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好人》蕴含并呈现了共同的纪实主题
电影
(
导演章明,
以下简称
《巫》
)
拍摄于
1996
年,
时隔十年,
《三峡好人》
以
下简称
《三》
在贾樟柯的摄影机下登上了电影的舞台,
相比于
的蒙特利尔电影节
“评
委会奖”
,
《三》在成尼斯赫然拿下“金狮”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进步,而此时,三峡的视点
也已从当年的巫山变成了奉节。
但我们说不同的地点,
不同的影像,
却蕴含并呈现了共同的
纪实主题——情感的询唤及渲染。
按照陆绍阳的观点,中国的新生代导演是“写实的一代”
,也是“行走的一代”
,三峡工
程无疑是中国历史进程中最大的现实变化之一,
自然会被他们所行走,
在某种意义上,
贾樟
柯和章明是“见证者”
,也是“询唤者”一一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询唤着时代的因子。通看
两部影片,
我们发现三峡的变迁只不过是
“物”的异化与消失,而中国最大的现实是人的变
化以及深埋于广大普通人心目中的情感变化。在《巫》中,三峡刚开始修建,故事的发生地
点是存在着的巫山县,
此地的人对情感存在着麻木与某种程度的变异。
麦强与陈青对情感的
压抑具有相同点又具有不同点,
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是过客的见证者,
不同在于,
一个主动
见证着过往的船只和流动的江水,
一个见证着旅客的同时也被动地被旅客看视着。
中,
虽然三明和沈红是一对外地人,
但三峡是他们情感最终方向的强大载体,
强大到可以使长时
间的厮守在瞬间崩塌的程度。
如果说《巫》中麦强与陈青的情感是人最原始的欲望与冲动,那么《三》中韩三明与沈
红则是对过去的感情的一种追忆与挽留,
抑或对情感结果的决断。
其实情感是现代社会许多
人面临的一个多少有点头疼的话题——度敏感,
时至今日已变得有些过于开放与随意。
肆意
的情感释放与本性的沟通欲望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方面。
从此种意义上讲,
两部影片串起的主
线是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由真摯到迷乱的写生与刻画。
在叙事结构上,显然两部影片都采取了多段式的结构,但在不同的前后段落体系之间,
《三》片要更加成熟与稳重,
《巫》片更多的是一种跨越式的情节发展线索。两部影片的英
文译名分别为“静物”
、
“在期待之中”
,很显然前者是物,后者是人,由物到人的变化,也
许正是情感迷失方向后的现实。
真正的情感一旦消失,
任由你寻找与揣摩,
它也是静止的死
物,正所谓心如止水,有几分境界,更有几分荒凉。而期待是情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它
牵连的是双方跳动的神经和渴望已久的激情。
从这种层面来看,
两部影片的基调是动与静的
不同载体,
这也与影片的背景有关:
三峡已由当初的热火朝天的修建,
转入了平稳的收尾阶
段,
青年也已变成了中年人,
但情感在经历了插曲以后,
已然变得支离破碎,
很难死灰复燃。
而多段式结构的采用除了作为一种电影叙事手法外,本身也是对情感的变异过程的一种阐
释。一段光阴过后,二人形同陌客的情形散发在越来越多的角落,正如《巫》片中第一部分
与第二部分的衔接给人以不熟悉感一样,
而慢慢地在影片的二、
三段落间水到渠成,
情感的
变异或解构在众人的视线中已然变得愈来愈习以为常。
也正如影片中沈红对着风扇不停地吹
去周身的汗水一样,
当摇头扇不再摇头的时候,
唯有人自身来转动了,
转动的结果是有点搞
笑的片段,因此,那个画面成了宣传的海报之一。
中,韩三明与沈红双方与另一半离婚和轻轻分散折射出距离的力量,也对物质元
素给予情感的冲击进行了投影。
沈红的丈夫成为黑白道兼吃的大款经理,
三明的老婆不得不
为生计而奔波并选择归属。
而之所以破镜难圆,
碎片的积累在记忆
的裂痕中已占据了大半边天——新的彩虹大多数情况下比原有的更加美丽、
绚烂。
三峡的变
迁,养活并使一部分人发迹,而大部分人沦为移民,牺牲掉的物质与精神上的暂时伤痕,需
也许若干年后,
他们会双方重逢并重新开始,
但眼前的真实就是这样,
相比
之下,
《巫》是幸福的等待,情感在莫可名状的三段场景中被赋予了紧张而张扬的力量,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