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种植大户先进事迹(精选7篇)

泾县地处黄山北麓,为黄山余脉,徽水河自南向北直通而过,青弋江由西往东横贯全境。因此,山高林密,江河纵横,气候温和湿润,是泾县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这种良好的自然和生态环境,使得泾县拥有大片的原始森林,十分适应有机茶生产,故多次被评为“全国生态示范县”和“全国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示范县”,目前泾县为安徽唯一的“全国有机茶叶示范基地”。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他已连续两年主动为附近在册的贫困户免费加工名优茶,帮助他们销售茶叶,使这些贫困户每户的茶叶收入比往年增加了2000多元。在平时茶季生产用工时,他也优先聘请贫困户,茶季一结束就马上支付工资。他还长年供养一位五保老人,悉心送去每日三餐。由于积极做公益,参与扶贫活动,汪立平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一致好评,先进事迹曾在安徽第一大报《安徽日报》上刊登。汪立平的“泾县黄村镇上南坑茶叶农场”也越办越兴盛,越办越红火,目前已有高山茶园数百亩,2020年被评为泾县县级示范家庭农场,2021年被评为宣城市市级示范家庭农场,两年迈了两大步,上了两个大台阶。去年8月红茶售罄后,他又筹划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茶叶生产。今年已向浙江茶机公司定购了几十万元的红茶加工设备,准备生产他的“荒山凹”百年老枞红茶,同时积极向外拓展,打开广州、深圳等地的高端茶叶市场销路,立志为名优茶产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为当地农业增产茶农增收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袁从波是日照市岚山区巨峰镇薄家口村人,从1988年从事茶产业,30多年如一日只为做好一片“茶”。从一名普通茶农,到全国劳动模范,他一直以来以对茶叶品质的坚守,用一片叶子践行助力乡村振兴的信心与决心。

五一假期,袁从波正在巨峰镇薄家口村御园春的无性系育苗大棚里检查每株茶苗的成长情况,从1988年包产到户的1亩7分茶园,到现在的500余亩无性系茶园,袁从波30年如一日,不断改良茶叶种植技术、提升茶叶品质。最初从南方进的茶苗,因为气候温度等影响“水土不服”,存活率也就在70%左右。他先后赶赴安徽、浙江考察,邀请专家分析研究,聚集有经验的农民一起交流,率先从南方引进无性系良种茶苗进行试验种植,第一年引种的茶树苗木成活率就达到95%以上。

由袁从波研究的这项技术不仅可以让茶树育苗周期大幅缩短,还可以选择最优良的茶叶品种进行培育,大大解决了普遍存在的茶苗品种单一,量不足的问题。受树苗扦插技术启发,2015年袁从波又带头搞起了茶叶育苗新技术,实验、推广北方无性系茶苗。现在,他培育的无性系茶苗,实现了从过去“一年出苗、三年收益”,到现在“47天出苗、当年见效”的目标,让绿茶产业实现了提质增效。

面对本地茶叶品种单一、价格上不去的现实,2006年,袁从波开始了他的创新之路,专门从南方请来师傅,学习炒制红茶、乌龙茶的技术。为了提升茶叶标准化管理水平,袁从波带头治理规则,全面强化了茶叶标准化生产流程。生产中,他以无公害茶园生产为最低标准,坚持茶园有机化、生态化管理,建成实现了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技术等综合运用的标准化茶园,不断提升了茶园管理水平和原料生产质量,也为企业与茶农户建立了双赢的合作关系。

目前,袁从波的茶园生产基地达一千多亩,解决了就业劳动力300余人,带动周边茶农创办茶叶企业、茶业合作社20余家。同时,成立了工友创业园,定期对茶农进行培训,带领茶农共同致富。作为一名茶业发展带头人,袁从波始终把推动日照绿茶高质量发展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

在盘州市坪地乡,七官营村曾是最边远的一个小山村,这里交通不便、没有自来水,更谈不上信息共享,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赵燕是怎样带领村民致富的呢?让我们走进她的故事。

