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现在已经成为大部分公众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参政议政、甚至是释放个人情绪的重要渠道。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无边界性,网络舆论的状态可谓是此起彼伏,难以形成比较统一的意见。据了解,内容分析法在其初期就已被应用于信息传播研究,在网络舆论一经发酵就能呈现爆炸性传播甚至是演变成网络事件的今天,内容分析法对于分析网络舆论事件仍然意义重大。笔者以互联网上的舆论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广大中国网民包括规模、结构在内的人类学特征进行分析,试图研究网络舆论信息的传播效果和变化趋势。通过对网民个人的微博、空间、论坛等个人化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将非量化的网络舆论信息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尽量做到系统、客观。
一、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能够对文献内容作客观、系统、定量的分析,具有系统性、客观性、定量性三个关键特性。一般来说,内容分析法过程可分为以下几点:提出研究问题或研究假设、设计分析维度及体系、抽取样本、量化处理、解释与检验。
二、基于内容分析法对互联网络舆论的研究
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低门槛使得人人都能发声,成为独立的表达个体。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今天,网络舆论信息的传播已经超越了地域限制,网络的出现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的概念不复存在。
(一)提出研究问题
有些学者认为,互联网的出现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言论自由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人共享信息和资源。网络的匿名性使得各个用户随时随地发表意见和观点,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被打破,在互联网面前,人人平等、言论自由仿佛得到了空前的实现,网络舆论的正面作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部门网民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在网络的海洋中易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失去自我。这也就导致了网络上所形成的所谓“舆论”并非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多数意见。如何应对网络舆论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应对是我们应该思忖的问题。基于此,笔者将以“网络舆论”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对互联网上的舆论信息进行研究,以期解决上述问题。
(二)设计分析维度及体系
本文将以中国网民的人类学特征、网媒、社区、网民评价等作为分析维度,以期从整体上把握网络舆论的发展趋势,为进行网络舆论的监督提供决策依据。
(三)抽取样本
(四)量化处理
1.中国的网民规模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的网民规模呈逐年上升趋势。2008年6月,中国的网民数量是2.53亿人,而截止至2017年6月,这个数字已经上升至7.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4.3%,仅十年间中国的网民数量就翻了两番还多。这同时也意味着互联网早已走进平常百姓家。随着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舆论的影响力也逐渐递增。
2.网络舆论信息的应用情况介绍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网民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获取需要的信息,而且这一部分网民的数量也在持续增加,网络的易获得性使得互联网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首选。
(1)获取新闻
(2)微博等社交软件
(五)解释与检验
1.网络舆论信息功能强大
2.网络舆论信息加剧了信息的异化
我们不得不清醒的认识到,网络在带来民主的同时,也带来了比较大的负面影响。正如沉默的螺旋中所述,一些人在表达个人意见的同时倾向于观察他人如何表达,更倾向于与意见中的优势意见保持一致,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沉默的螺旋理论依然试用。网络虽然给我们带来舆论自由和表达的便利,也使虚假信息、非法信息、暴力信息充斥。消极舆论信息和负面舆论内容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加剧了信息的异化。
3.网络舆论信息的监管
三、结语
负面网络舆论信息的爆发易对社会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基于内容分析法对网络舆论信息进行的深入探究对于现在的网络环境意义重大,不仅有助于对网络舆论信息的科学性、真实性、专业性做到精确地判定,更使得网络舆论信息的传播效果和发展趋势变得可以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