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论文(精选6篇)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网络语言的定义及内容

现阶段自媒体网络发展有效的解决传统网络词汇传播性不足问题,使网络语言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加,成为现代汉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语言应用主要分为广义及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网络语言应用是指利用社会资源及网络资源,对网络语言内容做深度解析,词汇内容深度更高,更符合汉语文学发展的应用需求,现阶段的网络文学发展主要得益于广义网络语言开发。

狭义网络语言应用则更大程度上用于网络社交,即利用网络文化交流方法,对部分流行的网络词语及网络热词加以运用,通过语义重叠及词汇重组实现提高词汇使用的可操控性及辨识度,例如传统词汇中乐呵、光秃、闹哄及轻飘等词汇,语言表述能力不足,而网络用于中的乐呵呵、光秃秃、闹哄哄、轻飘飘等,则可在有效理解作者表达词义内容的同时,提高语言辨识度。一般的网络语言包括网络新词、网络流行语及网络热词三个方面,其中包括旧词新义的词语。网络新词经过网民的广泛使用已不再局限于网络平台,而是深入到公众的实际生产生活。

二、网络语言的发展背景及应用特点

(一)社会网络环境发展背景

(二)信息化网络普及应用特点

网络信息化体系建设不仅是信息化集成板块,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社会发展自我评价的一种衍生品。现代信息化网络传播,更注重文化传导,而文化传导的基础恰好需要通过不同语言及语种的融合加以实现,随着我国互联网经济体系建设的形成,汉语在网络信息传导方面所发挥的主导作用逐步凸显,成为现代信息网络发展的实际构成。网络语言的应用更具良好的时效性及融入性特点,根据网络文化发展内容及社会事件热点话题等选择有关网络词汇,使网络信息的传播更为全面与通俗易懂。例如网络事件的产生往往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普通用词对某一事件的形容已难以充分进行有效的表述,此时便需通过对字体的拆解及谐音的运用来创造新用词,从而替代旧词汇。

(三)年轻群体对于网络语言的运用的实际共鸣

现代自媒体对于网络语言的应用较为频繁,成为网络语言传播的主要导体,例如对新闻事件内容的阐述,多采用网络语言信息加以表述,部分网络新词需通过了解某些事件后方可理解,对于该类新词的选用主要针对年轻群体进行信息传导,使网络新词的运用更符合特定网络用户的实际需求,从而通过网络新词的使用提高汉语言文化发展的吸引力,让其在年轻群体中更容易被接受。网络语言的选用必须适用于当前社会发展环境,使其使用效益及适应性有所提升,保障新词选用不会使读者及阅读人群产生反感或异议,继而将网络语言应用编织成为一种信息化传播模板,以此为网络语言的合理选用创造良好的使用条件。

三、汉语发展环境下的网络语言的发展原则

(一)语言规范原则

(二)语言辨识与应用原则

语言辨识主要是指语句应用辨识度。网络语言的应用通常有特定的语义指向,语言辨识应用原则目的在于更好的提高网络语言的可理解能力,使网络语言的传播并不仅局限于年轻群体,一方面可以解决网络语言传播内容杂乱及不规范问题,另一方面也为汉语发展环境下的网络语言广泛使用提供良好契机。早期阶段的汉语文化发展主要以象形文字结构为主,其目的在于体现文字传播的广泛性,通过象形模拟实现对真实场景的还原,网络语言的辨识应用原则同样可结合象形文字发展特点,利用与汉语内容建立互通关系,使汉语象形概念应用更符合现代网络语言的使用需求,采用主动引导方法,潜移默化的改变网络语言传播形式,提升网络语言传播及汉语在网络环境发展应用方面的实际有效性。

四、网络语言发展对于汉语发展的实际影响

(一)积极影响

(二)消极影响

1.网络语言发展使用规范性不高,破坏汉语言文化发展规则网络语言的传播应用较为注重对语义内容的控制,在语言的选择精确的方面相对较低,部分语句用词并不规范,在打破传统语言应用束缚的同时,也带来语言理解能力不足及语言分析能力有限问题,对于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对于“美国”一词的用,网络语言将其表述为“米国”,用词内容较为含糊不清,语义内容的阐述与理解多局限于网络环境条件,现实条件下“米国”的概念更多与粮食内容有关,因而可以看出网络语言文化并未遵循汉语文化应用规则,而是更多的参考网络语言应用条件,对于年轻一代的汉语教育及汉语文化发展产生一定的理解误区。