她就是凭着一腔热血,只为能给当地留守妇女尤其当时的贫困户家庭妇女提供一个就业平台。可天有不测风云,茶叶从种植下去足足有好几天没有下雨,为了解决种植用水问题,她从2.5公里外的大山上布管网。为了不让老百姓承担所有风险,怕打消当地老百姓发展茶叶种植的积极性,每天起早贪黑无偿安排给老百姓浇茶叶用水,晚上7点后她就带着年幼的孩子到茶叶种植基地浇水。

在2015年的冬天,邻近3个自然村的村民出行都不方便,路面坑洼不平,车子根本无法走动,为了让大家出行方便,原本创业负债的她出钱找车拉毛石带人把路垫平,由于资金有限虽然做不到完美但能让车子勉强能够通行;她给自己定下要求,每年尽自己的能力拿出一部分资金到学校看望留守儿童,并给予贫困家庭600元的慰问金。

盘州市坪地乌蒙翠芽旺业种植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赵燕说:“我们茶园里面已经种植了精品水果,下一步,准备想以我们农业产业为点,带动我们周边老百姓发展服务行业。”

赵燕通过自己的努力先后荣获了“贵州省第三届返乡农民工创业之星”称号、“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及表彰、“最美劳动者”称号及表彰。另外,赵燕创办的企业先后被认定为东西部劳务协作扶贫就业车间、大连市援建就业扶贫车间、盘州市就业扶贫车间等荣誉。

他是来自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桃岭乡高湾村长岭组的一位农民代表,面对偏僻贫穷的山村现状,他不退缩、敢创新、真干事,带领乡亲成立金寨县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把万亩荒山变成茶山花海,为村民铺就一条致富茶路。他不仅自己致富,还让全村人脱了贫,住上劳模农庄,过上幸福生活。他就是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金寨县四季春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党支部书记陈先志。

山路蜿蜒盘旋,满目青翠葱茏,空气湿润清新,微风温暖和煦。9月初,来到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桃岭乡悬剑山脚下,记者实地感受到的,不仅有美丽的自然景致,还有火热的乡村生活。“云端”直播卖茶叶、发展特色种养殖、引进光伏项目、发展乡村旅游、走茶旅融合之路……村民们说,“虽然有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我们的日子仍能越过越好!”

“我们金寨老区人民在忙的这些事儿,都离不开他的努力。”村民们口中念叨的这个人,便是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金寨县四季春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党支部书记陈先志。尽管陈先志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获得的荣誉无数,但村民们更愿意把他当作邻家大叔、父老兄弟。

“我文化程度不高,但我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带领贫困群众走上致富路,由输血变造血,让大家一同迈入幸福生活。”站在记者面前的陈先志,短寸头发,话语谦逊,笑容敦厚温暖,让人心生信赖。

作为一名扎根农村几十年、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全国人大代表,陈先志在产业脱贫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领乡亲成立金寨县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把万亩荒山变成茶山花海,为村民铺就一条致富茶路。他还努力推动单一产业向多元化产业发展,确保农民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让山区农民过上幸福生活。

创办合作社,党旗引领致富路

金寨县地处大别山腹地,鄂豫皖三省结合部,山峰连绵不绝,梅响两大水库(梅山、响洪甸水库)镶嵌其间,土地多是山区或半山区。这里曾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一片红色的土地。

走进金寨县四季春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党建活动室,迎面而来的就是红色的展板,镶着党旗党徽,镌刻着“党旗引领致富路”几个大字。陈先志说,简单的几个字却凝结着创业的艰辛、领导的关怀和劳动的光荣。

1998年,陈先志担任林场场长。在职9年间,他不仅完成1800亩造林和430亩退耕还林任务,还办起粮食加工厂、砖瓦厂、石料厂、木工厂、小百货商店……改变过去靠开荒种粮、砍树卖柴维持生活的状况,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将荒山变成“绿色银行”,发挥了生态效益。

看着漫山遍野的野茶,陈先志又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这不正是致富的源泉吗?在金寨县桃岭乡,因临近梅山水库,常年水分充足,有适宜种茶的先天优势,但长期零星、分散的种植模式,难以形成产业发展气候,村民也难以受益。

