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TSP、PM10、PM2.5和PM1.0各是什么意思?
3.空气中PM2.5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
影响和危害
4.PM2.5是雾霾天气的元凶吗?
5.PM2.5对空气质量有什么影响?
6.PM2.5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危害?
7.PM2.5是怎样影响气候变化的?
8.空气中的PM2.5来自何方?
9.哪种污染源对PM2.5的贡献最大?
PM2.5标准
10.我国新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有哪些变化?
11.其它国家空气质量标准中对PM2.5浓度的限值是多少?
12.我国新发布的PM2.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为什么要到2016年才实施?
监测方法
14.用什么方法来监测环境空气中的PM2.5?
PM2.5污染现状
15.我国当前环境空气中PM2.5的污染水平如何
16.城市室内公共场所空气中PM2.5的浓度一般是多少
治理和对策
17.北京市“十二五”期间治理PM2.5的目标是什么?
18.北京市近期出台了哪些旨在治理PM2.5污染的举措?
19.日常生活中如何应对空气的PM2.5污染?
20.治理空气中的PM2.5污染如何从我做起?
《空气中PM2.5》20问—展板内容
PM10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约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5)的颗粒物,由于这部分颗粒物可进入人体的鼻腔和口腔,因此也被称为可吸入颗粒物,通常用PM10来表示。PM是英文ParticulateMatter(颗粒物)的首字母缩写,10则特指颗粒物的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的颗粒物,由此可见,PM2.5是PM10中的一部分,在PM10中,这部分被称为细颗粒物,而直径在2.5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则被称为粗颗粒物,与细颗粒物相对。PM2.5会通过呼吸道,到达人的肺部,直接进入肺泡,因此,PM2.5也被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不难理解,PM1.0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也称超细颗粒物。
PM2.5是一种重要的空气污染物,是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城市中的首要污染物,空气中PM2.5浓度的增加会直接影响环境空气的质量。首先,悬浮在空气中的各类颗粒物,尤其是PM2.5,对可见光有很强的散射作用,能使空气浑浊,从而使能见度降低。作为细颗粒物,PM2.5比粗颗粒物对太阳光有更强的散射能力,当大量PM2.5悬浮在空中时,大气能见度就会迅速降低。
PM2.5中的超细粒子还是空气中天然的凝结核,在合适的气象条件下,PM2.5浓度的增加会增加雾的形成几率,同时还会形成霾,导致雾霾天气的出现,加重空气污染,使空气质量变坏。有资料显示,我国一些地区,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等区域性大气污染较为突出,大城市的雾霾天数有增加的趋势。不仅如此,PM2.5中的粒子越细,表面积就越大,它们会更容易吸附空气中种类繁多的有毒和有害物质,从而使空气质量变坏,直接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首先,悬浮在空气中的PM2.5粒子具有强的反射太阳辐射的作用,因而可以增加地球的行星反照率,使地表和大气冷却,可以部分地抵消由温室效应增加导致的增温效应。同时,PM2.5作为一种云的凝结核,可以影响云和降水的微物理过程,改变云中水滴的数量和大小分布,还可以改变云的类型,从而增强或减弱降水量,改变降水的分布和强度。可见,做为大气水圈循环中的一个有机部分,PM2.5对水圈循环会产生影响。不仅如此,PM2.5还会影响城市的天气和气候变化。
我国环保部门早在1982年就制订了对TSP监测的国家标准,将TSP纳入了空气质量监测指标,并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规范化监测和数据公布。之后,于1996年公布了对PM10监测的国家标准(即GB-1996),明确将PM10纳入了空气质量监测指标,并自1998开始发布空气中PM10的监测数据。
2012年3月2日我国发布了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与现行标准相比,新的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变化:调整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方案,将现行标准中的三类区并入二类区,完善污染物项目和监测规范,包括在基本监控项目中增设PM2.5年均、日均浓度限值和臭氧8小时浓度限值,收紧PM10和氮氧化物浓度限值等,同时提高数据统计有效性要求。这是我国首次制定PM2.5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国的PM2.5标准拟于2016年生效。尽管这一标准与发达国家的相应标准还有差别,但这是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技术发展、人体健康等因素后的产物,是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而制订的科学、实事求是的标准。
在我国已发布的新的环境空气标准中,对PM2.5的限值已经与WHO(世界卫生组织)过渡期目标-1一致。然而,在评判是否达标的方式以及约束力等方面仍有较大差异。我国发布的PM2.5标准中,依然没有规定多高的达标率才是可接受的。例如,WHO要求每年最多有3天超标(99%的达标率),澳大利亚最多5天,而美国和日本要求的达标率为98%。中国PM2.5标准的差异不仅是标准的限值,更重要的是在达标率和约束力等方面。下表是世界卫生组织和一些国家环境空气中PM2.5标准的限值。
环境空气中PM2.5的标准限值(微克/立方米)
国家/组织
年均限值
日均限值
世界卫生组织---指导值
10
25
世界卫生组织过度期目标--1
35
75
世界卫生组织过度期目标--2
50
世界卫生组织过度期目标--3
15
37.5
加拿大
8
澳大利亚
24
美国
日本
无
欧盟
中国
测定PM2.5的浓度需要分两步走:(1)把PM2.5与较大的颗粒物分离;(2)测定分离出来的PM2.5的重量。目前,各国环保部门广泛采用的PM2.5测定方法有三种:重量法、β射线吸收法和微量振荡天平法。这三种方法的第一步是一样的,区别在于第二步。
重量法:将PM2.5直接截留到滤膜上,然后用天平称重,这就是重量法。重量法是最直接、最可靠的方法,是验证其它方法是否准确的标杆。然而重量法需人工称重,程序繁琐费时。不易实现自动化监测。
β射线吸收法:将PM2.5收集到滤纸上,然后照射一束beta射线,射线穿过滤纸和颗粒物时由于被散射而衰减,衰减的程度与PM2.5的重量成正比。根据射线的衰减程度就可以计算出PM2.5的重量。
微量振荡天平法:一头粗一头细的空心玻璃管,粗头固定,细头装有滤芯。空气从粗头进,细头出,PM2.5就被截留在滤芯上。在电场的作用下,细头以一定频率振荡,该频率和细头重量的平方根成反比。这样,根据振荡频率的变化,就可以算出收集到的PM2.5的重量.