2.网络语言发展区域狭义,内容可理解性及可控性较低网络语言的发展其本质在于加强沟通交流能力,解决语言交流障碍,网络语言的发展应用对字母、符号及新兴词汇的应用较为广泛,文字内容呈现更为直白,且隐含的含义较多,并不仅局限于单一的字面意思,所以网络语言的发展应用通常局限于某一网络信息圈,而无法得到全面性的延展运用。汉语由于囊括的内容较为广泛,所以对于网络语言的发展包容性较高,随之而来的不仅是便捷的网络语言使用环境,同时也产生语义内容不可控及语言信息含义复杂问题,对于未来阶段的汉语文化发展有一定的不良影响。

结语

网络语言的信息化发展环境运用可有效提高公众对汉语内容的认知,并为汉语文化广泛传播创造良好的传播环境。但由于网络语言主要基于网络发展环境开发,存在一定的规范性问题,因此对文字应用严谨性要求较高,不仅要充分的发挥出网络语言的运用优势,同时要根据汉语使用标准对网络语言的使用加以限制,从而保障网络语言成为现代汉语发展的重要基石。

参考文献:

[1]肖慧.现代汉语词汇、语义及语法变异现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2]郝韶瑛.谈互联网背景下现代汉语教学的改革创新[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8(03):41-42.

[3]石真一.网络语言中单个生僻字的流行现状及成因分析[J].职大学报,2018(05):57-60.

【摘要】网络技术的发展影响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特有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存在的根基在于网络语言的平等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网络文化也推动了企业会计语言的变革,并让会计语言运用具备了平等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关键词】网络文化;网络语言;会计语言

一、网络文化的语言特征

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网络文化这种新型的文化娱乐方式,是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物质基础,但网络文化之所以能够得到非常快的普及,还在于网络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表现出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新的特征,即网络语言的平等性、网络语言的交互性以及网络语言的开放性。

网络语言的平等性。生活中,人们借助语言来进行交流,但语言并不是平等的,如三纲五常、趋炎附势等其实就体现了语言的不平等。当然,这种语言的不平等还在于人的不平等。而基于个人电脑的网络是一个无中心的,充分民主和平等的虚拟社会,网络文化是没有屏障的。人们在面向庞杂的网络资源时被尽可能地以兴趣、爱好、需要等不同而分化,个人能够更从容地选择和吸纳信息。同时,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实现了平等,顺畅的电子邮件大大削弱了严格的等级观念。

网络语言的交互性。这是网络语言与传统大众媒体最为显著的区别。从技术特征上讲,交互性是指人们在信息交流系统中发送、传播和接收各种信息时表现为实时交互的操作方式。在网络中,每一个网民都不仅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而且是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变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在思想碰撞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引导,这极大的解放了在现实社会中受到各种约束和压抑的思想和感情,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激发了人类的创造思维。

网络语言的开放性。由于互联网上不同主题的电子公告牌、新闻组和电子论坛等,向任何感兴趣的人开放,因此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获取自己想得到的任何信息,去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任意地与世界各地任何网民进行联络、交流,自由地访问各种信息资源。任何观点、任何思想、任何民族文化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二、会计语言存在的必要性分析

三、会计语言发展进程中的网络特性

(一)会计语言的平等性

(二)会计语言的交互性

(三)会计语言的开放性

四、结束语

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网络技术的发展,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并形成了特点鲜明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产生的物质基础是网络技术,但其得以广泛传播的根本原因则是在于其所具有的平等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的网络语言的运用;网络文化的网络语言也影响到了经济领域企业的经营模式和信息披露方式,改变并发展了企业会计语言。

