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巷子在老城的中心地段,乡下人到城里来卖一篓鱼,卖一筐菜,都喜欢聚在这条巷子里。远远望去,摆地摊的,做生意的,办年货的,写对联的,人间烟火都沿着这巷子的台阶一层一层地铺陈开来。
②喜凤在这巷里有个摊儿。她从商场里下了班,就匆匆来到巷子。这里她可走过千儿八百回了。最近日头毒,连巷子的石阶都要被日头蒸出水汽来,空气也摇摇晃晃的。
③巷子的中间有一排敲核桃的小摊位,坐着六七位老婆婆。这些老婆婆们似乎一直就在那里,坐在小板凳上忙碌。她们坐在这里多少年了?也没有人说得清。她们戴着老花镜,旋转着手中的核桃,找到一条微小的缝隙,然后用刀抵住,榔头敲击刀背,核桃应声而裂。然后用尖尖的钻头探入果壳内部,去掘取那深藏的果肉。
④这不是一般的核桃啊。喜凤说,这叫铁核桃。
⑤她在其中一个小板凳上坐下来,一边跟旁边的老婆婆打招呼。她是这一排里最年轻的。老婆婆问她吃饭了没,她拍拍身边的布包,大声说,带了盒饭。她坐下来,立即打开袋子,摆出工具,摸出一把核桃,用刀抵住核桃的缝隙,榔头敲击之下,核桃开了。她的额上还有汗水,裹着几缕头发。
⑥再硬的核桃,都是有缝隙的。这铁核桃跟新疆的纸核桃不同,跟临安的山核桃也完全不一样。这玩意儿壳又硬又厚,不用这个办法,根本砸不开。我们乡的核桃,你没听说过吧?我们乡全是山,山上全是核桃树。
⑦我跟喜凤买了一斤核桃肉。一斤核桃肉,得用六斤铁核桃才能剥出来。这铁核桃,壳重肉少,但是你吃吃看,多香啊。喜凤很高兴地开张了今天的第一单生意。她说本来都是她妈妈在这里摆摊,她自己在商场上班。商场有早班和晚班,今天她下了班,想到因为天太热,老人家回乡下去了,她就过来填个空儿。老人家一天只能剥两三斤核桃肉,她年轻,眼神好,手劲大,一天能剥五斤。铁核桃肉,炖鸡蛋给坐月子的女人吃,很补身体。
⑧喜凤说,这一排敲核桃的老婆婆,可“能”了,电视台还来采访过呢!喜凤笑起来,一手核桃一手钻子,像不像武林高手?她手里的钻子,油光发亮,一看就是用了几十年的老物件,有了岁月的包浆。
⑨虽然是一边说着话,喜凤手里的活儿一下也没停。她望了望巷子里白花花的日头,咔咔地敲打核桃,说自己是见缝插针。“核桃虽小,也是肉啊!”她在商场上班,每天六个半小时,早班和晚班轮换,家里有两个孩子,一个上职校,一个上幼儿园,开支挺大的。
⑩不过,喜凤笑了:我啊,每天过得非常充实。送娃、做饭、上班、摆摊……每天从睁眼一直忙到半夜躺下睡觉,你说充实不充实?我说,看得出来,你是会过日子的人。喜凤眼里闪闪发光,说,好在我们现在不用再租房子了。我说,那你是买了新房?喜凤点点头,说很小的房子,几十平方米,不过,房贷再还两年就还完了!我为喜凤高兴:那太好了!你真能干啊。从乡下出来,能在县城买房,不容易的呢。喜凤说,我大儿子快毕业了,学的是厨师,他自己喜欢,自己选的,暑假要去酒店实习啦。我说,厨师好啊,能烧一手好菜。喜凤又笑了。
巷子里,日头还是白花花的。喜凤手脚麻利,一个铁核桃在手上三两下一转,总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放在硬圆木墩上,用刀口轻轻一敲,咔的一声,铁核桃就裂开了。我听着这清脆的声音,觉得还真是好听。喜凤见我喜欢,送我两个铁核桃把玩。那核桃又小又硬,我仔细寻找核桃壳上的缝隙,似乎有光,那是万物发芽的地方。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喜凤的“笑”
原因
喜凤笑起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喜凤笑了
每天从早忙到晚,她觉得充实
喜凤又笑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最近日头毒,连巷子的石阶都要被日头蒸出水汽来,空气也摇摇晃晃的。(从修辞角度赏析)
