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概览:零售终端价值接近人民币400亿元,广东公司占优
2013年,中国酱油行业产量大约755万吨,同比增长10%,较上一年新增产量68.5万吨,对应全中国人均消费酱油5.8千克。行业价值的计算有两个口径:
欧睿国际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酱油行业终端价值人民币360亿元(2012年为330亿元),我们按照2012年行业价值数据(欧睿国际)以及海天味业19.4%的市场份额换算得到海天生产的酱油零售价值约为64亿元,与海天味业披露的当年47.5亿元的出厂价值基本对应26%的渠道利润,表明欧睿国际数据基本接近实际数据;
行业增速
酱油行业增长稳健。过去5-10年是酱油行业持续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行业产量由2008年的359万吨成长为2013年的755万吨,行业收入由2008年的220亿元左右成长为2013年的360亿元,同期成长倍数都在两倍左右。过去5年,行业收入增长CAGR达到25%。由于基数增加,近两年增速有所下滑,国家统计局、Kantar、尼尔森等数据均显示行业增速目前在15%上下,其中,均价的增长达到6%,相比于其他调味品品类,以及其他快消品,属于较快的增长。
行业格局
生产省份非常集中,其中广东酱油厂商占较大优势
虽然中国酱油行业经历了较快的增长,但是在产量上,却相当集中。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产量数据,2013年,酱油行业84%产量集中在广东、湖南、四川、河南、山东、江苏六省,较1999年47%的比例显著上升。人均指标上,如果各省人均产量以及全国人均消费量的差额计,广东省是全国最主要的酱油输出省份,人均输出达到23千克,大部分省份需要从广东、湖南等省份输入酱油,这为这些省份的调味品公司提供了较好的扩张机会。
海天味业、美味鲜(中炬高新子公司)等广东公司利用先进工艺、产能攻城掠地,也实现了快速崛起,其他省份只有欣和(未上市)、加加等少数公司,在缺乏气候基础的情况下,利用恒温设备进行酱油发酵,也夺取了一定的份额。
前五家份额占31%,海天独大,有集中化趋势
根据欧睿国际数据,酱油行业前五家公司按零售额排列分别为海天、李锦记、美味鲜、加加、亨氏,共占31%份额,其中海天份额达到20%(2013年),一家独大。五大公司除加加产能在湖南、河南之外,其他主要产能均在广东。整个行业还是体现了一定的集中化趋势,前五家公司(CR5)、前十家公司(CR10)分别由2004年的22%、27%提升至31%、35%,而且这一集中主要发生在前五大公司,十名以后公司的市场份额持平或略有下滑。
酱油行业的消费和供给有四大特性:
(1)消费多元。中国居民的饮食消费非常多元化。中国菜系分为八大菜系,菜系各有特色、技法多样,菜系之中也有非常多样化的支派,这造成了各地消费者对酱油的消费习惯多种多样,例如,上海本邦菜的红烧肉,要求浓油赤酱,酱油必须用黄豆酱油,经典的白斩鸡等菜式则使用生抽;广东菜食材多海鲜,技法多清蒸,为保证鲜味,多用生抽或鲜味酱油,甚至为蒸鱼专门开发了蒸鱼豉油;而中部的川、湘、赣等省,口味咸辣,多用老抽上色,平时点蘸的场合也不多。消费习惯的多元,对全国性公司的研发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传统上,各个区域都有一定强势的当地品牌,很大程度上与这些品牌熟悉当地酱油使用习惯有关。
(2)购买频次较低,消费体验很重要。在食品饮料行业中,酱油的购买频次较低,按照人均消费5.8千克计算,一个三口之家平均一个月购买1.8升的桶装酱油一次。由于餐饮在整个行业中占有一定比重,而且很多家庭购有生抽、老抽等两瓶以上不同酱油,实际的购买频次会更低。由于整个家庭对所购的酱油有至少一个月的体验期,且参与产品评价的是所有家人,因而消费体验对于提高忠诚度、形成重复购买行为非常重要。
(4)防御中带进攻。酱油是中国菜式中必备的调味品,即使在经济环境较差的时候,酱油的消费也带有很强的防御性,例如,本轮经济危机中,2008年行业增速31%,2009年仅下滑到27%,2010年又反弹至40%。同时,由于中国消费者的餐饮食结构也在不断升,对口味和健康的意识越来越强,因之而选用的酱油也得到升级。目前中国酱油均价仅相当于日本的1/2,我们认为还是有较大的升级空间。
(1)行业规模上,中国酱油行业在量、价两个维度与邻国日本都有很大差距。我们预计2018年之前,量、价两个指标各贡献年均8%和6%的增长。行业出厂价值在2018年达到677亿元,较目前的361亿元接近翻倍——主要受益于细分领域和产品开拓所带动的量价齐升。
行业量价空间均大,看规模5年翻番
我们认为当前行业12-15%的增长速度有望在未来5年持续,其中量贡献8个百分点左右,均价增长贡献约6个百分点,我们认为未来5年行业收入有望翻番:
(2)量方面,虽然中国目前人均酱油消费量5.8千克已接近日本水平(6.2千克,2013年数据),但是将日本酱油行业的发展拉出来看,日本在1950-7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酱油销量几乎增长了3倍,人均酱油消费在1970年左右达到了12.2千克的峰值,是中日目前水平的两倍。我们认为,这可能与日本餐饮结构的变化、迁移有关,70年代以前,日本国民的餐饮消费主要在日本本国料理内部升级,酱油用量不断提升;7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该国餐饮结构开始转向日本料理之外的西餐等领域,传统的酱油销量也开始下滑。我们认为,中国酱油用量也将与日本相似,将先升后降,但与日本70年代高峰期酱油用量比较,空间也仍然非常大。
与其他亚洲市场对比显示有集中度空间
我们再来看集中度的问题。相比于其他亚洲国家或地区,中国酱油行业是比较分散的:
(1)5名之后的公司,在中国占69%份额(2012年),而其他样本中,仅日本和越南分别为22%和13%,台湾、香港、韩国前5名酱油公司的市场份额为87%或以上(2012年)。
(2)其他样本第1-5名平均份额是45%、19%、11%、8%、6%(2012年),分别是中国1-5名的2.3X、5.2X、4.0X、3.0X、2.3X,也就是说,只要行业格局变化、规模即使不变,中国公司也有数倍的收入空间。其中,海天、美味鲜、加加对应的收入增长空间分别为2.3X、4X、3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