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是2月9日,日本舞鹤市政府送给友好城市大连的物资上的诗句。
2月10日,日本富山县捐赠辽宁省1万枚口罩,写的是:“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日本友人捐物资加古诗,已成标配。
来自:中新网
近日,日本街头募捐的展台上挂着“山川异域、日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加油武汉,加油中国”。一个日本女孩穿中国旗袍募捐,向路人不停鞠躬,让人感动。
日本自民党也在2月10日表示,每位自民党议员也将捐助5000日元:“邻居有难,日本自然要伸出援助之手,全力支持。”
“与子同裳”,中国诗歌中的兄弟情在日本流传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这一句来自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全诗如下: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
相对日本长屋王的“山川异域”,国人对这句诗很熟悉。尤其是衍生出“同袍”“袍泽之谊”(战友情、兄弟情)等词汇,广播人口。
这首诗讲的是什么呢?对这首诗的解读一般分两种。
以郑玄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这首诗是秦国人讽喻秦康公的。秦康公好战,秦国人写这首诗,说他穷兵黩武,平时不曾对百姓说“与之同裳/袍”,只有打仗时才说“与子同仇”。
朱熹《诗集传》
另一种是以朱熹为代表,认为秦人崇尚勇武,轻生忘死,所以军人之间会说“与子同裳/袍”,面对国家的战事,都奋勇百战,同仇敌忾。
这些词,让我们在另一片土壤上看到另一个“文化的中国”
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影响,隋唐时,日本人十分崇尚中国文化,很多日本人的文化修养也很高——比如长屋王。
安倍仲麻吕(698年—770年),朝臣姓,安倍氏,汉名晁衡。影视剧《妖猫传》中阿部宽饰演的晁衡形象。
又如曾与王维、李白知交甚深的晁衡,他写的“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林”“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等汉诗,非常精彩。
日本人也把《诗经》、白居易、王昌龄的诗歌,以及宗教、建筑等文化带回日本。因此“与子同裳”“明月何曾是两乡”被印在捐赠物资上,送来中国。
白居易在日本深受喜爱,对日本诗歌产生的重要影响。
在日本,还有一些我们不常用的古语,以及按中国造词法造的日本成语,让我们在另一片土壤上看到另一个“文化的中国”。
「心象風景」:指在人脑海中浮现的风景,借鉴自身所见所闻,意识中出现的形象。
「有為転変」:転是“转”的日本汉字,指世间万事万物不停变化,片刻也不会停留。
「群青日和」:群青,深蓝色;日和,晴天。即蔚蓝晴空的好天气。
「風樹之嘆」:指想尽孝时双亲已不在,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同源,出自汉代典籍《韩诗外传》。
「八方美人」:无论是从哪个方向看都是美人,也指那种谁都不得罪的人。
「花鳥風月」:大自然的美好景色。
「花舞小枝」:将绽放的花朵支撑起来的小小枝条。
「會者定離」:世上常会的人也必有离散之时,相遇的人终究还是要分开。出自《佛遗教经》。
「森羅万象」:世间万事万物。这个词在中国也常用,出自《景德传灯录》。
「小春日和」:指立冬至小雪之间出现的温暖如春的天气,此时一些果树会如春天一样开二次花。中国叫“十月小阳春”。
「白河夜船」:酣睡之中不知身边事物变换。白河是日本京都镰仓,这是产自日本本土、是用中国成语形式造出来的词汇。
「一期一會」:一辈子就一次的事物。
「以心伝心」:伝是“传”的日本汉字,指心领神会。
「三日坊主」:形容一个人无论干什么事情都只有三分钟热度,没有长性。
「烏兔匆匆」:形容光阴似箭,时光飞逝。
「多岐亡羊」:比喻选择太多反而会无所适从。中国有“歧路亡羊”,出自《列子·说符》。
「月下氷人」:是月下老人(月老)、冰人的合称,撮合男女姻缘的人,媒人。月老出自《续玄怪录》,冰人典出《晋书》。
「一生懸命」:在某件事物上投注上自己的生命。
「愛別離苦」:指与爱的人离别的痛苦。在中国也用,出自佛经《瑜伽师地论》。金代元好问有词“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偕老同穴」:生同衾,死同穴。白头偕老和死同穴的组合。明代关汉卿《西厢记》也有“生则同衾,死则同穴”。
「一陽来復」:冬去春来,物换星移,在日本也指坏事情会向好事情转化。出自《易经》孔颖达疏。宋王安石《回贺冬启》有:“伏以四序密移,一阳来复。”
中日文化渊源深厚,还体现在日本年号,多出自《易经》《尚书》《诗经》。当下的年号“令和”出自《万叶集》,也是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诗歌集。中间仍有不少汉字,比如“令和”的出处“初春令月,气淑风和,梅披镜前之粉,兰薰佩后之香”。
这本日本最早的和歌集,成书于8世纪。其中五七调的长短句与汉诗中的五言、七言关联密切,还有七夕、神仙等中国典故。
直到13世纪编纂的《新古今和歌集》,序言仍然是汉字:“夫和歌者,群德之祖、百福之宗也。”与中国古代文化,可谓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