【论文关键词】

网络语言中学作文教学语言运用引导

【论文摘要】

网络语言在丰富现代汉语内容的同时,也给传统语文教学、特别是中学作文教学带来了冲击。面对这一问题,语文教育工作者对网络语言既不能一味拒绝,也不能全盘接受,要正确引导学生处理规范语言和网络语言的关系,培养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正确使用网络语言的意识。

信息和数字时代,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的日益普及,“网民”这个群体呈逐渐壮大发展的趋势。新的交际环境呼唤新的交际方式,网民群体的年轻人挑战传统、崇尚创新,通过改造旧词、创造新词、运用数字表意、运用符号表情等方式对汉语和英语的词句进行改造,形成了一种应用语言变体——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以其言简意赅、方便快捷、幽默诙谐等特点,受到众多青少年的追捧,进而大量出现在中学生作文之中。网络语言正冲击着传统语言表达习惯,试图突破常规,给作文教学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网络语言对中学生作文教学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对于网络语言,有人认为应该明令禁止,有人认为应该加强规范,还有人认为应该以一种宽容的态度任其发展。我们拟从当前中学作文教学中网络语言的正、反两方面影响出发,对这一问题作一管窥。

一、从网上走到网下的网络语言

所谓网络语言,从不太严格的意义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和特别用语,如主机、硬件、病毒、注销、路由器、防火墙等,使用范围以专业人员为主;另一类是网络交际中常用的词语和表达方式,如东东、菜鸟、美眉、大虾、246、TMD、我走先之类,主要用于网络聊天及网络交际。这两类网络用语不仅在使用范围上,而且在构成方式、风格特点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其中后者吸引了更多的目光,是近年来语言研究和教学工作者争论的焦点。我们讨论的重点是第二类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计算机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而产生的一种社会方言。从发展历史来看,它历时甚短,当然也远远谈不上成熟,但是却呈现出一种迅猛发展的态势。在互联网的OICQ、MSN、BBS、博客、聊天室等虚拟世界里,网络语言俯拾皆是。网络交际的虚拟性和便捷性,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自由,网络语言应运而生,赢得了无数人的青睐。网络语言发展到今天,已经初具规模,它主要由网络语汇、网络字符和网络数字语组成,这三部分都对现实交际有一定的渗透。“美眉”、“大虾”一类的字眼不仅挂在青少年学生的嘴边,就连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也时常见到;网络字符常夹杂在手机短信中,让局外人不知所云。

网络语言既称“网络语言”,其使用范围本应该局限于网络。由于网络语言具有使用起来简单方便、能快捷迅速地把思维和情绪变成语言符号等特点,加之年轻人追求猎奇、讲求快捷、刻意创新、张扬个性的心理,它深受以中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网友的喜爱,以至于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也频繁地使用网络语言,成为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习惯采用的表达和交流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中学生在网络语言冲击波中首当其冲,给语言学界和教育界提出新的课题。

二、网络语言影响下的中学生作文现状

网络语言与现实语言的摩擦日益明显。对于中学生来说,新奇、风趣的.网络语言更能体现他们的独特个性,更让他们显得另类一些。有资料显示,青少年是“网络大军”的重要力量,而错位使用网络文字的主要也是他们。把网络语言写进作文,把网络语言当成常用语,引发了许多误会和笑话。

为了了解学生和以教师为代表的教育工作者对网络语言的看法,有人对华东地区某县级市第一中学高三学生和10位高三毕业班的语文老师进行了一次调查。

可见,尽管教师、家长对网络语言很不喜欢,特别是对于在考试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深恶痛绝,但是学生对它的追捧,使得作文中还是给网络语言留下了一席之地。

三、当前中学作文教学过程中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

语文课的任务是指导学生通过对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学习,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掌握运用语言的本领。而作文更是对语言进行运用的一种重要方式。

