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自隋唐之后,逐渐形成一个平民社会。所谓的平民社会主要是针对贵族社会而言的。贵族社会的特点是人的政治、经济身份由血缘决定,老子的职位儿子世袭,贵族的儿子还是贵族,农民的儿子还是农民,商人的儿子还是商人,工匠的儿子还做工匠。贵族掌握着大部分生产资料,控制着民众的政治、经济生活。这是个等级社会,一个人想冲破这种等级相当困难。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就是贵族社会的典型表现。
隋唐之后,科举制度、两税法的实施表明中国渐渐成为一平民社会。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科举做官;所有人都要依法纳税(某些时期少数人有免税特权)。人们还有了选择职业的自由。经济上政府采取的基本上是“自由的市场经济”,没有多少行政干涉,土地自由买卖是典型的表现。这绝对是一个竞争型的社会,政治、经济上都是自由竞争,没有人不让你参加科举,没有人不让你通过市场规则发家致富。
在平民社会,血缘上的等级不存在了,是不是就没有等级了呢显然不是。平民社会中所谓的平等只是“竞争权利”上的平等。也就是说,你有做官、发财的权利。但你不一定能做官,不一定能发财。社会依然是有等级的,官员的政治权力就比平民大,富人也会利用个人财富支配穷人。官僚就是一个等级,富人也是一个等级。原来的血缘等级制被权钱等级制取代了。
二、欧洲、日本的血缘等级制与敬业精神
欧洲中世纪、日本幕府时期,国家政治制度上实行封建采邑制,也就是中央集权加地方自治。比如日本,幕府就是中央,各藩是地方,藩政权有极大的自治权。类似于中国的西周时期。如果中央衰弱了,那就类似于中国的春秋时期。人的身份由血缘等级制决定。一个平民要成为贵族是不能的。
对欧洲的封建各国和日本幕府时期的各藩而言,相互间发生竞争是一种常态,这种竞争经常导致战争。对外战争需要内部的民众动员。这就决定了贵族不能无视民众的生存状况,至少他们要让民众有饭吃有力气打仗。同时欧洲人宣扬骑士精神,日本人宣扬武士道精神,其核心都是对上级忠诚。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上下级之间就成了利益共同体。凝聚力这样就产生了。
血缘等级是存在的,冲破等级不大可能;等级低的人也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有时不能够如此)。如果工作做得好,会受到上级的奖励,否则会有惩罚。等级的固定性反而可以使某些技术含量高的行业之人能够认真工作,力争把工作做好,自己也可以在工作中发现自身的价值。敬业精神因此就产生了。
所以,我们在欧洲和日本人中是能够发现一种敬业精神的。
这里最关键的一点是:在一个社会组织中,上下级之间如果形成利益共同体,在各种职位上的人才能够各负其责,敬业精神才能够形成。日本武士的忠诚就是一个典型。
三、平民社会与敬业精神
我们研究隋唐后中国文化的主流,有两种:功名之学和养生之学。功名之学是儒家传统,养生之学根源于道家,佛家也讲养生。在多数读书人身上两种学问都有。
血缘等级制下,人没有非分之想,只有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能够体现个人价值。而平民社会,人人都有机会进入权钱等级制中的“上流社会”。于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人以上流社会为目标。没有进入上流社会之前所从事的工作,仅仅是为进入上流社会铺路。
与平民社会相伴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人与人之间缺乏根本的利益联系。经济上本身就是一盘散沙的状态。又由于中国在历史上缺乏外部的强大对手,统治者除了在被统治者身上榨取财富之外,并不需要被统治者为其出力。于是,在中国的权钱等级制中,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就成为一种分裂的、敌对的状态。中国人的一盘散沙状态就是这两种原因造成的。
统治者对于被统治者只是一味榨取,根本不在乎被统治者的生存状况。以至于农民、小商业者、小手工业者生存艰难,他们怎么可能“敬业”呢低下的社会地位——其从事的职业就是这种地位的主要表现——只会让他们倍感屈辱,敬业当然不会产生了。在他们心中,有着和统治者同样的价值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职业的贵贱之分,泾渭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