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厘岛的一间房,从人民币100到1万都能卖出去,且分层很细致,能满足不同圈层旅人的需求。从100到500,500到1000,1000到2000,2000到1万+,都会有从设计、装修品质到服务细致程度的显著差别,越往上肯定溢价越高(单位价格所收获的质量提升越来越少),毕竟很贵的酒店卖的是稀缺和尊贵,已经没法用简单的商品逻辑来理解了;然而总体上价格能反映服务的质量,一分钱一分货。
话说回来,我们studionano自己运营的「晓房子」民宿,现状如何呢?经济账
当然经验都是从血泪史中慢慢积攒的。经营民宿这个生意,前期我们也交了不少学费,不论是金钱还是情绪的消耗。金钱消耗主要来自两种:1施工队的坑,导致成本控制超出预期;2拿房时机不对,没控制好房租成本;最后呢,运气不佳,遭遇了YQ这种难以预料的重创,又一笔很疼的学费。深刻意识到民宿这种“重”生意抗风险能力比较差,必须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情绪消耗很容易被忽视,因此值得特别拿出来说说:不善运营的自己,在初期自运营时,对客人予取予求;虽然结果还不错(毕竟是5分的airbnb超级房东),过程中产生很多的内耗和情绪垃圾,其实也是经营民宿的隐形成本。做民宿之前,考虑一下自己的性格是否合适很重要;如果不适合,建议把这部分工作外包。后YQ时代的民宿现状
经过YQ三年洗礼,我们的民宿副业也经历好几轮暴击。不幸中的万幸是:21年上半年我们果断清退了几套品质一般、成本不低、管理难度又大的房,躲过了FC一劫。万幸中的不幸是,YQ期间airbnb退出中国,我辛苦积攒的“5超级房东”口碑归零,一切得从头来过。雪上加霜的是,YQ后好几套上海的法租界老房子经营状况相当不错,眼看着回本开始产生正向现金流了,又撞上“动迁”这种大运,也只能自认倒霉,接受租约提前到期的事实。与其他小生意的对比
民宿生意与餐饮、零售等其他小生意相比,在我看来有如下特点:非常有趣和好玩;作为建筑师,能发挥创意和设计专长很“重”,抗风险能力低。如果过了能快速回本的红利期,又没有规模效应的话,是一门看似门槛低、实际经营起来相当不容易的生意很综合,对选址、设计、成本控制、运营等要求都不低,但相比餐饮的全面和琐碎,还是更简单一些目前,虽然被YQ影响回本周期拉长了好多,但可能因为熬死了一批同行,活下来的房预定率还挺不错,甚至超出预期。随着学费交完,投入渐渐回滚,现金流稍微宽裕起来,运营也进入正轨(就是辛苦我退休的老妈,目前我们唯一的“全职”运营)。反正,但行好事,保持乐观吧!
前几天拉了我们仍在经营民宿的数据,看它们过去12个月的表现,有好些有意思且出乎我意料的发现:
这些年跟大理的羁绊越来越深,始终觉得如果计划离开上海,在国内唯一想到的就是去大理生活。不仅因为大理气候宜人,食物健康丰富,比江南地区舒适太多;更因为大理聚集了许多对生活有独立思考的自由灵魂。而山水间小区在大理更是一个特别的存在,首先它聚集了第一批大理新移民,由此发展出了独特的大理vibe;更不要说山水间是我见过最美的小区:依山而建,小区里有条潺潺的溪水,植物和景观依着地势有机生长,房子户型朝向也因而有特别多变化。每年春天的樱花季节,小区简直变成了游人攒动的打卡景点。在业主的呼声中,物业更新了门禁系统,游客进来不容易了,不过依然挡不住各显神通的游人溜进来拍照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