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姓(fǎxìng),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61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法姓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战国晚期齐襄王田法章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后汉书·法雄传》记载,齐襄王田法章之后,本姓田,齐灭于秦,子孙不敢称田姓,故以法为氏。
田法章,公元前283~前265年在位,战国末期的齐国君主,史称齐襄王,是齐湣王田地的太子。
战国晚期的齐湣王在执政时期(公元前301~前284年在位),大力整熵军备,使齐国强大起来,他依仗强盛的军力四处炫耀武功,东征西伐,先是联合韩、魏等国几次进攻秦国和楚国,后来,又趁燕国内乱之机攻破燕国,还杀死了燕王哙,之后占领燕国三年,引起燕国人民的极大不满和各国诸侯的抗议,最后齐军在一片反对声中被迫撤军。
周郝王姬延四年(燕昭王姬职元年,公元前311年),新即位的燕昭王为了报仇,竭力准备攻齐。周郝王二十九年(齐湣王十六年,宋君子偃四十三年,公元前286年),齐湣王又灭掉了宋国,独霸了宋国的所有土地,再次引起各诸侯国的不满。燕昭王见时机已到,便在周赧王三十一年(燕惠王二十八年,田齐湣王十八年,公元前284年)以著名的乐毅为帅,联合了秦、楚、赵、魏、韩五国联军一齐攻打齐国。
乐毅率军一连攻克了齐国的七十余座城池,齐国仅剩下莒城(今山东莒县)和即墨(今山东平度)这两座城池尚在坚守中,几乎已经处于亡国之态。齐湣王在仓皇之下逃到莒城,楚军假装愿意助齐国,却进入莒城杀死了齐湣王,太子田法章连忙化装成平民,逃到莒城太史敫的家中当了一名仆人,去“田”姓以名字改姓为法氏,才避过这一场灾祸。
太史敫有个女儿,她见法章言行举止都像是有身份的人,知道他不是平常的百姓,又同情他的遭遇,就经常接济他,接触次数一多,两个人彼此相爱了,私下定了终身。几个月后楚军从莒城撤走,齐国军民到处寻找齐湣王的后人,田法章这才说明自己的身份,在周郝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年)被拥立为齐襄王。
莒城和即墨在齐国的临淄勇士田单的指挥下,顽强抵抗了五国联军五年多,使其疲惫不堪,纷纷撤回,只余燕军还在相持。田单在稳定内部的同时,为除掉最难对付的敌手乐毅,又派人入燕行反间计,诈称:乐毅名为攻齐,实欲称王齐国,故意缓攻即墨,若燕国另派主将,即墨指日可下。燕惠王本怨乐毅久攻即墨不克,果然中计,派另一大将骑劫取代了乐毅,乐毅无奈只得投奔赵国,从此燕军在战略上丧失了所有的优势。
田单进而麻痹燕军,命精壮甲士都隐伏在城内,仅用老弱﹑妇女登城守望。又派使者诈降,派遣即墨富豪持重金贿赂燕将,假称即墨将降,惟望保全妻小。围城已逾三年的燕军,急欲停战回乡,见大功将成,只等受降,更加懈怠。
到了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田单见反攻时机成熟,便开始进行反击。他集中了千余头牛,角缚利刃,尾扎浸油芦苇,披五彩龙纹外衣,于一个夜间下令点燃牛尾芦苇,牛群负痛从城脚预挖的数十个信道狂奔燕营,五千精壮勇士则紧随于后,城内军民擂鼓击器,呐喊助威。
燕军见火光中无数角上有刀﹑身后冒火的怪物直冲而来,惊惶失措。田单率领齐军勇士乘势冲杀,城内军民紧跟助战,燕军大乱之下夺路逃命,互相践踏,燕军统领骑劫在混乱中被杀。田单率军乘胜追击,齐国民众也持械助战,很快将燕军逐出国境,尽复失地七十余城。随后,田单迎接田法章回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区),正式即位为齐国君主,田单则受封为安平君。
五十余年后的秦始皇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军以大迂回战略避过布防于齐国西南地区的五十余万齐国主力大军,绕道燕国从北方攻入空虚的齐国腹地,一举破其都城临淄城,俘虏了齐王田建,齐国就此灭亡。
亡国后的故齐襄王的庶子族人因避秦军的残酷搜杀,不敢再称田氏,便以齐襄王曾用过的姓氏“法”为姓氏,改称法氏,世代相传至今。
法氏族人大多尊奉齐襄王田法章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法曹,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法曹,是汉朝时期设置的官位,专职负责掌管邮递驿传,属下有兵卒,兼管沿途治安与辑盗。
在史籍《后汉书·百官志》中记载:“法曹,主邮驿科程事。”后世的魏、晋、隋、唐等朝代沿袭,隶属于丞相府或三公府,置有法掾一人主管,官秩三百石。
到了唐、宋时期,法曹的行政职能改变,成为地方司法机关长官的称谓,如在《唐书·百官志》中记载:“法曹,司法参军事,掌掬狱丽法,督盗贼,知赃贿没人。”因此亦称“法曹参军”。这种官称和职能在唐朝时期即为倭奴国学去,至今日本国的司法官员以及律师等,依然被称作“法曹”。
