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网络语言治理:功能问题框架与任务语言学语域汉语现代语体

提要:网络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语言问题是网络社会治理的基础性问题,语言治理是网络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网络语言既有适应社会治理的功能,也存在不少需治理的问题。网络语言治理,要在社会语言学和语言规划学的基础上,建构“三生治理系统”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理论框架展开研究,并明确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网民个体等不同层面多元主体的具体治理任务。

关键词:网络语言治理语言规划与规范三生治理系统语言治理任务

21世纪迅猛发展的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促成了网络空间的快速形成,并与现实空间一起成为社会生活的两个互通场域。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必须提高网络治理能力,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作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网络语言治理,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网络社会治理与网络语言治理

(一)网络社会治理的内涵与特点

网络空间是由数字化技术构成的虚拟生活空间,是人类社会生活空间的延伸与创新,与现实社会有着共在、共通的紧密联系。现实和虚拟两个空间共存及转化的辩证统一是当代社会生活的基本表征,也是加强和创新网络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从社会治理角度看,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的社会治理内涵完全一致。都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党的领导下,由政府组织主导,吸纳社会组织、网络平台、社会个体成员等多方主体参与,对公共事务进行的治理活动;是多元主体为共同利益进行协商合作,达到共建共治共享效果的社会行为。不过,网络空间因其种种特点,在社会治理方面与现实空间还有诸多不同之处:

3.在治理层级方面,网络空间有扁平化的特点。现实社会的纵向组织体系,如政府机构厅、处、科的层级,企业如阿里巴巴集团M1-10级管理层级、P1-14级的职员层级等,一级对一级负责。这种层级性的架构在网络空间趋于消解,本处在不同层级的多元主体在网络的社交平台可以直接对话、辩论,弥散了现实社会里的层级负责和组织服从,从而产生网络社会治理特有的问题。

4.在治理领导力方面,网络空间有去中心化的倾向。现实空间里“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4]所有社会领域和层级都有党的组织,担负着领导公共治理的责任,确保了基层治理的有效性。而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各级网信办等网络管理部门的党组织只能间接地起作用,党的基层组织难于在底层的社群、庞大的个体网民社会中建立。这样,网络末梢的社会治理组织领导力被弱化了,影响着网络社会治理效果。

6.在治理的载体方面,网络空间的语言是多模态的。融汇了声、光、电等介质,综合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模态语言手段。“有图有真相”曾是网络语言运用的标配,现在更发展到短视频、网络直播等。网络语言在语用上推陈出新,产生了既不同于传统口语,又与书面语相异的新的“电子口语”语体。由于网络先天的娱乐化倾向,社交类网络语言还大多具有戏谑游戏、趋俗搞怪、消解权威的特征,形成特定的语用风格。这些都会影响到网络空间社会治理的过程及效果。

揭示网络空间社会治理的基本特点,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网络社会治理的复杂性,廓清它的基本面貌,从而加深对网络社会治理重点难点的认知和把握。网络空间社会治理的复杂属性,决定了需要进行综合的治理,不同领域共同发力,方能达到“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5]的愿景。

(二)网络空间治理中的语言治理

本文从语言的视角切入网络空间社会治理问题。语言是现实世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样是网络空间最重要的沟通工具。网络空间各领域的运行,信息的编辑传递、接收理解,人际关系的建构、维护,网络事件的发生、演进,网络空间的社交、活动等等,都离不开语言这个载体。语言问题是网络社会治理的基础性问题,也是网络上最易观察、影响最明显的问题。语言治理是网络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毫无疑问,网络语言治理是很重要的,但目前的情况并不乐观。宏观研究方面,“我们习惯于现实空间的语言管理,主要精力也在现实空间,主要举措也只适合现实空间,……信息空间的语言治理还是一个陌生但充满魅力的领域,如何治理需要积极探索”[6]。实际操作方面,多元的治理主体责任不清,任务不明;除语言本体之外,其他影响治理的众多因素相互交错,语言治理现状问题不少。深入开展网络语言治理问题的讨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语言在网络社会治理中的功能与问题

(一)网络语言在网络社会治理中的功能

2.对社会治理情况作概括归类。通过网络语言对社会治理事件加以概括,便于网络社会治理实际案例的归类。如996、007,以数字符号的方式概括一些大公司的加班文化,透露出打工人的辛苦和无奈。而“996是福报”的言论更引起争议,在网上形成一次不小的公共舆情。现在常以“996”这个网络词语,对这一事件的过程与争议内容进行概括,具有了借代、类推的功能。又如网络词语“杀雏”,指网络直播营销商家利用刷单、炒作等流量造假方式欺骗、误导新入直播间的消费者(以幼鸟比喻)的现象,为网络社会问题的治理提供了靶向标识。

