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的服务理念目前已经逐渐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对客户的服务能力便成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很多人会单独比较银行的贷款收益率、投资收益率等等,以此来判断银行的资产结构是否合理,或者银行在哪些方面具有优势,但实际上这些指标单独比较不一定有意义,因为银行对资产的配置和资产定价策略其实跟我们想象的不太一样。
本文将通过对公业务和零售业务两个角度,利用财务数据考察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即银行的服务能力。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oanPrimeRate,LPR),是由具有代表性的报价行,根据本行对最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集中报价形成的。
那么,对银行来讲,什么是“优质客户”?
我曾经以为,对贷款业务来讲,“优质客户”应该就是还款能力很强,违约概率很低的客户。但最近两年对银行业务有了一定了解之后,才慢慢发现其实不是这样的。银行现在的服务理念已经变为“以客户为中心”了,对客户的评价是根据其“综合贡献”来考量的。
一家企业平时会有各种资金往来,比如给上游供应商支付采购款、收取下游客户支付的货款、给员工发工资等等。这些资金往来都要通过在银行开立的对公账户来操作,而一家公司的对公账户可以在不同的银行开设多个,企业平时在哪家银行的对公账户开展业务,便会在哪家银行沉淀下大量的活期存款。于是,在银行眼中的“优质客户”,往往是在该行开设了对公账户并且有大量资金沉淀的客户。
如果银行的贷款客户平时不在该银行的对公账户开展业务,那么发放给该企业的贷款虽然派生了存款,但也会被很快被转走,无法沉淀在该行,这样的客户注定不会是“优质客户”。相反,如果企业平时在该行的对公账户开展业务,对其贷款就能够沉淀在该行,同时银行也能及时掌握其资金流水很容易监控贷款的违约风险。而如果企业还在该银行代发工资,企业的员工就会经常买该行的基金或理财产品,给银行贡献大量的非息收入,那么该企业的“综合贡献”就会很高。对于这样的“优质客户”,银行在给其贷款时,可能会设定一个很低的贷款利率,低到没有多少利润空间,但如果考虑综合收益,其实还是很划算的。
计算公式:
对公业务存贷比=(企业贷款余额+票据贴现余额)÷企业存款余额
这个指标能够直接反映出企业贷款派生存款后的流失情况,间接反映出银行对企业客户的综合服务能力,也能够反映出银行对企业客户违约风险监控能力。企业与个人用户不同,由于日常经营的需要,在选择使用对公账户时考虑的因素较多,会更多考虑银行的综合服务能力。
银行对公服务的能力越强,越能够吸引企业客户在该银行开展业务,这样的企业客户在该银行的资金往来就会很多(如收取货款,代发工资等),就能在该银行沉淀出大量的企业存款,最终体现在数据上,就是对公服务能力强的银行该指标会比较低。反之,如果企业客户不习惯在该银行开展业务,拿到贷款后就会将资金转走,该指标就会偏高。
当然,也存在另一种情况,就是银行在零售存款上具备很大的优势,这样就会采取“以负债定资产”的策略,用零售存款去匹配一些企业贷款。但如果该银行对公服务能力不够强的话,并不能留住这些对公客户,也无法通过企业的资金流水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风险。
图1-对公业务存贷比(含票据贴现)
从经营范围来讲,全国性银行由于在全国各地都有网点,因此具备先天优势,因为发展较好的企业都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业务,这一点地方性银行会受到经营范围的限制而缺乏竞争力。而地方性银行,如果能充分发挥其服务小微企业的优势,这项指标也会表现得不错。
零售存款占比=零售存款余额÷(零售存款余额+对公存款余额)
注:有的银行将结算存款单独统计,有的银行将结算存款并入企业或个人存款,为了统一口径,这里只比较零售存款与对公存款之间的比例。
因此,该指标能够反映出银行在吸收个人存款方面的优势,但如果该指标过高往往也反映出银行对公存款流失严重,因此该指标越接近50%越好。
图2-零售存款占比
从图2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占比不足30%,这是最近十几年存款大搬家导致的必然结果,因为企业用户的理财需求没有个人用户那么强烈,所以一般银行的企业存款占比都会高于个人存款占比。
零售存款活期占比=个人活期存款余额÷个人存款余额
零售业务与对公业务不同,考察存贷比意义不大,因为个人用户日常的存款和转账需求一般银行都能满足,用户对银行服务能力没有那么依赖,甚至会因为利率较高而转移存款。而另一方面,零售贷款里的信用卡业务和房贷业务都不派生零售存款。
因此,该指标能够反映出银行零售客户的风险偏好,间接反映出银行的大财富业务的服务能力,且占比越高越好。
图3-零售存款活期占比
一方面,理财业务具有规模优势的特征,银行的规模越大在投研上的优势就越大,因为投研成本有着最低的固定下限,而且不会随规模线性增长,因此理财规模越大银行投研成本反而越低,这样就更具备竞争力。另一方,地方性银行的零售客户特征与当地经济发展有很大关系,经济发达地区储户的风险偏好就高理财意识会更强,活期占比可能就高,经济欠发达地区储户更愿意使用定期存款来理财。
在综合了前面三个指标后(对公业务存贷比、零售存款占比、零售存款活期占比),银行的竞争优势会初步体现在存款的总成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