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我开始变成一个天体物理学家十三邀

贾樟柯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记者,他能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变迁。

——许知远

山西汾阳,整个城市在雾霾之下模糊不清,色彩被淡化,汽车在窄街陋巷和低矮的板楼间穿行,似乎随时都会没有征兆的消失在下一个街口。

经过长途的颠簸后,许知远到达目的地贾家庄。走过一条挂满暗红灯笼的砖石道,在名为山河故人家厨的宅院二楼,许知远见到老友第一面便笑着调侃到:“越来越像大哥了。”此时的贾樟柯身着黑色夹克,由于右眼光灼伤的缘故佩戴墨镜,两人在桌旁落座,贾樟柯吸着雪茄,背后的墙面贴着山河故人的国外版海报。

“无穷无尽的阐释自己的观点是令人厌倦的”

“你在创作的水准上哪些重要能力有衰弱?”一见面,许知远便抛出这一问题。

“我觉得可能就是,”贾樟柯望着半空,停顿半响说:“更加的独裁吧,创作性的独裁,过去创作有超多的民主性,讨论,现在基本上就这么着了。”

许知远反问:“会担心自己陷入一种新的自我封闭吗?”

“没有担心过,”贾樟柯吐了口烟平静的说:“我越来越对形成共识不感兴趣。”

“你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点?”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观点形成共识,我对这个过程一点兴趣都没有。”贾樟柯表明自己不喜欢极端的观点,因为这里包含着强大的暴力性,包括形成共时性也同样有暴力的色彩,就像他在2017年初,单向街书店文学奖现场提到的,“我们为了所谓共识的形成,内耗,犹如陷入沼泽,犹如鬼打墙。”

近一年,用贾樟柯自己的说,他发生了”奇特的变化“。

其实他最大的转变是在拍《三峡好人》时发生的:“之前我对中国整体社会属于很乐观的(态度),但是我拍《三峡好人》,越来越失望了,真的深入到长江流域、长江地区,你会发现社会呈现出了固化,大家是从一个艰难的生活流入到另一个艰难的生活。”

《三峡好人》剧照

另一个促使贾樟柯发生变化的时刻发生在多伦多,当时在放《天注定》,一位中国留学生直接站起来说:“我们国家是存在这些问题,但是你为什么只拍穷乡僻壤?为什么离了煤矿你会死?”

《天注定》剧照

这个提问,让贾樟柯意识到,从影二十年,三代人都成长起来了,可是人的思维方式依然没有改变。刚拍电影的时候,贾樟柯怀有巨大的激情,他觉得电影可以改变世界,可是现在,是贾樟柯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贾樟柯?

“也可能我是错的,也可能是太疲惫或者是太厌倦了。”贾樟柯抽着烟,陷入凝思。

这些年,贾樟柯逐渐拉近了与家乡的距离。他将大部分时光消磨在老家汾阳,过着某种看似隐居的生活。

贾樟柯故乡汾阳一角

重回故乡,世界发生着更多改变,川普当选,气候的变化......贾樟柯有了更多反思,他发现了共性的征兆——精英的衰落。

贾樟柯认为,提不出新观点,就没有办法在更大的层面上求得理解,形成共识:

“随他去吧。没有新发现,就不要参与到维护共识的过程中去。”

“我在写天体物理学论文”

贾樟柯对于自我、对于这个世界的新发现,集中在天体物理方向,在此之前,他是一个物理只考17分的学生,但这并妨碍他创作自己的天体物理学论文。

“我不怕别人笑话,我怎么想就怎么说。”对此他笑谈到。

“对你来说敬畏的是什么?”许知远问。

“所有未知的东西,神、鬼、天地、宇宙、外星人。”他提到在一次返乡路途中因对于电子地图的依赖引发的感想,与我们不同,古人是凭借对山川日月的认知来加强同外在的联系。

贾樟柯和许知远在关帝庙

“你的这种分析,是否会妨碍直觉,或者本真的、那种模糊性的东西。”许知远问到。

“这些本来就是直觉,”贾樟柯说,“比如说外星人,我哪有那个分析能力,它是一种幻象,只是过去没打开这扇门,现在打开这扇门,疯狂地想。”

许知远有些好奇:“你想象外星人是什么样子?”

“可能你就是外星人。”贾樟柯玩笑到。

许知远笑着回应:“我们这是星际采访。”

我们是VR技术的模仿者,还是创造者?