(2)她坐下来,立即打开袋子,摆出工具,摸出一把核桃,用刀抵住核桃的缝隙,榔头敲击之下,核桃开了。(从描写角度赏析)
一堂特别的语文课
刘水清
①那时孩子多,人均地少,产量低,粮食少。已是五年级了,我们班四十几号学生,参差不齐,大的较小的长五六岁,有的至今还不识汉语拼音,但说起旷课或者捉弄老师,一个个比猴子还精。振奎在我们班个子最高,体宽身大,浑身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儿,按他爸的话说,赶快长,下地干活挣工分,不然,我可供不起你了。他说的供不起,是因振奎吃得多,一顿一大黑泥碟地瓜干。
②我们学校五年级的语文老师是公办老师,很会领着我们玩,每每给我们读些“忆苦思甜”的故事,比如雷锋的故事、高玉宝的故事。不过振奎与那些从不上学的孩子们比就好多了,他至少知道“学雷锋”,知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是个愿干事、想干事的好孩子,胆子又大,老师很放心地将一些急难愁盼的事都交给他办,比如给五保户挑水和给军烈属送柴等。
③我和振奎自小是好朋友,他最头疼的就是写作文,而我们的老师偏偏每周都布置一篇作文,这让振奎犯了难。一天,振奎从家里拿出一把花生米,在深胡同黑灯瞎火地递给我:“作文,你就给我写了吧,咱俩好,以后你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有我在,谁也不敢欺负你。”
④振奎给五保户挑水的作文,我写好后,交给振奎,让他抄一下交给老师。我家与振奎家住斜对门儿,晚上油灯下,我看着振奎抄作文,那可真是赶鸭子上架,他写得大汗淋漓,歪歪扭扭,写错的字,我指出来,又让他重写。振奎想撂挑子,我循循善诱地说:“你想学雷锋,可你没看人家雷锋的日记写得多好呀。”
⑤老师交给我一本《新华字典》。她说,振奎不会写的字,你教教他。她又说,这孩子不笨,你想办法培养他的兴趣,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将我和振奎编在一个学习小组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把这句话抄在了笔记本上,晚上就在煤油灯下抄字典,背字典。
⑥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字典,如获至宝。《新华字典》给我打开了一扇窗,它使我看到了学海无涯,从此如虎添翼。我差不多借遍村里所有的藏书,抄书背书日日不辍。
⑦那是一个下午,胖胖的语文老师上了讲台,低头就讲:“今天咱们上《小英雄雨来》……”教室里传出窃窃的笑声。这一笑,老师如梦初醒——下面稀稀拉拉,坐着几个睡眼惺忪无精打采的学生,清一色的“娘子军”。老师勃然大怒:“男生都去了哪里?”台下说不出个所以然。
⑧只听门外喊“报到”,是振奎,众目睽睽下,振奎穿着短裤,上面是露膀的汗衫,还烂了一个大洞,腮上额上凡能见到肉的地方,全是黑泥。老师说:“你去下海啦?”振奎低头不语。门外又传来一阵急切嘈杂的“报到”声。鱼贯而入的是我们差不多一个班的男孩,均着短裤,腿上、脚上、脸上,全是黑泥,还挂着星星点点的绿青苔。老师一步跨到我面前,对我说:“谁让你去下海呢?这里面就你个子矮、岁数小,出事了咋办?”老师将门打开,看了看南面的海,正是大潮,蔚蓝空旷,无边无际,有渔舟一叶,乱点苍茫。
⑨老师咆哮了:“叫来你们的家长!赶快点点,还缺哪位同学?”老师点了一下我的头:“是不是你出的馊主意,还笑呢?”女生们也朝着我哂笑。这时只听到一个沉闷的声音:“我领头……去赶海了。”振奎说。我赶忙过来打圆场:“也不全是,这不,振奎告诉我他结对的五保户,家里养的一头大肥猪,眼看断炊了,这阵子,全是振奎一早一晚到海里捞些青苔给猪充饥,今天就邀了我们一杆人马。”老师看着我,就笑了:“我就是怕你们潮头上出事,大人问我要孩子咋办?”
