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观察关键词:责任产品、健康机遇
减糖饮料是糖水公司们的另一门生意。它们不仅想包揽大众的快乐,还想让消费者“健康”地快乐。
这几年,含糖饮料加速无糖化,大家接受市场教育后,意识到另外一些真相:代糖是否健康存在着争议,商家宣传的所谓无糖,可能暗藏着文字游戏。总之,无糖饮料算不算真正的健康,需要更准确地指明。
这种“以假乱真”的现象意识,政策端也注意到了,各地相继在探索应对方法。
最新行动的地方是上海。10月8日,上海政府在官方公众号“上海发布”上,向社会公开征求对《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的制作样式及设置规范(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积极鼓励含糖饮料销售者在有关商品销售区域规范设置健康提示标识。上海表示此举是为了贯彻落实含糖饮料控制的工作要求,提升公众对含糖饮料过多摄入的健康危害意识。
这意味着,上海即将对含糖饮料试行健康分级了。
一、要素丰富,处处是重点
那究竟哪些是含糖饮料呢?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定义,含糖饮料指在制作饮料的过程中人工添加糖,且含糖量在5%/100ml以上的饮料。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成人每天摄入添加糖不超过25克。
上海新规也是据此来规范设置的。
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共包括“红橙绿”三款,每款标识由提示符号、提示语和附加图示和主体颜色四部分组成,分别是:
三者对应的提示语分别是“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每日添加糖<25克”和“会看标签”。
上海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的制作样式
标识应用于线上、线下两种场景。
展开来看,线下场景分两块:一是预包装含糖饮料销售场所,包括大中型超市、便利店、餐厅、含糖饮料自动售卖机等;二是仅销售现制现售含糖饮料场所,包括奶茶店、咖啡店、餐厅、含糖饮料自动分配机等。
总而言之,含糖饮料现有的售卖渠道基本都在意见稿中覆盖了。
提示标识还涵盖了不少制作细节和设置规范,比如统一了中英文字体选择,设置高度应与人视线水平高度一致,甚至提到商家根据场景选择相应的尺寸。细节看似简单,正是每一处都规范到位,才方便提醒大家合理摄入含糖饮料。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红橙绿三色通常分别意味着不过量摄入、谨慎适量摄入和推荐饮用。实质上,上海的提示标识更像是三种不同维度的健康建议,消费者依然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决策,并没有大家以为的直观。相应低,这也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含糖饮料的渠道布局。
二、现制饮料亮出“配料表”
成人每天摄入添加糖不超过25克,是很难直观量化的。瓶装饮料通常可以通过外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计算含糖量。然而,这几年火热的新茶饮和咖啡就没这么好判断了。
越来越多人会在社交媒体上讨论奶茶咖啡的卡路里,星巴克曾在小红书宣传新品生咖系列时用上了流行的热量测评。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这次在征求意见稿中特别强调了预包装和现制现售含糖饮料两类,把目前难以计算含糖量的现制现售饮料同样纳入了控糖范围,并建议商家应用红色标识和橙色标识。
根据调研结果,虎嗅统计了不同糖度的实际含糖量,从三分糖开始,一杯奶茶的含糖量已经接近每日建议的摄入量25克。
糖度不额外加糖三分糖五分糖七分糖全糖总糖/克1724.852932.9539.8
*:表中数值代表每500g样本的含量。糖类包括蔗糖、果糖、葡萄糖,麦芽糖和乳糖。
另外,消费者购买奶茶时习惯的“无糖”选项,它更准确的说法是“不额外加糖”,比如水果茶的水果天然含有一定的果糖。现制奶茶中的糖主要是蔗糖,其次为果糖和葡萄糖,麦芽糖和乳糖含量最低。调研还发现,122种奶茶样品中,93.3%标称不额外加糖的样品实际测得总糖含量大于25克。
一直以来,大众有种刻板印象是“奶茶不健康”,现制现售含糖饮料也没有预包装饮料类似的配料表规范。它的含糖量有多高,说到底是需要品牌主动公布。
现在,以上种种现象背后的健康趋势,正驱使现制饮料品牌更透明地公开自己的配料表。
喜茶公开配方页面截图,含展示实力的意图。
热量计算以及营养成分检测是不少人更为关心的设置,喜茶在原料的基础上标注热量,包含蛋白质、反式脂肪酸、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四者各自的含量。喜茶为了让用户对热量有更直观的感知,会给出形象的换算,比如“月观”的103大卡/杯“小于1个苹果的热量”。需要留意的是,喜茶这些的默认设置是不另外加糖。用户切换不同糖度后,热量会根据选项实时调整。
月观茶饮切换为少甜后,热量几乎翻倍。
喜茶作为头部新茶饮品牌,公开原料的创新举动无庸置疑值得肯定。这是目前原料透明度最高的品牌之一,能率先获得消费端信任,也能一定程度上带动行业良性发展。不过,喜茶依然有些可以完善的地方,不止于营销动作。
不论是喜茶,还是其他现制现售饮料公开的配料表,都与严格意义上的营养成分表有些区别。至于上文谈到的含糖量,实际上没有任何一家直观标注出来。
因为这些饮料的主要原料就是水,除了添加糖,基本未添加其他高碳水化合物,因此其营养成分中的碳水化合物可以认为就等同于添加糖。对于消费者来说,至少在购买公布热量计算方式的茶饮品牌时,有了一个路径去快速查看含糖量。
三、卖糖水还是好生意吗?
可口可乐经久不衰证明卖糖水总是有市场的,糖的成瘾性意味着复购率。
纵观穿越周期的饮料产品,最大优势之一是渠道能力。因为客单价低且重量大,饮料的销售渠道非常依赖线下,并非电商友好的那一类。
中国软饮料的分销渠道主要包括:现代渠道(包括购物商场、超市、连锁便利店等),传统渠道(包括小型杂货店及非连锁便利店等),餐饮渠道(以餐饮服务消费为主),电商渠道(及线上销售平台),其他渠道(主要包括特通渠道、以自动贩卖机为代表的新零售渠道等)。
现下饮料渠道的游戏规则是传统势力(农夫山泉、可口可乐、百事、统一等)在国内市场开疆辟土的时候逐渐确定的。它们在推广自家无糖饮料时自然有一定的渠道优势,能拿到更多的货架曝光。
既然新品牌在传统渠道上不占优势,那么在含糖饮料分级标识政策推行后,会不会有利于推广新品牌的无糖饮料?这可能依然是一个很理想的设想。
三色标识势必会对含糖饮料的销售产生影响,涉及陈列、堆头展示等环节,饮料厂家和线下渠道商家的配合度都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上海不是国内首个推行含糖饮料分级提示标识的城市,深圳已经实施过类似的政策。曾有调研调查过深圳设置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的232个场所,其中213个场所售卖含糖饮料。调查发现,三种标识任一标识设置率仅为26.3%。其中大型超市的执行效果最好,设置率为55.0%;其次为医疗机构,设置率为53.3%。
这个调研的一部分结论是“各销售场所管理者与居民支持度均较高,但场所自觉守法(指《深圳经济特区健康条例》)比例较低”。换句话说,大家都知道,行动还是遵循本心。
即使目前有政策加持,无糖饮料暂时还不能成为小众逆袭的商业案例。而对它们的生产商而言,兜售快乐还是兜售健康,可能并没那么重要,满足市场更迭的需求更重要。
感谢您的阅读。ESG从业者或对此有兴趣的研究者、投资者,欢迎扫描下面二维码,申请加入我们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