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上市医药企业众生相:有的打1折有的涨3倍,好公司不惧周期港股新浪财经

这批在今年新上市的企业的市场表现,不仅反映着投资人的情绪,还从某种侧面对企业融资的“故事”做了证实或证伪。

从具体的市场表现来看,这14家企业中有9家跌破发行价,跌幅最大的超过96%。5家上涨企业中,涨幅最大的超过280%。

从以上统计我们可看到,所在赛道和标的价值的表现分化明显,最重要的启示是:好公司不惧周期,也将穿越周期。

创新药械:两极分化

专注于细分赛道的药械企业一直是资本市场最为垂青的对象之一。今年的情况同样如此,在14家境外上市的医疗健康企业中,创新药械企业占据了半壁江山。

尽管都已成功上市,但过去这一年,这些上市公司的境况却大不相同。我们以肿瘤治疗为样本,拆解其中两家特质相近的创新药企。

首先是专注于肺癌靶向药物研发的同源康医药。作为一家典型的“三无”公司(无产品,无收入,无利润),同源康医药在2022年和2023年总共亏损了近7亿元,预计今年还将持续产生净亏损。但就是这样一家连核心产品能否上市都要打一个问号的企业,在登陆港股的前15个交易日里,累计上涨了165%。截至12月11日港股收盘,同源康医药的股价已经上涨了260%。

资本对同源康医药的看好,来自于其核心产品——代号为TY-9591的第三代EGFR-TKI药物。目前全球第三代EGFR-TKI药物的标杆是阿斯利康的奥希替尼,相比于前两代EGFR-TKI,奥希替尼在肺癌脑转移患者的治疗上表现出了巨大潜力。2023年,奥希替尼的全球销量接近58亿美金,在中国卖了约70亿人民币,远超其它同类药物。

而同源康医药的TY-9591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对奥希替尼发起挑战的候选药物之一。它的本质是通过氘代技术对奥希替尼进行改良,减少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的代谢物,从而提高给药剂量。目前,TY-9591正处于和奥希替尼头对头的临床三期中,预计将于2025年递交上市申请。

根据同源康医药招股书信息显示,TY-9591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第三代EGFR-TKI。这也意味着,即便在竞争激烈的EGFR靶点药物赛道,同源康医药依旧有很大机会去瓜分60亿美元的市场蛋糕。

而另一家聚焦肿瘤治疗的“三无”公司——盛禾生物,扛着国内“抗体细胞因子第一股”的名号,比同源康医药早3个月敲开了港交所的大门。但公司上市第二天就大幅破发,一个月跌掉了60%的市值。截至12月11日收盘,盛禾生物的股价较发行价跌掉了近70%。

从公司的产品布局来看,盛禾生物共有9项在研管线,其中3项核心产品分别为两个抗体细胞因子和一个ADCC增强抗体,都是开发癌症治疗方法的潜在候选药物。尤其是抗体细胞因子,既有抗体的强靶向性特点,又能启动免疫细胞,产生协同抗肿瘤的作用,在理论上可以作为抗癌的全新武器。

但问题就出在“理论上”这三个字。截至目前,盛禾生物的自身研究并不能证明抗体细胞因子疗法的有效性,公司旗下的这些核心产品也全都未能进入临床三期。虽然同样是没有成形的商业化产品,但相比同源康医药,盛禾生物通往成功的不确定性要大得多。

“尤其是在创新药械这种拼概率的板块,资本在风险和获益的博弈上会比以往更保守一些。”一位长期从事医疗投融资的业内人士表示,即便在港股和美股这些相对宽容的市场,有没有被验证的产品,产品背后的市场空间,甚至是商业化的节奏,都会被更严苛地评估。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风向,在今年上市的药械企业中,能够实现股价上涨的几乎都是有成熟产品或接近研发终点的。而像盛禾生物、荃信生物这类偏冷门赛道的领跑者,尽管都是各自细分赛道的第一股,但也已经很难说服资本为其梦想买单了。

数字医疗:全面破发

相比于药械领域呈现出来的分化,数字医疗赛道在过去这一年依然没有看到属于自己的光明——四家新上市公司,浩希健康、晶泰科技、方舟云康和太美医疗科技全部破发。

方舟云康的上市,是2024年互联网医疗圈里为数不多的高光时刻。这家被定义为“中国最大线上慢病管理平台”的明星医疗公司,此前已经两次向港交所递表,终于在今年6月通过港交所聆讯,于7月9日在主板上市。

但方舟云康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却并不愉快。开盘首日的第一分钟,公司市值蒸发47亿港元,当天股价以跌超40%收场。直到8月28日,方舟云康发布上半年财报,披露净利润翻了4倍后,公司股价才开始慢慢企稳回升。今年10月底,公司股价创下年内最高8.18港元,而这也刚好是方舟云康的新股发行价。

