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峡好人》到《江湖儿女》,城市转型下的聚散误读与自我救赎

从《小武》《三峡好人》到《江湖儿女》以来,贾樟柯电影一直是连贯的。这种连贯不仅仅因为贾樟柯专注于讲述故乡汾阳及其他与汾阳类似地域的故事,甚至他多部作品的主角有着同样的名字:郭斌、巧巧、韩三明……这种连贯,更表现在他的电影中不变的精神内核。

自诩为“电影民工”的贾樟柯向观众展现了一个上世界末到本世纪初城市转型中底层人群的生活群像,试图还原出时代背景中被忽视的边缘群体。诚然,如若从电影真实性角度出发,任何电影都不能等同于现实,贾樟柯的电影也并不能等同于某个时代的缩影,但它更加不是怀揣着对过往的恶意,对痛苦进行的控诉。事实上,这些影片是对城市转型时期理性的审视,影片中人物所展现的焦虑与对抗正是贾樟柯每一部作品中不变的精神内核。

一、《三峡好人》和《江湖儿女》:接续的情感和主题

实际上《江湖儿女》就像是半部《任逍遥》加半部《三峡好人》。《江湖儿女》整体叙事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混混头子斌哥与女友巧巧在大同所经历的江湖纷争;第二部分是巧巧为郭斌替罪并出狱后辗转到奉节再续前缘;第三部分是从巧巧离开奉节到最终回到大同绝地重生,再逢郭斌。

影片前两个段落带有明显的《任逍遥》和《三峡好人》的故事特征:巧巧与《任逍遥》中模特巧巧同名,服装发型也都一样,《任逍遥》中作为插曲出现的江湖纷扰正是《江湖儿女》中一系列事件的起因。巧巧乘轮船到奉节寻斌哥的段落又正好对应《三峡好人》中女护士沈红到奉节寻夫的故事,且不论演员装束上的还原,巧巧和沈红寻找的人恰好有同一个名字:郭斌。但从三部影片的精神内核来看《江湖儿女》则更贴近《三峡好人》。《江湖儿女》的第一段落叙事主要落点是郭斌,但从整部影片来看,巧巧才是影片主要刻画的人物。巧巧从拔枪、替罪到寻人、流浪、救扶,整整演绎了一部完整的“沈红的故事”,是对《三峡好人》中沈红这个角色的前传和结局的补充。为了印证这一点,导演甚至让巧巧经历了沈红相同的经历:当徐峥饰演的男子提出UFO的时候,巧巧说自己见过,那正是沈红所见的。

人物身份的接续暗含着电影主题的接续,《三峡好人》的主题是寻找,影片讲述了两个山西人关于寻找的故事,到奉节寻找妻女的山西煤矿工人韩三明终于找到分离十六年的妻子,两人决定离开奉节共同生活。山西护士沈红到奉节来寻找做生意两年未归的丈夫郭斌,最终两人分手,沈红独自离开奉节。《江湖儿女》则是《三峡好人》“寻找”的来龙和去脉,影片交代了巧巧寻找的起因(因江湖纷争入狱而被割断的爱情),寻找的结果(江湖地位坍塌的郭斌放弃了爱情),寻找的后续(巧巧和斌哥相继回归)。

二、城市转型下的误读与末日幻觉

贾樟柯的电影善于讲述边缘人群的故事,而他影片中的边缘人群通常生活在一个灰暗的、逼仄的、陈旧的空间。贾樟柯在谈电影创作的时候曾经说自己只有站在实景空间里面才能知道如何拍戏。因而他对于空间的刻画总是令人叫绝的:小武被警察抓拷的老街道(《小武》),巧巧表演蒙古舞的露天舞台(《任逍遥》),沈涛、张晋生和梁子跳舞的舞厅(《山河故人》)……他镜头中的空间既不粉饰落后也不回避发展,他的电影对时代的态度是理性的。在拍摄《海上传奇》时,贾樟柯曾说:“在我用电影同步观察中国变革10多年后,我越来越对历史感兴趣了。因为我发现,几乎所有当代中国所面临的问题,都可以在历史深处找到形成它的原因。”

