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网络文学网络文学研究问题思路
一
作为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网络文学研究亟待拓展和深化。不应回避的是,网络文学研究相对滞后。一方面,一些网络文学研究者的文学理念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框架,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较为迟缓,直接挪用长期形成的印刷文学和纯文学研究模式,忽略了网络文学的特殊性。另一方面,目前从事网络文学研究的学术队伍在数量、质量方面都有欠缺,对网络文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网络文学整体结构的把握较为薄弱。而且,随着网络文学的社会影响的日益增强,应当加强对网络文学发展的正确引导。通过对网络文学研究既有成果的检视与反思,我认为在三个方面有待改进。
首先,以静态研究考察动态对象。
在网络文学影响日益增强的背景下,不少研究者将网络文学置放于文学史视野中进行整体考察。在这种研究思路的背后,包含着为网络文学正名的努力。在网络文学发展的初期,网络文学常常被纯文学作家所鄙视,被认为粗糙、缺乏艺术品质。正因如此,不少研究者都试图将网络文学融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有框架之中,弥合纸面文学与网络文学的裂隙,考察其源流脉络与谱系结构,寻找其合法性依据。在这样的思维系统中,事实上进一步强化了纸面文学主流与正统的地位,确认了网络文学作为依附性存在的地位,将年轻的网络文学包裹成了小脚老太。在求同的过程中,网络文学的异趣就被遮蔽了。
其次,以概念移植脱离具体语境。
伴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革新,网络文学政策的适时调整,网络文学的面貌日新月异,与传统纸面文学较为稳定的状态相比,网络文学的更新频率更为快速。面对网络文学的“快闪”状态,不少研究者怀有一种内在的焦虑,那就是摆脱不可描述的尴尬和理论上的无力感,急于为网络文学定性,或者对网络文学进行先锋性预设。譬如外来的“超文本”理论曾经被不少学者用来描述网络文学的本质特征,典型例证是一些网站举办的“小说接龙”“回环链”“擂台”之类的活动。事实上,这种形式化的游戏跟报刊连载的方式更为接近,和超文本的非线性网络结构有不小的差异。在2010年之前,有不少学者用“后现代”的理论框架来阐释网络文学,认为网络文学主体性失落、削平深度模式、文本具有颠覆性与解构性。横向移植的外来理论与本土实践的脱节,这表明不能将中国的网络文学作品与西方重视形式实验的网络文本混同起来,研究者也不能简单地挪用外来的理论与概念。
再次,以封闭视野剪裁跨界景观。
互联互通的网络技术不仅给网络文学带来跨界生产与传播的赋能,而且强化了网络文学与商业、社会、媒介、艺术的内在关联,盘根错节地扭结在一起。基于此,网络文学研究就有了开阔的学术空间和多重可能性,研究者可以从文学、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知识产权法等学科角度展开考察。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分科过细,专业壁垒森严,不同学术背景的研究者往往偏居一隅,运用自己熟悉的理论和方法,选取网络文学的一个侧面,各说各话,缺乏必要的对话和融通。这恰如鲁迅在《〈绛洞花主〉小引》中所言:“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3
近年网络文学产量的过度膨胀,也给研究者带来困难,不易对网络文学创作的整体态势做出较为全面的把握。新进场的年轻学人习惯选择一个局部,在小范围内腾挪,试图快速地成长为一个专家。在研究网络文学的研究生学位论文中,以一种网络类型小说为研究对象的占了一定的比例。这种视野的限制,很容易造成学术成果的碎片化状态。有不少玄幻小说受到网络游戏的影响,在叙事框架、人物关系、情节演进等方面都贯穿“升级换地图”这一主线,如果忽略这些影响因素,纯粹从语言艺术的历史脉络中寻求解释,得出的结论往往给人隔靴搔痒的印象。
二
在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之后,网络文学研究者应当自觉地对网络文学研究的规律进行阶段性总结,在对网络文学研究的误区与盲点进行深入剖析的前提下,以创新为引领,深入复杂的文学现场,不断拓展研究视野,聚焦学术前沿,正确引导网络文学的价值追求,自觉承担推动网络文学繁荣的历史责任,构建并完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网络文学研究要更上层楼,我以为应当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突破与超越。