语言受到网络的冲击,作文也难免受到影响。对于当前中学生作文中出现的网络语言现象,语文教育界存在两种立场分明的态度,即否定性态度和肯定性态度,其中前者影响较大。持肯定态度的人认为,应该以宽容的心态看待网络语言,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当然也未尝不可。如有学者认为:“文体和字体的演进都是与社会发展、科技文化发展相联系,网络出现后形成了网络语言和文字……语言是与时俱进的。”可见,这类学者对网络语言及其运用是基本肯定的,他们认为,对待网络语言应该宽容、顺其发展,不要损害了语言的多样性。网络语言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由许多人约定俗成的,有其诙谐、智慧的闪光点,如果一味地进行封杀,其实也就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语言的生命在于与时俱进,在于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对于那些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已经约定俗成的语言要保留。对发展很快的网络语言不必紧张,没有生命力的自然会被淘汰,有生命力的则会流传下去,许多古代语言现象的消亡和现代语言现象的出现正说明了这个道理。因此,应该鼓励,至少不应该禁止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在一向被认为是正统的作文中适当运用一些网络语言,犹如给作文注入一股新鲜活力,使其显得生动、鲜活。总之,中学生作文中出现网络语言不仅无可厚非,一定情况下应该引导和鼓励。

四、中学作文教学中正确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及策略

一、网络语言暴力的概念纷争

概念由内涵和外延组成,前者是概念涵盖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后者是其包含的对象与范围。综观当前对学界、业界两个方面对网络语言暴力概念的看法,在这两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分歧。

(一)概念内涵的三种观点。

1.语言说。即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是暴力语言。如金君俐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它是指网络世界的那些具有‘暴力’特征的语言。”[1]这一界定将暴力(violenc)等同于语言,仅仅注意到了暴力的表现手段,而从本质上忽略了暴力的行为特征。事实上,自西方学术界研究暴力(violenc)现象以来,无论是早期仅仅将其看做是对肉体或经济的伤害行为,还是后来将心理和语言暴力也纳入其中,都无一例外地将暴力(violenc)界定为行为。如阿拜特格尔指出“暴力不仅表现为纯肉体的行为,而且也可以有心理的和语言的多种暴力形式。”[2]可见,将网络语言暴力等同于网络暴力语言的界定是不合适的。

3.权利说。即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是话语霸权。李宪玲认为“网络语言暴力,具体说来就是在属于新兴媒体的网络上,采用霸权的方式,用不道德、不符合常人思考范围、不符合法律规范的词语,通过组织没有逻辑顺序的语言,剥夺了他人的一些话语权力,导致的结果是对他人造成严重的精神伤害甚至是身体伤害。”[6]任敏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是“暴力显现在语言中,就是用语言霸权的形式剥夺他人的平等交流的权利,企图用这种语言来强制别人接受自己偏激的思想,从而对他们的思想或者心理上产生某种程度的伤害。”二者都将概念的本质属性界定为“话语霸权”。

(二)概念外延的`两种观点

网络语言暴力这一概念的外延即网络语言暴力这一行为涵盖哪些对象。从目前概念界定来看,表现为以下几种:

1.语言说。金君俐,杨东伟,李惊雷,李宪玲等认为网络语言暴力的范围限于语言,如“以语言为武器”、“以语言为媒介”、“用不道德、不符合常人思考范围、不符合法律规范的词语,通过组织没有逻辑顺序的语言”等。持这一观点学者认为,网络语言暴力的语言表征主要是辱骂、侮辱、诽谤、嘲讽、诋毁等人身攻击性言辞。

2.信息说。这一观点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认为语言暴力由言语攻击行为、人肉搜索行为、隐私公开行为等多种暴力形式组成的共同体,如邱业伟,纪丽娟等。

语言说和信息说的共同点在于都认为网络语言暴力由个体或者群体实施,且具有强制性、攻击性,都是以语言攻击行为为主体。区别在于信息说将暴力的范围拓展到舆论事件全程中由网民发出的各种攻击行为。这一观点主要由传播学界和传媒界的学者提出。

二、网络语言暴力的概念界定

辨析各方学者和网民对网络语言暴力概念的看法,我们认为:网络语言暴力概念的界定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语言暴力的语境。