《三峡好人》中有大量拍摄废墟的镜头,有的作为背景出现,有的则是镜头刻画的主体,韩三明和沈红两段独立的故事,也是通过一组废墟的固定镜头联系起来的,无论韩三明还是沈红,触目可及的都是一片人去楼空的废墟,这些废墟让“末日幻觉”的情绪从始至终笼罩全片。崔卫平曾在评价《三峡好人》时说:“这部影片,我觉得最为突出的不是故事情节,而是它的背景,是正在拆迁中的城市,是那些裸露出来的钢筋水泥,是在废墟中不停的敲打。我甚至觉得‘废墟’才是这部影片的主角。”①废墟与人共存的场景,很难不让人联想到罗西里尼在二战废墟中拍摄的《德意志零年》。不同的是,《德意志零年》中的“末日城市”源自于战争的摧毁,《三峡好人》“末日城市”则是由迷茫、不舍、恐惧、焦虑等多种情感造成的误读。废墟不同于荒原,废墟是残留人生活气息的遗址,废墟里的一切,都昭示着一些人曾经在这里爱过、恨过、生活过。人去楼空的场景,更容易平添对未来的恐惧和对末日的误读。当废墟成为人触目可及的生活环境,巨大的钢筋水泥与逼仄的生活空间直接对立,人几乎无处容身,片中小马哥用发哥的话说:“现在的社会不适合我们,因为我们太怀旧了。”

三、城市误读中人物的聚散与自我救赎

《三峡好人》和《江湖儿女》都讲述了人坎坷的聚散和困境中的自我救赎。《三峡好人》中似乎所有人都在经历聚散:在奉节这个即将淹没的城市,影片刚开始就铺垫了离情别绪。当韩三明乘坐的船到达奉节时,高音喇叭大声播放着“前往崇明岛的移民请注意……”混杂着船上的广播播放着“为救李郎离家园”的《女驸马》,拆迁办职员一边摆弄着死机的电脑,一边说:“我们这儿搬迁到广东、辽宁到处的都有……”。生活在唐人阁客栈的工友们在苦难中相聚,像家人一样同吃同住,相互支持,但随着拆迁的深入,他们终究只能各奔西东……导演通过韩三明和沈红两个主线人物将城市转型中弥漫的离情别绪着着重刻画了出来。

与《三峡好人》不同的是,《江湖儿女》用了更多的笔墨在刻画“聚”与“散”之间的“漂泊”。“漂泊”的过程也是巧巧完成自我救赎的过程。前文提到巧巧到奉节寻人的服装和发型都与沈红相似,她们甚至背着相同的手提包,不同的是,巧巧比沈红多一个双肩背包。这样一个沉重的双肩背包,加重了巧巧身上漂泊的意味。沈红或许只是来寻夫,无论结果如何她都可以回到故乡。可巧巧已经决绝于故乡,又不知道未来在哪里,她只能搏一搏。还没见到郭斌,她的钱包就被偷了;无人接济,她只能混吃流水席,骗出轨男的钱;遇到强奸犯,她急中生智逃离虎口;离开奉节,在火车上遇到徐峥饰演的小贩,她甚至不顾一切想要到新疆安定下来,但终究只是多添了一道伤疤。离开郭斌的巧巧一路“跑江湖”终于成为了一个“老江湖”,最终回到当年离开的绝地,在转型后日渐稳定的大同扎下根来,不仅仅救赎了自己,还得以收容郭斌。

