相结合,深入系统地研究新时代中国刑法所面临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现中国刑法学者的新视野、新思维、新成果,为总结和提炼刑事法治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建设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刑法学学科体系、学术话语体系和教材体系,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犯罪论体系之争,主要表现为(但不限于)所谓的德日“三阶层”与中国传统“四要件”之争。通过争论,双方各自的优缺点都得到了较为充分地展示。本人以为,中国传统“四要件”犯罪论体系虽有诸多优势,但“一少一多”是其主要不足。“一少”是指中国传统犯罪论体系没有“有责性”或“责任阻却事由”的专门位置;“一多”是指中国传统犯罪论体系给所谓的“刑事责任”安排了一个专门的章节。

先说“一少”。

一旦将阶层式思维进行到底,不法与责任的区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就出现了,并由此倒逼对传统“犯罪构成四要件”及其所属要素进行重新筛选、排列和组合,新的改革任务随之而来。

再说“一多”。

中国传统犯罪论体系另一个主要不足,在于给所谓的“刑事责任”安排了一个专门的位置,很多时候是设置了一个“刑事责任”专章,但这个“刑事责任”专章不是放在“正当化事由”之后,而是放在整个犯罪论(包括犯罪的所有特殊形态即未完成形态、共犯形态和罪数形态)的最后部分。这个“刑事责任”专章,距离德日阶层式体系中“有责性”或“责任阻却事由”位置,心理感觉并非特别遥远,名称上也有相似之处(都有“责任”二字),内容偶尔也有一些重合,比如责任的概念、特征、本质、根据等,但实际上两者差别巨大。这个“刑事责任”专章的内容,基本上是没有多少实质关联的各类刑法学知识的组合。将缺乏实质关联的内容放在一起,以“刑事责任”统领之,其所起到的作用必然十分有限,并且造成了许多混乱。

我认为,中国传统犯罪论体系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但对于其中的缺陷和不足,也应当进行改革与完善,其中最为关键和紧要的就是要妥善处理好这宏观结构上“一少一多”的问题,这是当前的主要矛盾。本书犯罪论体系的设计做到了这一点,即增加这“一少”,去掉这“一多”。至于在具体细节上如何安排,可以有多种选项,可以安排成三阶层,也可以安排成两阶层、四阶层,甚至是更多阶层。本书在犯罪论体系上采用两大阶层四个步骤的结构。两大阶层指犯罪构成要件阶层、犯罪阻却事由阶层。犯罪构成要件阶层包括客观构成要件和主观构成要件,犯罪阻却事由阶层包括违法阻却事由和责任阻却事由,从而在整体上形成认定犯罪的四个步骤。两大阶层四个步骤的犯罪论体系既考虑到中国传统犯罪构成包括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现实,又吸纳了德日阶层体系的精髓,在犯罪阻却事由部分加入了责任阻却事由,从而使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以期能够顺利实现中国传统犯罪论体系的创造性转化。

以我国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实务见解为基调,强调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是本书基本的学术立场和学术风格。如此设计,还基于以下两点考虑:其一,在形而下意义上,降低了多人写作学术立场上协调统一的难度。由于是五人共同写作,很难保持学术立场和理论逻辑上的前后绝对一致。强调以实务见解为基调,就是让逻辑和经验共同发挥作用,多人写作协调统一的难度就会降低,当然,这不代表对实务没有批评。其二,在形而上意义上,我认为包括刑法学在内的绝对的法学科学化是不可能做到的。法学应当努力科学化,但也只能是“在路上”,不可能真正地完全实现,“虽心向往之,但终不能至”。逻辑和经验的有机结合,是法学的最终归宿,刑法学当然也不例外。

全书分为六个部分:“刑法基础论”“犯罪论体系争鸣”“犯罪构成要件”“犯罪阻却事由”“犯罪特殊形态”与“刑罚论”。“刑法基础论”部分三章,分别是“刑法概说”“罪刑法定原则”“刑法适用范围”等刑法基础性理论问题。“犯罪论体系争鸣”部分包括“犯罪论体系的含义和功能”“犯罪论体系的源流和发展”“中国刑法犯罪论体系的变迁”三章内容。“犯罪构成要件”部分两章,分别探讨犯罪构成的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犯罪阻却事由”部分两章,阐述违法阻却事由和责任阻却事由的基础理论与具体制度。“犯罪特殊形态”部分包括“未完成罪”“共同犯罪”和“罪数与竞合”三章内容。最后是“刑罚论”部分三章,分别论述“刑罚裁量”“刑罚执行”和“恢复性司法”。

