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药理学:中药现代化的创新路径药理学路径中药网络靶点药物

近年来,网络药理学已成为中医药研究领域的一个前沿和热点,该研究方法能有效预测药物有效成分、作用靶点和毒副作用等,有利于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

一、网络药理学的概念及研究方法

网络药理学近年来已成为医药领域,尤其是中医药研究领域的一个前沿和热点,并有望成为衔接中、西医药的一个新的桥梁,有利于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

1.中药概述

中药是一个多成分、多作用靶点和多作用途径的复杂系统,中药及其方剂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和多靶点协同作用等特点,在防治复杂疾病方面具有其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2.传统中医药研究面临困难

由于缺少适合于分析疾病和中药两方面复杂性的研究方法,目前中医药研究仍面临一些难点,包括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不明确,中医辨证论治、中药药性和方剂配伍等传统理论的科学基础不清晰,以及缺乏科学合理的药效和安全性评价体系等。因此,建立能反映中医药整体特色的研究新策略和新方法,成为中医药现代化的当务之急。

3.网络药理学研发模式应运而生

网络药理学是在系统生物学与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于“疾病-基因-靶点-药物”相互作用网络,系统综合地观察药物对疾病网络的干预与影响,揭示药物协同作用于人体的奥秘。

该研究策略的整体性、系统性特点与中医学从整体的角度去诊治疾病的理论,中药及其方剂的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协同作用的原理殊途同归。网络药理学反映了大数据时代生物医药系统性研究的新趋势,适应了中医药对系统性研究方法的迫切需求,并能很好地与我国传统中医药结合而体现原创性。

图1网络药理学的基本流程

1.数据库

现有的数据库已为开展网络药理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主要包括:(1)文献数据库,如Pubmed、Medline和OMIM等;(2)药物-疾病相互作用数据库,如Drugbank、PDSP、PubChem、GLIDA和STITCH等;(3)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库,如MIPS、DIP、MINT、IntAct、BioGRID、HPRD、BIND等;(4)通路数据库,如KEGG、IngenuityPathwayAnalysis、NaturePathwayInteractionDatabase和Pathguide等。

2.构建网络

网络的构建是网络药理学研究的核心,网络由顶点(又称为节点)和边组成,通常,顶点是被调查的主体或实体,如基因、蛋白质。是根据研究目的选用合适的评价算法或模型获得节点元素间的相互关联,并构建相应网络模型的过程。

根据网络节点种类的不同,可分为同质网络和异质网络两种基本类型:(1)同质网络,如药物-药物关联网络、疾病相似网络等;(2)异质网络又称二部网络(Bipartitenetwork),如药物-靶点网络、疾病-基因网络、药物-副作用网络等。异质网络中同类节点间不存在连接关系,而更复杂的网络模型可以通过整合同质网络和异质网络形成。

定义边(顶点连接)在网络构建中很重要。根据节点关联关系发现算法,网络构建的策略主要有三大类:基于知识、基于实验数据和基于计算预测。

3.网络分析

随着网络药理学研究的兴起,生物网络分析已成为图论在生物学领域中的重要应用方向之一。网络分析能够获得传统研究手段难以发现的信息,如发现新的生物标记物和区分新功能网络模块。

另一方面,由于组学技术的飞快发展,如何有效处理并分析高通量数据,发现关键基因及生物标记物,指导复杂性疾病研究也成为关键问题。网络分析从基因相互关联的角度提出了分析转录组学等组学数据的新方法。常用的如下三种方法,包括拓扑属性分析,模块分析和动态网络分析。

4.网络可视化及分析工具

网络模型可视化是指使用可视化工具,将联系表反映成一张相互联系的可视网络的过程。将一张联系表中的节点相互联系,构成一张相互作用网络。不同网络属性,可视化结果不同,网络分析的方法选择以及网络的拓扑学属性更不同。

(1)按不同网络属性的分类情况

根据节点类别,网络主要可以分为单元素网络和多元素网络,如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为单元素网络,而药物靶点网络,基因疾病网络等为多元素网络。

