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开发区;开发区政策效应;区位导向型产业政策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产业集群地图系统(CCM)建设与应用研究”(17ZDA055)。
一、引言
二、国内开发区研究热点总结
1由于篇幅原因,CiteSpace的可视化结果在本文中不展示,感兴趣的学者请与作者联系获取。
因此,本文将国内开发区研究总结为以下5个热点:一是开发区早期探索和快速发展阶段的发展要素与理论研究;二是开发区清理整顿阶段的土地利用研究;三是开发区转型调整阶段的转型升级与发展管理研究;四是全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优化背景下的开发区空间互动研究;五是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目标区域政策体系背景下的开发区政策效应研究。
三、国内开发区研究进展梳理
基于对开发区研究热点的识别总结,本文进一步梳理各热点领域的研究进展,出于对篇幅约束和文献实效性的综合考虑,在参考文献的选取上对近十年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适当的侧重,各研究热点情况如下。
1.开发区发展要素与理论研究
2.开发区土地利用研究
3.开发区转型升级与发展管理研究
4.开发区空间互动研究
开发区是集合多元城市功能的新型城市空间,与中国各尺度空间组织和经济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与协同作用,现有开发区空间互动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维度。
第三,开发区—产业集群—城市群协同发展研究。城市群是开发区与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中国开发区地域分布特征呈现明显的城市群组团态势(赵新正等,2019),城市群空间系统中的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和创新、服务资源承载了开发区的发展,开发区是实现区域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唐承丽等,2018)。与此同时,区域内的产业集群通过大量的专业分工与集聚效应为开发区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开发区的发展有赖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张小勇等,2005)。目前,国内学者在协同理论、互动机制、一体化发展对策(苏文松和方创琳,2017)等领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5.开发区政策效应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高质量发展目标对已有区域政策体系提出了新要求,开发区对区域发展的多重效益开始显现(郑国,2007)。对开发区政策有效性的评价和政策机制探索迅速成为研究热点,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开发区与区域经济增长、区域协调发展。首先,从区域经济增长角度来看,大量研究证明,开发区政策能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刘瑞明和赵仁杰,2015;蒲龙等,2021),省级开发区的升格也能带来城市经济效率的提升(孔令丞和柴泽阳,2021)。在具体机制研究中,张国锋等(2016)从企业进入、退出和成长的微观视角,提出开发区政策和集聚经济具有十分明显且可持续的增长效应。其次,从区域协调发展角度来看,区域协调发展是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支撑,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保障(薄文广等,2021)。作为一种典型的空间干预型产业政策,开发区对区域协调发展存在明显影响,一方面,国家级新区的设立能促进其主体城市并带动同省其他城市实现协同发展水平的提升(张平淡和袁浩铭,2018),开发区的优惠政策降低了中国整体产业空间的集聚程度,目标行业的设立推动了产业分散布局(孟美侠等,2019)。另一方面,也有学者提出以开发区在地理上的分散分布换来的区域平衡有损经济的可持续性(向宽虎和陆铭,2015;邓慧慧等,2019;曹清峰,2020),导致地区间资源的错配(白东北等,2020),开发区的设立应遵循市场机制(胡浩然和聂燕锋,2018)。
第三,开发区与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国内学者也探讨了开发区政策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影响。设立经济开发区可以有效推动城市制造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变动,尤其是开发区目标行业各项经济指标的显著提升,当设立的目标行业符合当地的比较优势时,经济开发区的积极作用尤为明显(李力行等,2015)。周茂等(2018)研究发现,开发区的设立可以通过促进内部产业结构优化,有效推动地区制造业的升级。该结构升级效应主要源自开发区政策引导下,生产要素在同一地区制造业内部不同产业间的优化再配置以及产业集聚、资本深化和出口学习等3个具体渠道。
第四,开发区政策的社会与环境效应。除经济效益外,学者还对开发区政策的环境和社会效应展开讨论。在生态和环境影响方面,研究发现,开发区间的恶性竞争和污染企业在空间上的集中排放会导致土地浪费、生态破坏、河流污染和雾霾加剧等环境问题(陈家祥,2010;王兵等,2016)。然而,胡求光等(2020)认为这种负面效应是暂时的,后期所产生的技术溢出和示范效应则能有效提升环境治理水平。在社会效益方面,现有研究发现,虽然开发区政策会带来区域社会空间断裂、居民边缘化等负面影响。但是,开发区建设有助于城市人口增长(魏守华等,2020),且对城市居民总消费、生活性消费、住房消费和子女受教育支出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孙伟增等,2018)。
四、研究展望
1.聚焦现有研究争议和不足,深入推进开发区政策效应研究
2.遵循国内开发区研究优势,构建区位导向型产业政策理论体系
开发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设的缩影,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站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与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节点,发挥好开发区对外开放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平台支撑作用是推动重大国家发展战略落地实施的关键一环。因此,未来的开发区建设需要进一步围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以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立足新发展阶段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等一系列重大国家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更好地挖掘开发区作为发展“桥头堡”的潜能。
参考文献
[2]蔡庆丰,陈熠辉.开发区层级与域内企业并购[J].中国工业经济,2020(6).
[3]蔡善柱,陆林.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其产业空间格局演化——基于地级及以上市面板数据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2019(3).
[4]曹清峰.国家级新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基于70大中城市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20(7).
[6]陈钊,熊瑞祥.比较优势与产业政策效果——来自出口加工区准实验的证据[J].管理世界,2015(8).
[7]邓慧慧,虞义华,赵家羚.中国区位导向性政策有效吗?——来自开发区的证据[J].财经研究,2019(1).
[8]胡求光,周宇飞.开发区产业集聚的环境效应:加剧污染还是促进治理[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10).
[9]胡森林,周亮,滕堂伟,等.中国省级以上开发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9(1).
[11]李贲,吴利华.开发区设立与企业成长:异质性与机制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8(4).
[12]李金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不平衡发展及其政策思考[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
[13]李力行,申广军.经济开发区、地区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调整[J].经济学(季刊),2015(3).
[15]孟美侠,曹希广,张学良.开发区政策影响中国产业空间集聚吗——基于跨越行政边界的集聚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9(11).
[17]盛丹,张国峰.开发区与企业成本加成率分布[J].经济学(季刊),2018(1).
[18]苏文松,方创琳.京津冀城市群高科技园区协同发展动力机制与合作共建模式——以中关村科技园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7(6).
[19]孙伟增,吴建峰,郑思齐.区位导向性产业政策的消费带动效应——以开发区政策为例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8(12).
[21]谭静,张建华.开发区政策与企业生产率——基于中国上市企业数据的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9(1).
[22]唐承丽,吴艳,周国华.城市群、产业集群与开发区互动发展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地理研究,2018(2).
[23]王兵,聂欣.产业集聚与环境治理:助力还是阻力——来自开发区设立准自然实验的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6(12).
[25]魏守华,杨阳,陈珑隆.城市等级、人口增长差异与城镇体系演变[J].中国工业经济,2020(7).
[26]张平淡,袁浩铭.国家级新区设立的效用分析[J].经济地理,2018(12).
[27]周麟,古恒宇,何泓浩.2006—2018年中国区域创新结构演变[J].经济地理,2021(5).