“要想发展,就要用好悬剑山的自然资源,在家门口发展好茶产业,让村民能够靠山吃山,赚到更多的.钱。”2007年9月,在无资金、无人才、无模式的情况下,陈先志和9名种茶大户合作,以老四季春茶厂为基础,创办了金寨县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四季春茶叶专业合作社,专门从事茶叶种植采摘加工。

合作社刚成立,陈先志便建立了党支部,采取支部联村、支委联片、党员联户方式,先后将10名党员培养成能人大户,将9名年轻社员发展成党员,建立党员示范基地5处。

“我的发展的动力从哪里来?来自于党的恩情,来自于群众的信任。”陈先志说。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2008年大雪,合作社20多间房屋被压塌13间,全家人站在风雪中绝望而无助。天刚蒙蒙亮,桃岭乡党委书记步行10多里,来看望他们一家,并送来了一个红包和一句话。红包里是救急用的3000块钱,一句话是“有党委政府在,你要挺住!”

转变经营模式,贫困户住上劳模农庄

“村民用山场及土地入股,贫困户除了在合作社务工外,还可以获得土地流转租金和收益分红。”陈先志介绍,合作社快速转变山区农民传统经营模式,共流转荒山9130亩,用机械实施开荒保林,建立梯茶坡林、茶林共生的良种茶园示范基地。通过流转土地、规模经营、品牌化运作,成功闯出一条资源整合、利益共享的新型发展之路。

贫困户蔡守伟为了照顾家中老人,无法外出务工。陈先志得知后主动找上门,让蔡守伟在合作社务工。茶叶采摘时蔡守伟在茶叶车间上班,茶闲时就帮助管理合作社茶园,年增收3万余元。

像蔡守伟这样在合作社务工的贫困群众还有很多。合作社也由原来的9户发展到220户,并带动58户贫困户发展茶叶生产,2019年底,所有贫困户都已实现增收脱贫。

陈先志介绍,蔡守伟全家现已住进劳模农庄,和其他农户一样迎来了崭新生活。让农民也能住上小别墅一样的房子,是陈先志近年来一直努力的目标。合作社为危房户、贫困户集中新建劳模农庄,目前已有24户住进新房,计划2021年再入住9户。劳模农庄各种配套设施齐全,村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村民吃好住好,条件改善都来自于满山的茶叶,茶产业让脱贫攻坚有了抓手!”

“合作社就是要通过组织力量来解决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难题,让农民一天比一天富起来,带领贫困人口共享发展成果。”陈先志说。

技术培训,扶起脱贫的精气神

“要想大家跟你一起干,得能挣钱,不然讲什么都是空话。真做,真有效,农户才会加入。只有把合作社经营好了,茶叶卖出价钱了,他们才会主动要求加入。”陈先志说,合作社的成效有目共睹。在多年的研发努力和精心推广下,合作社注册的“沐芽”牌产品荣获中国(安徽)第三、第四届茶叶博览会“优质金奖”,第五届国际茶产业博览会“优质金奖”,茶叶也变得值钱了。村民争先恐后积极参与。合作社大力流转荒山,引导630户栽种良种茶5000余亩,新建梯层式茶园,形成近万亩生态有机茶园。如今,合作社年茶叶产值达480余万元。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培养一大批生产技术能手、产业大户,合作社才能实现良性发展。”陈先志说。为了让社员掌握茶叶种植技术和茶园管理知识,他在田间地头指导实践操作、讲解自己的茶园管理技术和经验,直到社员学懂学会。

不仅如此,合作社还邀请金寨县农委的专家到农村举办茶叶种植、茶园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培训班,采取开展现场培训、组织社员开展外出学习等方式,引导社员学技术、学技能,努力提升致富本领。

至今,合作社聘请专家上门集中授课已30余场次,开展现场教学与外出培训50余场次,累计培训2000多人次,培养了一支经营、管理专业队伍,增强了合作社创新发展的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品牌保护观念。

