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茶文化#茶艺茶俗(2)|茶禅一味与禅茶茶艺
本文原载《长沙县茶文化》陈先枢汤青峰编著
《长沙县茶文化》新书推介会
茶禅一味与禅茶茶艺
中国茶艺的真谛为“和静怡真”,它与“禅”一脉相通。所有茶艺的程式均受“茶禅一味”的影响。
湖南佛教界与茶文化有着极深的渊源,从长沙岳麓山、宁乡沩山、长沙县金福山到南岳衡山、石门夹山,有禅林寺院的地方就有茶的清香。
金井镇金福山九溪寺茶室
长沙铜官窑出土的唐代茶碗上有“岳麓寺茶碗”字样,以至宋代名士魏野有“独来城里访僧家”“为我亲烹岳麓茶”之吟唱。
唐代铜官窑出土“岳麓寺荼碗”
从怀素、齐己到惠洪、善会,大德高僧所行之处,皆留下茶的禅思和诗文书画瑰宝。湖南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之一,古代长沙县岳麓山麓山寺起源于南岳衡山的禅宗之南宗,鼎盛于我国的唐宋时代。夹山寺开山祖师善会悟出“茶禅一味”,古长沙县开福寺住持圆悟克勤则以禅宗的理念和思辨来喝茶、品茶、传法,将“茶禅一味”发扬光大,流传至今。
圆悟克勤画像
克勤任过住持的长沙古开福寺
石门夹山寺开山祖师善会悟出“茶禅一味”,而圆悟克勤将“茶禅一味”更加发扬光大。圆悟克勤于北宋政和年间(1111—1125)和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先后住持石门夹山寺和长沙县道林寺、开福寺。圆悟克勤在长沙开福寺设讲坛“讲明心性”,认为品茶的真谛也在于心性,宋高宗特赐佛经以宏象教。其手书“茶禅一味”流传到海外,今藏于日本奈良大德寺。日本茶道奉“茶禅一味”为四字真诀,其“和静清寂”的茶道四规亦深受其影响,充满了宗教的气氛,并公认圆悟克勤的《碧岩录》为其“茶禅之祖”。佛教讲修禅,修禅即静虑。静即定,虑即慧,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也就是佛家一般讲的参禅。虚灵宁静,把杂念都摒弃掉,把神灵收回来,使精神返观自身,即是“禅”。
以“茶禅一味”为中心的“茶禅说”,是中国茶道的高境界之一,是茶文化的精髓,也是湖南茶人对中国与世界茶文化的重大贡献之一。在茶艺表演多彩纷呈的湖南,禅茶茶艺作为一种禅文化与茶文化结合的表演,成为中华茶艺中的一朵奇葩。长沙怡清源、碧如庄茶等茶艺表演队多次在茶馆、茶叶博览会等场所表演,其禅的意境,茶的清香让观赏者陶醉,成为向国内外推介湖湘文化的载体。
在长沙县星沙举行的2007国际茶业大会上,在国际茶人品茗会上石门县的禅茶表演博得了中外与会人员的高度评价,在木鱼声声,佛乐渺渺,梵音阵阵,高香袅袅中,表演了禅茶的18道程序:黎明沐浴,天明采茶,焚香合掌、达摩面壁、法海听潮、香汤浴佛、漫天法雨、函盖乾坤、普渡众生、圆通妙觉、再吃茶去。茶艺人员招招庄重,式式肃穆,手法娴熟,一气呵成,使在坐的近30个国家的来宾陶醉于天人合一的佛法茶道境界,赢得全场经久不息掌声,成为大会的亮点、媒体报道的焦点。
禅茶茶艺
怡清源公司善于及时从文化中发掘商机,根据国内外茶文化热的趋势,结合湖南佛教茶文化的诸要素,于长沙创设了禅茶茶艺,现附录于后。
禅茶茶艺表演
附:怡清源禅茶茶艺程序及解说词
(一)用具
1.蜡台四个;2.香炉一个;3.香塔二个;4.红烛两对;5.香四支;6.石茶盘一个;7.茶壶一个;8.茶杯四个;9.茶罐一个;10.茶道一个;11.托盘一个;12.茶碟二个;13.陶瓷酒精炉一套;14.怡清源野尖王10克。
(二)程序
1.入场—莲步净土;2.静心—焚香礼拜;3.洁具—轮回转世;4.投茶—观音下凡;5.洗茶—漫天法雨;6.泡茶—菩萨点化;7.敬茶—普渡众生;8.品茶—苦海无边;9.悟茶—超凡脱俗;10.谢茶—功德圆满。
(三)解说词