在法曹、法曹参军、法掾等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省称法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宋朝时期官吏法酒库,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法酒库,是北宋王朝设置的一种官位,专有法酒署,隶属于光禄寺,其主要职能就是掌按法式配酿酒原料,监督酿酒工序,检查酿酒质量,以供王朝宫廷尊享、祭祀活动、赏赐之用,属于官家酒坊的行政长官,亦称“法酒库使”。在法酒库属下还有法酒监二人,是法酒库的左右手,一般以朝臣、三班使臣、或内侍充任。
在法酒库、法酒监官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省称法氏,世代相传至今。
另外,在宋朝时期还有一种法酒库使的官位,隶属于东班诸司使,即属于文官班列。这种法酒库使实际上没有具体职掌,只是虚衔,仅为升迁之阶,待有官位空缺之时,吏部从法酒库使中择优补缺。多有忠厚老实且不懂行贿和迎合拍马者,总是坐落于法酒库使之位,终生不得志。
在法酒库使、法酒监等的后裔子孙中,亦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省称法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契丹族,出自辽国时期官吏法物库,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法物库,是宋朝时期辽国政权设置的官位,隶属于南面朝官太常寺,主要职责就是掌管祭祀、乐器、车驾、卤簿等事务。官位设置有法物库使、法物库副使,为正副行政长官。
金国推翻了辽国政权之后,亦仿设有法物库,但隶属于尚书兵部,后又改属太常寺,法物库使官秩为从六品。属下除了有法物库副使以外,还增设了法物库直长。
在法物库使、法物库副使、法物库直长等的后裔子孙中,亦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汉化省称法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清朝时期,蒙古族人中的伍尧氏一族来到中原,为适应汉族习惯,取“法”字为汉化姓氏,称法氏,世代相传至今。例如清朝乾隆年间著名的文学家法式善,其祖先就是该支蒙古族的伍尧氏氏族。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赫舍里氏,亦称何舍里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纥石列和金旧部“纥石烈”,以部为姓,满语为HeseriHala,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伯都讷(今吉林松源)、多尔济河(今俄罗斯滨海地区)、黑龙江色钦及穆理哈村(今吉林东丰小四平镇一带)、塔散堡(今辽宁锦县塔山)、长白山区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何氏、高氏、康氏、赫氏、张氏、芦氏、贺氏、索氏、英氏、郝氏、黑氏、佟氏、普氏、桂氏、艾氏、法氏等。该支满族法氏鼻祖为辅佐康熙大帝,恩授一等公的重臣赫舍里·索尼的孙子、一等公赫舍里·法保,在其后裔子孙中即有以先祖名字首音的谐音汉字“法”为姓氏者,称法氏,世代相传至今。
⑵.满族萨察氏,亦称沙岔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撒铲”,以姓为氏,满语为SacaHala,汉义“盔”,世居瓦尔喀浑春(今吉林珲春)、长白山区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沙氏、谢氏、隗氏、白氏、魁氏、法氏等,还有乾隆大帝所赐的谢氏,为官身姓氏。该支满族法氏鼻祖为清初位列十六大臣、宁远城守尉、世职二等轻车都尉的萨察·额孟格之子萨察·法福理,他以自己名字的首音的谐音汉字“法”为姓氏,称法氏,其子就叫法喀,后来官至满洲都统。
⑶.满族他塔喇氏,亦称他塔拉氏,满语为TataraHala,汉义“特别多”,世居查库木(查昆木、扎库木,今辽宁省抚顺)、安褚拉库(今松花江上游二道江流域)、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扎克丹(今辽宁抚顺)、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部)、长白山区、马察(今吉林浑江西南部)、占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乌苏(今吉林伊通)、伊兰木(今甘肃兰州皋兰)、海州(今辽宁海城)、十方寺(今辽宁沈阳石佛寺)、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谭氏、舒氏、劳氏、查氏、法氏等。该支满族法氏鼻祖为他塔喇·法谭,满洲正红旗人,世居瓦尔喀,从征叶赫、辽阳,授佐领,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擢副都统兼工部理事官,累进世职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在塔喇·法谭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的首音的谐音汉字“法”为姓氏者,称法氏,世代相传至今。
