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南宁市阳峰路夜市街上,覃莹莹(右二)和男友向顾客推销各种风味的提拉米苏蛋糕。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谢洋/摄
“‘五一’时还只有十几家摊子,才一个月就发展到现在的1000多家了。”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覃娟见证了广西南宁市阳峰路夜市的突然火爆。
今年4月,南宁市五象新区管委会印发的《加快发展五象新区夜间经济的实施方案》中提到计划建设一批夜间消费集聚区,激发夜间消费活力,促进就业,丰富居民夜间活动。位于五象新区楞塘村地铁站旁的阳峰路夜市应运而生。
这个起初由民间自发形成,政府规范管理的夜市,随着人气的日益火爆,被网友冠以“南宁第二条中山路”之称,成为南宁市民休闲打卡的新去处。这条远离市中心的夜市街为何突然间火爆全城,带着网红标签的夜市经济能火多久?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阳峰路夜市街缘何火起来
走出楞塘村地铁站的C出口,仰头便能看见一大片闪着点点灯光的高层住宅,不远处地标性建筑广西新媒体中心大楼流光溢彩,在夜晚尤为醒目。人流涌动的阳峰路夜市就位于这些现代建筑的环抱中。“都市中还有这样一个热闹又有烟火气的地方,让人感觉很奇妙。”逛夜市的冼女士感叹道。
卖烧鸭粉的覃志刚是最早一批来阳峰路摆摊的商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原来卖快餐的工地停工,他便买了一辆三轮车摆摊卖夜宵。今年4月底,他转战阳峰路时,路边聚集的小摊点还只有十多家。其他一些流动摊贩最初售卖的品种也主要是蔬菜、水果。5月初,在城管的引导下,这些流动摊贩都聚集到阳峰路断头路内经营,规模逐渐增加到三四十家,经营品种也日益丰富。
“五象新区这边终于有条夜市街了!”南宁姑娘韦侣念的家就在阳峰路附近,之前下班经过这里时,她只看到几家卖水果、夜宵的摊点,后来摆摊儿的人越来越多,一天晚上当她在抖音上刷到阳峰路夜市的热闹场面时,意识到一个做兼职生意的好机会来了。5月27日,良庆镇政府和管理公司对经营摊贩进行填表摸排、预约排号的消息发布后,她马上过去排队报了名,经过两天的抽签等待,她终于争取到在阳峰路夜市摆摊的机会。每天下班后,韦侣念都会和好友开车来夜市,打开车尾箱,支起招牌,售卖服装和饮料。
6月21日傍晚,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临时便民点的办公室看到,3名值班的工作人员在接受商户的咨询和登记,并介绍收取垃圾保洁清运费的标准。据工作人员透露,在阳峰路夜市摆摊的商家,除了收取每10天110元至500元不等的保洁费外,不收取其他任何费用,目前入场的摊点已超过1000家。
夜市街的生意经
只要蹭上网红夜市的流量热度,做什么生意都能大卖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连续几天在阳峰路夜市街走访发现,有的摊点前人山人海,有的摊点却无人问津。即便是经营成本很低的地摊创业,也并非随随便便就能赚钱。
“柠檬茶一杯九块九,两杯才15块!”90后奶爸吴金正经营着一家泰式柠檬茶摊,由于“手打柠檬茶”这个单品在网络上爆红,吸引了很多人来打卡。吴金正粗略数了一下,这条街上卖手打柠檬茶的就有50多家。在他看来,这个项目门槛低,只需要支张桌子,买些简单的加工工具就可以,另一方面大家都想着可以蹭网红饮品的热度,从流量中分一杯羹。
但随着卖柠檬茶的商家越来越多,这门生意也变得越来越“卷”。同样开手打柠檬茶店的冯俊华自从今年5月底摊位重新划分,被分到夜市街靠后的位置后,便只好通过降价促销。一杯柠檬茶从12元降到9元,日销售额从500元降到两三百元。鉴于这种情况,他表示会根据人流量和经营状况,调整经营项目。
在吴金正看来,降价并非万能,摊位的布置、品类的细分差异和口味也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他有个女性朋友最早在这条街卖柠檬茶,激烈的竞争促使她创新研发了不少新的产品,比如加黄瓜、加苦瓜的柠檬茶,虽然有些新奇,但卖得还挺好。由于客流量大,柠檬茶也属于快消品,消费者逛夜市时路过刚好口渴就会顺手买一杯,现在吴金正一晚上也能卖出七八十杯,摆摊的这一个多月,他已经把前期购置设备的3000多元投资赚回来了,还略有盈余。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对比发现,夜市街售卖的小吃和商品,和外面的店面相比,价格上并没有明显优势。也有的消费者逛过一圈后表示,这里品类和别处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但在市民杨女士看来,“南宁不缺好吃的,这两年缺的是人气,来这里就是为了感受烟火气”。
针对消费者的需求,青年创业者李六一在顾客的建议下,不断完善摊点的布置。从亮眼的灯牌到闪烁的氛围灯,她的东南亚烤串店很容易被过往路人注意到。为了引流,她每天还在小红书软件上更新着自己的摆摊日记。
“甜口的烧烤比较符合南宁人的口味,而且南宁也居住着不少华侨和东南亚留学生。”李六一说,她和男朋友研发的加入椰浆沙嗲酱的烤串因为别具一格的口味,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之前她摆摊用的是野营的烧烤炉,一次只能烤25串左右,现在生意火起来了,她准备添置更大更长的烧烤炉了。
探索符合本地特色的夜间经济发展模式
长期以来,地摊被认为是城市管理的难点,城管与摊户时常上演着“猫和老鼠”的剧情。对于这个民众自发形成的“地摊聚集区”,辖区政府并没有一关了之,而是按照“堵疏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统筹兼顾疫情防控下民生就业需求和群众消费需要,用规范管理来保持其健康发展。
吴金正表示,发展夜间经济方便了附近的老百姓,也让疫情中遇到困难的民众多了一个创收的机会。他希望政府继续把夜市街的基础设施和管理做好,“最主要的一点是摊租不要升,现在只收30元一天的保洁费,对我们来讲很合理”。
“我认为只要政府部门采取的管理措施适当,这条网红夜市街将持续繁荣发展壮大。”胡明明认为,随着网络购物越来越普及,实体商场的生意变得冷清,但逛夜市类似于一种旅游体验,消费者可以品尝到富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和小吃,感受不同地域的文化,释放一天工作的压力,这是网络购物无法取代的,因此夜市发展的需求会持续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