3.对社会治理问题作提示预警。通过网络语言预警社会治理方面的问题,为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提前示警。如“内卷”指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各行各业内部非理性竞争加剧,反映了人们的生活陷入了某种内耗状态下的疲惫、无奈和焦虑,也预警了社会阶层流动出现了某种程度滞缓的问题。这提示政府管理部门要采取积极措施扩大就业,改善从业环境,并大力发展经济。又如网络用语“饭圈”“打投”“爱豆”等一度是娱乐社交域的高频词,其语义同活动内容关联。有些线下活动出格得让人匪夷所思,如出现为打投而买牛奶倒掉的事。这些词语提示政府要加大网络社会治理和整顿娱乐圈的力度,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4.为社会治理积累数据资源。大量的网络自创词语和表达方式的涌现,为语言的创新提供了新鲜血液,成为现代汉语中新的资源。如网络词“给力”2010年经《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的使用推广开来,已进入大众词汇库并活跃在现实社会里了。富于智慧与创造力的网民们又翻新创造了一个大致同义的新网络词“奥力(利)给”,为“给力噢”的倒序。又如从原有的“媒体人、营销人”到网络的“打工人、尾款人、干饭人”等新词,以及由此词语模因块的能产性生成的一批“XX人”网络词,既是网民主体通过自创词语自下而上参与网络语言治理的行为,也作为社会生活的风向标,映射了社会现状与演进。至于网络上多模态的话语表达方式,如表情包、短视频等,更是丰富了当代语言生活的创造。这些刻上社会生活印迹和网民智慧的网络新词语和表达方式,在网络社会治理领域体现了积极价值,是宝贵的网络语言数据资源。

(二)网络语言治理中的问题及类型

语言学视角中的网络语言治理问题大致可归纳为几种类型:网络语言生态、网络语言失范、网络语言低俗、网络语言舆情等。

3.网络语言低俗问题。网络空间是虚拟的开放的,先天带有娱乐性质。“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12]在这样的场域,网民们的语言运用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各种粗陋、鄙俗甚至色情的语言一度充斥网络社交平台。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5年6月发布《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显示,“尼玛”“屌丝”和“逗比”位列2014年网络低俗词语排行榜前3名。“你妹”“装逼”等16个(组)网络低俗用词的原发微博数量,达到千万次以上。其中,“尼玛”“砖家/叫兽”等4个(组)网络低俗用词的原发微博数量甚至达到了亿次以上。曾几何时,骂詈之风、“祖安文化”等现象,使网络社交平台成为语言污染的重灾区。如所谓的“网络大V”周立波在微博上大放厥词:“网络是一个泄‘私粪’的地方,当‘私粪’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会变成‘公粪’,那么,网络也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公共厕所!大家也就有空来拉拉!”并骂不同意见的网民为“网络贱民”“剩斗屎”。随着整治力度的加大,这些年情况方有所好转。

以上从语言学视角归纳了网络语言治理中的问题。显而易见,这些问题是以语言表象映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治理,有些严重问题还需要诉诸法律解决。[14]如前所述,如此复杂的网络语言治理问题研究,需要多学科共同协作攻关。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语言规划学的视角展开研究,有助于语言学领域的深入开拓,也能为今后的跨学科研究提供较好的基础。

三、网络空间语言治理的研究框架与任务

(一)网络语言治理的研究框架

将目光投向网络空间的语言治理,它是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网络语言问题实施的具体治理行为,既包括“经由语言的治理”,也包括“对语言的治理”。目标是以网络语言生活为基础,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制定网络语言治理的战略规划和规范标准,共建各语用域社会组织、网络企业和广大网民个体良好的网络语言秩序。

截止目前,语言治理的理论探讨还多停留在现实空间的语言问题范畴,网络语言的治理还缺乏成熟的理论体系加以研究。立足于网络语言治理的基点,本文提出构建网络语言“三生治理系统”,即:网络语言生态、网络语言生活和网络语言生产的完整体系,以此为理论框架展开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研究。

2.网络语言生活指网络使用域和社会组织中的语言活动。网络空间语言生活的不同语域有不同的语言状况和问题。如网络社交域,时常出现语言低俗、语言冲突等问题,即使政务域也常有引发网民不满的语言问题产生。不同语域间的开放与交互,还会产生新的更多的语言问题。与此相应,不同网络社会组织语言治理的规范标准也处于不完善状态。需要在充分调研网络语言生活的基础上,探索不同语域及社会组织的网络语言规范及原则。强化多元主体的责任意识,建设、管理、自治协同行动,综合施策。