⑷.满族乌扎喇氏,满语为UjaraHala,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蒙古族、锡伯族、卦尔察共有姓氏,亦称兀札喇氏、吴扎拉氏,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白石(今黑龙江牡丹江镜泊湖)、萨尔和(今俄罗斯共青城南部)、瓦丹(今黑龙江牡丹江宁安)、庙噶山(今黑龙江汤原,一说在今俄罗斯黑龙江口庙街)、黑龙江沿岸等地。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所冠汉姓为吴氏、乌氏、武氏、丰氏、关氏、窦氏、法氏等。该支满族法氏鼻祖为乌扎喇·额楚,满洲镶黄旗人,世居萨哈尔察,因征明有功,累加世职二等轻车都尉,仕至江宁将军。其子为一等轻车都尉乌扎喇·法保,在他的后裔子孙中,亦有以先祖名字的首音的谐音汉字“法”为姓氏者,称法氏,迁避于扶风郡一带,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改姓为氏。
据文献《中国回族大辞典》中的记载:法氏,回族姓氏之一。
艾布·贾法尔为柏柏尔女释奴所生,是首任哈里发艾布·阿巴斯之弟,曾任省督。公元754年(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三年),其兄艾布·阿拔斯去世后,艾布·贾法尔继任哈里发(公元754~775在位)。艾布·阿巴斯与艾布·贾法尔兄弟俩,都是穆斯林圣者穆罕默得的岳父。
艾布·贾法尔其人富于谋略,手段多变,在政治上消灭异己,镇压反对派的武装起义。执政后,他利用穆斯林的力量击败了与他争夺哈里发职位的叔父阿卜杜拉·伊本·阿里,并将其囚禁致死;接着又杀害了开国元勋艾布·穆斯林,消除了政治隐患。后又派兵镇压了阿曼及叙利亚地区的哈瓦利吉派、北非艾巴德派,以及波斯和中亚各地的农民起义,稳固了阿巴斯王朝的统治。
艾布·贾法尔将昔日的同盟什叶派视为最危险的反对派,曾密令希贾兹和伊拉克总督追捕、拘禁阿里后裔及追随者,相继杀害了哈桑的两个重孙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公元?~762年待考)和易卜拉欣(公元?~763年待考),并将其悬挂首级示众。艾布·贾法尔的这些高压政策,对阿巴斯王朝政治的巩固起了重要作用。
公元762年(唐高宗李治唐上元三年),艾布·贾法尔将首都从安巴尔迁往历时四年建成的巴格达新城,汉义即“和平之城”。他在圆形城的紫禁城内建有豪华的宫殿、官邸、清真寺和花园,成为阿巴斯王朝的政治、宗教、文化、学术中心。
在宗教上,艾布·贾法尔以“正统信仰的捍卫者”自诩,推崇圣训派的教义和教法主张,视什叶派为“异端”。他任用正统派教法学家为宫廷宗教顾问和各行省教法官,下令各地清真寺在主麻聚礼日要为自己祝福。为表示其信仰的虔诚,艾布·贾法尔多次亲率王室成员及官吏到麦加朝觐,主持克尔白揭幕及大典仪式。为排除异己,他将持不同宗教见解的著名学者,如将伊本·穆卡法等以“伪信者”(穆纳菲格)的罪名处以死刑。
艾布·贾法尔仿效波斯萨珊王朝的行政管理制度,加强和完善中央集权制。实行财政改革,调整税率,在历史上确立了行政、财政、邮政等一系列的政府管理体系和制度。他还积极组织兴修水利,发展灌溉,修筑道路,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从而国库充盈。据史书记载,在艾布·贾法尔生前,国库存款达六亿迪尔汗(古阿拉伯银币)和一千四百万第纳尔(古罗马金币)。
在强大财力的支持下,艾布·贾法尔继续扩张疆土,派兵征服了里海南岸的泰伯里斯坦和阿富汗的坎大哈地区,同时四处捣毁祆教、佛教等其它宗教寺院,使伊斯兰教在该地传播。
公元775年(唐代宗李豫大历十年)10月,艾布·贾法尔在朝觐途中殁于麦加附近,史学家称他是阿拔斯王朝的真正奠基者和开创人,因此千百年来受到穆斯林世界的无比崇敬。
在唐、宋时期以经商方式进入中原并留居的阿拉伯穆斯林民众中,多有以艾布·贾法尔的名字为汉化姓氏者,比较多的就是贾氏、法氏、满氏、尔氏等,历经宋、元、明诸朝,成为中国独有的少数民族——回族的一部分成员。
回族法氏族人今天主要分布在江浙地区和山东德州地区。
得姓始祖
田法章(齐襄王)、艾布·贾法尔。
迁徙分布
法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六十一位门阀,望族出扶风郡。
今辽宁省的阜新市,陕西省的西安市长安县(扶风县),山东省的济南市、青岛市胶州市、日照市岚山区、章丘市、泰安市、德州市、枣庄市、淄博市、临沂市,青海省的西宁市,吉林省的长春市,江苏省的徐州市,湖南省,台湾省等地,均有法氏族人分布。
郡望