“绿水青山惠民生。我们要抓住机遇,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农村产业建设,形成产业合力。”陈先志说。

产业1+1,融合发展增收入

茶产业只是当地脱贫致富的基石。悬剑山离县城很近,风景优美,每年来这里感受农家田园生活、观赏自然风景的游客很多。特别是听到一位村民自家产的土鸡和鸡蛋都不够卖的消息时,头脑灵活的陈先志嗅出了商机。他决定以“茶”为媒,创建农家养生小院,打出特色乡村旅游品牌让村民增收。

说干就干,他带领合作社社员率先推出摘山珍野果、采新鲜绿茶、品农家土菜、享大山美景的旅游观光服务。社员们不仅将自家小院改造成农家乐,还带动村民积极效仿跟进,每年接待游客近万人,为开办农家乐的村民户均创收3万元左右,进一步拓宽了增收渠道。

“有了茶叶这个产业,我们脱贫攻坚有了抓手,也有了进一步增收的空间。”陈先志认为,要依托茶叶产业,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多方拓宽群众增收路径。

为提高茶叶基地综合效益,陈先志探索出一条“茶林共生、种养结合、产旅互助、农光互补”发展模式,引导贫困群众在茶园套种油茶、猕猴桃、车厘子等特色经济作物,利用资源和市场优势,通过扶持贫困户开办农家乐、开设农产品超市、利用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等方式,助其增收。

来到万亩茶园,记者还看到了排排深蓝平板这一新景观。这是2017年落户合作社茶叶基地的光伏发电项目,实现农光互补,项目人均年务工收入超万元。

产业带动,脱贫提速。有人种茶制茶,有人养殖土鸡、黑毛猪,有人办农家乐,有人种起了猕猴桃,乡村发展面貌大变样……陈先志说,下一步要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战果,充分利用现有优势资源,抓住乡村振兴机遇,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更多人共享这一发展成果,过上更好的生活。要让村民的茶路越走越宽,越走越有劲头!

1980年冬,桃江县三堂街公社龙头坝大队64岁的共产党员周花菊,独立承包公社三亩五分茶园,采取雇工协助经营的形式,专业从事茶叶生产。通过他的精心管理,茶园两年夺得高产,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他的事迹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肯定,被授予湖南省劳动模范。

周花菊承包的这个茶园,原由公社经营管理。茶场收入不论多少均上交公社,茶园的劳力参加生产队分配。茶园劳动者没有经营自主权,未和经济利益挂钩,生产积极性调不起来,所以,多年来茶叶产量和经济效益都不高。1980年冬,周花菊与公社签订单独承包经营茶园合同,合同规定,每年交公社纯收入1000元以上,其余全部归承包者所得,茶园需要的劳力、资金、肥料等,都由承包者自己承担。

承包以后,周花菊以茶园为家,将自己的责任田交给别人承包,自己专业从事茶叶生产,每年在茶园劳动300多天。为了提高茶叶产量,他苦干了两个冬春,补蔸齐苗,移蔸并块,将原来缺蔸严重、分布零星的低产茶园改造成了一个连片齐苗的高产茶园。他在管理茶园的过程中,认真摸索种茶技术,总结出“三合理一及时”的管理经验。即合理中耕,每季茶开采前半个月进行一次浅中耕,做到雨后松、见草锄,每两年进行一次深耕改土,深翻八寸以上,客土培园;合理施肥,坚持施猪粪、菜饼等有机肥料;合理采摘,坚持分批、多次、留叶的采摘方法,全年采摘期达一百四十多天。及时防治病虫害,以防治为主,每年进行十多次除草,消灭病虫栖身之所。由于他的精心培育管理,茶树生机勃勃,树冠覆盖度达90%以上,叶面积指数在4以上。

周花菊单独经营茶园,劳力不够时就在茶园附近临时雇请。采茶叶时,他把茶园分成四片,每片雇请一个责任心强、采摘技术好的劳力负责,由他组成采茶小组,分片包干,按质量要求采摘。采摘工资按每斤鲜叶8分至1角2分计算,当天发给。每年需付采摘工资1100元左右。中耕、除草、追肥时,以每天2元的工资雇请劳力,并负担雇请劳力的伙食。每年请工200个左右。周花菊本人除一同参加劳动外,还担任技术指导,茶叶采摘和茶树培育管理都必须按他的要求进行。否则,雇请的劳力随时可以辞退,另请他人。