此前多位受访人士向《健闻咨询》表示,方舟云康如此执着于上市,并不是为了融资,而是要完成和资方的对赌协议。从2015年的A轮开始,方舟云康总计融资6轮,股东关系复杂,再加上管理层的内斗风波,上市成为净化股权结构的最好方式。

另一家曾被行业寄予厚望的明星企业是太美医疗科技。太美医疗科技成立于2013年,主要业务是通过数字化技术来服务药械企业的产品研发。这一赛道的市场空间无疑是巨大的,因此在太美医疗科技的早期股东中,不乏腾讯、高瓴、软银中国、经纬创投这样的知名机构。

但从今年上市后的股价表现来看,太美医疗科技显然不符合多数人的期待——上市首日即破发,连续6个交易日下跌。截至12月11日收盘,太美医疗科技的股价停留在5.18港元,累计下跌超过60%。

究其根源,萎缩的市场需求,孱弱的盈利能力都是太美医疗科技无法回避的硬伤。根据太美医疗科技的招股书显示,2021年到2023年,公司的亏损金额分别为4.8亿元、4.23亿元和3.56亿元。到了2024年一季度,在亏损扩大的情况下,公司的客户数量缩减了20%。

另一方面,为了应对持续亏损,太美医疗科技也一直在压缩人力成本。截至2024年3月底,太美医疗科技的全职员工为783人,而2022年上半年时,这一数字是1511人。

卖药、亏损、裁员,过去互联网医疗遇到的问题,如今也丝毫不差地映射到了“数字医疗”的新赛道上。

专注于互联网医疗的投资人刘冬(化名)告诉《健闻咨询》,这个行业已经见证了太多虚幻的泡沫,在他看来,这几年二级市场的回应已经给出了明确的信号——2022年上市的智云健康从每股30元港币的发行价跌到了1块钱,去年上市的梅斯健康和东软熙康,估值分别缩水了90%和80%。今年第五次赴港IPO且通过聆讯的圆心科技,也已经暂缓了上市计划。

“本质上,不管是互联网,还是数字化,当它们和医疗行业产生结合的时候,都会碰到一个价值体现的问题。就是你的业务,是不是真的能对医疗的核心圈层起到帮助。如果不能,它就无法获得资本的认可。”刘冬表示。

民营医疗:价值回归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2024年或许是民营医疗服务机构估值回归的一年。

这一年,有两家民营医疗机构在港股IPO,一家是年初上市的肿瘤医疗巨头美中嘉和,另一家是年中上市的医学影像服务商一脉阳光。

从市场表现来看,美中嘉和上市后,曾有过半年的甜蜜期,股价一度摸高至55港元,累计涨幅近三倍。但从下半年开始,公司股价一路下探,目前已回落至发行价附近。而一脉阳光则延续了美中嘉和上半年的单边暴涨模式,截至12月11日收盘,股价累计上涨283.2%,这也是今年所有新上市医疗健康企业中的NO.1。

一脉阳光的商业模式并不复杂。从营收来看,一脉阳光的业务主要分为三大块,分别为影像中心服务、影像赋能解决方案和一脉云服务。其中影像中心服务最为核心,占公司营收近8成。而在影像中心服务这一板块,又区分出了针对一二线城市的旗舰型影像中心和针对三线或以下城市的区域共享型影像中心。

相比于美中嘉和的持续亏损,一脉阳光在上市前就已经扭亏为盈——2023年,一脉阳光营收近10亿元,净利润为3657.4万元人民币。今年上半年,在医疗行业强监管的政策环境下,一脉阳光的收入和利润双双下滑,但股价却逆势上扬,显示出资本市场对其定位和前景的认可。

在医疗服务这条赛道里,资本更看重的是公司业务方向和国家宏观政策的呼应程度。在这方面,一脉阳光显然有独特的优势。以区域共享型影像中心为例,一脉阳光以第三方服务商的角色,协助地级市的中心医院建设医学影像主中心,再以此去串联县乡各级医疗机构的分中心,既增强了基层的影像诊断能力,也助力了国家分级诊疗政策的落地。

除了美中嘉和和一脉阳光,还有多家民营医疗机构仍在苦等IPO。树兰医疗、陆道培医疗集团、明基医院已经多次递表,卓正医疗、佰泽医疗、大众口腔等也在今年向港股发起冲击。

“对于民营医疗机构来说,有两个最关键的要素,第一是顺势而动,符合政策导向。第二是错位发展,避开公立医院的主战场。从这两点来说,一脉阳光是过关的。”刘冬告诉《健闻咨询》,国家集采、DRG支付方式改革等医保控费政策的推进,在事实上给社会办医机构留下了空间。

一个正面的例子是,去年初登陆港股,有医美界“爱马仕”之称的美丽田园在今年走出了一波修复行情,股价上涨了近一倍。

刘冬说,“这个点在哪里,通过什么方式去补充,都不容易把握。但总体上,小而美的垂直机构会比大而全的综合性医院更有机会一些。”