扶风郡:周朝时期即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咸阳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设置了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政权改其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干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的广大地区。五代时期的后汉政权将其辖地限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时期则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王朝再移治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则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堂号
扶风堂:以望立堂。
锦晖堂:资料有待补充。
永安堂:资料有待补充。
法姓历史名人
法雄:(生卒年待考),字文强;扶风郿人(今陕西眉县)。著名东汉大臣。
齐襄王法章之后。据古书《后汉书》里有一篇《法雄传》,说法雄是春秋时期齐国君主齐襄王法章的后代。秦国灭了齐国以后,王族子孙不敢称田氏,故以“法”为氏。
汉宣帝时期,徙三辅,世为二千石。
法雄初仕郡功曹,辟太傅张禹府,举法雄高第,除平氏长。善政事,好发擿奸伏,盗贼稀发,吏人畏爱之。南阳太守鲍得上其理状,迁宛陵令。后为南郡太守。
法真:(生卒年待考),字高卿,法雄之子;扶风郿人(今陕西眉县)。著名东汉学者。
好学并且不固定局限在那一家,他精通中原和异域的图书典籍,是关西的大儒者。从远方来求学的弟子如陈留、范冉等,有数百人之多。
汉顺帝前后四征不就,时号玄德先生。
法正:(公元176~220年),字孝直;扶风郿县人(今陕西眉县)。著名东汉末期谋臣。
汉建安初年,天下饥荒,与同郡人孟达俱入蜀依刘璋,不受重用。后与别驾张松关系很好,二人均以为刘璋无能,不足以共大事。
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攻汉中张鲁,张松建议刘璋与刘备结盟防曹,举荐法正为使者。
法正回来后,对张松称道刘备有雄略,密谋奉戴。张松又劝说刘璋请备入蜀,令法正再往。
法正至荆州,向刘备献策取益州,说张松可为内应,取之易如反掌。刘备欣然同意,遂率军西上,至葭萌(今四川广元)南部,返兵取成都,以法正为蜀郡太守。
法正有奇画策算,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为刘备股肱之臣。
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法正又建策攻取汉中,刘备采纳,于是有定军山之役而取汉中。
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以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
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20年),法正逝世。
后来刘备在猇亭战败,退至白帝城,曾叹道:“法孝直若在,必阻我东征;即使东征,也必不致倾危。”
法洗:(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高僧。尝梦乘大艑,直截沧溟,自此经义不思而得。居钱塘天竺寺,盛阐《华严》,前后讲大经十遍,唐大历年间终。著有《仪记》。
法能:(生卒年待考),吴县人。著名宋朝高僧。善画罗汉,尝作《五百罗汉呼》,积年而就。著名词人秦观曾为之题记。
法若真:(公元1613~1696年),字汉儒,号黄石,又号黄山;山东胶州人。著名清朝初期书画家。
善画山水。举为进士后当了官,颇有政声。
法若真虽非徽派画家,但他是清朝康熙年间山水自成一格的画家。
他所作的《树梢飞泉图轴》,为其精心之作。此图画雨后山景,薄雾轻罩,飞泉奔流,山头耸动。整幅画面静中有动,仿佛有声。山石用硬笔勾皴,多次皴染,充分表现出嶙峋的石质,和雨后的苍润。
《树梢飞泉图轴》于丁卯年所作即公元1687年,后于甲戌年补题。款:“真”,钤“法若真印”白文印,“黄石氏”朱文印。
法真:(公元?~1773年待考),字朗如;瑞州高安人(今江西瑞安)。著名清朝高僧。
得度于灌溪元文和尚。他在受具足戒之后,游方参学到了岭南,其中居住在丹霞最久。平时潜心于净土法门。
有一天,偶然与禅者谈论到“无”字公案,于是生起疑情并在心中蕴酿了很久,后在一日突然豁然开朗有所省悟。於是前往海幢寺,礼拜正目老人,两人的机锋话语相互契合,于是受到记别印可。
清高宗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大众迎请法真主持海幢寺,提倡禅宗一乘,并兼宏净土法门。
晚年,法真辞去寺院住持之事,闭关于寺院东边之旁,专门持念佛名,无论寒暑都不懈怠,如是经过八年。
法真曾经有偈颂说:“百八轮珠昼夜提,芙蕖(莲华)渐渐出深泥。轮珠掷却芙蕖放,古佛元来不在西。”
清高宗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农历9月初,他的身体示现些微病态。9月11日黃昏,召集弟子嘱咐后事。次日午时,集合大众唱念佛名,香烧过两寸多的时候,自己举念《小净土文》,未过一半即圆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