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真的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核实发现:
第一,世卫组织公布的致癌分类中并不包括上述四种蔬菜,网帖以貌似权威组织的名义来吸引眼球。
第二,这四种蔬菜中,红凤菜和蕨的确被证明有一定毒性和致癌性,需要引起警惕。
(一)娃娃菜
资料显示,甲醛是一种有特殊刺激气味的有机化合物,无色,对眼、鼻有刺激作用,世界卫生组织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把甲醛列为1类致癌物。不过,有不法商家用甲醛泡娃娃菜并不意味着市场上的娃娃菜都泡了甲醛。娃娃菜本身并不会致癌,需要注意的是不法商贩是否使用了违法添加剂。此前,我国公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中就包括了甲醛,国家明令禁止将工业甲醛用于食品加工中。在娃娃菜中的甲醛属于非法添加剂,用甲醛浸泡蔬菜是一种违法行为。
食品工程博士、科普作家云无心表示,对于消费者来说,只需要注意两点:一是从正规超市购买的蔬菜是可以放心吃的;二是如果闻不到蔬菜上的刺鼻气味,那么即便娃娃菜“泡过甲醛”,其浓度和残留量也会很低,由于甲醛易溶于水,将娃娃菜充分清洗之后,也不用太过担心。
(二)蕨菜
上海辰山植物园蕨类植物多样性研究组组长严岳鸿介绍,我国可食用的蕨类植物有100多种,其中仅有“蕨(Pteridiumspp)”这一属有毒性,其他诸如荚果蕨、乌毛蕨、菜蕨、紫萁等常被食用的蕨菜都没有被报道具有致癌物质。就地区分布来说,长江流域人们采食的蕨、紫萁等蕨菜中,仅蕨有毒;而东北地区人们常采食的荚果蕨和猴腿蹄盖蕨、华南地区常采食的乌毛蕨和菜蕨、台湾地区常采食的鸟巢蕨和菜蕨,均没有报道过对人体有毒性。
网上流传“蕨菜致癌”中的“蕨菜”指的也是“蕨”。严岳鸿表示,有学者从欧洲蕨(Pteridiumaquilinum)中分离到一种叫原蕨苷的成分,原蕨苷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为2B类致癌物,能增加致癌风险。严岳鸿提醒,中国传统制作蕨菜的工艺需要经过多次焯水,在加热烹饪处理后,蕨菜中的原蕨苷很容易被破坏,可以大大降低蕨菜的致癌性。如果真的喜欢食用蕨菜,吃之前需要用沸水将蕨菜焯几遍,烹饪至熟透,且要尽量少吃凉拌类的蕨菜,也不要当做主食一样大量食用。
(三)西葫芦
需要明确的是,西葫芦本身并不含致癌物质,丙烯酰胺是食物在烧制过程中的产物。如果平时能注意烧菜时的烹饪手法,那么丙烯酰胺的危害并不需要太过担心。专家建议,平时烧制蔬菜时要尽量快速翻炒,及时出锅。有必要时,可以事先把蔬菜烫一下,预处理后再短时翻炒。整个制作过程避免过久,炒焦的蔬菜也要坚决弃食。
(四)红凤菜
红凤菜作为我国的传统野菜,很多人都很熟悉,由于其煮熟后的颜色鲜红,被许多人误认为具有补血功效,因此又被称为血皮菜。
事实上,红凤菜对人体确实有一定的毒性,并不适合食用。研究表明,红凤菜中含有一类叫作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简称PA)的物质,这类物质中大约有60多种化合物,其中一些化合物具有潜在的肝毒性,或经由动物实验表明具有一定致癌性。若长期大量的食用红凤菜,很有可能损害肝脏,严重的则会诱发肝癌。
专家建议,原则上应避免食用红凤菜,因为尽管高温可以破坏红凤菜中的一部分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但不能将其完全去除。若一定要吃,则一定要选择焯水后大火爆炒的烹饪方法,同时每次食用量不宜过多。(编辑整理祖北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