网络虚拟空间是网络语言暴力的存在语境,由于网络虚拟语境的特性,网络语言暴力在暴力语言的表征上具有明显的特点,如因网络语境的隐匿与自由,使得网民在发表意见时无所顾忌、恣意妄为,从而产生比现实语言暴力程度更深的暴力语言;由于网络语境的超时空性,使得网络语言暴力往往由个人行为出发,大多会形成网络群体语言暴力景观,而且受到群体影响,以及技术的强化,网络暴力语言会愈加极化,加深暴力程度。由此可见,网络语境是网络语言暴力形成的重要场域。因此,由网络转入网下(社会现实语境)中的的延伸性的暴力言语行为不能算网络语言暴力。

(二)网络语言暴力的要素。

关于构成要素,有学者认为是“客体、主体和实施方式”三要素。[7]网络语言暴力由暴力言语行为的场域、施与方、承受方和暴力语言四个要素组成。施与方和承受方是语言暴力的施、受双方,施受双方可能是个体,也可能是群体。因此,会形成多种关系。如个体对群体、个体对个体、群体对群体等多元互动关系,并且个体与群体之间也会相互转化。暴力语言是网络语言暴力的手段与工具,是否具有攻击性和伤害性是其是否称为“暴力”的关键。这4个要素构成了网络语言暴力这一特殊场域的言语行为。

(三)网络语言暴力的功能。网络语言暴力具有攻击性和伤害性,带来明显负面效果,其负向功能显而易见。更有歪曲和违背事实真相、蛊惑人心、恶意侮辱等言论将网络受众和舆论事件引入歧途,甚至受到别有用心的人的利用,造成错误舆论导向。这是网络语言暴力的负功能,如网络谣言、谤言、群体对骂等。但网络语言暴力也有其正向意义。由事实出发,对现实社会事实存在的,由媒体或网络曝光的“假、恶、丑”等现象,网民使用言语的利器,借助网络的自由空间,对其实施言语制裁、舆论监督,从而对其形成心理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方再心理或事实上接受网络的宣判和制裁,甚至会影响行政、法律和社会的进程。

(四)网络语言暴力的影响。

网络语言暴力因其攻击性和伤害性本质而给承受方带来身心伤害。但从功能角度而言,这种伤害又具有正反两个方面,即积极伤害和消极伤害。

由以上网络语言暴力概念的语境、要素、功能和影响这四个方面来看,网络语言暴力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网络虚拟空间中,网Ming运用具有暴力性(讥讽、嘲弄、咒骂、侮辱等)的书面、口语、图符等多种手段对他人(个人或群体、组织等)实施具有攻击性和伤害性的言语行为。

狭义:网络虚拟空间中,网民不顾事实真相,运用具有暴力性(讥讽、嘲弄、咒骂、侮辱等)的书面、口语、图符等多种手段对他人(或群体、组织等)实施恶意攻击和伤害的言语行为。

从广义上,网络语言暴力包含正负两种功能的语言暴力;从狭义上,网络语言暴力仅指具有负面功能的暴力行为。我们认为,从功能角度界定网络语言暴力,能够比较全面关照、客观评价这一特殊场域的复杂现象。解决前文呈现的概念界定纷争,为评判和管制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奠定理论基础。

注释:

[1]金君俐:《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和对策初探》,《新闻实践》2009年第4期

[2][德]阿拜特格尔:《何谓暴力?暴力释义与暴力使用类别的商讨》,《青少年犯罪问题》1997年第1期

[3]杨东伟李惊雷:《网络语言暴力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探究》,《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4]邱业伟纪丽娟:《网络语言暴力概念认知及其侵权责任构成要件》,《西南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5]彭兰:《如何认识网络舆论中的暴力现象》,《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8月25日

[6]李宪玲:《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7]陈代波:《关于网络暴力概念的辨析》,《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1.网络语言之利

(1)创新性。网络语言是一种充满活力的语言变体,它有着无限的创新性,给现代汉语带来一股强烈的冲击波,有人称之为“第三次语言革命”。

首先,表现在内容的创新上。在网络上,新词不断出现,如“E网情深”(同“一往情深”是完全不同的意思)、菜鸟、版猪、网虫、黑客等等。除了这些新造词,很多现代汉语中原有的词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们只是原来的词形被借用,词义却完全不同,旧瓶被装了新酒。比如“恐龙”和“青蛙”都是大家熟悉的词,但在网络语言中,二者是贬义词,前者指长得难看的女子,后者指长得难看的男子。其次,表现在形式的创新上。如网络上出现许多“一字词”:“控”、“亲”、“雷”、“宅”、“闪”等。