网络语言治理的“三生治理系统”是从语言规划学、社会语言学角度进行的,涵盖了语言治理的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也构成了网络语言治理的基本理论框架。

如果说“三生治理系统”属于理论层面的治理原则的话,那么,有必要进一步从实践层面探讨语言治理的具体任务。

1.宏观层面以政府机构为主体,主要任务是提供治理标准、坚持依法治理、建立和谐语言生态并确保网络语言安全。

制订网络语言规范标准有赖于语言资源库的开发与建设。网络语言治理在实施过程中,应认真调查网络中不同语域、不同社会组织和各类网民的语言使用状况,搜集和整理网络空间各种语言现象。网络社会治理中正面的、反面的案例,处置语言低俗、网络谣言、语言暴力等采取的治理举措是政府机构与多元主体共同努力的结晶,集中了网络社会治理的智慧,是有价值的网络空间语言治理案例资源。网络社会治理的话语汇聚了来自基层网民各种鲜活的语料,多模态的网络话语形式,新的语义和语用创造,新的语体风格等已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或引领现实社会的语用,是丰富多彩的语料资源。广泛收集整理网络语言资料,建设网络空间语言治理资源数据库,是制订国家网络语言规范标准的基础。到目前为止,社会上已出版了十几部网络语言词典或手册,是很好的语言资料库。但着眼于网络语言治理的语料资源库和案例库还未见到,这是今后研究需要着力之处。

2.中观层面以网络社会组织为主体,主要任务是制定不同语域和社会组织网络语言的规范标准,引导网络社群在语言运用中自觉遵从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在建设中加强管理,在规范中提倡自治。

“网络领域语言生活由国家指导,具体语言规划由行业主管部门制定和实施。”[21]从现实情况看,制订语域和社会组织的网络语言规范,具体操作也有相当的难度。首先是国家网络语言治理标准尚未制订,难于指导各行业语域的语言规范;其次是虚拟的网络空间里行业主管部门主体不清晰,责任难落实;再次是众多语域的语言治理问题有不同表征,语言治理的规范达成不易。

推进任务的可行路径是根据各语域的特点,明确分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从不同侧面迂回,共同为网络语域语言规范出力。提倡多元主体各负其责,通过大量的积极的话语实践,逐步形成行业语域内可接受的语用规范,在使用中再不断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各语域行业部门、网络社群都是规范的参与者、制订者,其语言规范责任、网络语言实践、语言自治自律对规范的形成至关重要。

政府机构的网络语言运用要做表率。“表达主体的语用意图首先要体现政府机构的目的性,特别是要突出政治性,明确导向性。必须立场鲜明、真实客观,话语准确、意义明晰。还要针对接受主体的情况,态度真诚、热情细致,恰当选择话语方式,传递所要表达的语用意义和主观意图,让受众乐于接受。”[22]语用上改变说话的方式,转变居高临下的语气、上级对下级的态度。制度建设上,健全规范公众有序参与网络表达的制度,健全信息发布制度,加强信息公开,提高网络语言的透明度和准确度,着力解决语言失真、失时的问题。曾经有政务机构代言人的网络语言运用被网民吐槽、群嘲,如“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你爱来不来,丽江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等失范语言,给政府形象带来不好的影响,也使网络治理者的语言成了治理对象。这种现象决不能再出现了。

3.微观层面主体是个体网民,主要任务是提高网络语言能力,守住网络语言规范、语言文明的底线。增强网络法治意识和参与社会治理的理性精神,积极参与创建网络语言规范的活动。

网络空间类似于哈贝马斯提出的理想交往的公共领域。这个语用场域将清谈的沙龙、咖啡馆和市民的茶馆、论辩的广场虚拟化、扩大化了,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这里,网民的主体身份、UGC话语方式、语言使用的自由度等因素,让网民个体的网络语言运用有了全新的体验,常常出现放飞自我的现象,有时还会不自觉地受网络谣言影响。网民主体要增强法治意识,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立场,不跟风,不起哄,不造谣,不传谣。守住道德法律、语言文明的底线,增强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有关部门应因势利导,以网络上典型案例经常进行法治教育,提高和巩固网民的法治意识。网民自身也要加强语言理性精神,在网络社会治理活动中理性讨论,认真对话,客观表达。目前这方面任务依然繁重,但已呈现明显的向好趋势。