根据节点中连接的指向性又可以分为有向网络和无向网络,例如通路作用网络就是一个有向网络。

(2)网络可视化能改变其原本混乱的情况,提高效率

在未进行可视化处理前,网络大多非常混乱,难以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网络可视化过程一般分为2个阶段:

阶段一:丰富网络属性,通过增添网络本身节点和连接的属性,使节点联系表扩展为包含丰富信息的网络。属性既包括导入外部信息,如从GO数据库上获取基因的功能信息,和对原始网络进行网络分析来获得的节点拓扑学信息。

阶段二:网络描述,通过丰富特征描述手段,使网络表现更加直观。如使用不同的颜色、形状、大小来表现网络中不同类型的节点和连接。网络特征描述和网络属性两者相辅相成,丰富的属性信息可以使得网络描述手段成为可能,而网络描述手段也为网络属性提供展示平台。

需要指出的是,联系表是决定网络属性的唯一因素,因此无论采用何种可视化技术,其本身并不会改变这个网络自身的连接属性。

图2网络药理学可视化结果图

三、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思路及应用

网络药理学通过基因、蛋白、化合物和毒性反应之间的网络构建,可在复杂体系中寻找有效物质、预测已知化合物的有效作用,为解释其作用机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网络药理学在中药研究中可以有以下几方面的应用:

1.寻找单味中药或方剂中的潜在有效成分

中药复方是中药防病治病的主要形式,是在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指导下,根据病机和药性理论等,按照“君、臣、佐、使”等原则配伍组成的具有特定主治功效的药方。

中医关于方剂的配伍有高度的科学性,中药复方蕴含了中医理论丰富、深刻而复杂的科学内涵。但受限于中药化学组成的复杂性,目前仍缺乏有效辨识其有效组分或成分的方法,而网络药理学的提出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

图3肉桂中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对应的潜在靶点信息

2.阐述中药或方剂的作用机制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离不开对中药作用机制和作用规律的揭示。中药复方的疗效是由其组成的各种药效物质之间及其与机体大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中药及其复方的多成分决定了其作用的多靶点和多环节,不同组分对不同环节起作用,最终表现出有利于机体的变化。

网络药理学是研究多靶点干预疾病网络,达到理想药物疗效的理论。“君、臣、佐、使”是中药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现有的研究大多根据活性成分及有效靶点与药材的关联度来对组方规律进行解释,活性成分及靶点越多的药材,在处方中地位越重要,反之亦然。

图4中药作用机制研究

3.诠释中药配伍禁忌理论科学内涵

配伍禁忌理论是中药临床使用的重要指导原则,但其科学内涵尚未得到完全诠释。如“甘草反甘遂”的研究实例表明,当甘草、甘遂两种药合用时,毒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甘草与甘遂的用量比例:当甘草的用量相等或大于甘遂时,产生的毒性相对两味药单用时所产生的毒性作用大;而“乌头反贝母与半夏”的研究实例表明,乌头配伍半夏、贝母后毒性增加并不大。

四、总结

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为中药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技术和理论。中药的有效成分、作用靶点、毒副作用等是中药现代化钻研的重要部分,传统的预测方法常常要花费大量精力、物力,且步骤复杂,而网络药理学则提供了简单、精准、可靠度高的物质初步筛选工具。

参考资料:

[1]李梢,张彦琼.网络药理学与中医药现代研究的若干进展[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5,29(6):883-892.

[2]TAOW,XUX,WANGX,etal.Networkpharmacology-basedpredictionoftheactiveingredientsandpotentialtargetsofChineseherbalRadixCurcumaeformulaforapplicationtocardiovasculardisease[J].JEthnopharmacol,2013,145(1):1-10.

[3]LIUYF,NIXH,FANMJ,etal.NetworkPharmacologyfor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Research:MethodologiesandApplications[J].ChineseHerbalMedicines,2015,7(1):18-26.

[4]李翔,吴磊宏,范骁辉,等.复方丹参方主要活性成分网络药理学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1(21).

[5]网络药理学与智慧中医药:2018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网络药理学专委会第三届学术年会盛大召开[J].世界中医药,2018,13(11):2644-2647.