周花菊独立承包经营茶场,使集体和个人都得了好处。1981年茶园纯收入2013元,按合同上交公社1128元外,个人得885元。他分给协助他经营茶园的侄女350元,自己得535元。1982年亩产鲜茶叶3821斤,折合干细茶1043斤,茶园纯收入为1925元,上交公社1000元(公社考虑茶叶价格等特殊因素,上交金额比1981年适当减少)外,他个人得纯利925元。周花菊的口粮从茶叶奖售粮指标中解决。1982年奖售粮指标2200斤,上交公社1000斤,雇请劳力用去约500斤,本人口粮还有700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建立,益阳地区的社队茶场和茶厂也普遍实行了各种形式的责任制,涌现出了一批责任制比较完善、效益显著、促进茶叶生产发展的先进典型,周花菊就是其中之一,他凭借承包三亩五分茶园当上省劳模的事迹成为美谈,他在茶叶生产方面的一些经验,现在仍然具有参考价值。

出生在资兴市州门司镇的胡华英,2010年回乡参与创办了资兴市仙坳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十年间,合作社已拥有100多名成员,2000多亩茶园,并帮助周边8个村的300多名贫困户脱贫。

资兴市仙坳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是一家集茶叶种植、茶产品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农业合作社。现有茶园2000余亩,年产茶近30吨。不过,在合作社的发展初期却遇到了困难。

“最开始我们这边,因为一个老板承包茶厂,他欠农户很多钱以后我们才接手做的,当时农户也是很不相信我们,因为他们也怕拿不到钱。”资兴市仙坳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胡华英说。

了解到农户的顾虑后,胡华英一边向农户做好解释工作,一边自己开发示范基地,以合作社牵头,和湖南金井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并且签订合同,将所生产的产品主要由金井茶厂销售,保证了茶叶产品的销售。

“农户看到我们慢慢做,做得好了,钱也付了现金给他们,让他们慢慢接受我们以后,我们才把合作社统一组织起来。召集附近村民,慢慢地他们自己种一些茶叶,把他们荒废的茶园重新开垦出来。”胡华英说。

为了让合作社的产品能达到绿色有机茶的标准,胡华英开始加大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在茶叶基地安装杀虫灯、黄板和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还严格执行茶叶质量控制技术规范操作流程。种植面积在逐年扩大的基础上,劳力方面也吸引了附近丹坳、水南等8个村的3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进来,并按“固定分成加入股分红”两个阶段进行帮扶。

资兴市仙坳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现在是郴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南省级示范合作社。2019年,合作社选送的“‘仙坳’牌毛尖”荣获第十一届湖南茶业博览会“茶祖神农杯”名优茶评比金奖。同年,胡华英个人荣获全国手工红茶制作技能大赛优胜奖。

合作社在实施茶叶产业扶贫项目后,还瞄准产业发展趋势,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断拉长茶叶产业链条,着力提升茶叶产业的附加值,并立足当地青山绿水、茶园秀美的天然优势,探索出了一条“茶旅结合”的发展新路子,每年可创茶旅经济20万元以上,并带动贫困户每年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对我们茶厂附近这边比较漂亮的茶园100多亩进行改造,一共大概是投入80多万,修建了旅游长廊,对茶园的道路进行硬化,然后修建了观景亭,品茶采茶体验中心,让游客来我们这里采茶、品茶。”胡华英说。

“普洱茶是我心目中的太阳,追赶太阳,是我一生最伟大的事业。”赵华琼说,“把濮氏祖先流传下来的这匹绿叶研究好、发展好,服务社会、服务大众,推动发展是我们濮氏后代最勇耀事业之一”。过滤赵华琼的每一寸时光,上面都携刻着深刻的普洱茶的烙印。