首先,立足现场的历史评价。
其次,扎根本土的学术创新。
对于从事网络文学的研究者来说,往往会陷入原创焦虑之中。一个研究新事物、新现象的人,操持的都是陈词滥调,连自己都会怀疑自己。无法回避的是,原创并不是横空出世的理论空想,更不是毫无保留地汇入流行文化,自造新词。要提炼出原创的概念,构建具有创新价值的理论体系,既要融入时代,从鲜活的现实中获取灵感与启示,又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借鉴中提升。
其三,以理论借鉴推动创新发展。研究者不能生搬硬套外来概念或其他行业的术语,但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可以发挥其镜鉴意义。通过借鉴,研究者可以看清对方或自己的优劣,发现自己的理论盲点与观念误区。要把借鉴落到实处,应当正确面对双方的差别与优劣,无视差异的混同很容易造成时空错位,忽略具体历史阶段与现实空间的特殊性。在网络文学研究中,借鉴的目的是在多元对话的空间里,对网络文学实践进行更有活力、更有启示性的阐释。通过纠错与完善,理论与阐释可以不断推进、优化。在比较研究的视域中,一定要知己知彼,才能做出准确的价值评判与文化选择。英语作为占据主导地位的语言,在网络时代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但汉语网络文学与英语网络文学差别明显,而且汉语网络文学一枝独秀,成为独特的文化奇观。网络文学不仅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其源源不断的海外传播也增强了中华文化的亲和力与影响力。正如黄鸣奋所言:“从跨文化、跨媒体与跨门类比较中,我们或许有望找到诠释网络文学的恰当话语,实现西方文论与中国文论、当代文论与古典文论、文学理论与艺术理论的结合,促进文学理论本身的推陈出新。”6
再次,学科融通的跨界研究。
网络文学研究不是一块封闭的学术领域,研究者应当具有开放的视野。网络文学作为新生力量正在悄然改变当代文学整体生态,媒介技术革新与文化潮流转换是其生长、发展的时代土壤,同时汉语网络文学从本土文学传统中不断汲取养料,从外来文化与外来文学中获得启示。在新的文化语境与媒介环境中,不能把网络文学与印刷文学对立起来,不能把网络文学从社会文化潮流中剥离出来,而与周边世界纵横交错的关系标识出网络文学在时代坐标中的位置。学术界对于网络文学的描述,简单地贴标签的做法曾经盛行一时,不屑者讥之为趋时媚俗的“文化垃圾”,推崇者奉之为开天辟地的新创,两者逻辑如出一辙。在网络文学经历了将近三十余年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当具有更大的包容度,研究也应当更加客观,更加理性,平心静气地开掘其丰富性与复杂性。在网络已经深度介入我们的生活的背景下,网络文学和所谓的传统文学逐渐融合,和网络完全绝缘的作家与文学新作变得越来越稀罕。在速度为王的时代氛围里,对网络文学的静态分析依然有其合法性,但更应加强的是动态分析,网络文学和不同的文学种类、周边的文化产品处于动态的关系结构中,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数字人文既是方法论,正在重新塑造人们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与研究模式,也是一种正在形成过程中的新的世界观,研究者的目标和立场包含了对价值的判断与选择。总体来看,在研究网络文学的成果中,数字人文方法的使用还比较生涩,比较常见的是只有数字,没有人文。还有一种现象是研究者并没有真正掌握数字方法,为了赶时髦匆促上阵,这样的成果质量很难保证,甚至弄巧成拙。如果研究者放弃判断,让机器与算法来取代缺席的主体,这样的结论不仅草率而且危险。只有将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有机地融合起来,研究者借助数字方法来激发传统人文科学理论与方法的活力,进而强化自身的创造性研究,数字人文才能拥有开阔的未来。
注释:
1吉云飞:《制作起源:中国网络文学的五种起源叙事》,《文艺理论与批评》2021年第2期。
2贺予飞:《中国网络文学起源说的质疑与辨正》,《南方文坛》2022年第1期。
3鲁迅:《鲁迅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9页。
5蒋胜男:《网络文学和IP》,《网络文艺的中国形象》,“西湖论坛”编委会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75页。
6黄鸣奋:《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网络文学研究》,《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5期。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