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的传播由来已久,作为一种错误的政治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既诬古人又误今人,具有极其严重的政治危害性。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为此,必须科学认识和辨别历史虚无主义蔓延的新形态、新手段,深刻剖析揭示历史虚无主义的新特点,不断增强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的精准度。
一、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解构主流意识形态的新变化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呈现“泛娱乐化”趋向
从需求侧看,消费主义时代的万物娱乐化造成历史虚无主义的滥觞。从深层次角度来说,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在于一种价值层面无意义的颓废情绪的蔓延。当前,社会生活的泛娱乐化态势日益显现,真理被淹没在戏说历史等娱乐化活动中。有的新媒体利用人们的猎奇心理,对颠覆已有正确观念的信息进行娱乐化包装,打造成热点舆论信息,制造轰动效应哗众取宠,不顾及由此可能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和危害,以“泛娱乐化”消解主流价值,在无形中解构和虚无着民族记忆和价值认同。
(二)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呈现“软性化”特征
(三)借助大众文化向日常生活扩散成为历史虚无主义重要传播领域
二、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解构主流意识形态的新特点
(一)传播主体呈现多元化、去中心化特征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利用党和国家开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纪念活动的时机兴风作浪,叫嚣“纪念什么就反对什么”,散布错误观点以制造轰动效应。例如,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时,个别人打着“还原真相”“重写抗战史”等幌子,否定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夸大国民党在抗战中的表现。又如,2019年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网上出现了一批否定解放战争的正义性和必然性、质疑新中国政府的合法性、贬低新中国成立70年来辉煌成就的杂音和谬论。
(三)利用新媒体的缺陷塑造错误历史认知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阅读、手机阅读并存的多元化阅读方式在拓展人们视野的同时,也使以碎片化、跳跃性为特征的“浅层阅读”取代“深度阅读”。历史虚无主义利用新媒体的这一缺陷和当代人阅读的特点,以唯心主义的价值观编造、篡改历史情节,以“片段式真实材料”建构历史,推翻主流历史结论,得出虚假错误的结论。新媒体环境下的历史虚无主义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和欺骗性,必须高度警惕。
三、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
(一)坚持和运用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和研究历史
坚持以唯物史观指导史学研究与宣传。历史观是关于什么是历史、怎样对待历史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对待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历史最基本的立场和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如果历史观错误,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倒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从表象上看,历史虚无主义通常以所谓史实、史料问题出现,但其认识根源和动机是历史观问题。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批判武器,在理性辨析中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筑牢反对和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根基。要在加强宏观研究的基础上重视微观研究,精准辨识政治原则问题与思想认识问题、学术问题。学术上要百家争鸣,不能按特定需要改动史料和虚构、制造批判对象;要确立科学的甄别标准,从政治立场、范围大小、真实与否、主观态度等维度判断有关学术问题到底是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始终坚持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