2001年2月,她被县委政府任命为新组建的国有普洱茶(集团)公司首席总经理,并被董事会选举为国有公司首席董事长。这时的赵华琼面对的是一个困难重重的企业:厂房瓦落墙倒,草木丛生、机器盖满灰尘、工人没事可做。“重整普洱茶雄风”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让这个弱女子责无旁贷地再次挑起了这个重担。她像一个肩负历史使命的圣女,为发展、弘扬普洱茶四处奔走、呼吁,脚跑肿了,嘴皮说破了,一次又一次遭到白眼,不理解、不支持,她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晚上召开职工会议,鼓励大家重新点燃推动公司发展的热情,深夜孤灯一人还在整理公司重新腾飞的计划。那时候,赵华琼的丈夫因为患癌症已经去世10年了,女儿在外求学,有了一定生活基础的她本来在省城找了个事做,一边陪伴在女儿身边,日子过得安宁、平静,但对普洱茶的一往情深,对领导的期望,对多年奔波积累下的技术和经验,以及把这些技术和经验充分发挥出来的责任心驱使她再次回到家乡,她把对女儿的愧疚深埋起来,全身心扑在工作上。

赵华琼把自己多年的积蓄共30多万拿出来,加上县委政府的支持和员工的集资,闲置多年的机器终于运转起来了,闲散多年的职工脸上又露出了笑容,几千名茶农又有了稳定的收入,并很快推动了山区农民的脱贫步伐。赵华琼再次尝到牺牲自己的利益带给更多人的幸福的快乐。当时,公司年平均销售达3000多万元,茶叶基地产量1000多吨。期间,她带领技术人一起开发的普洱茶系列产品80余种,首创的“普洱干吃茶”、“普洱茶超细粉”、“普洱茶速溶粉”等产品,填补了云南省茶叶深加工的空白。2002年她将自己制作的普洱茶产品送昆明医学院食品研究所做实验,得出:普洱茶对降低胆固醇及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明显的疗效。赵华琼用车拉山泉水发酵的普洱茶,一经投放市场,深受客户的好评,发酵茶迅速发展起来。2004年,普洱茶(集团)公司被列为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云南省科技型龙头企业,赵华琼也获得“普洱县扶贫开发突出贡献奖”、“思茅市(现普洱市)中小型企业创新二等奖。”

2005年,因为企业改制出售,赵华琼带着几个下岗职工,再次走上了创业之路。她们创新研制出来的“濮女”牌普洱茶特别走俏,倾心打造的老字号--普洱茶厂,始建于1975年4月,是云南省最早定点生产出口普洱茶的四大历史名厂之一,还注册了普洱古茶公司。9个月后,赵华琼与深圳永年公司联手,组建了一个综合实力更加强大的现代化普洱茶专业企业--“普洱市永年茶业有限公司?普洱茶厂”,赵华琼任总经理、厂长。厂区占地72亩,注册资金500万元,总资产3433万元,年生产加工规模1500吨,最高销售达3500多万元,近三年上交税收500多万元。

赵华琼是总经理、厂长、企业家、普洱茶生产,管理,加工顶尖技术人员、渥堆生产工艺专家、市场推销员、评茶师、高级茶艺师、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华茶人联谊会、云南普洱茶协会、云南省茶叶商会、云南省食品工业协会等理事,云南省茶叶协会常务理事,普洱市茶叶协会副会长、普洱市政协委员、普洱市普洱茶文化研究会顾问、普洱茶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在这些耀眼的光环的后面,是平常人所不能理解和难于做到的对普洱茶的痴迷、对自己所选择的事业的无限追求和忘我奉献、对坎坷和困难的坦然面对,还有把自己的爱和热情转化成经济、物质和文{随机阅读。桑叶茶有什么功效,学习茶知识化食粮,奉献给这片热土和热土上的人民的大爱!