THE END
1.企查查查企业查老板查风险12月6日,生益电子公告,公司计划在东莞制造基地现有厂房投资智能算力中心高多层高密互连电路板项目,投资金额约14亿元人民币,分两阶段实施,总建设期计划为6年。资金来源为公司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项目计划年产25万平方米的高多层高密互连印制线路板,第一阶段计划年产15万平方米,第二阶段计划年产10万平方米。本项目http://ipo.qichacha.com/
2.52家生物医药公司总市值合计6516.5亿元,涵盖医疗器械生物制品52家生物医药公司总市值合计6516.5亿元,涵盖医疗器械、生物制品、医疗服务、创新药、化学制药等多个子板块。板块市值最高(1147亿元)的联影医疗(688271.SH)2022年上市科创板,是我国高端医疗器械龙头;2000年前上市的两家上海老牌医药企业上海医药(601607.SH)、复星医药(600196.SH)市值均超过700亿元。君实生物(688180.SH)https://caifuhao.eastmoney.com/news/20241211155911799879600
3.上海医药行业龙头:创新转型与稳健增长报告精读在创新药领域,上海医药通过“自研+并购”的双轮驱动策略,不断丰富产品管线。公司已有3款创新药以及1款改良型新药上市,同时有55个创新产品进入临床阶段,其中3项提交pre NDA或上市申请,4项处于关键性研究或临床III期阶段,创新管线即将迎来收获期。这些创新药物的研发和上市,不仅能够为公司带来新的收入增长点,也将进一步https://www.vzkoo.com/read/20241213727f4f6bfd50c6ba9eab53dd.html
4.中国最新上市公司,“我国最新上市公司盘点”最新国内新闻国芯科技(股票代码:688038)于2023年3月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公司主要从事芯片设计,产品广泛应用于物联网、智能终端等领域。国芯科技的上市,标志着我国芯片设计领域又添一员猛将,有望推动我国芯片产业的快速发展。 2. 诺诚健华:生物医药行业的创新力量 https://app.gvxv37775.cn/post/15349.html
5.中国2007年医药.生物制品制造业上市公司构成情况统计【数据采编自】《中国上市公司年鉴2008》 【统计项目】中国2007年医药.生物制品制造业上市公司构成情况统计 【数据包含量】16 【点击次数】24单位:家 门类 沪市 深市 ST/*ST 股改/未股改 仅A股 仅B股 A+B股 仅A股 仅B股 A+B股 医药.生物制品 *** *** *** *** *** **http://www.bjinfobank.com/DataList.do?method=DataView&id=255310&db=TJ&view=view&str=FFF4e2d;FFF56fd;FFF5546;FFF4e1a;FFF5e74;FFF9274;2;0;1;3;
6.2017医药上市公司业绩全览,谁是下一个黑马?从已经公布了业绩预告的165家医药生物行业上市公司来看,医药生物行业的收入整体增速已经超过了医药制造业的整体增速,但各板块之间又各有千秋。 本文综合编辑自长江证券研究报告《2017年业绩快报分析:上市公司收入增速高于行业,子板块间差异明显》 截至2018年3月2日,整个医药生物行业已经有165家公司做出了业绩情况公告。从https://wanletech.com/gzwlsy/news/2018/0406/1240.html
7.IIGF观点张宜静叶佳怡:我国医药制造业企业ESG评级对其融资为避免内生性干扰本文选取SA指数用来衡量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样本选取2018年至2021年A股上市的312家医药制造企业。 2.实证结果分析 (1)变量解释本文实证部分涉及的变量含义及其来源与计算方法如下表所示: (2)统计分析 首先对所有医药制造业企业的近三年的SA指数进行描述性统计,一共936个观测值,结果如下。https://iigf.cufe.edu.cn/info/1012/9050.htm
8.医药上市公司(精选十篇)从“国泰安数据库”中筛选出2010年以前上市的“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 共计92家。考虑到ST公司自身财务状况不佳, 或者出于特殊目的造成报表数据不正常的情况, 本研究首先将这类公司剔除。另外, 为使样本公司更具可比性, 在研究中也不涉及“创业板”和B股上市公司。由此本文共获得79个研究样本, 其基础数据均来自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f505v0y.html
9.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一览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一览 【1】 (2009-05-13 21:13:09) 转载 标签: 杂谈 1、*华兰生物http://www./(河南新乡) 主营业务:生产、销售自产的生物制品、血液制品。 2、恒瑞医药http://www./(江苏连云港) 主营业务:原料药、片剂、硬胶囊剂、注射剂的剂制造、销售。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311/23/2376467_100352089.shtml
10.人福医药:人福医药2023年年度报告定期报告公司公告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标准,公司所处行业为医药制造业。医药行业是国民经济 的重要组成部分,医药行业的需求具有刚性特征,受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小,属于弱周期行业。 医药行业也没有明显的区域性或季节性特征。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科技的持续突破,在世界人口总量增长、疾病谱改变、http://4g.stockstar.com/detail/SN202403290000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