⑩老师让我们回各自的座位站着,各就各位。老师说:“你们全都站着,今天咱们上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老师说:“拿出课本来。”我们都低头拿课本。老师又说:“翻到《小英雄雨来》那课。”我们就翻到《小英雄雨来》那课。沉寂了一会儿,老师抬起头来,叫着我的名字说:“你来念《小英雄雨来》,这堂课,你给他们讲!”我当仁不让,心里像揣着一只小兔子一样,念了起来。我自小羡慕英雄,崇拜英雄,对雨来的形象极其深刻。我念得酣畅淋漓,回肠荡气,像大旱之年摸了水壶嘴子一样,如饥似渴,竹筒倒豆子一般爽快。念完后,我将几个容易写错的字写在黑板上,威风八面地读了读,又讲了讲。心想:老师,多亏你给了我本《新华字典》,我眼看把它背下来了,受益匪浅。老师说:“这堂课,同学讲得真生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你们坐下。”老师眼含泪光。
大家乒乒乓乓,就要落座,只听“嗵”的一声,大个儿振奎摔了下去,屋内烟尘斗乱,一片骚动。原来,当时的课桌和凳子,都是泥和着麦秸打的,上面糊了层薄薄的纸浆,又刷了层红漆,弱不禁风,大个儿振奎站久了,一个下蹲,就全都报废了。
这年冬天,振奎干脆辍学参军了,老师将那本《新华字典》慷慨地给了我,将那本红彤彤的《雷锋日记》硬塞给振奎,振奎便当英雄去了。
【推荐2】大地的声音
徐建英
①马南五岁,如风一样奔跑在结着盐壳的沙土上,任张开钰在后面撵着他喊:“马南,马南,你慢点跑啊!地硬,摔着了,痛。”
②马南呢,不应,也不理,把一路无拘无束的笑丢进夹着咸燥味的风沙中。
③出生不久,张开钰就发现马南听力有阻碍,顺上风时,什么都能听得到,可有时明明就在他的旁边说话,他却啥也听不清。张开钰是基地上的气象探测员,与马南的爸爸马川婚后没多久就来了罗布泊。生下马南后,夫妻俩在这片戈壁滩上一待就是六年。六年来,张开钰仅有的两次外出,都是为马南寻医。各种检查都做过,但医院并不能准确地说出个所以然来;各种药也吃过,可声音还是若隐若现地钻进马南的耳朵。
④可能是跑累了,马南又一阵风似的跑回自家,一屁股坐在地窝子①前的沙路上。远处响起了高昂的打夯歌,他侧着耳朵听了一会,伴着调儿哼起来:“喝咸水那么,嗬咳!早穿袄来午穿纱那么,嗬咳!蚊咬屁股沙打脸那么,嗦罗罗罗嘿……”
⑤跟在后面气喘吁吁的张开钰笑骂:“猫耳朵哩,跟着你旁边炮打雷样地喊,你听不到,隔了这么远的夯歌,你倒是学得有模有样的了。”
⑥看着喘着粗气的张开钰,马南停了声,转头问:“妈妈,什么是象耳朵?”
⑦马南的听觉又跑偏了。
⑧“你这孩子……”张开钰叹了口气,温柔地抹了抹马南脸颊流下来的汗,贴在他的耳边说:“象耳朵指的是大象的耳朵,很大很大,整天耷拉着的。”
⑨“妈妈,什么是大象呢?”
⑩“大象啊,它是一种生活在热带丛林中的动物,很高,很大,还可以骑的哦。”张开钰再次贴近马南的耳边说。听清了的马南歪着头问:“大象的耳朵有多大呢?”
张开钰比画起扇子的形状,马南摇摇头。张开钰比画起翅膀的样子,马南还是摇头。摇头过后,他拉起张开钰的手跑进自家的地窝子里,手指着墙上挂的那张耳廓形的罗布泊地图问张开钰:“是不是跟这只耳朵一样呢?是地图上的这只大耳朵大,还是大象耳朵大呢?”
“跟它相比,大象的耳朵可小多了。”张开钰再次努力地在马南的面前比画大象耳朵的样子,马南圆睁着眼,一脸的迷茫。
夏季也有寒风,马南如风一样钻进了戈壁滩,他想去找大象,当张开钰从监测站返回时,发现那个小小的身影已笼罩在一片黑黄色的沙尘暴中了,她连爬带滚扑了进去。
风沙终于吹累了,地上的尘土也累了,颤着身子趴在地上的母子俩也成了一对土人儿。
“妈妈,我们为什么要住在这个喜欢刮大风的地方呢?”马南边抹着脸上的灰土,边哭着问张开钰。
“因为爸爸在这里啊!”张开钰指指远处的基地。
“那爸爸为什么不去有大象的地方呢?”