人间并不只有的苦难,展现苦难也并不能等同于深刻。无论《三峡好人》还是《江湖儿女》,底层的、边缘的人在强压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最本真的善良:帮助韩三明讨价还价的摩的司机,给兄弟们分糖的小马哥,救小偷于众人拳脚的巧巧。相比之下,十多年之后上映的《江湖儿女》在整体情绪上多了一些对苦难的调侃,张译饰演的出轨渣男一反贾樟柯电影角色克制的表演,表情略带夸张和诙谐,徐铮饰演的男子一开口便模拟了典型的“侃爷”形象,董子健用生疏的重庆话演绎了一个摸不着头脑的小警察……苦痛的生活混杂了些许诙谐的元素,这或许是贾樟柯导演对于苦难新的感触。

THE END
1.“水底世界”在这里!超美超出片,快来打卡!澎湃号·政务相传白居易来到三峡时,就是在这里下岸,故村名为“下岸溪”。当年修建川汉铁路时,相关部件也是运到这里下船。下岸溪是码头村,码头历史文化悠久。如今,这里不仅有免费的露营地、黄牛岩的景观,还有儿童沙坑等配套游乐设施一应俱全,快来打卡吧! 夷陵发布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574584
2.《三峡好人》这部影片中有几条叙事主线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三峡好人》这部影片中有几条叙事主线A.两条B.三条C.四条D.一条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题Word文档/Excel文档/PDF文档转化为在线题库,制作自己的电子错题https://www.shuashuati.com/ti/f44866e6775b48ecbd5a2f4a95a1b147.html
3.《三峡好人》:“烟酒茶糖”,宏大时代叙事视角下,社会底层群体的与“故乡三部曲”相比,《三峡好人》以“三峡库区移民搬迁”为观察的切入点,在叙事背景上较以汾阳为原点的日常生活更为开阔;与《天注定》《山河故人》相比,在情绪表达上多了几分理性克制,少了几许情感宣泄;对比《江湖儿女》,更是显出几分恰到好处的匠心,后者对表意符号的运用已显露出自我致敬的滥用。 https://www.jianshu.com/p/70ca7506b874
4.《三峡好人》:陷落的江湖(三峡好人)影评当在《三峡好人》中再次看到奉节的“小马哥”把周润发在《英雄本色》中的言行举止模仿得惟妙惟肖时,我疑心贾樟柯在有意向曾经辉煌的香港电影致敬。《英雄本色》是吴宇森咸鱼翻身并登上事业巅峰的转型作品,他在该片中发泄了他多年不得志的怨愤和对人心不古的感慨。贾樟柯借鉴这样一部耳熟能详的电影,把它的台词、人物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2948391/
5.现实的散文(精选8篇)而贾导十年前以《三峡好人》(2006)叫板张艺谋《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壮举,竟也在日后被验证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电影宣发模式;不少小成本影片往往因着“悲情”、“逆袭”之名,也能如愿在电影市场中分得一杯羹。换句话说,贾樟柯等“第六代”导演的功成名就,既为年轻影人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电影经验,同时也为他们https://www.360wenmi.com/f/fileq93d8lfo.html
6.论贾樟柯电影《三峡好人》的诗意性.doc论贾樟柯电影《三峡好人》的诗意性摘 要:《三峡好人》是贾樟柯电影代表作之一,影片在纪实的内核上包裹了诗意表达的外衣,使影片具有了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本文将从贾樟柯电影诗意风格形成原因、《三峡好人》诗意表达技巧及其深层意蕴三个方面来透析《三峡好人》所展现出的诗意性。关键词:诗意性;叙事意蕴;人文关怀;底层https://m.book118.com/html/2023/1106/5324013221011003.shtm