[6]韩彦琪,孟凡翠,许浚,等.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的元胡止痛滴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配伍合理性研究[J].中草药,2017,48(3):526-532.

THE END
1.复杂网络研究及意义(精选四篇)在当前的复杂网络研究中, 研究者提出的最主要概念就是“网络” (networks) 。实际上早在1922年, 社会学家斯梅尔 (G.Simmel) 就曾不经意地创造了该词汇, 未曾料想到这个词汇会在社会学领域中使用极为频繁, 并且成为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主导词汇;更没有想到的是, 在今天的自然科学中, 网络研究也成为重要课题;今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h4624m7.html
2.关于我们针对国内电子商务发展中的商业模式创新、商务流程建模、交易匹配、广告策略选择等战略问题,运用系统工程、复杂科学、运筹学等理论方法,优化电子商务战略管理决策;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出发,研究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战略决策,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开展课题研究、咨询和培训,探索实训式人才培养方式,促进http://ccie.cufe.edu.cn/gywm.htm
3.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中国生态大讲堂 第253讲 11月20日(周三)9:30-11:3… [2024-11-14] 11月5日(周二)15:00-16:30举办中国生态大讲堂第252… [2024-10-30] 中国科学院野外站网络工作研讨会在地理资源所召开 [2024-10-25] 国际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第三届开放科学会议在西双版纳举行 [2024-10-21] https://www.cern.ac.cn/
4.网络研究(豆瓣)本书为英美等国多位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汇集,它从传播、社会,文化、政治及经济等多种角度对网络这一全新的媒介及其所孕育的网络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对象与领域非常广泛,这些研究揭示了个体。社群、企业、民族等对网络的不同层面的需求,以及运用网络的不同方式,也揭示出网络中各类成员及各种影响因素https://www.douban.com/subject/1540434/
5.网络调研方法网络调研的特点主要有及时性和共享性、便捷性和低成本、交互性和充分性、网络调研结果的可靠性和客观性、网络调研的无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网络调研的可检验性和可控性。总之,通过互联网能够轻易获得大量的二手资料及最新的一手资料,从而使国际营销研究比以前容易得多,效率高的多。网上调查与购买者小组访问。这些调查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D%91%E7%BB%9C%E8%B0%83%E7%A0%94%E6%96%B9%E6%B3%95/22161148
6.中国网络传播研究《中国网络传播研究》(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由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本以网络传播、新媒体研究为主旨的学术研究刊物(集刊),主要刊登与互联网、新媒体传播有关的高水平学术性论文,自2007年以来已出版7辑。2013年经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评定,入选CSSCI来源集刊。《中国https://zwcy.cbpt.cnki.net/
7.神经网络研究现状6篇(全文)三、正确识别网络舆论、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通过三个问题的研究达到以下三个目的: 拓展国家安全视野; 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增强网络舆论识别能力。 下面先让我们先从网络舆论战的概念和特点入手来研究分析这场没有硝烟的政治斗争。 一、网络舆论战的概念及特点 概念: 网络舆论战,是指战争双方利用网络有计划、有目的地向https://www.99xueshu.com/w/filegg5jyznq.html
8.在线社交网络研究概述AET近年来,无论是对复杂网络还是对具体的在线社交网络的研究,大多是研究网络拓扑结构在已知条件下的网络动力学问题,或者是研究网络结构的各种特征参数,如平均距离、度分布等对网络动力学的影响[14]。然而实际的网络存在各种不确定性的信息,网络的节点数目、拓扑连接等往往只有部分已知,并且还可能不断地变化。假设网络动力http://www.chinaaet.com/article/3000023474
9.成为中国下一阶段突围关键国际论衡行政的干预必须尽量减少,更不能用行政逻辑替代科研逻辑。此外,国家还需帮助建立基础研究所需要的实验室,提供所需要的实验设备。这些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必须是开放式的,以避免各个大学和科研机构重复建设,提高实验室和设备的使用效率。需要参照欧盟的经验,在不同区域的大学和实验室之间建立横向合作,形成基础科学研究网络。https://www.essra.org.cn/view-1000-567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