(3)形象性。网民们将字典上的一些生僻字挖掘出来,赋予新的意义,用以形象地表情达意。如:“囧”,根据《康熙字典》的解释,本义是指光明,通“炯炯有神”的“炯”。但在网络上“囧”字的新义是:悲伤、无奈或者极为尴尬的心情。他们把“囧”字看成是一张人脸,那么“八”就是两道因悲伤或沮丧而下垂的眉毛,“口”则是张口结舌的那个口。当一个人说“我很囧”的时候,可以想象他的那副表情完全和“囧”一样。而“囧”字的发音和“窘”完全一致。和“囧”字几乎一道流行于网络的还有“槑”字,由于该字是用两个“呆”字所组成,醒目逗趣,因此在网语中形容人不仅呆,而且“很呆”,又称“特傻”。

(4)幽默性。网络语言的幽默特性使它能吸引人主动使用并进行传播。网民用戏谑、戏仿、反讽等后现代手段解构传统语言,使网络语言充满活力,他们苦心构思出许多生动有趣且反主流的网络词语,营造出轻松幽默的阅读氛围。如“菌男”、“霉女”是指相貌丑陋的男女。这两个词一方面与“俊男、美女”谐音,反其义而用之;另一方面“菌”、“霉”能立刻使人想到过期、变质的食物,具有很强的反讽效果,充分体现了网络语言幽默性的特点。

2.网络语言之弊

(1)低俗性。网络语言中有一部分网络词语很粗俗、轻佻。像“WBD(王八蛋)、NQS(你去死)、SJB(神经病)、蛋白质(笨蛋加白痴加神经质)、1487(你是白痴)”等随处可见。青少年正处在接受教育的阶段,如果长期使用这样的网络词汇,会使他们用语失范,道德失范。

(3)短暂性。有些网络词语,也许在几年前,还荣登年度网络语排行榜,但仅仅过了三五年,就很少有人提起。而且,有些词语只是一些事件的简称或缩写,例如,躲猫猫、范跑跑、犀利哥、正龙拍虎、做俯卧撑等。只有了解了那些故事,才能明白这些生造词的意义,而这些故事是有时效性的,几年后新成长起来的人群,不再知道这些故事,当然也就不明白这些词的含义,这些词也就不能再流传下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进步,时代已经发生变化,转化为网络时代;网络的发展为社会及人类的工作、生活方面提供了便捷之处。但网络时代的兴起及发展给汉语言文学带来一定的影响,为了有效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经典阅读及体验,让汉语言文学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者应努力寻找汉语言文学及网络的结合点。

关键词: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及体验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变,在以前人们阅读的方式仅限于通过纸质书籍进行,现今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进行阅读,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阅读的便利性[1]。在网络时代给汉语言文学阅读带来的便利性的另一方面,网络时代也影响了我国汉语言经典文化的发展,为了分析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及体验,笔者针对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及体验进行了分析,现详细报告如下。

一、网络时代给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及体验带来的问题

1.时代上的问题

2.表现形式上的问题

二、网络时代下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及体验方式

1.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经典阅读

2.改变汉语言文学阅读的表现形式

3.让学生自主参与汉语言文学名著的阅读中

以分组的形式将学生分成小组,一个小组负责一部汉语言文学作品的`表演,鼓励学生们在进行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后,将文学作品中的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若看进行角色的表演就必须对汉语言文学作品进行仔细阅读并斟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们对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在进行汉语言文学作品的表演后,每一位学生必须说出自己对作品中哪一段台词、哪一个场景及哪一个任务的印象最深,再对这些场景、任务及台词进行深入的分析,加深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及理解,帮助学生完成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及体验[3]。

三、结语

网络的发展及汉语言经典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一方面网络给汉语言文学作品带来了学生们阅读方面的便捷,另一方面网络给汉语言文化作品的发展带来了一定意义上的限制。在进行汉语言文学作品的教授过程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采取合理、科学的方式进行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及体验,能达到网络促进汉语言经典文学作品发展及创新的目的,使得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及体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在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及体验中,采用正确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及体验,将汉语言文学作品以不同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及采用一定方式让学生们自主参与进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及体验中来。

[1]邓小林.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J].价值工程,2014(30):286-287.