微量振荡天平法和β射线吸收法是当前各国普遍用于对空气中PM2.5进行自动监测的主要方法。
15.我国当前环境空气中PM2.5的污染水平如何?
由于我国尚未开展业务化的大范围PM2.5监测,一些研究性的PM2.5监测数据公开的也非常有限,所以目前还很难对当前我国城市空气中PM2.5的污染水平做出科学评价。
已有的一些卫星和地面监测资料显示,我国珠三角、长三江、京津冀、四川盆地等地城市群地区,大气中PM2.5污染较为严重。这些地区空气中的PM2.5平均浓度一般在60—90微克/立方米范围内,但在严重空气污染的情况下,空气中PM2.5的浓度会大大高于这个数值。同时,由于PM2.5在PM10中所占的比例通常认为在0.6-0.8之间,所以还可以根据空气中PM10的数据来粗略估算出PM2.5的浓度。例如,2011年北京地区空气中PM10的年均浓度是121微克/立方米,由此可估计出PM2.5的年均浓度为68--91微克/立方米。当然,年均值只是用来反映该地区颗粒物污染的总体现状,对于评价该地区的空气质量意义并不大。
一些研究性的监测结果显示,当前北京市空气中PM2.5的年平均浓度约为70微克/立方米,超出国家新出台的标准限值近一倍,即是在远郊地区,空气中PM2.5的年平均浓度也在45--50微克/立方米左右。
16.城市室内公共场所空气中PM2.5的浓度一般是多少?
按照“北京市2010—2020年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方案”,到2020年,北京市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将比2010年下降30%,PM10达到80微克/立方米,PM2.5达到50微克/立方米,SO2浓度降至20微克/立方米以下,臭氧超标小时数减少30%。北京市为了加大空气污染的治理力度,已经出台了治理大气污染的八大类具体措施,并计划到2015年,北京市空气中PM10和PM2.5的浓度比2010年要下降15%左右,届时,空气中PM2.5的浓度将降至60微克/立方米。一些研究性的监测结果显示,当前北京市空气中PM2.5的年平均浓度约为70微克/立方米,超出国家新出台的标准限值近一倍。
18.北京市出台了哪些旨在治理PM2.5污染的举措?
1、监测:“天眼”遥测空气质量。北京市在2012年将全面开展PM2.5监测。增设监测站点,使监测站点总数达到35个左右。同时还将建立卫星遥感监测体系,形成地面和立体相结合的空气质量监测网。
2、交通:提前淘汰40万辆老旧车。于2013年提前完成“十二五”淘汰40万辆老旧机动车的目标。到2015年再强制淘汰30万辆2001年前购买的国Ⅰ标准的老旧机动车,到2020年淘汰90万辆国Ⅱ标准以下老旧机动车,同时,机动车排放标准争取在2016年与国际接轨。
3、燃煤:消费总量消减62%。到2020年全市燃煤比重将控制在10%以下,全市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1000万吨以内,比“十一五”末消减62%。4、工业:拒绝高污染工业
5、扬尘:推广奥运保洁标准。本市施工工地将严控土石方作业面积,减少裸露作业面。道路保洁将按照奥运期间保洁标准,所有道路实施机械化吸尘作业,主干道及施工工地周边实施冲刷保洁作业,确保道路不起尘。
7、应急:重污染天部分公车停驶。遇重污染天气,本市将暂停施工工地土石方作业和渣土运输,部分企业停产、减产,市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停驶部分机动车。
8、公众:治理污染齐参与。市民需转变生活方式,在绿色出行和节能环保方面率先垂范,践行绿色生活和消费模式。
我们国家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一个简单的道理是,GDP的快速增长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需要增加燃煤消耗,增加电能,增加机动车保有量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治理PM2.5,降低空气中的PM2.5浓度,确实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确实需要付出非常大的努力和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