赵华琼就是盛开在普洱大地的“茶花”,以她的清香、善良、执着、创新和诚信引领着人们走进一座又一座普洱茶圣殿,去品尝、去享受、去开创。

55岁,人生的天命之年,赵华琼却依然青春勃发,如一杯陈久蜜香的濮女茶,无论斗转星移,都可以在时光的洪流中磨砺出自己的品质和风格:甘味、涩味、苦味、香味、回味,从第一杯到最后一杯,由平淡到浓郁,由浅尝到深品,永远浓醇,永远意味深长……

THE END
1.2020年茶叶价格走势分析,精细化计划执行pro40.20.14体育摘要:在2020年,茶叶价格呈现稳步上涨的趋势,市场需求的增长和茶叶产量的减少共同推动了价格的上升。精细化计划执行也成为茶叶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执行,茶叶生产和销售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提高产品http://app.junweilai.cn/post/17225.html
2.全面解析一亩茶田的茶叶产量与影响因素一亩茶田的茶叶产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涵盖茶树品种、树龄、管理水平等。科学种植和精细化管理能够显著加强茶叶产量。普洱茶作为中国茶叶的代表之一其产量虽然相对较低,但因其独有的品质和工艺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价值。未来,通过不断优化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将进一步加强茶叶产量,推动中国茶叶产业的发展。 https://m.makepolo.com/productfa/baiye/teawh/112886.html
3.@全体茶叶主体,茶产业发展政策请查收!对当年成功创建省级农事服务中心、农机服务中心、全程机械化应用基地、农机创新试验基地的茶叶主体,按当年该主体在农机购置补贴系统内申请省定补贴资金的1:1配套奖励,最高不超过15万元。 2.推动茶叶种质资源保护 支持茶叶种质资源圃建设,对省级资金支持的种质资源圃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xMDY3MDk2Mg==&mid=2247518602&idx=2&sn=414fe0a89ae8ec8ab7539b5adc464c01&chksm=f84ef610f011f02522f77473ec087df5524d67a4533582810d3bccc676ef66b1e60e76d8483e&scene=27
4.攒钱回农村的年轻人:离开大城市,种地卖茶开农场建农场花了58万元,我们现在的房子也经历了一番改造,基本都是自己动手,包括去买木材、做门、拆墙安窗户等等,算下来只花了2万元。农场种的东西足够我们家一年四季的吃食,大规模种植的有10种水果。 到底有多少钱才能回农村,我认为是丰俭由人。农村的生活开销少,这是肯定的。其他就要看你究竟为了什么回到农村,如果https://www.tmtpost.com/6283049.html
5.一亩地能产多少斤茶叶25条介绍,你知道么?6、一亩山地可以产多少茶叶 如果做龙井这样的名茶,一年只采一季春茶,一亩地也就产干茶十几二十斤的样子。要是以做蒸青绿茶这样的标准,一年可以产干茶300斤。 7、我种了亩茶叶 我去问了一下茶叶一亩地能产多少斤,发现我们如果种了一亩地的这个茶叶,其实就是在他已经成熟之后,我们就可以把全部都采摘下来了。http://www.kbhchaoshi.com/cjwd/show-1502.html
6.白茶价格一般多少钱一斤最贵的白茶是什么→MAIGOO知识一、白茶价格一般多少钱一斤 1、白毫银针价格 (1)一年白毫银针参考价格存放一年的白毫银针特级茶价格在4600元一公斤,存放一年的白毫银针一级茶价格在3200元一公斤。 (2)三年白毫银针参考价格存放叁年的白毫银针特级茶价格在7900元一公斤,存放叁年的白毫银针一级茶价格在5500元一公斤。 https://www.maigoo.com/goomai/274871.html
7.2018年半月谈第3期半月谈2018第3期文章汇总网友千寻瀑留言称,贫困户隐瞒家庭财产、收入的情况不少,实际家庭有八九亩田,只承认有一两亩,实际家庭成员有外出打工的,却说去瞧病了、给亲戚帮忙了,实际外出务工月收入四五千元的,却说没挣到钱或者只有一两千,账面上难以算出实际值,在贫困户评定过程中求证难度高。 其二,对贫困户的帮扶有失公平。网友执念举例,http://www.hebeigwy.org/html/slzl/qt/201804/80_29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