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评鉴武夷岩茶时,经常会碰到初制毛茶的青味,或者精制成品茶的返青味。成因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茶树鲜叶中含有一类低沸点的芳香物质,其中以顺3一已烯醇(也称青叶醇)合量最高,约占鲜叶芳香油的60%。高浓度的青叶醇有强烈的青草气;其次是茶叶加工过程工艺掌握不当,如雨水青或者露水青等鲜叶的含水量较多的茶青,在初制过程,萎凋不足,做青不透,发酵不足,杀青温度偏低,散发水分不够充分致使杀青不透,烘焙温度偏低或摊青偏厚,毛茶干度不够;精制时烘焙不够透或者烘焙开始时温度就偏高(急火)致使茶条内部水分还没有挥发被包在里面;还有在贮运过程受潮返青等。为杜绝武夷岩茶出现“青味”,在茶叶加工与贮藏过程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艺。
萎凋的作用是使鲜叶适度失水,同时提高叶温,激活酶的活性,加速化学变化。通过萎凋,可以显著减少茶多酚含量,部分苦涩味重的酯型儿茶素,水解成收敛性弱的且具爽口味的简单儿茶素。另外,还可使部分蛋白质水解,增加氨基酸、可溶性糖和水浸出物等的含量,叶绿素破坏,叶色变浅淡,促进低沸点呈青草气的芳香物质挥发减少,促使高沸点的花香组分形成或显露,提高香气。
武夷山春茶期间,经常阴雨连绵,特别是雨水或者露水茶青的含水量较多。这类茶青进厂后,如果没有条件晒青就采用加温萎凋。萎凋槽萎凋,热风温度为30-35度,每隔30分钟左右翻动一次,摊叶厚度为20cm左右。萎凋结束后,放置青间1小时左右后摇青。综合做青机萎凋,热风温度在30-32度为宜,每隔10-15分钟翻动几转,总历时无水青为1.5-2.5小时,雨水青(应先用冷风吹干叶表水分再吹热风)为3-4小时左右。萎-凋减重率可达10%左右,当鲜叶第一、二叶下垂,叶色变暗,青气减退,香气显露时为萎凋适度。
做青技术要求,第一次摇青以青气微露,叶态稍有紧张状为适度,俗称“摇匀”。第二摇青以青气较显露,呈较明显的紧张状,叶缘略有红点为适度,俗称“摇活”。第三次摇青以出现强烈青气和叶缘红点尚显为度;俗称“摇红”。第三次晾青以叶略呈汤匙状、叶面绿黄,叶缘垂卷,红点明,手握略有刺手感,青气消退,清香微露为度。第四次摇青以微有青气和叶缘红点明显为度。第四次晾青以叶面稍黄较亮,叶缘红点较明显,花香显露为适度。第五次摇青以叶面黄亮,汤匙状特征突出,手握如棉,花果香显露为适度。一摇后摊凉1-2小时,二摇后摊凉2-3小时,三摇后摊凉3小时,四摇后摊凉3小时。此后视做青叶变化情况灵活掌握,杀青前要堆青2-3小时。传统工艺做青全程历时10-12小时,空调环境做青全程历时16小时以上。
做青适度标准,主要观察第二叶变化程度:叶脉透明,在灯光透射下,呈淡黄色、明亮;叶面黄绿色,口缘朱砂红,叶形成汤匙状,触摸青叶,致最后出现手握如棉的弹性感;青气消失,散发出愉悦的花果香;减重率为25%-28%,含水量约为65%-68%。
炒青过程,待水蒸汽大量溢出筒口时,排气,炒至香气清纯,叶色由青绿转暗绿,梗折不断,叶片皱卷,手揉搓带有粘性为适度。
采用乌龙茶揉捻机,揉捻原则为“趁热、少量、重压、快速、短时”。要求揉出的茶叶,卷成茶条。揉捻后及时解块上烘,以免闷黄。
初制烘焙,利用高温破坏叶内残留酶活性,停止发酵,进一步挥发低沸点青草气味,激化并保留高沸点芳香物质。紧缩茶条,固定外形,蒸发水分,保持干度以防霉变。现在大批量武夷岩茶的初制烘焙,采用自动烘干机,毛火温度120-150℃,摊叶厚度2cm,历时10-15min。下机毛火叶含水率20%-25%,约7成干。毛火后经过1-6h摊晾,就进行足火。足火温度100-120~C,摊叶厚度5-6cm,历时15-17min,毛茶含水率6%以下。
精制的炖火使叶内内合生化成分产生热物理化学变化,具有脱水糖化作用(熟化)、异构化作用、氧化及后熟作用。武夷岩茶独特的烘焙工艺,从而形成了其高香、浓味、耐泡以及独特的茶汤口感风韵。炖火过程要掌握“低温慢炖”的原则,以形成武夷岩茶独特的品质风味。
茶叶贮藏的要点是:低温、干燥、去氧与避光。大批量茶叶的贮藏应建造专用仓库。茶叶在贮藏过程中,一般温度越高,品質劣变越快。茶叶贮藏的经济适宜温度为0-5℃。茶叶容易吸潮,因此茶叶包装与贮藏过程的环境条件必须干燥,相对湿度应保持在50%以下。茶叶的含水量越高,茶叶陈化变质越快。茶叶含水量必须保持在6%以内,最好控制在3%-5%。贮藏期间,茶叶中的有效成分会缓慢氧化,因此,茶叶贮藏时最好能隔绝空气。光会促使茶叶的色素和脂类氧化,茶叶在直射光下贮藏,不仅色泽发黄,还会产生不良气味。因此,茶叶的贮藏要采用不透光的包装材料和容器。茶叶很会吸收异味,贮藏环境要清洁无异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