全书由我和王志远教授、罗翔教授、方鹏副教授、于冲副教授组成研究团队,共同编写完成。由我担任主编,负责大纲的拟定和全书的协调统稿。具体分工如下(以撰写内容先后为序):

王志远:第一部分——刑法基础论

方鹏:第二部分——犯罪论体系争鸣

第三部分——犯罪构成要件

罗翔:第四部分——犯罪阻却事由

于冲:第五部分——犯罪特殊形态

王平:第六部分——刑罚论

本书虽冠以“刑法总论前沿问题研究”之名,但由于刑法学理论研究和刑事法治实践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所谓的“前沿问题”只能是相对的。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不论是对本书总体框架的设计,还是对每个具体问题本身的研究,均有诸多不足之处,诚恳欢迎法学界、法律界专家学者和法学专业的同学们批评指正。

是为序。

王平

2021年9月12日

于中国政法大学学院路校区科研楼

同套系教材推荐

《社会法学前沿问题研究》

(点击购买本书)

作者:赵红梅主编

ISBN:978-7-5620-9758-7

定价:55.00元

出版日期:2020年12月

本书为我国第一部社会法学研究生精品教材,共分五章,内容包括:社会法基础理论前沿问题、劳动法前沿问题、社会保障法前沿问题、慈善法前沿问题、卫生法前沿问题。这些问题体现了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回应了我国法治社会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也反映了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本书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反映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客观现实和社会法学理论的发展动态,试图呈现我国社会法学理论的前沿问题和最新成果。

《法学方法论前沿问题研究》

作者:舒国滢王夏昊雷磊著

ISBN:978-7-5620-9441-8

定价:59.00元

出版日期:2020年8月

《行政法前沿问题研究》

作者:马怀德主编

ISBN:978-7-5620-8479-2

出版日期:

2018年8月第1版

2020年8月第2次印刷

本书共设十四章,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与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行政体制改革与行政组织法;行政决策;行政规范制定;行政执法改革;完善行政许可制度;合作行政与行政法的制度革新;信息化时代的法治政府建设;行政解决民事纠纷;行政监督与问责;行政复议制度;行政检察监督。这些问题都体现了法治政府建设的基本要求,回应了我国法治政府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也反映了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任务。本书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注重反映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客观现实和行政法学理论的发展动态,试图呈现我国行政法学理论的前沿问题和最新成果。

《经济法前沿问题研究》

作者:李曙光著

ISBN:978-7-5620-9045-8

定价:80.00元

本书的定位为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前沿问题的经济法学研究性教材。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全面深化改革要以法治来引领,以法律转型来推动经济和社会转型。本书通过对经济法的转型、产业政策法、价格法、产权保护、公司法、破产法、反垄断法、金融法、国有资产法等九个领域前沿问题的研究,对经济社会的复杂现实进行深入分析并作出科学总结,为经济法真正成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推动经济进步的良法贡献力量。这本研究性教材也希望为同学们打开一扇创新、思考之门,直奔问题而去,以学科交叉视角观察和解决中国法治社会实践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希望能够激发具备学术敏锐性的学生的兴趣和深究意识,真正参与到中国经济法的转型中来。