贾樟柯谈到他着迷于VR技术的原因,源自一个有趣的猜想,“有可能人类世界也是一个虚拟世界,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自生自灭,所建立的国家社会、结构、民主、种族、语言,所有的一切可能是被某个系统设计出来的,我们被另一个系统观看,我们可能就是别人的VR。我在做VR电影时可能在模仿我们的设计者。”

“上帝?”许知远问。

“你要这么反感商业,你别上班,你别领工资”

近几年,许知远一直在身份与角色的转换间挣扎——从媒体人到创业者,他也试图连接不同角色间的纽带,商人、作家和公共知识分子,尽管这时常令他感到疲惫。而作为一名与商业氛围达成和解的电影导演,贾樟柯不仅通过商业力量来推进自己的艺术思想,也带动了电影界新的艺术力量,这让许知远充满了好奇和困惑。

“商业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许知远问。

“人类社会仅有的几个链接方法之一。”

“那你觉得它的核心特质是?”他追问到。

“一部短片在一个国家,66场吐血都组织不出来,但是新媒体和商业能办到,那为什么不用它,他就是最有效的一个方法。”他充满期待的说。

谈话中的许知远

对于电影中商业力量的评判,他也拒绝将话语权交给局外人,“总有人问,我的电影是陪还是赚,我最常说的是你是我家会计啊,你管我挣还是陪,跟你有半毛钱关系吗,对不对?跟我的合作伙伴有关系,对你来说就是喜不喜欢电影的问题,你谈这些干嘛?我一点兴趣都没有,跟你谈这些事。”

许知远始终对技术或商业力量的异军突起抱有谨慎的态度,他认为贾樟柯商业观念的改变是技术革命的一种刺激,“这种技术革命性的东西,说心里话,它会说另一次巨大的幻觉。”

他继续坦诚自己的观点“你相信过人文主义的那种精神吗,人的独特神秘,不可战胜性。”

“相信过。”贾樟柯平静的回答。

“现在怀疑了?”

“现在不相信了,”他平静地说,“至少是在怀疑。”

许知远仍抱有期待的说,“我觉得我还是挺相信这个东西的。”

贾樟柯不做言语,双指夹着雪茄,疲惫地吐着烟雾,他的神情有些迷失,像是再追忆往昔流逝的信念。

“现在我回到故乡是因为我需要获得我需要的角度”

两人此次见面的地点在贾家庄,一个速成的民俗文化村,贾樟柯的新媒体影像项目“柯首映”就在此落成,未来这里还会兴建新的艺术中心。

骑雪地摩托的贾樟柯

二人坐在车中,驶过汾阳城的街道,白天的城区像一副拙劣的印象派画作,雾蒙蒙的前景在极力掩饰古城墙的色彩。

“这是我晚上跑步的地方,”贾樟柯回忆着这条街道的过往。

俯瞰汾阳城

“最较劲的时候是什么时候?”许知远问他。

“中学毕业以后,那个时候每条街每天扫五六遍,每个角落都了如指掌。每个摊都有朋友空着知道干嘛。”贾樟柯时常回忆起父亲带他爬城墙的时光,看着过往的行人和汽车,而如今那些城墙早已被城市化的巨大机器碾碎,化作眼前朦胧而飘忽不定的尘土。

他们一起回到了贾樟柯的母校,汾阳中学,他调侃学生时代的顽皮,当时校长还强调过自己需要作为专才培养。两人漫步在青砖红瓦的校园中,贾樟柯依旧能清晰地记起自己看书和跳霹雳舞的地方。他还不失兴致地表演了几个霹雳舞中“擦玻璃”的动作,又被来回了那个叛逆、渴望理解外部世界的年纪。就像他说:“不逆反怎么离开,家乡需要理解的过程。”

贾樟柯母校汾阳中学

许知远问及他重新观察故乡时的感觉,他说这些年在家乡深刻地体会到外部现实的困境——“所以我也需要反思一下,”他沉默了许久,然后不失幽默地说,“我期待更高的智慧替我反思一下。”

“我在重新拉开我跟城市跟世界的一个距离,然后回到我出发的地方,寻找建构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生活、理解我自己。过去我需要离开故乡,是因为我需要经验我需要看世界,现在我回到故乡是因为我需要获得我需要的角度。”

无论贾樟柯作为艺术家、电影导演、VR爱好者、还是有趣的“天体物理学家”,这些角色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媒介、或一种方式,这让他更好地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用他的话说,重新回归对“某些看似不变的问题”的理解和探讨。

今年秋天,贾樟柯的电影《在清朝》将开机拍摄。

关于《十三邀》

《十三邀》是单向空间和腾讯新闻联合出品的一档大型访谈纪录片。

▍主持人

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联合创始人。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曾任《经济观察报》主笔、《商业周刊/中文版》执行主编。已出版作品《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一个游荡者的世界》《祖国的陌生人》等。

一位带有“偏见”的主持人

一档确保客观的节目

十三位代表中国社会的嘉宾

腾讯新闻X单向空间

《十三邀》

观察中国当代社会切片

许知远说,他是一个不太靠谱的作家,试图捕捉时代的精神,却又常常厌恶时代的流行情绪;他也是一个勉强的创业者,努力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却又不完全相信商业的逻辑。这个时代在他眼中,有着过分娱乐化和浅薄的一面,所以,他试图寻找一种方式,打破大家思维中的惯性,同时,他也希望了解这个时代中,新的动力、情绪和人们的内心世界。