[2]李登宇.网络时代下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简述[J].新媒体研究,2016,2(1):36,49.

[3]朱芷瑶.网络时代下的汉语言文学阅读与体验[J].小作家选刊,2017(2):1.

THE END
1.2022《浅析现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文献综述开题报告3开题报告 学号 姓名 导师 题目 浅析现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 课题的意义 汉语言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键性内容,也是我们平时学习生活中的核心交谈工具。现阶段,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日益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网络群体在平台中的交流用语以其独有的特点促进了网络语言的产生,并慢慢从虚拟的网络世界https://m.book118.com/html/2022/0727/7046050051004146.shtm
2.华东师大徐默凡老师新著《从社会方言到功能语体——网络语言新论网络语言随之发展出一系列独特的语言特征,从一种社会方言变成了一种功能语体。口语体、书面语体和网络语体三分天下之势已经初步形成。华东师大中文系徐默凡老师所著《从社会方言到功能语体——网络语言新论》对此进行系统的学理研究,分为《网络语言的性质和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MzU1MjMyMw==&mid=2654112849&idx=4&sn=adee906664f31b5d30b4b7d205848aae&chksm=8b9a07fcbced8eea0280ba9094a7bb75b32103f67d1379e2fc701d52&scene=27
3.叶圣陶“读整本的书”思想的实践研究——小学阶段如何进行整本书阅读(二)在理解了叶老的思想的基础上,整本书阅读还应有怎样的意义? 叶老在他的作品中不厌其烦地谈到方法、能力、技能、习惯,因此,历来的研究者多据此把叶老归为彻底的工具论者。其实叶老也多次谈到关注学生心灵。他是这样说的:“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学科。”“所以欲求成功的教师,当从为儿童特设的境遇https://blog.sina.com.cn/s/blog_5499508a0102zmjl.html
4.自然语言处理1(NLP)——基本概念介绍b.自然语言处理(NLP):使计算机能够解决以自然语言表达的数据问题的技术,主要由工程师和计算机科学家实践。 NLP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但不限于语言理解(让计算机理解输入的语言)、语言生成(让计算机生成人类可以理解的语言)、机器翻译(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情感分析(分析文本中的情绪倾向)、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https://blog.csdn.net/weixin_65190179/article/details/136073243
5.网络语言论文范文6篇(全文)网络语言论文范文(精选6篇) 网络语言论文 第1篇 选题意义(包括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研究概况,水平和发展趋势,列出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选题意义:随着我国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悄无声息地步入了千家万户,新兴的网络词句也逐渐以流行语的方式融入到了普通群众的日常用语中。与此同时,近几年来网络语言的迅速发展https://www.99xueshu.com/w/fileca0pks8b.html
6.贺州学院学报杂志贺州学院主办2017年第02期地名专名和通名译写时多采用增益翻译策略,校名英译名受语体影响普遍彰显不够充分。 泰国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初级阶段单字调偏误实验研究 关键词:留学生 汉语学习 单字调 偏误 声学实验 通过对4名泰国来华留学生和4名中国学生进行单字发音进行采录,运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从调型、调域两个方面分析汉语学习初级阶段https://www.youfabiao.com/hezhouxueyuanxuebao/201702/
7.2023年湖北工程学院普通专升本《基础写作》考试大纲考生应按本大纲的要求,了解或理解现代写作的特点,写作在科技时代的意义;写作活动中主体因素的构成,影响写作活动的重要主体因素;写作活动中客体因素的构成;写作活动中受体因素以及载体因素的构成;文学写作的基本过程,掌握观察、体验、想象以及立意、构思、表达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会、掌握或熟练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表达方式和技https://www.gaodun.com/zsb/1532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