THE END
1.法律基础知识概述法律常识法规解读司法体系什么是法律? 法律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利和义务而制定的规则。它通过立法、司法和行政的形式,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法律基本知识有哪些内容,首先要了解其概念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 立法与司法体系 法律的制定过程称为立法,而执行法律的部门叫做司法机关。在这个过程中,立法机关根据社会需求出台https://www.gntpr.com/ke-pu-wen-zhang/78999.html
2.法律基本知识有哪些内容我该知道的那些简单法律事儿在我们平凡的日子里,法律就像一盏明灯,照亮着我们每一步的选择和行动。然而,有的人可能会问:法律基本知识有哪些内容?这不仅是对法律的一种好奇,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法律。简单来说,法律就是规则,是国家为了维护秩序、保障公民权利、促进社会稳定而制定的规定。这就意味着,https://www.1lhyh3ij.cn/tu-pian-zi-xun/412369.html
3.法则解析揭秘法律知识的精髓简介一、法则之源:法律基本知识的定义与重要性 法律是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总体,涉及到个人、集体和国家之间的权利与义务。法律基本知识不仅关乎个人的合法权益保护,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秩序的维护。了解法律基础,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文明之根:宪法与基本人权 宪法是国家最高の法律,它规定了国家机关及其https://www.8rxpphi2.cn/sheng-zhu-yang-zhi-ji-shu/457368.html
4.法律基础知识概述法律教育与实践融合 理论与实践是一种不可分割的情感联系,而这也是我们学习任何一种语言或技能时最常见的心理状态。在学习新鲜出炉的人工智能伦理方面,或是在研究如何处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时,都不乏这种情境发生。因此,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是提高个人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果能让学生从第一天开始就认识到https://www.fikyjuyw.cn/tu-pian-zi-xun/51049.html
5.法制观念还是法治观念的区别?法制观念更多地关注于法律制度本身,包括法律的制定、执行以及人们对其的遵守情况。法治观念:则更加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的理念,它是对整个法律体系的信仰和遵循。法治观念是指人们对法律的性质、地位、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也就是依靠法律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治理社会的观念。它强调的是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1145161093306397&wfr=spider&for=pc
6.大学生对法律的认知有多少?大学生对于法律的认识?你对法律有什么看法? 一部法律是一个国家的尊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有人人尊法守法,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 法律就是以国家名义告诉你什么事是应该做的,什么事是不应该做的。 你主张的权力也不能随心所欲。 你不遵守那就逼着你遵守,这没有什么好商量的。 不信你就试试。 国家会告诉你什么叫规矩。 什么叫尺寸https://m.edu.iask.sina.com.cn/jy/1XQgrjfOIP.html
7.夜半钟声(145)——对法和法律的一点认识法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把价值剔除以后只剩下僵硬的评述。还好我在大二以后开始接触了一些浪漫派的东西,喜欢上了诗学和艺术,虽然毫无建树,但确实能够让自己免于在实证法学中沉沦下去。思前想后,倒是觉得可以就自己对法的一些印象和浅薄的认识写一些文字,说一些想法。也算是给自己的一个总结,并用这个总结当做https://zhuanlan.zhihu.com/p/504501449
8.从法律角度谈谈对这件事的看法(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当,请批评但对当事人造成的伤害能够弥补吗?我们可以不懂法律,但请不要头脑发热被有心之士带动,以为自己是个正义的热心网友。 被无端网络暴力的人太惨了,你可以设想在现实生活中被一个人无端诋毁都会难过的要死吧?那漫天的恶意叫正常人如何去承受?有实锤吗?有证据吗?是jc吗?你认识他们吗?所以,真的,追星前,请当个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24483090/
9.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举措5篇三、法治教学,提高学生对法律意识的认识 在现实社会中所有的人们都要遵纪守法,正因为法律的存在才能 够让社会保持安宁的状态,所谓规矩,就是人们说话、做事的基本原 那么,也是人们应该遵守的行为准那么。因此,作为思想道德教学老师, 应该注重提高学生法律意识,让学生利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利益,形成 良好的社会道德品质。例如http://www.360doc.com/document/24/0716/09/79930059_1128885328.shtml
10.事案评论量刑法学网进而,人们进一步地认识到,“既然刑事立法本身就是模糊的,且这种模糊性只有借助法官的解释才能确定;普通公民的不知法就可能与个人的努力是否足够无关。相应地,对法律的认识错误也就不一定应受谴责。因为完全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行为人已经履行合理的注意义务,但仍然不知法或者对法做不同于法官解释的错误理解。”[5]https://liangxing.swupl.edu.cn/xfsy/sapl/241615.htm
11.蒋传光:马克思主义法学为什么是有意义的?马恩原典经济决定法律的基本原理,为马克思主义法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最扎实的基础。但是法律作为一个社会结构的复杂现象,在理解经济对法律的根本决定作用之外,还必须了解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组成部分的法律,对经济基础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把对法律的认识建立在真正科学的基础之上。 http://www.marxistjuris.com/show.asp?id=713
12.关于法律的认识论文12篇(全文)关于法律的认识论文 第3篇 摘要: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与现行法律在物质条件、社会秩序结构、法律文化本位、法的人性基础以及对法本身的认识等方面存在着矛盾与冲突,而在刑罚的罪刑法定、对权力的限制以及人权保障等方面又有相契合之处。如何更好地规避其劣势,吸收其优势,最妥善地途径便是应当在现代法治理念指引下,积极探https://www.99xueshu.com/w/ikey9en64a62.html
13.法律认识错误问法百科法律认识错误,也称违法性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或者应受怎样的处罚,有不正确的理解。 一、法律认识错误的内容 (一)法律认识错误的概念及实质 法律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或者应当受到何种处罚的错误认识。是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https://www.51wf.cn/view-term-changelist/5807
14.关于法律的论文(精选5篇)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法律的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法律的论文 篇1 【摘要】 在依法治国和依法治校的战略背景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要充分认识法治化对http://mip.biyelunwen.yjbys.com/fanwen/falv/663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