《十三邀》用四个步骤去接近和呈现这些社会切片们的内心生活:许知远想要了解的;在对方公共身份中与他相遇,理解他所处的环境;进入个人空间进行思想的交流;一个知识分子的反思。

十三期节目,十三个社会切片,他们各不相同,但都是这个时代的剪影,组合之下,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表达视角:从人出发,回归时代。每一个观众也许都可以在这些切片中看到自己,找到自己在这个时代中的位置。而许知远,正是把这些切片放到显微镜下的人,是这场实验的操刀者。

THE END
1.速来围观!“我眼中的三峡”主题短视频征集活动获奖名单揭晓《他乡三峡人》 三峡移民纪念馆 《三峡工程 润泽民生》 水利部河湖保护中心 作品陆续在“中国水事”视频号、 中国水利网站进行展播 快来瞧瞧 他们眼中的三峡是什么样的吧! 文案| 王子月 罗景月 审核| 陈锐 监制| 樊弋滋 责编| 王子月 校对| 孟京https://cbgc.scol.com.cn/news/5723911
2.《江城》:一个外国人眼中的90年代中国评论所不同的是,何伟在时的涪陵,还是一座即将消失的城市,还没有拆迁,没有移民,而贾樟柯镜头下的奉节,青石街5号,已经淹没在一片汪洋中。《三峡好人》,像极了《江城》的续集。 随着水位线的飙升,三峡大坝附近的城市将会化成一个个“青石街5号”,彻底变成一座座江中之城,消失在水面。而那些“昏迷不醒的灌木丛,筋http://news.cntv.cn/special/opinion/rivertown/
3.《三峡好人》:“烟酒茶糖”,宏大时代叙事视角下,社会底层群体的电影《三峡好人》上映于2006年,是贾樟柯的第六部剧情长片。凭借这部影片,他成功拿下了那年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在贾樟柯的创作序列中,这或许是他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作品。 与“故乡三部曲”相比,《三峡好人》以“三峡库区移民搬迁”为观察的切入点,在叙事背景上较以汾阳为原点的日常生活更为开阔;与《天注定》《https://www.jianshu.com/p/70ca7506b874
4.纪录片中的艺术家(精选十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主要体现出讽刺和黑色幽默的特征,如《总统之死》《柯诺佛档案》等,其中不乏严肃题材并揭示人性的深刻作品,如《第九区》,通过不同种族之间歧视、敌对、镇压、理解等行为来彰显出生命的平等;而国内的伪纪录片风格较为一致,主要通过镜头以叙事的方式来表达,切入直接,旁引较少,如《三峡好人》《24城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afdtj2m.html
5.读书笔记《纪录片创作六讲》王竞所谓“公平原则”,就是指拍摄者在纪录片创作中保持局外中立的态度,给予对立双方完全平等的待遇。拍摄者保证双方在影片当中的分量是均衡的。甚至在剪辑中的比重也是相等的。不对整个过程进行任何人为的介入,尽量不把自己的观点带到影片当中去。 拍摄视角:“墙上的苍蝇”——只做旁观者,对被拍摄者的行为尽可能地不产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111088555/
6.电影精神文化分析8篇(全文)三、拉康镜像理论:破碎的自我与窥视视角 (一)破碎的“自我” 拉康认为,“镜子,在镜像与他人之间反复交替,赋予它一种感觉即它也是一个整合了的存在、一个完整的人。”透过镜子,婴儿开始从“支离破碎的身体”转向“它的整体性的矫形术图 像”,转向将它自己视为整体的和整合的图像。这使儿童将镜子中的图像当成它https://www.99xueshu.com/w/ikey9mqp6pcs.html
7.对话贾樟柯:《江湖儿女》是前所未有的自我反思壹娱亲见:这么多年你的电影视角一直是在观察时代变幻中普通人的生活? 贾樟柯:每部影片都在调动自己的生命经验,我常说每部影片不是我的经历,都是虚构的。比如说拍《小武》,我没有做过小偷,拍《三峡好人》,我也没有千里寻妻千里寻夫的经历,都是想象的产物,但是调动的是真实的时代经验和真实的自我经验,跟个人https://36kr.com/p/5154610
8.课程《冲天》是为纪念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70周年,并追念在抗战过程中较少被传诵的空军故事,台湾中华文化总会与视纳华仁基金会联合出品,张钊维执导的记录片电影。纪实电影《冲天》以1937-1945年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全面战争为大背景,呈现了螺旋桨时代的战斗机飞行员的爱恋、荣耀与存亡。 https://higher.smartedu.cn/course/62354cc79906eace048d85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