四、结语

网络语言治理是网络综合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基础部分。同其他领域的治理一样,网络语言治理要围绕共建共享的目标,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充分认识网络空间语言治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突出问题意识,加强理论研究。以“三生治理系统”构建起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研究体系,是较为可行的路径。在此基础上,制订不同层次、不同语域的网络语言规划和规范标准,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理。加大不同层面的多元主体执行具体任务的力度,在开放、动态的网络环境中,开展积极的语言实践,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协调合作,构建良好的网络语言生态和网络语言生活,做规范、理性网络语言的实践者和创新者。

本文着眼于网络空间社会的语言治理现象,旨在梳理问题的基础上建构研究体系,提出治理任务和对策建议。这是以网络语言治理为对象进行的研究。除此之外,还有两个重要的研究维度:一是着眼于网络社会治理中的话语运用,进行动态的语用过程研究。旨在还原作为治理工具运用的网络话语的原生态,讨论网络话语的结构、意义及语体风格,分析网络话语使用的主体和使用时的语境影响。二是着眼于网络语言治理的数据和案例,进行语言数据资源的研究。旨在汇集价值完整的数据资源,提取其中的各种特征,建设网络社会治理的资源数据库,向社会开放共享。[25]对此,我们将另文讨论。

THE END
1.2022《浅析现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文献综述开题报告3开题报告 学号 姓名 导师 题目 浅析现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 课题的意义 汉语言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键性内容,也是我们平时学习生活中的核心交谈工具。现阶段,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日益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网络群体在平台中的交流用语以其独有的特点促进了网络语言的产生,并慢慢从虚拟的网络世界https://m.book118.com/html/2022/0727/7046050051004146.shtm
2.华东师大徐默凡老师新著《从社会方言到功能语体——网络语言新论网络语言随之发展出一系列独特的语言特征,从一种社会方言变成了一种功能语体。口语体、书面语体和网络语体三分天下之势已经初步形成。华东师大中文系徐默凡老师所著《从社会方言到功能语体——网络语言新论》对此进行系统的学理研究,分为《网络语言的性质和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MzU1MjMyMw==&mid=2654112849&idx=4&sn=adee906664f31b5d30b4b7d205848aae&chksm=8b9a07fcbced8eea0280ba9094a7bb75b32103f67d1379e2fc701d52&scene=27
3.叶圣陶“读整本的书”思想的实践研究——小学阶段如何进行整本书阅读(二)在理解了叶老的思想的基础上,整本书阅读还应有怎样的意义? 叶老在他的作品中不厌其烦地谈到方法、能力、技能、习惯,因此,历来的研究者多据此把叶老归为彻底的工具论者。其实叶老也多次谈到关注学生心灵。他是这样说的:“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学科。”“所以欲求成功的教师,当从为儿童特设的境遇https://blog.sina.com.cn/s/blog_5499508a0102zmjl.html
4.自然语言处理1(NLP)——基本概念介绍b.自然语言处理(NLP):使计算机能够解决以自然语言表达的数据问题的技术,主要由工程师和计算机科学家实践。 NLP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但不限于语言理解(让计算机理解输入的语言)、语言生成(让计算机生成人类可以理解的语言)、机器翻译(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情感分析(分析文本中的情绪倾向)、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https://blog.csdn.net/weixin_65190179/article/details/136073243
5.网络语言论文范文6篇(全文)网络语言论文范文(精选6篇) 网络语言论文 第1篇 选题意义(包括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研究概况,水平和发展趋势,列出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选题意义:随着我国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悄无声息地步入了千家万户,新兴的网络词句也逐渐以流行语的方式融入到了普通群众的日常用语中。与此同时,近几年来网络语言的迅速发展https://www.99xueshu.com/w/fileca0pks8b.html
6.贺州学院学报杂志贺州学院主办2017年第02期地名专名和通名译写时多采用增益翻译策略,校名英译名受语体影响普遍彰显不够充分。 泰国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初级阶段单字调偏误实验研究 关键词:留学生 汉语学习 单字调 偏误 声学实验 通过对4名泰国来华留学生和4名中国学生进行单字发音进行采录,运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从调型、调域两个方面分析汉语学习初级阶段https://www.youfabiao.com/hezhouxueyuanxuebao/201702/
7.2023年湖北工程学院普通专升本《基础写作》考试大纲考生应按本大纲的要求,了解或理解现代写作的特点,写作在科技时代的意义;写作活动中主体因素的构成,影响写作活动的重要主体因素;写作活动中客体因素的构成;写作活动中受体因素以及载体因素的构成;文学写作的基本过程,掌握观察、体验、想象以及立意、构思、表达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会、掌握或熟练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表达方式和技https://www.gaodun.com/zsb/1532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