7.万字长评《风流一代》:贾樟柯的电影宇宙随着影片主线叙事推进,中年的巧巧来到奉节,欲寻找她离家多年的伴侣时,《三峡好人》大量的影像素材在此集中出现,夹杂着发生在此间的碎片化群像,贾樟柯试图在社会的众生百态间寻得那每一丝可能会被忘却的印记。因此那些碎片化的图景,便如同彩绘玻璃般铺陈在主线的叙事动力之上。摄影机的横摇、空镜皆彰显着一个“手持摄像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519/19/83470991_1123751087.shtml
8.绝处逢生,又将憔悴见春风——中国新锐导演电影评述(姚婉莉)贾樟柯的电影《三峡好人》中,“三峡”这一电影中的地域空间同《长江图》是一样的,它的内涵和外延充满了一种隐喻的暧昧和不确定性的欲说还休,影片中的“三峡”不仅指代空间的坐标,同时也标代时间的走向,在三峡发生的人间喜剧或悲剧,便是时代的悲欢离合。于是在《三峡》好人中便有了“找丈夫离婚和找妻子结婚”的http://www.zgzjzzs.com/2019zazhiqikan/yingshiban/di1qi/20190108/19367.html
9.三峡好人长江哀歌由中国第六代导演贾樟柯创作的电影《三峡好人》上映于2006年,是一部纪实性电影,曾获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鸡奖。影片贯穿贾樟柯导演“时代的刺客”的创作风格,坚持了他关注小人物的一贯路线。 这部影片以“三峡工程”为背景,以建筑工人韩三明和护士沈红这一男一女从山西到奉节寻亲为主线,分为烟、酒、糖、茶四个http://news.cuz.edu.cn/info/1021/38653.htm
10.今年看过的好影剧他的电影,《小武》《三峡好人》《站台》《江湖儿女》《任逍遥》《世界》《风流一代》等等,总以平静隐忍的白描叙事,不动声色的演绎着排山倒海的人物内在与心灵震憾,于小微处折射大格局,小人物映出大社会。每一部都耐看,每一部我都不会错过… 贾樟柯电影最喜欢的是《山河故人》一部看过两遍还是三遍,仍还想、https://www.meipian.cn/57mvi24i
11.编导艺考之《三峡好人》影片分析艺考传媒培训带您一起赏析贾樟柯的代表作《三峡好人》,镜头外的三峡,世界最大的水利发电站,镜头内的三峡,混乱而嘈杂。贾樟柯用镜头记录了一个时代,也记录了一个民族的良心。一座两千多年的城市,两年内将会被彻底淹没,淹没的不仅仅是家园,还有一个民族的历史。缓慢的https://m.kongchanyikao.com/gl/2047
12.戏份为什么被删减了?冯小刚戏份消失,《江湖儿女》故事的主线第一,这部《江湖儿女》应该是三峡好人以来贾樟柯最看好的一部作品了。可能冯小刚在剧中所扮演的人物是无关紧要的,而且只是客串出演。而导演为了满足整部剧的需要,在电影还没有上映的时候删除影片中一些不合适的部分。而且,作为演员来说,被导演删除戏份,再正常不过了。 https://cai.verywind.com/xx/yrmwercrncnvcywmwe.htm
13.《霹雳女杀手》影评现在内地现代题材中的电影人物,不是主旋律电影中的伟光正,就是都市时尚剧中如打了鸡血般的红男绿女,而文艺片中则充斥着被社会边缘化的扭曲人格,而如《三峡好人》中那样走下银幕就能消失在人群中,不矫饰不伪善不装逼的人物,我好久没有见到了。 《观音山》值得称道的一点是李玉对影片场面调度的想象力,全片基本http://www.tv-8.com/comment/5AWjei/
14.农村电影范文12篇(全文)虽然说凄美的爱情故事是故事的主线,但是对现实问题的轻描淡写,也势必会造成这份爱情深厚性上的流失。导演把主要精力放在对这段爱情的描述上,最后用拍偶像剧的方式拍出了一部沉重现实题材的电影,我们没有从中看到导演对现实的关切、同情甚至真实的认知,更多的是让人们感觉到导演对农村贫穷、落后以及各种社会问题的消费https://www.99xueshu.com/w/ikeykqhl40w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