“因为这里更需要爸爸,爸爸和他的同事们在这里工作,可以让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强大!”张开钰边说边比画。
马南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回到家,几声“哼哼”的猪叫传来。张开钰略一沉思,抱着马南,指着猪说:“看,我们这里有‘小象’呢!”马南说:“妈妈,小象能骑吗?我想骑小象。”
金色的秋天来临,基地更忙了。
马南一连十几天都没见到爸爸的影子,他一个人在屋里时,就画墙壁地图里的大耳朵,或趴在隔壁猪圈旁与“小象”嗷嗷对话,再或坐在地窝子前等张开钰从监测站下班返回。
到了深秋,罗布泊的天空被一声撕裂般的巨响划破,一朵巨大的乌金色的云腾空而起,广袤的戈壁滩霎时笼罩在这片金光之中。几十公里外的地窝子前,张开钰激动地摇着马南小小的身躯,说:“马南,你爸爸他们成功啦,你听到了吗?‘呼’的一声,真是太美妙了!”
“妈妈,我也听到了……”马南点点头。张开钰____________。
(选自《羊城晚报》2021年3月2日,有删改)
心远地自偏
①喧闹的菜市场中,充斥于耳的是菜贩的叫卖声、家禽的啼叫声,挤挤蹭蹭的是来来往往运送菜蔬的商贩、挎着菜篮且走且看的主妇们……而他,一名年轻的菜农,却在一堆蔬菜前,在一片喧闹中,埋着头安静地看着摊开于膝头的一本厚厚的书,只有在有人跟他买菜时,他才会走出书外,招呼顾客。
②看他一张黝黑的面庞,一副结实的肩膀,一双粗糙的大手,就知道他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若是硬要找出他的与众不同之处,便是他那身整洁的衣裳——为他增添了几分读书人的气息。他专注地盯着膝上的书,有如圣徒阅读《圣经》,双唇翕动,似在默诵。我俯身看了看书名:嗬!《陶渊明集》?你一位菜农,不看致富指南,不看通俗小说,竟然看古诗文?是精神出了问题,还是在虚伪扮酷?
③一连几天,我的脑海里不断地浮现出他在菜摊前埋头读书的情景,每次心底都会生出几分嘲笑,给他贴上“虚伪”的标签。
④直到我们又一次相遇——
⑤那天,我散步经过公园的广场。广场上一片喧闹,广场舞的常客在挥霍着他们剩余的精力。这时,我在广场边看到了一个很不协调的身影:他一手拎着一只水桶,一手提着拖把,正走向广场一角的一小块空地——巧了,原来又是那个“虚伪”的人!他又要干什么?
⑥我很好奇,只见他放下沉重的水桶,沾湿了拖把,水淋淋地拎出,地上留下了一摊水渍。我走上前,只见他单手握住拖把,娴熟地挥动起来,拖把在地面上嗖嗖游走,干热的地面上留下了一行龙飞凤舞的水痕。只见“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几行大字,个个遒劲有力,恢宏大气。我这才明白,原来他在练字呀!原来他读书不是在扮酷呀!原来我完全想错了呀!
⑦回到家,我依然心境难平。我愧疚地收起了那枚“虚伪”的标签,找出一份我珍藏已久的西安碑林拓本,准备明天送给他——就算是表达我的歉意与敬意。
⑧第二天,我去了菜市场。菜场一如往日地喧闹,他也一如往日,自顾自地默读着。旁边的摊主有玩手机的,有拉家常的,有东张西望的……他则如一泓清泉,静静地流淌在山林深处。难得能有这样一个人,在充斥着利益与欲望的世间,坚守着心中的一份宁静。我恭敬地把拓本递给他,他一脸憨笑,犹如春日的暖阳,明媚了整个世界……
⑨他执意要回赠我些什么,邀我到他的出租屋。路上他告诉我,他是个孤儿,在郊区租了块地,种菜卖菜维持生计,而读书写字给了他别样的生活。他住的屋子,只有一张床、一套桌椅,墙上贴满了他的书法作品,床头堆满了书籍和字帖。屋角处堆放着一堆奖牌、奖杯和获奖证书。屋外,车水马龙;屋内,墨香四溢。只见他铺纸研墨,屏气凝神,提笔蘸墨,在洁白的宣纸上行云流水般写下:“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他憨笑着说:“送给你!”
⑩我恍然,种菜卖菜,为的是生存;读书练字,才是真正的生活。古典诗文和笔墨纸砚滋养了他的性情,给了他“心远地自偏”的定力。
组卷网拥有组卷网、组卷商标,若您发现其他网站违规使用,欢迎您向我们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