“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近2000年的历史,形成了许多宗,禅宗就是其中的一种。佛理博大无垠,但以“苦、集、灭、道”四谛为总纲;茶道博大精深,却以“怡、清、和、真”四谛为总揽。佛与茶的共同凭藉是心,即心灵的顿悟和感想,故“茶佛一理”;佛谛“苦”为先,茶性“苦”为本,欲修佛道,悟茶道,须参“苦谛”,是以“茶禅一味”。
湖南常德夹山寺是佛教的圣地,更是茶禅的祖庭。“焚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拜请各位居士,一心不乱,抛却尘虑烦恼,以平和虚静之心,伴着怡清源茶艺表演队的“夹山寺禅茶茶艺”表演,我们一同走进常德夹山寺的碧水青山,也走进那佛的清静世界。
第一道莲步净土(入场)
莲花生于污泥,开放于炎热夏天的水中。污泥,炎热,表示烦恼;水,表示清凉。佛经上说:莲花,能给烦恼的人间,带来清凉的境界,佛教信女的茶艺小姐,以莲步走向禅茶台,走向那“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的夹山古寺,此道称:“莲步净土”。
第二道焚香礼拜(静心)
在佛乐声中,以佛教礼仪的动作焚香礼拜,以表示对佛及夹山寺开山祖师善会和各位居士的虔诚之意,与茶道的友善亲和、敬客以礼一脉相承。同时也是营造祥和、肃穆的气氛,使烦燥不安的心平静下来,去感受“香烟茶晕满袈裟”的神韵;幽雅、庄严、平和的佛乐声,将把我们的心牵引到那虚无缥缈的境界。
第三道轮回转世(洁具)
“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用白沙泉水将茶杯洗干净,目的是使茶杯洁净无尘,亦如修佛,除却妄念,纯洁身心。洗的是茶杯,悟的是禅理。“一尘不染清静地,万善同归般若门。”只有布施修佛,行善积德,方能“善有善报”,这是佛经所说的“因果报应”,此道称:“轮回转世”。
第四道观音下凡(投茶)
茶即佛,佛即茶,投茶入壶,如观音菩萨下凡,福纳众生。此道称:“观音下凡”。
第五道漫天法雨(洗茶)
“一壶雅茶品禅味,半塌茶烟养性灵。”用水冲洗滋润茶叶,也洗尽茶人尘心,好比漫天法雨普降,清洁尘世,润泽众生,此道称:“漫天法雨”。
第六道菩萨点化(泡茶)
“月印千江水,门门尽有僧。”在泡茶中,我们以茶悟道,感悟到的是:茶清如露,心洁如佛。“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清洗茶叶后,再冲入第二道水,此道称:“菩萨点化”。
第七道普渡众生(敬茶)
茶叶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是独一无二的天然保健饮料,称为“神奇之药”“健康之液”“灵魂之饮”,能饱人口福,予人清福,正是慈悲为怀,功德无量。茶人在苦涩的茶中,品出人生百味,达到大彻大悟,得到大智大慧,此乃大恩大德,大慈大悲。因此,敬茶给客人,称为“普渡众生”。
第八道苦海无边(品茶)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佛经说“凡夫生存是苦”,生苦、病苦、老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茶性亦苦,修佛悟茶,须参破“苦谛”,达到对“苦”的解脱。“茶味人生随意过,知足淡泊苦后甘。”此道是品茶,称为“苦海无边”。
第九道超凡脱俗(悟茶)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人生苦短,品茶如品人生。放下苦恼烦忧,抛却功名利禄,超脱尘世之外。傍竹松听桃源洞,卧虹石枕碧岩泉。南岳伴云游,洞庭生月恋。蓬莱随处是,广寒一片天。此道称:“超凡脱俗”。
第十道功德圆满(谢茶)
“高灯喜雨坐僧楼,共语茶林意更幽。”佛教有五戒十善,茶道有四要十德。经过品茶论佛,品茶悟道,各位居士,您是否从中悟得: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